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澄清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应答的预测因素,作者在1988年4月~1991年12月间对111例接受干扰素(IFN)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几种变异因素的预测价值进行了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研究。 全部病例均接受α-2a IFN治疗。Ⅰ组(17例):2 MU,每周3次,共16周(总剂量96 MU),肌注。Ⅱ组(25例):4MU,每周3次,共16周(总剂量192MU)。Ⅲ组(47例):6MU,每周3次,共16周(总剂量288MU)。Ⅳ组(22例):6MU,每周6次,共2周;随后每周3次,共22周(总剂量468MU)。ALT在治疗期间或治  相似文献   

2.
尽管α-干扰素(IFN-α)已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但很少病人有长期效应。本文作者研究了与IFN疗效有关的几个因素: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RNA水平、组织学特征、IFN剂量、生物化学标记及年龄等。 选择抗-HCV阳性(ELISA-2)但无肝硬变的活动性CHC病人60例,其中35例(1组),用人淋巴母细胞IFN治疗,5MU,每周3次,疗程24周(总量360MU);另25例(2组)先用5MU,每周3次,治疗12周,然后用2.5MU,每周3次,疗程24周(总剂量  相似文献   

3.
作者根据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肝活检结果和血清ALT的变化研究了三种α-2b干扰素治疗方案持续18个月的疗效及肝活检结果与血清ALT之间的关系。 参试者为1989年~1991年期间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依据为肝活检结果和血清ALT异常(大于正常值1.5倍)至少持续1年。所有患者均接受α-2b干扰素3MU,皮下注射,每周3次,疗程6个月。此后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第1、2组分别接受α-2b干扰素3MU、1MU,皮下注射,每周3次,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60例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CNA-NBH)患者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比较重组人α-干扰素(rhIFN-α)2种剂量的效果。其中30例患者有输血史,16例有静注毒品成瘾史,14例感染原因不明。45例(75%)患者抗-HCV阳性,1例抗-HIV阳性。作者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20例)使用rhIFN-α 2b 1MU/次,每周3次,共24周;第2组(20例)使用rhIFN-α 2b 3MU/次,每周3次,共24周;第3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常规应用干扰素(3MU,每周3次)12周后无反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意见仍然不一。有人认为,常规应用干扰素连续治疗3个月不发生反应者应停止治疗;也有人主张增加干扰素剂量(至5~6MU,每周3次),以改善治疗反应。然而,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常规干扰素治  相似文献   

6.
目前,尚无治疗慢性丁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干扰素由于其广谱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极有可能成为治疗这一疾病的良药。为了评估干扰素治疗慢性丁型肝炎的疗效,作者进行了此项随机对照试验。 42例慢性丁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成三组(各14例);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给予9MU和3MU重组α-2a干扰素肌肉注射,每周3次,共48周;第三组为对照组,不接受治疗。所有参试病人年龄在18~60岁;参试前6个月内有三次血清HBsAg阳性,抗-HDVIsG和IgM阳性及HDV RNA阳性;参试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较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慢性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疗效,作者将其与长期小剂量干扰素治疗的疗效作了比较研究。 研究对象为32例抗-HDV阳性患者,肝活检显示28例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4例肝硬变。所有患者ALT持续异常,血清HDV RNA阳性至少6个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6例)用重组α2a干扰素3MU/日,治疗3个月,然后用1.5MU/日,治疗9个月。Ⅱ组(16例)先用重组α2a干  相似文献   

8.
IFN-a-2b加利巴韦林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标准疗法,而长效干扰素(Peg-IFN-a-2b)对CHC治疗的效果如何尚不清楚,作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对象共1530名。随机分成Ⅰ组(n=511):长效干扰素(每周1.5μg/kg)加利巴韦林800mg/d;Ⅱ组(n=514):长效干扰素(每周1.5μg/kg×4周),随后改为每周0.5μg/kg加利巴韦林1000~1200mg/d;Ⅲ组(n=505):IFN-a-2b 3MU、3次/周,加利巴韦  相似文献   

9.
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二者的协同作用.方法 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用药组、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每组各40例.联合用药组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并在治疗的第7个月开始加服干扰素3 MU,每周3次;拉米夫定组单用拉米夫定100 mg/a,干扰素组单用干扰素3 MU.在1个疗程结束时分别评价三组的治疗效果,并在每组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结果 治疗结束后,联合用药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2.5%(37/40)、90.0%(36/40)、70.0%(28/40)和67.5%(27/40),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P<0.05);随访结束后,联合用药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和综合应答情况均明显优于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P<0.05).结论 联合应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药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道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α-干扰素治疗期间引起严重肝损害,后并用前列腺素E_1(PGE_1)和强的松治疗获得成功。 患者男性,54岁,患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于1992年3月每周3次肌注α2a-干扰素9 MU,4月份血清ALT降为正常。5月份出现皮疹,且血清ALT上升。至6月15日,因血清ALT高达811kU而停用干扰素。住院时患者已有严重肝损害,总胆红素83.8μmol/L,结合胆红素73.5μmol/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干扰素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应答停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组)接受干扰素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干扰素5MU,每周3次肌肉注射,8周后加用拉米夫定100mg/a顿服,α干扰素治疗1年后停用,拉米夫定坚持服药。对照组39例拉米夫定100mg/d顿服。疗程:两组病毒无耐药变异者,拉米夫定坚持服药。结果联合组9个月、12个月及随访6个月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T复常率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干扰素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应答停药后复发患者较单用拉米夫定疗效好,是可行的联合抗病毒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已证实α-干扰素治疗成人慢性丙型肝炎有效,ALT复常率在40~70%,而且停止治疗后ALT正常者仍有10~30%,儿童丙型肝炎虽少见,也可考虑用抗病毒治疗。近期的一项非对照试验已显示α-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6个月后(一疗程)有相当比例患儿ALT恢复正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因此,作者进行了小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评价重组α-干扰素12个月一疗程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 1991年4月至1992年6月,对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儿(年龄2~14岁)进行研究。ALT异常6个月以上,治疗前1年内肝活检显示19例为慢性活动性肝炎,8例为慢性迁延性肝炎。HCV RNA阳性22例。随机对照试验分两组,治疗组14例,用重组α-2b干扰素5MU/m~2,每周3次,连用4个月,如ALT下降50%以上者治疗延续到12个月。对照组13例未用干扰素。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公认的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方法是干扰素—-α(3MU,皮下注射,每周3次)和利巴韦林(1.0g或1.2g/d)联合治疗6~12个月,停止治疗后6个月的持续应答率为40%,但晚期复发问题尚不清楚。该文试图澄清停止治疗后6个月时,血清HCV RNA阴性是否可准确预示HCV持续阴性。  相似文献   

14.
经研究证实,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效,且目前应用广泛。本研究通过多变量分析α-IFN标准化治疗方案,以确定宿主因素和病毒相关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作者对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α-IFN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清ALT持续增高(大于正常值1.5倍)6个月以上,HCVRNA阳性,组织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治疗方法:人α-IFN 6 MU,每天肌注1次,共8周,随后每周肌注2次,共16周。根据治疗后临床情况分为三组:治疗后血清ALT降至正常范围,并保持6个月以上为完全应答组;治疗期间和治疗后血清ALT持续增高1.5倍以上为无应答组;治疗期间血清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干扰素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作者对使用干扰素治疗的10例慢性丙型肝炎(CHC)和1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外周淋巴细胞亚群与肝内人白细胞抗原(HLA-1、HLA-2)和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作了比较研究。根据患者肌注重组α干扰素(rIFN-α)的剂量(3~18MIU,共4周)分为以下4组:(1)CHB(6)组(即每日肌注6MIU IFN)6例;(2)CHB(18)组5例;(3)CHC(3)组3例;(4)CHC(6)组7例。结果表明,在应用IFN治疗前,4组血清ALT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CHC患者经IFN治疗2周后血清ALT平均水平明显下  相似文献   

16.
慢性丙型肝炎(CHC)因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往往成为一种进行性肝脏疾病。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价长期大剂量(约15MU)应用重组α干扰素2C(rIFN-α2C)对CHC的疗效和重组Υ干扰素(rIFN-Υ)对CHC的潜在效果。作者把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10例)按7.5MU/m~2体表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干扰素α-2b和病毒唑联合(联合组)与单独使用干扰素α-2b(安慰剂组)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病例来自瑞典5家大学医院1995年3月至6月的住院病人,符合下述情况列为研究对象:(1)转氨酶持续升高至少6个月;(2)血清抗-HCV阳性;(3)PCR法检测HCV RNA阳性;(4)治疗前12个月内肝组织学活检确诊为慢性肝炎。上述病人有下述情况者除外:曾用干扰素或病毒唑治疗;酒精成瘾或有溶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α-干扰素(IFN-α)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血清HCV核心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27例用IFN-α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32~65(平均50.6)岁,均有血清抗-HCV和HCV RNA,且HBsAg和抗-HIV阴性。重组IFN-α2a以9MU剂量每天肌注1次共2周,继以每周3次共22周。开始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并至少至治疗完成后24周。若(1)血清ALT浓度在治疗中恢复正常并在完成治疗后保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对血液系统影响,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方法用KX-21分别测量3 MU,5 MU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数值。结果治疗前二组患者血液系统WBC、HGB、PL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二组的WBC、PLT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5 MU与3 MU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均对血液系统产生不良反应,且随剂量的增多而不良反应增加,建议选用3 MU作为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最近的研究发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本文作者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IFN-α治疗的反应性与TNF-α产生之间的关系。 研究对象分为3组:第1组为4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检测血清TNF-α水平。其中16例未经治疗,31例进行了不同剂量的全程IFN-α治疗(3MU/天×2个月和3MU,3次/周×8~12个月),第2组为6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71份外周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