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会阴侧切缝合术是产科正常分娩中为使母亲和胎儿的损伤减小到最低限度的一种保护性措施。手术者的操作技能对会阴伤口修复成功至关重要 ,而缝合方法和手术材料的选择对会阴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因会阴伤口愈合不良会影响产妇产后的舒适和生活质量。所以 ,将我院采用的两种缝合方法讨论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选自我科1999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住院经阴道分娩行会阴切开缝合术248例。其中1999年1月~1999年12月117例常规会阴缝合术为对照组 ,2000年1月~2000年12月131例改… 相似文献
2.
3.
1996年1月至1998年10月,我院对会阴侧切伤口110例,分别采用2-0快薇荞线(由爱惜康—强生公司制造)阴道粘膜肌肉全层连续锁边缝合并皮内连续平行褥式缝合法(勿需拆线)和传统的方法进行缝合。两者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对照组选择1996年1~10月,按传统法缝合的侧切产妇55例。观察组为1997年1月至1998年10月侧切产妇采用快薇荞线改进术式缝合55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正>会阴侧切术和缝合术是临床产科常用的一种手术方法,主要针对不能顺产的产妇施行该手术。会阴通常只有2~3cm长,但生产时可拉伸至约10cm长。初次分娩时,拉伸会阴是相对较困难的。所以,可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式会阴侧切缝合对顺产孕妇产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切口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87例我院顺产孕妇(2019年3月~2020年2月),其中43例行常规会阴侧切缝合(常规组),44例行改良式会阴侧切缝合(改良组).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失血量、住院时间、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产后2d ...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分析改良会阴缝合法在临床上的效果以及护理方法。方法将395例自然分娩行会阴切开缝合产妇进行随机分组,198例为改良组,197例为对照组。改良组采用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会阴侧切缝合术。对观察改良组和对照组的产妇的切口愈合状况,疼痛持续时间,住院天数的情况做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伤口愈合情况上要优于对照组,在疼痛时间和住院天数上都有明显的降低(P<0.05)。结论采用改良会阴侧切缝合术,可以减少产妇在术后的切口反应,降低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避免不当拆线。实施护理之后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9.
会阴切开缝合术为产科常用手术之一,常用于阴道分娩手术动产过程中,目的是避免会阴严重裂伤和缩短第二产程。会阴切开分直切和侧切两种方式,临床上常用侧切式。根据会阴伤口情况选择缝合方式,掌握缝合技巧,才能使伤口愈合满意。1资料来源和方法从1986年1月至1999年6月,笔者将操作的会阴侧切缝合术作了记录统计,共计356例。2结果356例受术者中,采用皮肤间断缝合方式的271例,采用“S”型全层缝合方式的50例,采用皮内包埋缝合方式的35例。其中间断缝合1例感染,“S”型缝合1例因3天拆线术口部分裂开,其余均愈合良好。3讨论随着第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会阴侧切皮内缝合与传统皮外缝合术应用于自然分娩孕产妇的效果,分析前种缝合术的应用优势。方法 将在本院产科行阴道分娩的149例均行会阴侧切术产妇作为本次观察主体,其中75例行皮内缝合设为观察组,其余74例行传统皮外缝合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切口疼痛评分与住院时间均明显不及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百分比分别为1.33%与10.81%,观察组明显不及对照组高(P〈0.05);两组切口愈合甲等百分比分别为97.33%与86.49%,观察组效果明显更具优势(P〈0.05)。结论 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术从患者疼痛程度、住院时间、术后美观性等方面均较传统皮外缝合术更具优势,且该缝合术并发感染机率低,更利于术后母体的康复和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预防性减张缝合技术(PTS)对影响高龄患者腹部切口愈合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总计100例60岁以上不同程度低蛋白血症的高龄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腹水。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分为预防性减张缝合组(PTS组)及对照组(按标准方法缝合腹壁,nonPTS组)。收集的数据包括切开裂口、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切口疝、皮下积血、局部皮肤坏死。结果PTS组与nonPTS组中切口裂开、切口疝、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皮下积血的发生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局部皮肤坏死并发症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PTS对预防高龄患者腹部切口裂开、切口疝是非常有效的,且提高了切口愈合质量,但应注重缝合技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术不同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例在我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传统缝合组和皮内缝合组,对组间术后线结反应、伤口愈合、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传统缝合组与皮内缝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皮内逢合法对提早产妇下床活动、提高母乳喂养及分娩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银尔洁抗菌液和银尔舒抗菌凝胶联合应用对会阴侧切术伤口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活性银离子银尔洁抗菌液和银尔舒抗菌凝胶联合应用对会阴侧切术后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会阴侧切术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治疗组给予银尔洁抗菌液会阴冲洗后再使用银尔舒抗菌凝胶阴道给药。观察两组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疼痛和水肿程度、术后愈合时间、切口愈合率、阴道清洁度、pH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在切口感染率、切口疼痛和水肿程度、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愈合率、阴道清洁度及pH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活性银离子银尔洁抗菌液和银尔舒抗菌凝胶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愈合率,减轻术后疼痛和水肿程度,缩短切口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切口感染且不改变阴道pH及正常菌群,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Ho Sun Song Tae Wook Park Uy Dong Sohn Yong Kyoo Shin Byung Chul Choi Chang Jong Kim Sang Soo Sim 《The Kore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pharmacology》2008,12(6):343-347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wound healing effect of caffeic acid in skin-incised mice. Caffeic acid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and wound healing, such as myeloperoxidase activity, lipid peroxidation, phospholipase A2 activity and collagen-like polymer synthesis, in incised-wound tissue. On the other hand, it significantly stimulated collagen-like polymer synthesis in NIH 3T3 fibroblast cells, while inhibited both silica-induc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ion and melittin-induced arachidonic acid release and PGE2 production in Raw 264.7 cells, and histamine release in RBL 2H3 cells stimulated by melittin or arachidonic acid. Therefore, caffeic acid appears to have a potent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in cell culture system,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wound healing in skin-incised mice.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评价局部使用苯妥英钠对各种类型皮肤伤口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和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5月,收集所有皮肤伤口愈合与局部使用苯妥英钠有关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符合要求的研究,合计1 048例受试者。Meta分析显示,局部使用苯妥英钠与伤口愈合率(OR=3.28, 95%CI:1.23~8.75,P=0.02)、与健康肉芽组织生成率(OR=2.18,95% CI:1.33~3.59, P=0.002)、平均伤口表面积百分率减少(SMD=1.77, 95%CI:0.53~3.02, P<0.000 01)均显著相关。但伤口愈合率的研究间以及伤口平均表面积百分率减少的研究间均存在异质性。Meta回归结果显示,伤口类型与伤口愈合率的研究间异质性显著相关(P=0.02),治疗时间也与其有一定的相关性(P=0.08);平均年龄与伤口平均表面积百分率减少的研究间异质性有一定相关性(P=0.07)。结论:局部使用苯妥英钠对多种皮肤伤口愈合有积极作用,但由于研究间存在异质性,该结论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术当中产妇出血的临床疗效,从而找出为出血产妇止血的最佳临床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出血产妇进行治疗,确保在相同的水平面进行进针与出针,并穿透全层;在打结前以均匀适度的力度进行拉线,避免对子宫的血供造成影响,打结后观察一段时间,才可以进行关腹的操作。结果在术后的5~10min,出血量得以明显减少,0.5h之后生命体征已经趋于平稳化。结论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具有简单易行、费用低以及耗时短的优点,能够有效止血;还能够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
17.
豨莶草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豨莶草(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甲醇提取物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对大鼠创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乳鼠真皮成纤维细胞, 加入不同浓度的豨莶草提取物, MTT法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制备大鼠切除伤模型, 观察豨莶草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创伤的修复作用. 结果 浓度为50~200 μg8226;mL-1的豨莶草提取物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显著; 豨莶草甲醇提取物外涂对实验性大鼠皮肤损伤有加速修复作用. 结论 豨莶草具有促伤口愈合作用, 其促修复作用可能与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促进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对创面修复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173例患者分为治疗组89例,其中急性创面55例,慢性难愈合创面34例,采用bFGF局部外用,每平方厘米150活性单位,qd,7 d为1个疗程;对照组84例,其中急性创面5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34例,除未用bFGF外,其他疗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创面修复质量显著提高,创面愈合时间缩短,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bFGF具有促进创面修复作用,有很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对股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止痛效果。方法:将股动脉穿刺处并发出血、淤血、血肿导致穿刺伤口剧烈疼痛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喷撒型粉剂均匀喷洒伤口,每日2次,连续3d;对照组以传统的磁疗方法治疗15min,每日1次,连续3d。分别记录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淤血、血肿部位止痛起效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和消肿情况。结果:实验纽和对照组止痛起效平均时间分别为(18.4±6.2)min和(48.5±13.7)min(P〈0.01);治疗24h后,实验组75%的患者无痛,25%的患者有轻、中度疼痛,对照组100%患者存在轻、中、重度疼痛(P〈0.01);治疗72h两组血肿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用于股动脉穿刺伤口血管并发症治疗止痛效果好,操作简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Tracey Anastacia Jeckson Yun Ping Neo Sreenivas Patro Sisinthy Bapi Gorai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21,110(2):635-653
Increasing incidences of chronic wounds urge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therapeutic wound treatment. As the conventional wound dressings are found not to comply with all the requirements of an ideal wound dr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and effective dressings is demanded.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electrospun nanofiber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better system for wound dressing and hence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Most of the electrospun nanofiber dressings were fabricated as single-layer structure mats. However, this design is less favorable for the effective healing of wounds mainly due to its burst release effect.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and to simulate the organized skin lay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wound dressing had been proposed. This design enables a sustained release of the therapeutic agent(s), and more resembles the natural skin extracellular matrix. Multilayer structure is also referred to layer-by-layer (LbL), which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an innovative method of drug incorporation and delivery, combines a high surface area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s with the multilayer structure mat. This review focuses on LbL multilayer electrospun nanofiber as a superior strategy in designing an optimal wound dress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