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告应用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4月~2005年7月间应用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转移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9例,皮瓣面积为6 cm×4 cm~10 cm×8 cm。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获6~12个月随访,修复效果满意。皮瓣无臃肿,踝关节无功能障碍。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可以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而修复足踝部大部分的软组织缺损,手术简便、安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一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方法 从 1999年 2月~ 2 0 0 2年6月 ,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小腿内侧皮瓣修复足跟后部软组织缺损 2例、内踝部软组织缺损 2例以及踝前与足背软组织缺损 4例。 结果 临床应用 8例 ,皮瓣面积最小为 7cm×5cm ,最大 2 2cm× 7cm ,术后 8例皮瓣全部成活 ,随访 3~ 2 4个月 ,皮瓣感觉恢复 ,质地良好 ,外形不臃肿。 结论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血运可靠 ,手术切取简便安全 ,皮瓣厚薄适中 ,质地好 ,不牺牲胫后血管 ,是一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支皮瓣顺行或逆行移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支皮瓣顺行、逆行或交腿移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25例.结果 25例转移之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5年,皮瓣均成活且且外观功能良好.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皮支血管皮瓣具有手术简单易行,对供区及受区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外观良好等优点.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技巧、注意事项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7例,均择期手术。结果 27例皮瓣均成活,随访3~24个月,外形无臃肿,弹性、质地良好,不影响穿鞋行走。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小腿主要动脉,皮瓣易成活,抗感染能力强。  相似文献   

5.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目的报道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7年10月~2001年12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转移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10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皮瓣面积最大为28 cm×11cm,最小为8 cm×6 cm,随访6个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皮瓣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为蒂,可以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而修复足踝部大部分的软组织缺损,手术简便、安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新方法。方法应用非恒定蒂胫后动脉链式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2例,术前应用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胫后动脉皮支位置,利用各皮支形成的链式供血方式,选择距创面直线距离最近的皮支点做为旋转点切取皮瓣修复创面。结果经1.5个月~2年的随访,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外观满意,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非恒定蒂胫后动脉链式穿支皮瓣不受蒂部位置的限制,切取灵活方便,符合以最小的供区代价换取最佳的修复效果的基本原则,是一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介绍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在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胫后动脉发出的内踝上皮支为血管蒂及旋转点,以胫骨内髁与内踝连线为轴切取面积为18 cm×10 cm~4 cm×3cm的皮瓣修复组织缺损,其中小腿下段组织缺损8例,足踝部8例.结果 全部皮瓣均完全存活,成活皮瓣质地软,外观好.供区植皮均成活,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复杂开放性骨折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足踝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复杂开放性骨折创面6例。皮瓣切取面积:5.0 cm×6.0 cm~10.0 cm×15.0 cm。结果本组4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游离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5~24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血供良好,无感染病例发生,足踝部骨折均骨性愈合,患肢均能负重行走。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具有血供良好、操作简单、皮瓣供区破坏小等优点,适合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胫前动脉的前踝上皮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不同部位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足部不同部位的创面,采用胫前动脉的前踝上皮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供皮瓣区游离植皮.结果15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小腿供区创面植皮后全部成活。随访2~12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色泽接近周围正常皮肤,外形无臃肿,厚薄适中,有部分感觉恢复。结论该皮瓣可以修复足部任何部位创面,适应证广,血管表浅,手术操作简单,成活率高,外形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小腿逆行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效果。方法:2000年3月~2013年3月,应用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创面19例。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创面9例。结果:28例皮瓣转移成活良好,l例应用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出现皮瓣部分坏死,切除坏死组织,创面游离植皮后愈合。结论:小腿逆行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有效方法,手术适应证广泛,无需吻合血管,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目的:报道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皮瓣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以腓肠浅动脉及外侧皮动脉与胫后动脉踝部吻合支为双血供蒂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16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年,功能及外形满意。结论:皮瓣能修复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易取,是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皮瓣修复高能量损伤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以腓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前外侧、足背近端、足跟外侧创面19例,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前内侧、足背部、足跟内侧创面10例,以腓动脉的终末穿支为远端蒂的外踝上皮瓣修复外踝部、足背近端创面5例,以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底部负重区创面3例。结果本组34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局部换药后痊愈,未再次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成活皮瓣外观、质地和厚度与足踝部受区相似,负重区无溃疡发生,有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觉5~10 mm。结论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不同种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可有效提高皮瓣成活率并重建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及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上述方法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共23例.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1~2 cm皮肤坏死,皮瓣面积最大20 cm×10 cm,最小8 cm×4 cm,随访6个月~3年,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这两种皮瓣手术简便,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是修复足踝部轻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 1999年 6月~ 2 0 0 1年 12月 ,采用含胫后动脉皮支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小腿下段及跟踝部软组织缺损 11例 ,皮瓣大小为 4cm× 5cm~ 9cm× 13cm ,全部成活 ,外形及功能满意。体会 :术前用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探测胫后动脉皮支穿出部位 ,在跟踝部创面应以远端较大皮动脉发出点作旋转点 ,对小腿下段创面可以距创面较近的较大皮动脉作旋转点 ;蒂部保留大隐静脉 ,可为皮瓣提供更充分、更广泛的静脉回流。含胫后动脉皮支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李俊明$河南省漯河市骨科医院显微外科 @黄红山$河南省漯河市骨科医院显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蒂皮瓣修复足部缺损的疗效。方法方法是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蒂皮瓣(内踝上皮瓣)修复足背,足内侧,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以胫后动脉应用解剖为基础,术前彩色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找到内踝上皮支发出点,以此为旋转点设计皮瓣,皮瓣面积6.0cm×8.0cm至10cm×17cm。结果 14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外形满意,对小腿功能无影响。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瓣是修复足部缺损的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39岁。根据前踝上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大小和形状,在小腿下端前外侧设计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切取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14.0 cm×8.0 cm,均为带蒂皮瓣转位。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等情况,对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及钢板外露均得以修复。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门诊随访2~1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臃肿不明显,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供区皮片愈合良好,无明显增生、挛缩及溃疡,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简便,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小腿内侧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腿内侧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5年10月,我院应用小腿内侧皮支皮瓣转移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以胫骨内侧缘为纵轴,在比目鱼肌与趾长屈肌间隙,寻找胫后动脉皮支,根据皮支位置及长度,确定切取皮瓣的范围和位置,将皮支皮瓣转移至皮肤软组织缺损区,供区游离植皮。结果手术时间3~5h,平均4.2h。7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5~18个月,平均10个月,基本保持足部外形和功能,可满足日常生活自理的需要。结论小腿内侧皮支皮瓣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手术简单安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外踝前动脉降支顺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外踝前动脉降支顺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外踝前动脉降支顺行岛状皮瓣修复9例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32~63岁。创面均位于足、踝部,并伴有骨、肌腱或血管神经外露,其中足部创面6例,踝部创面3例。皮肤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6.0 cm×13.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2.0 cm×3.0 cm~7.0 cm×15.0 cm。皮瓣供区均取腹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观察岛状皮瓣外观、质地、供区情况,根据张浩等制定的疗效满意度评分方法进行满意度评价,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9例患者术后皮瓣血液循环稳定,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均于术后2周Ⅰ期愈合。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18(8.0±2.3)个月。皮瓣全部Ⅰ期成活,蒂部平整,无臃肿及"猫耳"畸形,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颜色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游离植皮后创面平整,无明显瘢痕增生。9例患者满意度评分均为满意,AOFAS评分均为优。结论:采用外踝前动脉降支顺行岛状皮瓣具有不牺牲主干血管、皮瓣薄等优点,是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道改进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利用腓动脉终末穿支的降支在外踝与源自胫前动脉的外踝前动脉及踝周血管网的逆向吻合,将转轴点下移,设计切取逆行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 结果 临床应用23例,皮瓣面积最大12 cm x 13 cm,最小5 cm×4 cm,逆行穿支血管蒂长5~10 cm.皮瓣完全成活21例,大部分成活2例.随访6~21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为血管蒂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转位更灵活方便,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以远端穿支血管为蒂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选择,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以腓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端、足跟负重部与足踝前侧或外侧创面16例,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跟内侧创面6例,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踝前侧或内侧创面3例.创面面积3.0 cm×3.5 cm~8.5cm×9.0cm.结果 所有皮瓣均存活,2例远端静脉回流障碍,经换药后痊愈.1例皮瓣远端伤口裂开,重新缝合后痊愈.25例获随访8个月至5年,发现皮瓣外形满意,具有保护性感觉,无磨损破溃,患者穿鞋行走正常.结论 以腓动脉、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方法简单,不牺牲主干血管,是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避免皮瓣张力是保证皮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