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源于中国,遍及世界,其历史之悠久,传播之广泛,论茶作者之众多为其它任何作物所不及。 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饮料,茶叶作为药用,历史久远。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采茶树之鲜叶,生煮羹以解毒。《神农食经》曰:“茶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可见其清热,利尿,兴奋中枢的作用。明代顾元庆所著《菜谱》中说:“人饮真茶、能  相似文献   

2.
边霁 《健康天地》2011,(7):34-34
<正>读《茶经》可知,中国古代的茶道,至迟在唐代中叶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采茶、制茶、烹茶、饮茶,都有明确的规范,非常严谨。以烹茶为例,首先要求有一套特制的茶具,包括炉、釜、碾、杯、碗等。唐代茶具陆续见有出土,长安西明寺遗址曾发现过大荼碾,西安和平门外则发现过七件银制茶盏托。唐代茶具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品种较为齐  相似文献   

3.
<正>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相似文献   

4.
陆尧 《健康天地》2011,(5):76-76
<正>茶膳是将茶作为菜肴和饭食的烹制与食用方法的总和,是一种大众化的茶叶消费新方式,是茶叶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中国是茶的发祥地,从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开始吃茶叶了。《诗经》云:"采茶薪樗,食我农夫。"东汉壶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唐代储光羲曾专门写过《吃茗粥作》。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杭州品尝名茶龙井虾仁。慈禧太后则喜用樟茶鸭欢宴群臣。  相似文献   

5.
李楠 《健康天地》2011,(12):33-33
<正>古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是深入所有阶层的饮品,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诸子百家,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好茶。有文献记载,我国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司马相如与杨雄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写《凡将篇》、杨雄写《方言》,一篇从药用,一篇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民间更有"神农尝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  相似文献   

6.
品茶如悟禅     
<正>茶自古是和佛联系在一起的,大诗人苏东坡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说的就是茶中有禅,禅茶一味。禅机需要用心去"悟",而茶味,则要靠"品"而得。"品"虽然离不开"口",但关键之处,还得和悟禅一样,要有一片洁净的心灵。一盏清茶,一颗净心,哪怕身处闹市,心中也自有一片太平。所以茶可清心,可以消解心头的积郁。刘琨《与兄子兖州刺史演书》曰:"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致之。"心中即便有烦恼万千,只一盏清茶,便可轻轻化解。  相似文献   

7.
<正>有人说,林清玄的作品意境"最清明",声音"最玄妙"。多年喝茶,林清玄慢慢从茶道中悟出了生活之道。在林清玄看来,每天的生活其实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的茶更有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这正如他在《大茶壶与小茶壶》中所写:"一个能在泡茶时专心的人,工作也会专心。因此,泡茶给人喝  相似文献   

8.
程雪羽 《健康天地》2011,(11):66-67
<正>近年来迷上了茶,也喜欢读一些意态闲适的小品散文。无人来访时,我选择静坐于穹庐小斋的西窗沙下,取出茶具,沏一杯淡茶,与月白风清互为呼应。茶,我喜欢绿茶,周作人说,绿茶为茶之正宗。我不懂茶,也不懂《茶经》一类的茶文化典籍,更不用说什么茶道了。我喜欢茶,是喜欢那种情趣——自我的情趣。  相似文献   

9.
茶香之外     
<正>明人居隆在《考盘余事》中说:"有佳茗来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说的是有上等的茶而不懂茶的人,犹如用泉水来灌溉蒿莱,罪过不能说不大;有懂茶的人而不知道其间的真趣味,一饮而尽,不知道辨别它的味道和口感,是莫大的俗气。墨分五色,茶喝四泡,优秀的铁观音或乌龙茶用了相应的茶具、合适的冲泡法,把它们的韵体现出来,正如琵琶音韵由每个点构成,形成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又如中国画的点  相似文献   

10.
茶在中国人的眼里是钟山川之灵禀、得天地之和气的灵物。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以明月清风白云为伴,"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具有无限的美感。陆羽把茶称为"南方之嘉木",卢仝把茶饼称为"月团",黄庭坚把茶称为"云腴",苏东坡把茶比作  相似文献   

11.
白瓷茶具从我国唐代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唐代是祖国茶文化集大成的一个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即在这个时期问世。随着饮茶之风遍及朝野,人们对茶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推动了陶瓷技术迅速提高,形成了一批以生产茶具为主的瓷窑。在唐代河北任丘的邢窑、浙江余姚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四川的大邑窑等著名瓷窑生产出了大批上乘的白瓷茶具。这种  相似文献   

12.
叶帅 《健康天地》2010,(2):58-58
<正>"吃茶去"是禅门的一句著名的偈子,出自禅宗历代祖师语录——《五灯会元》。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五灯会元》载: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新  相似文献   

13.
茶香墨香     
<正>饮茶作为一件雅事,是和生活中的许多雅事相联相通的,都是由性灵而发、与清雅为伍;所以饮茶时辅以其它雅事或是以饮茶辅以其它雅事,都是可以助清兴、助雅兴的……宋代张舜民撰《茶墨》一书时论茶文曰:"……司马公云,‘茶墨正相反。茶  相似文献   

14.
1、茶禅:清真一味悟玄机 酒气醉诗情,茶香催禅心。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五灯会元》卷九说有一僧人问如宝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禅师答曰:“饭后三碗茶。”茶与禅的关系至少可以从生理学上得到解释:佛教僧侣重视坐禅修定,长时间的正襟危坐,可使人昏沉疲倦,四肢麻木。为了调济精神、补充营养,又不致违犯戒条,茶水自然成为僧侣们最合适的饮料。 僧侣饮茶之风可上溯到东晋时期,《晋书·艺术传》载,后赵昭德  相似文献   

15.
正重温《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我们得知上古之人,皆善摄生。中华养生,虚无行气,悠悠远久,源远流长。一、《黄帝内经》之静以养生理论有关静以养生的说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灵枢·上膈论篇》说:"恬憺无为,乃能行气。"这些都是我们所十分熟悉的。这些论述说明《黄帝内经》对"清净"、"无为"的保  相似文献   

16.
戎桦 《食品与健康》2011,(11):32-33
黄精,别名鸡头黄精、鸡头根、黄鸡茶,是百合科植物囊丝黄精的根茎。在古代养生学家的眼中,黄黄,精是味神奇的延年益寿之品,甚至有"久服成仙"之说。西晋人张华在其《博物志》中记载:"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黄精食,之可以长生。"就连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以"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的"佳句来赞美它。  相似文献   

17.
正好茶之人,不仅对所品之茶、所用之水有所讲究,对于茶壶、茶杯、茶勺等茶具同样非常在意。一杯香茗,香味四溢,沁人心脾,一壶好水,相得益彰,茶叶浮沉,一盏好壶,装载着茶韵、茶香、茶道,再与好的茶杯等茶具相搭配,更是好茶者不可多得的极致享受。提起茶壶,无论是懂茶之人,或是对茶具一知半解的爱好者,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一定是  相似文献   

18.
一百二十二、化肉水兄从南归,以天柱峰茶炫耀之。余问:﹃此茶贵在何处?﹄兄曰:﹃此茶消酒肉食毒一绝也!﹄余疑曰:﹃何以见效?﹄兄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乃命烹茶一杯袋,中取出﹃五花肉﹄一块置入,以杯盖闭之,一袋烟时开视﹃,五花肉﹄已化为水矣。众叹服兄之广识。兄窃笑曰  相似文献   

19.
茶事丰盈     
正红尘中,有许多文人喜欢品茶,而且还用灵动鲜活的文字写出了品茶的心境,真是精妙。愉悦地赏读着这些和茶事有关的美丽文字,不禁思绪如歌,心灵如同一片沉浸于清泉中的茶叶,轻轻舞动起来。对于渴望轻松和自由的我来说,这真是一种幸福的舒展和释放。茶事之中,心境十分重要。一位深得茶中三昧的文人曾经说过:"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陈梦。"作家黄裳也在他的《过去的足迹》一文中说到,他曾经  相似文献   

20.
历代古籍中记述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论述是很多的。从《神农本草》、《神农食经》到李时珍的《本草纲本》都有很多关于茶作药用的记录。唐代著名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写道:"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可以说明茶的保健作用确实早已被人们所认识。明代钱椿年《茶谱》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这些茶的功效,确实被现代的医疗科学所证实。茶虽然是天然健康食品,但喝茶也还要讲究科学,不讲究科学。也会对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才算科学饮茶呢?以后几期内容,我会向消费者介绍—下我对茶健康的理解与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