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副作用国际研究中心的资料指出,因药物的有害作用而导致血液系统造成疾患者,其顺序则是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病死率则以再障为最高,可达50%。由此可见,药源性贫血应引起高度注意。如何区分药源性溶血性贫血和再障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plastic anemia AA)属造血系统疾病中较常见的重症疾病,它是由于生物、化学、物理及其他原因不明的因素,通过不同的发病机制引起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贫血、感染、出血及全血细胞减少。再障的发病率在我国较高,年发病率为0.74/10万。临床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急性再障来势凶猛,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再障的治疗有了一定突破,使重型再障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以骨髓增生低下、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种血液病。再障可由某些化学药物、感染和放射等因素损害骨髓而致。但大多数病例的病因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关于再障的发病机制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即干细胞缺乏或缺陷,微环境异常和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和因子异常。近几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表明免疫系统失调可能与再障发病有关。淋巴细胞和免疫系统在调节造血中的作用以及免疫抑制造血在再障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引起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下降和功能异常,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按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国内将再障分为慢性再障(CAA)和急性再障(AAA),后者亦称为重型再障(SAA)-Ⅰ型。慢性再障如果病情恶化加重,则称为SAA-Ⅱ型。AA病情重,危害大,疗效差,死亡率高,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引起AA发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明了,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紊乱在AA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本文对近年来AA的发病机制、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简称再障,系因物理、化学及某些不明的原因使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受损,机体免疫缺陷、紊乱而导致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及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病理结果显示红骨髓总容量减少并被脂肪组织取代。本病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受病占多数。1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按其病因分为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再障和继发性再障两类。继发性再障的病因多与以下诸因素有关。1.1药物和化学因素其中以继发于服用氯霉素后的再障为最多见,其次为保泰松等。氯霉素可通过…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种物理、化学、生物或其他不明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循环损伤,从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分为严重型、极严重型和慢性型,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引起的相应的贫血、出血,感染相对少见。肝炎相关性再障(HAAA)发病前2-3个月有黄疸史,肝炎的临床症状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7.
虞荣喜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2):1525-1527
1诊断 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低下(骨髓衰竭综合征)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或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简称PNH),范可尼贫血(Fanconi贫血,简称F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和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及原发性意义未明的血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除外骨髓浸润和骨髓纤维化的骨髓造血细胞减少,造血组织被脂肪细胞替代,临床上表现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而引起相应表现如贫血、出血以及感染的骨髓衰竭综合征(BMFS)。再障是难治性血液病之一,特别是重型再障,往往病情重,病死率高。常规治疗成功率低,2年死亡率达78%。近年来,不断完善的免疫抑制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再障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引起的血液疾病发病率约占全部药源性疾病的10%,其中以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病率最高。不同药物可通过不同机制致病,一般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方面。免疫性血液病与用药剂量无关,非免疫性血液病与长期或大量用药有关。药源性血液病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一种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血液病,如氯霉素可以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又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系多种病因引起的红骨髓总容量减少,造血功能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发病率我国大约为10万分之一左右,患者以青壮年占绝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一、病因 1.药物药物抑制造血的作用有两种类型:(1)毒性作用,药物到达一定剂量就会引起骨髓抑制,(2)过敏反应,和药物剂量关系不大,仅个别患者发生造血障碍。文献中报告认为和再障发病有关药物有96种之多,其中以氯霉素居首位,其次为  相似文献   

11.
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PRCA)是多种病因选择性地抑制红细胞生成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是再障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少见,现将我院10年来发现的12例报告如下。l资料和方法l.l一般资料本组12例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有关纯红再障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1.67岁。病程最短8天,最长16月。1.2临床表现面色苍白12例,头晕。乏力10例,心悸、气促6例,体征主要为贫血外貌,2例淋巴结肿大,2例肝、脾肿大。原发病及药物史:1例肺结核,曾服抗结核药物,l…  相似文献   

12.
药物为双刃剑,一面有治疗疾病之效使患者康复,也可因使用不当或个体易感发生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病痛甚至危及生命。众所周知,药物不良反应谱多,人体所有器官系统均可出现不良反应,确切发生率不清,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表现不一,如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或血栓栓塞等,而药源性溶血性贫血仅占药源性血液学反应中10%。本文只讨论药源性溶血性贫血,其溶血机制复杂。有免疫性、氧化性、微血管病性和其他,有些药物不止一种溶血机制。引起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的药物过多,不一一列出,仅代表性举出数种。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儿科常见的造血系统疾病。它是一组由于病因及发病机理各不相同,但均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至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临床上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按病程与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慢性或慢性急性发作型。其治疗方案有多种,...  相似文献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急性病例病死率较高。由于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明确.对再障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仍是国内外血液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以往对成人再障研究较多,为了解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特点.对经临床、骨髓、  相似文献   

15.
Thl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Th1、Th2细胞的数量、比例、产生细胞因子的功能状态及其与造血衰竭的关系,判断Th1细胞在重再障(S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甲基纤维素培养法扩增11例S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去除CD4^ 细胞前、后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粒-巨噬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2)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体外刺激后的21例SAA患者及17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h1、Th2细胞;(3)RT-PCR检测27例再障、26例非再障患者及11名正常人未经体外刺激的BMMNC中Th1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L-4的基因表达。结果:(1)去除CD4^ 细胞后,SAA患者BMMNC中的CFU-GM、CFU-E和BFU-E产率都有显著提高;(2)SAA患者外周血Th1与Th2细胞比例明显失衡,Th1细胞显著增多;(3)SAA和慢性再障患者骨髓中Th1细胞产生IFN-γ的功能异常增高,而Th2细胞产生IL-4的功能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再障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Th1细胞数量增多及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SAA骨髓衰竭的重要环节,也是再障区别于其它全血细胞减少症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细胞生长因子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傅晋翔  虞斐  张学光 《新医学》2001,32(5):274-276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骨髓和外周血早期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变化与骨髓造血细胞体外集落形成及临床治疗的相关性。方法:甲基纤维素半固体体外集落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骨髓和外周血Flt3配体(FL)、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6(IL-6)及其可溶性受体sgp130和sgp80水平。结果:(1)再障患者骨髓粒细胞、单核细胞、巨核细胞、红细胞混和集落形成单位(CFU-GMME)明显减少,急性再障尤其显著(P<0.001),治疗有效者,CFU-GMME形成增加,但仍少于正常对照;(2)FL水平高达正常20倍以上,其含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经治疗有效者骨髓和外周血FL水平明显下降,但不能降至正常水平;(3)SCF、IL-6及其受体在整个病程中无明显改变。结论:虽然再障碍骨髓造血细胞减少,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造血细胞残留,体外集落形成和FL含量测定可作为再障临床监测和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1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多种原因所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个综合病症。再障可分先天性,获得性两大类,先天性罕见。获得性再障性贫血又分原发性,继发性两型。按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分急,慢性两型。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下文中简称再障)是一种骨髓功能减退或衰竭产生全血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的一类贫血,属于难治性贫血。孕妇再障临床中可因贫血、出血、感染及体质虚弱而危及母儿生命。国内报道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0.029%-0.08%^[3]。过去认为再障是妊娠的禁忌证,随着再障治疗手段的进展,如能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纯红再障综合征体液性抗体诱导红细胞生代的抑制,以及免疫机制能损伤成熟血细胞,虽然知道已有许多年了,但因免疫抑制引起未成熟造血细胞的损伤,只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除了体液抗体机制以外,目前人们还认识到免疫细胞毒机制能选择性地引起贫血、粒细胞减少症,或引起几种细胞系列的骨髓衰竭。因此目前认为抑制造血功能的机制不仅有体液抗体机制而且还有细胞毒机制。本文着重讨论有关细胞表面抗原性特征以及与造血功能免疫抑制有  相似文献   

20.
药源性疾病(续二)——药源性血液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克敏 《新医学》2002,33(4):232-233
1引言 我们已经一连两期介绍了药物引起人体主要器官--肝、肾的损害.本文继续叙述另一个较常见的由药物引起的系统疾病--药源性血液病.其发生率约占药源性疾病病例数的10%,占与药物相关死亡病例的40%. 2常见的药源性血液病及其产生机制 2.1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