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脏腑学说和内分泌理论对糖尿病的阐述 对糖尿病的阐述中西医最初都是从人们观察到的突出症状和现象开始的,“消渴”和“糖尿”这两个词在描述上都比较贴切。中医所指脏腑实质上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内脏器被分成五脏六腑,通过经络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名的五行学说将人的五脏按“五行归类”,建立了相生、相克的模型,并由此产生了五脏疾病传变的理论。大凡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所指脏器叉决非西医解剖学上说的具体脏器.这也是中西医最大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中医心脾相关的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以及藏象学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学说性理论,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对心系、脾系疾病防治的理论体系.早在<内经><难经>就详细论述心脾两脏互相关系的重要性.<素问·阴阳藏象大论>"心生血,血生脾".<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血,脾统血,血成为心脾相关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3.
<正>五脏相关理论是中医经典理论,其理论渊源甚古,《素问·玉机真脏论》~([1])有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即提出脏腑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按照相克次序传变。肝脾相关理论,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肝脾两大功能系统在生理功能、病理传变等方面均存在着密切关系。中医肝病是指各种外感、内伤等致病因素引发的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一般认为糖尿病隶属于祖国医学中“消渴”范畴,认为“消渴”的病因病机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柔弱或后天失养、嗜食肥甘、感受外邪、情志内伤、劳逸失度、气滞血瘀等。治疗上强调控制饮食、调摄情志、运动锻炼、合适的药物等综合治疗,但在中医认识糖尿病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心主血脉”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1];<素问·痞论>日:"心主身之血脉";<灵枢·本神 >"心藏脉,脉舍神 "这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对心脏的生理功能的言简意赅的描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从整体出发探讨心脏之功能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归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为临床常见病,消渴首见于《素问·奇病论》。马万千主任医师是全国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在消渴诊治方面具有独到见解。马万千基于脏腑相关理论,根据肺胃、肺肾、肝脾、肝肾、脾胃等脏腑相关病变进行脏腑同治,指出消渴初期多为阴虚燥热,日久则耗伤气血津液,进而阴损及阳,致使阴阳两虚,主张将糖尿病分为气阴两虚、肺胃燥热、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虚胃热、阴阳两虚7个证型,并结合湿热、热毒、痰浊、瘀血兼证进行论治,辨证选用生脉饮合消渴方、益胃汤、六味地黄丸、四逆散、补中益气汤、三黄清幽汤、右归饮等为主方,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对马万千辨治糖尿病的思想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及阐述,并附验案一则,以期为糖尿病的辨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没有具体记述,但已认识到消渴即为糖尿病,最终可以致盲,因此,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归属中医消渴目病的范畴。正确选择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中医叫消渴症.早在公元前的祖国医学文献中,就记载消渴患者的尿是甜的,并具有口渴、多饮、多尿、多食等临床特征,后期患者往往疲乏、消瘦,故名"消渴",并且提出营养过度及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属于"痿证"的范围,"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用的病证.<素问*痿论>认为"五脏使人痿",提出了"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的观点和"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大法.<内经>曰: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相似文献   

10.
结核病临床     
《中国防痨杂志》2002,24(Z1):83-96
肺结核中医称之为:"肺痨",认为系"耗伤气血,正气先伤体虚不复,痨虫(结核杆菌)乘虚袭入"所致.而中医称之为"消渴"的糖尿病往往又以肺热、胃热、肾虚三症状同时存在.若肺痨、消渴两病同时存在于一人,因消渴多消烁肺胃津液,糖尿病临床治疗中一旦忽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则势必导致肺结核病治疗的延缓或失败,发展为难治病例.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中医叫"消渴病",它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鼻祖书《黄帝内经》提出:"…脾脆善病消渴易伤,肾脆俱善病消渴易伤。"强调先天因素在糖  相似文献   

12.
中医“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麦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疾病……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在中医中称作"消渴病",最早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该书中把本病分为三期论述: 1.脾瘅期:病机是"五气之溢",特点是五谷之气过多导致肥胖,即《内经·素问》中所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相当于现在说的糖尿病前期. 2.消渴期:病机是"甘甜之气上溢",特点是血糖超过正常高限成为糖尿病,即《内经·素问奇兵论》中所言:"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相似文献   

14.
<正>脾在五行属土,为中州之脏。脾胃通过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而脾胃被认为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于中医学"重道轻器"的特点,导致对五脏的认识上,中西医之间出现了很多分歧。这一点,在脾的脏象理论上尤为明显。不过,随着中西医学的深入发展和融通,经过很多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在脾的认识上,中西医学达成了很多共识。中医的脾,从解剖实体上来说,主要指现代医学中的胰腺和脾脏~([1]),也有专家认  相似文献   

15.
正脾胃学说源于《内经》理论,成熟于东垣时代,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对脾胃学说颇有研究,牟师从五脏形成说及现代进化论看,脾胃不独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还是脏腑之原本。历代医家十分注重脾胃在诊治上的作用,调节脾胃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大法,在临床诊治上起着核心作用。1《黄帝内经》确立脏腑以脾胃为核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脾胃是核心。《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中医叫消渴症。早在公元前的祖国医学文献中,就记载消渴患者的尿是甜的,并具有口渴、多饮、多尿、多食等临床特征,后期患者往往疲乏、消瘦,故名“消渴”,并且提出营养过度及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古人的认识与疾病的本质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这种状况直到19世纪才有了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1病因病机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消瘅"病范围(但不等同这两种病)。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素问.奇病论篇》日:"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多由于患者嗜食甜食、肥甘之品,日久损伤脾胃,脾  相似文献   

18.
鉴古观今论奇恒之腑甘肃省清水县中医院(741400)任爱民中医藏象学说将人体内在的脏器,分为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在《内经》成书前,对脏腑的概念及划分存有争议,《素问·五藏别论》云“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目前临床治疗DM以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以及日常饮食控制、运动为主.该文主要从糖尿病中医学认知,阐述耳穴压豆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可以显著改善早期2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失眠、糖尿病合并便秘及其他并发症的临床症状,体现耳穴压豆治疗糖尿病的特色与...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古人称为消渴,中医又将其分为脾瘅、消渴和消瘅三期。其中,饮食治疗是消渴期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前面我们介绍了改善消渴期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及症状"5"项指标的饮食方法。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出发,结合消渴期主要的病机特点,临床上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辨证用膳,更具有针对性的对消渴期患者进行饮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