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pi-LASIK、PR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兔Epi-LASIK、PRK术后研究,探讨Epi-LAsIK手术在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减轻方面是否具有优越性及其机制.方法 18只新西兰白兔,双眼分别建立Epi-LASIK和PRK模型,观察术后1周、4周、8周角膜Haze的变化、角膜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变化、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2,TGF-β2)的表达.结果术后1周、4周Epi-LASIK组Hazc(1.07±0.49、3.38±1.26)比PRK组(2.38±1.04、5.00±1.95)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7、Z4=-2.41,P均<0.05),8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8=-0.96,P0.05);组织形态学:Epi-LASIK组角膜上皮细胞的紧密性,角膜上皮基底膜的完整性、上皮与基质黏合程度,胶原排列规则性比同时间段PRK组都具有优越性;Epi-LASIK、PRK角膜上皮TGF-β2表达:1周、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周Epi-LASIK组表达比PRK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P<0.05);1周、8周Epi-LASIK、PRK角膜基质TGF-β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周Epi-LASIK表达比PRK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结论Epi-LASIK手术在减轻Haze方面较PRK具有优越性,其上皮瓣的保留对减少Haze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与去瓣Epi-LASIK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探讨2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创伤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4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编号,其中40只兔各取一侧眼行Epi-LASIK,对侧眼行去瓣Epi-LASIK,剩余2只兔4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h,1、3、7d共4个时间点取出角膜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兔角膜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2组兔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兔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角膜基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Epi-LASIK组术后1d及3d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去瓣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t=4.04,P〈0.05);Epi-LASI组术后1、3、7d角膜基质中IL-1β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去瓣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t=3.71,P〈0.05;t=3.06,P〈0.05)。Epi-LASIK组术后透射电镜下可见兔角膜基质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并可见凋亡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pi-LASIK组术后角膜基质中IL-1β的表达强于去瓣Epi-LASIK组。结论去瓣Epi-LASIK对角膜基质细胞的损害较Epi-LASIK轻,提示去瓣Epi-LASIK术后早期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程度较轻,有利于角膜组织的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3.
程新梁  张元钧  陈辉 《眼科研究》2010,28(8):766-770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角膜的愈合规律,并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比较。方法建立兔近视性Epi-LASIK及近视性改良PRK动物模型,用锥虫蓝-茜素红活性染色法观察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活性,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瓣变化、上皮修复过程和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通过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角膜上皮及基质的愈合反应。结果 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67±0.41)d,而PRK术后为(2.75±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0,P=0.000)。PRK术后即刻和3d、5d角膜上皮瓣细胞活性率分别为(85.83±2.07)%、(48.67±3.41)%、(91.33±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060,P=0.000)。Epi-LASIK术后角膜瓣逐渐融解并被新生上皮取代,上皮愈合过程较改良PRK缓慢。PRK术后haze分级高于Epi-LAS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时2组上皮均明显增厚,3个月时上皮细胞排列仍不规则,6个月时上皮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上皮厚度已基本接近正常,与PR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前基质细胞数明显低于PRK组(P〈0.05)。结论 Epi-LASIK术后上皮瓣活性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上皮修复较慢。与改良PRK比较,Epi-LASIK术后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和上皮增厚程度较轻,角膜基质细胞恢复快,haze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兔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和去除上皮瓣的(Flap-free)Epi-LASIK术后早期角膜组织的研究,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各自在角膜愈合方式方面的特点.方法 实验研究.27只实验兔,24只按不同取材时间1、2、4、7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兔,一只眼行Epi-LASIK,另一只眼行Flap-free Epi-LASIK手术.另3只兔作为空白对照组.用VISX20/20准分子激光仪作-10.00 D切削,另3只兔作为空白对照,通过观察术后1、2、47 d角膜上皮愈合方式、检测角膜基质细胞数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表达来探讨Flap-free Epi-LASIK、Epi-LASIK两种术式术后早期角膜创伤愈合方式的差别.对Epi-LASIK和Flap-free Epi-LASIK术后角膜基质bFGF表达、细胞数量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Flap-free Epi-LASIK术后第1天有1层新生角膜上皮覆盖切削区域,以后逐层愈合.Epi-LASIK术后第1天角膜上皮基底膜与基质贴附较为紧密,但是在第2天可以看到有角膜上皮瓣水肿发生.术后4 d Flap-free Epi-LASIK角膜基质细胞数量分别为(33.85±3.39)个,多于Epi-LASIK组(t=-2.315,P<0.05).术后2 d、4 d组Flap-free Epi-LASIK角膜基质bFGF表达量分别为101.75±8.07和110.56±9.00,高于Epi-LASIK(t=-2.339,-2.396;P<0.05).术后2 d、4 d组Flap-free Epi-LASIK基质细胞凋亡数量也少于Epi-LASIK(t=3.332,2.989;P<0.05).结论 由于Flap-free Epi-LASIK特定的上皮去除方式导致了特定的上皮愈合方式,有利于减少术后刺激症状及角膜组织的正常修复.  相似文献   

5.
张立军  张岩  蒋华 《眼科研究》2012,30(3):213-217
背景 目前对飞秒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较多,关于新型角膜板层刀SBK方面的研究尚少.观察术后早期成纤维细胞的活化程度,可以了解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细胞增生情况. 目的 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比较SB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手术后早期角膜细胞增生活化情况以及角膜创面的愈合特点,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组织愈合机制及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新西兰白兔27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BK组、LASIK组和PRK组,每组9只,均取右眼为手术眼,左眼为正常对照.于术后7d、1个月、3个月取兔眼角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TGF-β及α-SMA的表达,计数成肌纤维细胞活化数量.结果 SBK组术眼角膜瓣创口边缘上皮细胞增生明显,成肌纤维细胞数量增多,术后7d创口周围TGF-β及α-SMA呈阳性表达,1个月达高峰,3个月减弱.与LASIK组相比,SBK组和PRK组TGF-β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BK组:t=2.226、2.158、2.330,P<0.05;PRK组:t=4.745、6.524、6.293,P<0.05);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SBK组:t=4.439、5.692、4.175,P<0.05;PRK组:t=6.330、6.723、5.267,P<0.05).SBK组各时间点TGF-β的表达量均低于PR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691、5.527、4.399,P<0.05);α-SMA的表达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9.637、10.282、8.197,P<0.05);成纤维细胞数量除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时间点SBK组活化均较PRK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188、4.529,P<0.05).结论 与传统LASIK相比,SBK手术的创面活化的成肌纤维细胞、TGF-β和α-SMA表达增多,其愈合反应更强,具有更好的术后生物力学优势,但同PRK相比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2,TGF-β2)在兔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 lis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和去瓣Epi-LASIK术后的表达差异,并探讨上皮瓣弃留对Epi-LASIK术后haze形成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双眼分别建立Epi-LASIK和去瓣Epi-LASIK模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角膜haze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角膜组织TGF-β2的表达。结果 Epi-LASIK组和去瓣Epi-LASIK组haze分级情况在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58、0.25,均为P>0.05)。Epi-LASIK组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TGF-β2的表达分别为8546.42±2013.25、7831.62±1560.27、6253.21±1962.35,去瓣Epi-LASIK组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TGF-β2的表达分别为8037.21±1634.29、6994.56±2013.58、6042.58±1862.24,2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组织TGF-β2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6、1.31、0.38,均为P>0.05);组内比较,随时间延长,TGF-β2的表达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上皮瓣弃留对Epi-LASIK术后各时间点角膜组织TGF-β2的表达及haze发生程度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去瓣型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时兔角膜病理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34只,随机取其中32只兔的右眼行去瓣型Epi-LASIK(A组),左眼行PRK(B组),另外2只兔(4只未手术眼)为正常对照组(C组).术后4 h、1 d、3 d、5 d、7 d、14 d、1个月、3个月取角膜标本,HE染色观察角膜前基质细胞的数量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角膜中央区Ki-67、α-SMA阳性细胞数量及角膜切削缘区PCNA阳性细胞数量,同时透射电镜观察角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正常角膜前基质细胞数量为每400倍光镜(88.00±5.38)个;术后各时间点B组前基质细胞数量均较A组少,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基底层PCNA阳性细胞数量为每400倍光镜(15.94±3.02)个;术后1 d、3 d、5 d、7 d、14 d A组PC-NA阳性细胞数量均较B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或0.01).正常角膜基质层几乎不表达Ki-67;术后4 h、1 d、3 d、5 d、7 d、14 d A组Ki-67阳性细胞教均较B组少,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角膜几乎不表达α-SMA;术后5 d、7 d、14 d、1个月、3个月A组α-SMA阳性细胞数均较B组少,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透射电镜检查显示,术后7 d之内A组细胞之间结合更紧密,3个月时基质内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结论 去瓣型Epi-LASIK比PRK有着更轻的角膜上皮损伤反应,更少的角膜上皮细胞和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反应以及更低的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化潜能,所以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发生的可能性更低.  相似文献   

8.
LASEK与Epi-LASIK角膜上皮瓣细胞培养及增生能力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上皮角膜切割激光矫视术(Epi-LASIK)后角膜上皮的愈合方式.方法 取行LASEK及Epi-LASIK的人角膜上皮瓣各20例,兔角膜上皮瓣12例,兔角膜缘组织12例,采用细胞法和组织块法进行上皮瓣细胞及角膜缘细胞培养,并采用WST-8(可溶性噻唑盐)法检测和比较细胞增生能力.结果 人和兔上皮瓣细胞连续观察2周仅见少量细胞生长或未见细胞生长,人LASEK组细胞增生能力较Epi-LASIK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LASEK组细胞增生能力较Epi-LASIK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兔LASEK、Epi-LASIK组细胞增生能力均低于角膜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离体角膜上皮瓣细胞增生能力低下,且LASEK术后上皮瓣细胞增生能力低于Epi-LASIK,分析显示LASEK和Epi-LASIK术后角膜创伤愈合过程并非依靠角膜上皮瓣的原位生长,而是以角膜缘干细胞的分裂增生为主导.  相似文献   

9.
苏杰  袁满红 《眼科研究》2011,29(4):336-340
背景去瓣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术后上皮愈合快,创伤反应轻,受到眼科医师的关注。但去瓣Epi~LASIK术后上皮愈合的机制一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研究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和去瓣Epi—LASIK对不同屈光度眼切削术后早期角膜基质中炎性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核转录因子(NF—KB)的表达,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在不同切削深度时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机制。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度切削组(-10.00D)6只、低度切削组(-3.00D)6只和空白对照组2只。实验组取一侧眼行PRK,对侧眼行去瓣Epi—LASIK,术后每日裂隙灯下观察活体兔角膜愈合情况。术后7d空气栓塞法处死兔,角膜组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早期角膜上皮及基质中炎性细胞、bFGF和NF—κB的表达。结果裂隙灯检查表明,去瓣Epi-LASIK手术眼术后炎症反应轻于PRK眼。在低度切削组,2种术式间术后角膜炎性细胞的数量以及NF—κB和bFGF在角膜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度切削组,PRK手术眼角膜中炎性细胞数量为(12.25±1.22)个/400倍视野,明显高于去瓣Epi—LASIK手术眼的(6.67±0.31)个/4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7,P〈0.01)。角膜中PRK手术眼NF—KB的表达量(A)分别为6.11±1.36、41.82±8.71,较去瓣Epi—LASIK手术眼的3.01±0.81、11.59±4.55明显增加,而角膜中PRK手术眼bFGF的表达量(A)分别为33.59±6.98、123.68±18.81,较去瓣Epi—LASIK手术眼的69.20±8.85、123.68±18.81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瓣Epi-LASIK上皮愈合速度快于PRK组,而随着切削深度的增加,愈合速度减慢。结论在低度切削时,去瓣Epi—LASIK手术眼角膜上皮的愈合速度与PRK手术眼无明显差别,但在高度切削时,去瓣Epi—LASIK术眼角膜上皮的愈合速度稍快于PRK术眼,炎症反应程度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和去上皮瓣Epi-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60眼)在我院接受Epi-LASIK的中高度近视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各15例15眼.A组常规复位上皮瓣,B组去除上皮瓣.术后随访6个月,对2组患者术后刺激症状、上皮愈合时间、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haze等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第1天,2组角膜刺激症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有疼痛症状者A组分别为20眼和13眼,B组分别为16眼和7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角膜上皮愈合时间:A组平均为(4.73±1.16)d,B组平均为(3.68±0.61)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及屈光度:2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角膜haze形成情况:A组0.5级haze发生4眼(13.33%),B组0.5级haze发生5眼(16.67%),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i-LASIK及去上皮瓣Epi-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均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去上皮瓣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角膜刺激反应,加快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   

11.
Liu WF  DU ZY  Zhao WX  Huang Z  Liu DJ  Chen Y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7):651-657
目的 探讨角膜微型刀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上皮瓣形态结构、活性的变化、周边上皮(上皮瓣切口缘与角膜缘之间的区域)增生情况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对29只新西兰白兔的双眼进行手术,28只眼行Epi—LASIK,24只眼行PRK,随机分为4组,在术后1、3、5、7d取标本,6只未手术眼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透射电镜、光镜观察形态结构的变化;冰冻切片行酶组织化学检测上皮瓣细胞活性的变化;石蜡切片行凋亡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透射电镜发现KM5000D型上皮刀分离的上皮瓣基底膜完整,细胞之间结合紧密,术后上皮瓣与基质粘合牢固。1、3、5、7d上皮瓣细胞三磷酸腺苷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上皮瓣与周边上皮细胞酶活性比值)分别为79%、58%、69%、86%和79%、63%、77%、97%;各组Epi-LASIK眼周边上皮细胞活性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9,P〉0.05)。各组Epi-LASIK眼周边上皮增生与空白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0,P〉0.05)。Epi-LASIK和PRK组在术后1d基质细胞凋亡数为(3.429±1.693)和(3.796±1.998)个/10000μ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05);而Epi-LASIK眼术后3、5、7d基质细胞凋亡少于PR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KM5000D型上皮刀分离的上皮瓣结构完整,细胞结合紧密,能保持较高活性,无明显刺激周边角膜上皮增生,有助于抑制凋亡的发生。(中华腠科杂志,2007,43:651-65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角膜基质飞秒激光扫描后Ki-67、转化生长因子β_2及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探讨角膜基质内扫描后角膜创伤愈合反应机制.方法 20只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编号,35只眼用60 kHz Intralase飞秒激光进行角膜基质内扫描(其中5只兔只做右眼),未手术的5只左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激光参数为:点/线间距10.μM,扫描直径8.5mm,扫描能量1.3μl,扫描深度为135μm,不进行角膜边缘切削.术后在30 min、1 h,2h、1个月和3个月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的透明程度.分别在术后1 d,3 d、1周、1个月和3个月各取6只术眼的角膜组织,做免疫印迹法蛋白定量检查,各时间点取1只术眼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别观察Ki-67、TGF-β_2:及α-SMA 的表达情况.用两组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均数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免疫印迹法蛋白定量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Ki-67在基质扫描后第1天开始表达增加(0.0670±0.0008),扫描后3 d达最高峰(0.6923±0.0051),随着时间推移其表达逐渐减少,但直至术后3个月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2,57.22,43.26,39.78,18.35;P<0.05).TGF-β_2(t=0.933,0.856,0.934,0.970,1.132)及α-SMA(t=1.126,1.235,0.993,1.175,1.211)在术后各时间点的表达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基质内飞秒激光扫描后Ki-67表达增加,角膜基质细胞活化、增殖;TGF-β_2被完整的角膜上皮所屏障,活化和增生的角膜基质细胞没有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化,损伤修复愈合过程中无haze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比较Haze形成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调控因子TGF-β和b-FGF,在兔Epi-LASIK与Flap-free Epi-LASIK术后表达有否差异,并探讨其对术后Haze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用18只实验兔,建立兔Flap-free Epi-LASIK、Epi-LASIK模型,用VISX20/20B准分子激光仪作-10D切削,在无任何药物干预的情况下观察术后1、2、3月角膜Haze情况及检测比较角膜TGF-β2和b-FGF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对Haze形成的影响.结果 裂隙灯下观察Haze分级水平在术后1月、2月、3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lap-free Epi-LASIK和Epi-LASIK术后1、2、3月TGF-β2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且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术后各时间点b-FGF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b-FGF表达水平均呈现出持续升高的特点.结论 Epi-LASIK与Flap-free Epi-LASIK术后各时间点TGF-β2和b-FGF的表达情况及Haze发生程度均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组织表达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Ⅰ、Ⅲ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影响,探讨羊膜移植减轻瘢痕形成的部分机制.方法:对10只新西兰白兔双眼行PRK,术后1眼立即行角膜表面羊膜移植术,另眼作为对照.于术后4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羊膜移植组角膜上皮和基质中角膜基质细胞及胶原纤维TGF-β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前角膜基质表达Ⅲ型胶原和FN亦明显较对照组减弱.角膜基质Ⅰ型胶原表达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羊膜能抑制PRK后角膜组织TGF-β1、Ⅲ型胶原和FN的表达,羊膜移植后瘢痕形成轻可能部分与羊膜调节组织TGF-β1、Ⅲ型胶原和FN的表达有关.眼科学报2000;16:239~24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去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治近视的手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6月至9月在眼科行Epi-LASIK手术近视患者共34例(68只眼),分为两组.第1组46只眼,行去瓣Epi-LASIK术(去瓣组),第2组22只眼,常规Epi-LASIK术(对照组).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术后刺激症状、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随访时间3个月.结果 术后去瓣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平均为(3.39±0.649)d,对照组为(5.41±0.79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疼痛反应去瓣组33只眼(71.74%),对照组4只眼(1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内去瓣组比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去瓣组有41只眼(89.1%)出现0级Haze,对照组有20只眼(90.9%)出现0级Haze,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瓣Epi-LASIK手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并有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快、刺激反应轻且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Haze与常规Epi-LASIK手术无差别的优点.其远期临床疗效及对Haze的形成作用仍需更多病例和更长时间的随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羊膜提取液(AE)抑制兔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36只72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E组、激素组和溶媒对照组.构建Epi-LASIK动物模型,术后AE组滴用AE眼液,激素组滴用1g/L磷酸地塞米松眼液,溶媒对照组滴用不含AE的溶媒眼液.术后1、4、8wk在裂隙灯下进行haze分级评估.HE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的修复,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角膜上皮细胞NF-kB P65蛋白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炎症细胞因子(TNF-α、TGF-β1和IL-1β)和抗炎症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激素组和溶媒对照组比较,Epi-LASIK术后1wk,AE组兔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形态较均匀,排列较规则;术后4wk时,AE组浅基质层内出现少量新生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形成少量瘢痕;术后8wk,AE组角膜浅基质层见少量新生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极少形成瘢痕.在术后早期(1wk和4wk),AE组与激素组、溶媒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抑制炎症因子(TNF-α、TGF-β1和IL-1β)和促进抗炎症因子(IL-4、IL-10和IL-13)分泌的作用,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在术后早期(1wk和4wk),AE组与激素组、溶媒对照组相比,角膜上皮细胞NF-kB通路关键组份P65蛋白浅染,细胞核淡染,明显抑制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羊膜提取液可能通过抑制角膜上皮细胞的NF-k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胶原与瘢痕形成和haz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体外培养人角膜基质细胞β1整合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β1整合素在角膜创伤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细胞计数仪检测法。结果体外培养的人角膜基质细胞β1整合素表达的阳性率平均为95.7%,阴性表达率为4.3%。结论在角膜创伤愈合中,角膜基质细胞β1整合素的表达可能极高,从而促进角膜基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转化生长因子-β1(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mediate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rAAV-TGF-β1)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rAAV-TGF-β1真核表达质粒载体.40只角膜新生血管化的SD大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实验组(20只):角膜植片预浸泡在rAAV-TGF-β1(10×1012v.g·L-1)的达尔伯克必需基本培养液F12混合培养液中37℃孵育30 min;对照组(20只):角膜植片预浸泡在0.1 mol·L-1磷酸盐缓冲液中37 ℃孵育30 min.裂隙灯观察TGF-β1对大鼠角膜植片存活时间、排斥反应指数的影响.术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第2个月对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膜组织中IL-10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0.40±2.45)d,实验组为(18.70±1.51)d,比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2周实验组角膜植片排斥反应指数(3.48±0.86)明显低于对照组(7.65±0.4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IL-10在术后主要表达于角膜的上皮层与内皮层.术后各时期实验组IL-10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AV-TGF-β1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其机制与提高角膜组织中IL-10的表达有关.重组腺相关病毒是眼科基因治疗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9.
Chen CD  Zhou XT  Dai JH  Chu RY  Hu M  Yu ZQ  Zhou H  Qu XM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796-801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与乙醇浸润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对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研究。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编号,其中48只(96只眼)随机一只眼行Epi-LASIK,另一只眼行LASEK,余2只(4只眼)未进行手术,作为对照组。采用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TUNEL)法观察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情况、Ki-67和d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测定角膜组织d-SMA蛋白来观察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与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化情况,进行计数与半定量分析,对haze形成影响进行分析。结果Epi-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基质中均有较多的TUNEL阳性细胞出现,在术后24h达最高峰,LASEK术后1周内细胞凋亡情况较Epi-LASIK明显(t=3.63、7.80、4.34、2.95,均P〈0.01)。术后1周基质Ki-67阳性细胞表达增高,72h时达高峰,两组在1周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5.85、5.09、5.59,均P〈0.01)。α-SMA阳性细胞在术后1周明显出现,3个月时仍有较高表达,在术后1个月时阳性细胞数达高峰,α-SMA蛋白表达量的情况与α-SMA阳性细胞数变化一致,均提示LASEK术后增高的情况较Epi-LAS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7.19、6.73,均P〈0.01)。结论Epi-LASIK较LASEK有着更少的角膜基质细胞凋亡、更弱的增殖以及向肌成纤维母细胞的转化,提示Epi-LASIK较LASEK有着更轻的haze反应几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近视患眼角膜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 R)、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GF-βRⅠ)和白细胞介素1Ⅰ型受体(IL-1RⅠ)的表达.方法将PRK术中获取的角膜上皮细胞制成细胞涂片,ABC法检测.结果EGF R、TGF-βRⅠ和IL-1RⅠ在全部标本表达,强度依次为EGF R>IL-1RⅠ>TGF-βRI.结论近视患眼角膜上皮细胞表达此三种受体,推测PRK术后此三种受体参与角膜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