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本文报告9例。此病临床症状类似溃疡病,但易反复出血,血中嗜酸性细胞增多,GI 及胃镜检查常可见巨大溃疡和似溃充盈缺损。术前易误诊为胃癌。减少误诊的关键是采用挖掘式取材胃病变活检。本病自行愈合的可能性较小且并发症较多,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本组9例均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1~4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嗜酸性细胞侵犯胃壁的一种炎性增生性疾病 ,术前诊断困难 ,极易误诊为胃癌和胃溃疡。我院自 1 994年 6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共收治胃嗜酸性肉芽肿 1 3例 ,全部误诊。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3例中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2 7~ 6 3岁 ,平均 3  相似文献   

3.
胃嗜酸性肉芽肿少见。最初由kaijer于D37年描述本病,1950年由Polayers正式命名为嗜酸性肉芽肿。我院1974年以来共收治7例,均术后病理确诊,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近19年做胃切除术1258例,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冒嗜酸性肉芽肿7例,占055%。男性5冽,年龄22岁~66岁,平均44岁。均有上腹不适、疼痛、返酸史,均无过敏史。4例有黑便史。术前末梢血象嗜酸细胞均在正常范围。体检:7例上腹部有不同程度压痛,2例可触及包块。7例经钡餐证实胃有溃疡,其中SM位于冒小弯,2例位于冒窦部.2例行胃癌根治术,5例行胃大部切除术。2讨论21病因本病…  相似文献   

4.
陈浩  温江  王刚  何俊  未平波 《重庆医学》2002,31(2):160-封三
胃嗜酸性肉芽不仅临床少见 ,而且其临床症状、影像学及胃镜检查均难与胃溃疡和胃癌相区别 ,其诊治方法相对独特[1] 。我院于 1990年 1月~ 2 0 0 1年 3月手术治疗 5例胃嗜酸性肉芽肿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例中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4 0~ 6 4岁 ,平均年龄 5 3岁。1 2 临床特点 上腹部饥饿性疼痛伴返酸、嗳气 3例 ,无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伴上腹饱胀不适感 2例。病程 2~ 10年 ,平均 4年。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4例 ,其中 1例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 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其中重度贫血 1例 ,H…  相似文献   

5.
1992~1999年,我院收治7例胃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stomach,EGS),术前及术中均误诊为胃恶性肿瘤。兹作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1例;年龄23~58岁,其中50~58岁5例。病程<1年1例,1~20年6例。7例均有上腹部疼痛,为不规则疼痛,与饮食无关,制酸剂短期内有效。5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4例为柏油样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1例。有乏力及消瘦者4例。X线检查:7例均诊断胃癌。胃镜检查诊断胃溃疡恶变6例,乳头状腺癌1例。活检结果7例均为慢性溃疡,但可见数个异型细胞。 1.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以“胃恶性肿瘤”剖腹探查。病变部位在胃窦小弯侧3例,胃窦大弯侧2例,胃体后壁2例。本组病例的大体标本观察仅1例为局限息肉型,其余均为弥漫浸润型,并有溃疡形成。溃疡长径1.5~5 cm,>3.5 cm者5例。溃疡局部增厚,均有粘连。其中溃疡穿透侵及胰被膜1例,胃结肠韧带3例,附近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肿大。7例均行胃癌根治术,其中加做胆囊切除2例,脾切除1例。 1.3 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随访3个月~2年,均无复发、再发,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相似文献   

6.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提高胃嗜酸性肉芽肿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对 1976年 1月~ 1998年 4月收治的 4 1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发病率高。 4 0岁以下者占 6 2 .3%。患者病史较长 ,无消瘦 ,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外 ,亦无贫血。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并发溃疡率高 (92 .6 8% ) ,其中 15例作X线钡餐检查 ,误诊为胃癌 8例 ,胃溃疡 7例。 4 1例均作内镜检查 ,经胃镜确诊者仅 16例 (39.0 2 % ) ,手术切除疗效佳 ,无手术死亡与术后并发症。结论 :该疾病术前误诊率高 ,但只要仔细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与内镜下溃疡形态学特点 ,同时对可疑病变部位多处取材 ,行挖掘式活检 ,并作病理检查 ,就能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在治疗上 ,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2005—2013年共收治嗜酸性肉芽肿患者15例,其中颈椎嗜酸性肉芽肿6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5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颈部嗜酸性肉芽肿病例6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15~45岁。发病部位:均为椎体,C43例,C5 1例,C6 1例,C7 1例。症状和体征:6例患者中,均有颈部疼痛、活动不适病史,双上肢肌力减弱4例,病理征未引出,有2例出现霍夫曼征阳性,双下  相似文献   

8.
胃嗜酸性肉芽肿 (GEG)为少见疾病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诊断易与胃溃疡、胃癌相混淆。我院自 1 980年 1月 -2 0 0 0年 1月共收治1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男 9例 ,女 2例。年龄 2 1 -4 9岁 ,平均年龄 3 1 .2岁。病程最短 6年 ,最长 1 2年 ,平均 7.5年。1 .2 临床表现1 1例患者均表现为反复发作上腹疼痛 ,8例伴有返酸、嗳气 ,7例伴恶心呕吐 ,黑便者 5例。 4例有过敏病史。 2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手术治疗。全部病例均有上腹压痛 ,7例潜血试验阳性 ,9例血中嗜酸性粒细胞 (EOS)增高 >4%。1 .3 术前检查5例…  相似文献   

9.
胃良性肿瘤比较少见,但来源于肌层的平滑肌瘤是胃内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现将我们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经作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21例均为单发。男14例,女7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8岁,平均45岁。31~40岁5例,41~50岁8例,51~60岁6例,61~70岁2例。病程一般较长,多数患者自症状出现到就诊时间约1年以上,最长达14年之久。症状多较轻微,主要为上腹部不适,类似胃窦炎;其次,消化道出血十分常见,本组有7例;再次,腹部可扪及肿块6例。本组病人都有轻重不一的腹痛。 肿瘤大小不一,最大者15cm×14cm,最小者直径3cm,肿瘤直径大多在4cm~6cm。肿瘤内有溃疡7例,合并食道癌1例,胃套叠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本组肿瘤位于窦部10例,胃体部6例,胃底部5例,符合文献报道。 2 X线征像 2.1 腔内充盈缺损 此为胃平滑肌瘤常见的X线征像。典型者在粘膜像或双重对比像上,肿瘤的轮廓可由造影剂勾划出来,即“环形征”,可显示出圆形、椭圆形软组织块影,轮廓清楚,边缘光滑,有的可呈浅分叶状。充盈钡剂后,适当加压,则充盈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1980年 11月~ 1994年 6月诊治胃嗜酸性肉芽肿 17例 ,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 ,现将较完整的病历 14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男 13例 ,女 1例 ,发病年龄 2 1~ 73岁 ,平均年龄 4 8.5岁 ,病程 4个月~ 2 2年 ,平均 6年。上腹痛14例 ,恶心呕吐 8例 ,嗳气反酸 5例 ,纳差 6例 ,呕血 3例。黑便 7例 ;冬春季发作 6例 ,劳累受寒诱发3例 ,服解痉药或进食后疼痛缓解占 7例 ,急 /慢性面容 3/ 7例 ,上腹部压痛 12例 ,上腹扪及肿块 1例。Hb 35 %~ 10 0 % /L7例 ,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 >5 %仅 3例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仅测 5例均于正常范围 (5 0…  相似文献   

11.
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检查,是应用最早,进展最快的内镜检查.由于咽喉部受到刺激而极易产生恶心呕吐等不适,甚至诱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1].合理的围检查期护理,可以减缓不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内镜检查的成功率. 1 临床资料 本组128例,男76例,女52例,年龄17岁~76岁,平均年龄43.5岁.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95例,胃或十二指肠溃疡22例,食管癌3例,胃癌5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出血2例,胃嗜酸性肉芽肿1例.本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探讨结肠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1例结肠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钡灌肠检查7例,均未获确诊,误诊为结肠癌4例,肠结核2例,节段性肠炎1例。纤维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10例,确诊嗜酸性肉芽肿5例,诊断为结肠肿块5例。术中快速活检6例,均确诊为嗜酸性肉芽肿。手术行病变肠段切除6例,右半结肠切除3例,横结肠切除1例,乙状结肠切除1例。9例随访0.5-1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纤维肠镜和术中快速病检是结肠嗜酸性肉芽肿的主要确诊方法,病变肠段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钡餐检查15例,诊断为胃癌10例,胃溃疡5例;胃镜检查18例,诊断为胃癌8例,胃溃疡6例,确诊胃嗜酸性肉芽肿4例;11例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行胃大部分切除术15例,胃癌根治术6例。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诊1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2例,胃癌根治术9例。结论胃镜活检及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可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3年来笔者所在科收治的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 随访3~42个月,6例患者放射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1例于放射治疗后3个月肿块消退.结论 放射治疗是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之一,推荐放疗剂量为26~30 Gy/3~4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CEC)的临床病理诊断资料,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诊断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邕宁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19例病例中术前诊断:16例误诊为胃溃疡,2例误诊为胃癌,仅1例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率高达94.74%,手术后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 结论 该病种临床误诊率高,病理诊断是其唯一确诊途径,强调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知度,手术前进行胃镜挖掘性多点活检或术中进行快速病理检查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网状细胞增生症,病变多发生在骨骼,可单发,也可多发,以长骨及颅骨多见,发生于下颌骨的嗜酸性细胞肉芽肿十分罕见,我科自1975年1月至1995年1月共收治1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例下颌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中,男10例;女3例。发病年龄18岁至35岁之间的9例,最年轻的12岁,最年长的51岁。发病部位:发生于下颌体部12例.下颌角及升支部1例,左侧5例,右侧8例,均为单发。病变范围;大小差异很大,最小的为1.5×1.5cm;最大的有3例,几乎累及一侧下颌体的全部。本组13例下颌骨嗜酸性肉芽肿均有…  相似文献   

17.
嗜酸性肉芽肿为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的骨质缺损性病变。其特点为巨噬细胞与嗜酸性细胞的积聚而成的肉芽肿,故称为嗜酸性肉芽肿。本院自1973年至1986年共收治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5~34岁,其中5~13,27~34岁各4例。症状和体征:全身症状较少,8例均因发现软组织包块,局部酸痛或胀痛而就医。发生在头颅者有头昏、头痛症状,多为不剧烈的钝痛;1例发生在肩胛盂处,除左背部疼痛外,伴左上肢不能上举,功能障碍。1例右上臂包块达8×10cm,影响劳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CEC)的临床病理诊断资料,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9例病例中术前诊断中,16例误诊为胃溃疡,2例误诊为胃癌,仅1例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率高达94.74%。手术后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结论该病种临床误诊率高,病理诊断是其唯一确诊途径;强调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知度,手术前进行胃镜挖掘性多点活检或术中进行快速病理检查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1937年Kaijsen首先报告1例,并命名为“胃嗜酸性肉芽肿。1961年Ureles综合文献47例并作了命名和分类。国内1963年赵氏首先报告1例,至目前我们所能收集到的文献国内共报告25例。我院自1960年以来遇到3例,结合文献予以报告。例1 杨×,男,38岁。上腹隐痛不适已9年,秋冬季甚,曾有过两次黑便,疑“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入院。查体:除上腹部有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CEC)的临床病理诊断资料,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9例病例中术前诊断中,16例误诊为胃溃疡,2例误诊为胃癌,仅1例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率高达94.74%.手术后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结论 该病种临床误诊率高,病理诊断是其唯一确诊途径;强调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知度,手术前进行胃镜挖掘性多点活检或术中进行快速病理检查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