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研究癌症晚期患者丧亲者的哀伤反应。方法 2014年6-8月,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选取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宁养院的15例晚期癌症患者的亲属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的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整理并提炼主题。结果癌症晚期患者丧亲个体的哀伤反应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方面。结论癌症晚期患者丧亲者经历艰难的心理历程,丧子、丧偶和丧亲的哀伤反应存在差异,护理人员应了解丧亲者的需求,帮助丧亲者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2.
摘要:较多发生在医院的死亡患者是因突发严重疾病、创伤或事故。突然发生、无法预料的死亡会使丧亲者产生更为强烈的悲伤反应,如不能有效应对则影响丧亲者身心健康,产生身心并发症。居丧护理干预措施可帮助丧亲者有效应对悲伤和失去,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恶性悲伤反应所带来的负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本文阐述了医院提供居丧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医院居丧护理服务的内容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关键词:医院; 丧亲者; 悲伤; 居丧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152(2007)02 0072 03  相似文献   

3.
对丧亲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丧亲者的评价和处理,应该强调早期预防。预防本身虽然不能消除悲伤,重要的是要识别可能发生不良后果的高危人群。不良后果的先兆有七点:(1)围绕死亡的环境对引起悲伤起重要作用;(2)与死者的亲属关系;(3)既往有无丧亲的经历和适应方式;(4)年龄;(5)社会支持;(6)家属中基本工资收入多少也影响丧亲后果;(7)既往容易有精神和健康问题的人在丧亲过程中危险性较大。丧亲评价是进行护理工作的基础。Bohnet 提出在葬礼后1~2周进行丧亲评价,因为此时葬礼  相似文献   

4.
悲伤是居丧者的一种自然情感反应,是经历亲人或朋友死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一项重要特征.没有预料或突然发生的死亡,则会带给丧亲者更长期的、更深远的影响[1].居丧期护理是医院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接受亲人死亡事实,有效应对失去,顺利度过悲伤期,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恶性悲伤反应所带来的负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质量,预防可能发生的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丧亲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死亡带给丧亲者严重打击。研究发现,75岁左右丧偶男性死亡的危险比未丧偶的同龄者明显增加。在丧妻的男性中,冠心病的患病率高达40%。[1]国外对丧亲者的心理护理很重视,[1~4]但国内有关报道较少。作者研究了42例丧亲者的心理状态,并结合护理体会进行探讨。1资料和方法1.1资料:1989~1994年空军总医院、空军成都医院、空军沈阳医院病故者33例。死亡病种:脑血管病10例、心脏病合并心肾功能衰竭7例、呼吸功能衰竭6例、心脏病摔死5例、车祸死亡2例、恶性肿瘤死亡3例。1.2对象选择:丧亲者为病故者直系亲属,如父母、配偶、子女;男性2…  相似文献   

6.
报告了 1 例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期间遭遇丧偶的中年女性居丧期心理护理的策略和过程。对该患者进行居丧期心理评估、确定心理护理的目标以及运用情感表达、心身综合干预予患者实施心理支持。通过护士的倾听、共情、正念疗法等心理咨询技巧的综合运用,引导患者面对现实、有效应对失去,顺利度过居丧期。为新冠肺炎流行期丧偶、丧亲者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哀伤(bereavement)是指个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指亲人)时面临的境况,包括悲伤与哀悼2种反应~([1])。大部分人能相对顺利地接受亲人过世的事实,但少部分人表现出强烈而无法平复的哀伤反应,需要疏导丧亲的哀伤情绪~([2])。约10%的丧亲者存在"延长哀伤障碍",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干预和治疗,将会给其带来持久的伤害~([3])。哀伤辅导作为安宁疗护的一部分,是指从业人员协助丧亲者疏导哀伤情绪,为丧亲者提供所需咨询、实际支持,  相似文献   

8.
意外丧生,对死者家庭(丧亲者)是一种突然的精神打击,以致处于极度悲伤中,常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重者精神崩溃,甚至自寻短见。如何使他们承受住这意外打击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尽快顺利地渡过悲伤期,已成为心理护理所关注的问题。国外已有这方面的研究和报道,此问题也引起国内的重视。我们通过对一位意外死亡大学生家长的心理护理过程,总结了对极度悲伤的心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丧亲者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使用家庭关怀度问卷(APGAR)和UCLA孤独量表,对264名汶川地震丧亲者的孤独感和家庭功能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丧亲者孤独感均分( 42.06±9.96)分,50%以上丧亲者体验到中等水平的孤独感;孤独感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态和家庭结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丧亲者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呈负相关(P<0.01).结论孤独感是丧亲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且处于中等水平;丧亲者的家庭功能从不同侧面对其孤独感产生影响,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减轻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急诊死亡患者家属的情绪反应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玉兰 《护理与康复》2007,6(6):420-421
急诊死亡患者家属常出现过激情绪反应、过激行为反应,不能面对现实,也有家属产生消极逃避行为.护士对丧亲者要有同情心,通过有效沟通、提供回避场所、对过激行为者及早干预,帮助他们度过心理最脆弱的时期,减轻悲痛程度,同时做好尸体料理,给予丧亲者抚慰.  相似文献   

11.
肖威 《上海护理》2023,23(6):56-60
本文对国内外丧亲者悲伤评估工具的发展过程、测量内容、信度、效度,使用方法及应用现状等内容进行综述,旨在为国内学者测评丧亲者悲伤程度选择合适工具和研发符合我国人群特征的丧亲者悲伤测评工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死亡围产儿母亲的丧亲护理,减少因悲痛过度引起的并发症。方法:对本院57例死亡围产儿母亲的心理状况、围产儿死亡原因及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此类母亲的心理状况复杂,100%的母亲希望尽快知识围产儿死亡的原因,期望医生、护士、家属更多的情感支持。大多数希望与死亡的围产儿进行告别,并留下死亡围产儿的脚印甚至照片。结论:做好围产儿母亲的入院护理、实施全程陪伴到分娩,分娩后根据母亲不同心理进行丧亲护理,认真进行出院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明确丧亲者哀伤的概念及其内涵,阐述哀伤给丧亲者带来的不良影响,介绍丧亲者哀伤的测量工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丧亲者制订有效的哀伤干预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满足多元文化需求的哀丧关怀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哀丧关怀的背景 亲人过世 ,不论是突然的或预期的 ,都是一种令人混乱和痛苦的经历。在病人死亡的时刻 ,其亲属经历着麻木和悲痛、严重的丧亲感和脆弱感。如果已故者亲属的母语不是英语 ,就会因缺乏有效的沟通 ,而产生进一步的烦恼和痛苦。在哀丧关怀服务产生之前 ,对已故者亲属在那个悲痛时期的需要 ,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1 )没有一个专门的系统。逝者亲属时常必须去医院里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且等很长的时间 ,才能收到他们已故亲人的文件和个人财物。 ( 2 )没有采取措施去认识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他们的亲人过世期间关…  相似文献   

15.
刘小蓉  邹敏  范杏红 《护理研究》2009,23(3):661-662
为提高癌症儿童中晚期的生存质量,结合癌症患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提出姑息护理应给癌症患儿及家属提供综合性服务,其中包括基础护理、症状护理、心理护理、丧亲及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16.
癌症儿童的姑息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癌症儿童中晚期的生存质量,结合癌症患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提出姑息护理应给癌症患儿及家属提供综合性服务,其中包括基础护理、症状护理、心理护理、丧亲及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临终关怀与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终关怀是近年来医学界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概念是指对临终病人和其家属进行的全人护理程式,它涵盖了所有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需要,一 直持续到丧亲悲伤阶段。护理的目的是为那些处于生命终点的病人帮助提供控制症状、奉献爱心和照顾,最大限度的减轻其痛苦,满足其需求,使其安然离开  相似文献   

18.
杜华  吴萌  潘玉芹  丁从兰 《全科护理》2020,18(11):1285-1291
[目的]调查安徽省肿瘤科护士死亡态度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17所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护士528人,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DAP-R)进行调查。[结果]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自然接受(3.97±0.54)分,死亡逃避(3.27±0.78)分,死亡恐惧(3.11±0.72)分,趋近接受(2.95±0.72)分,逃离接受(2.79±0.87)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学历、劳动关系、宗教信仰、照顾临终病人的经历、丧亲经历是影响肿瘤科护士死亡态度的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劳动关系、宗教信仰及丧亲经历是影响肿瘤科护士死亡态度的主要因素。[结论]安徽省肿瘤科护士死亡态度较消极,年龄、性别、学历、劳动关系、宗教信仰、丧亲经历及婚姻状况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死亡态度,并根据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促进护士对死亡态度的正向转变,进而提升对肿瘤病人的照护品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宁养(临终关怀)项目的实践,反思国内外哀伤辅导经验,引入更具本土化特征的大健康人文视角,希望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理念的注入,对哀伤辅导的本土化经验进行探索。方法:对现有的国内外哀伤辅导实践进行解读,通过山西医科大学宁养(临终关怀)项目在山西省某肿瘤医院宁养院的具体实践,以哀伤事件时间轴为主线,提出切入哀伤辅导的4个阶段,深入剖析丧亲者各阶段的心理反应和可提供的辅导策略。结果:以利他主义为核心原则的社会工作与强调“全人观”的大健康人文理念具有内在相通之处,为当前探索癌症丧亲者哀伤辅导建构了有效的介入视角与实践模式。结论:融入大健康人文理念的哀伤辅导,能够更贴近中国文化体系,更能聚焦服务对象的心理与行为逻辑,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丧亲者社会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20.
张世西  尹安春   《护理与康复》2021,20(7):37-41
ICU患者死亡率高,部分丧亲家属长期处于哀伤状态,出现延长哀伤障碍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故IC U丧亲家属哀伤问题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国外IC U较早开展哀伤调查和哀伤干预,且干预方式多种多样,我国尚处于哀伤研究的起步阶段,且缺乏针对IC U丧亲家属的研究.因此本文对国内外关于IC U丧亲家属哀伤干预开展情况及方式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国内对于IC U丧亲家属哀伤的研究,以减轻该人群的哀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