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乳酸脱氢酶(LDH)、血清铁蛋白(SF)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酶反应速率法、放射免疫法检测118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8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93例经化疗诱导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7例经诱导化疗完全缓解后1年内复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和60例健康志愿者的LDH、SF表达水平,并进行各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急性髓系白血病组LDH、SF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LDH、SF表达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LDH、SF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组/初治前组、缓解后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后复发组与急性白血病组/初治前组、正常对照组与完全缓解组LDH、S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H及SF可作为急性白血病患者观察病情发展、预后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Cox-2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住院治疗的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与8例正常人骨髓Cox-2的表达水平,并探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与诊断分型的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Cox-2阳性率12.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ox-2阳性率11.1%,急性髓系白血病Cox-2阳性率52.4%,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不同亚型的Cox-2荧光指数分别M1(1.41±0.31),M2(1.83±0.58);M3(1.67±0.45);M4(2.72±0.71);M5(2.83±0.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4,M5亚型Cox-2荧光指数较其他组明显升高.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特别是M4、M5亚型Cox-2蛋白表达升高,提示Cox-2高表达可能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的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78例AL的免疫表型。结果(1)5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髓系抗原阳性表达率为31.0%,其中CD13阳性率29.3%,CD33阳性率13.8%,T-ALL和B—ALL髓系抗原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阳性ALL的髓系抗原表达率78.6%明显高于CD34阴性ALL的髓系抗原表达率20%(P〈0.01)。ALL髓系相关抗原表达(My^+ALL)的完全缓解(CR)率33.3%明显低于My^-ALL的CR率82.5%(P〈0.01)。(2)2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淋系抗原表达率为30%,其中CD715%,CD1910%,CD225%,CD7主要分布在AML-M1和AML-M2亚型中。CD34^+AML的淋系抗原表达率明显高于CD34^-AML的淋系抗原表达率(66.6%与9.1%,P〈0.05)。淋系抗原表达的AML(Ly^+AML)的CR率低于Ly—AML的CR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与71.4%,P〉0.05)。结论成人AL的抗原错译表达与治疗缓解率负相关;ALCD34的表达率与抗原错译表达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AD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09~2012年期间,我院诊治的42例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FLAG方案治疗)和观察组(HAD方案治疗),每组各21例,对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缓解率明显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HAD方案治疗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杂合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急性杂合性白血病(HA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表达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Ly+AML)患者及伴有髓系抗原表达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y+ALL)患者于治疗一、二疗程后分别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 HAL患者在髓系CD33免疫表型的阳性率最高为95%,在B系CyCD22免疫表型的阳性率最高为75%,在T系CD7免疫表型的阳性率最高为30%,且在CD2、CyCD3、CD5中均有表达。第一、二疗程Ly+AML与My+ALL的诱导缓解率均明显高于HAL(P〈0.05或P〈0.01)。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杂合性白血病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对于临床治疗的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白血病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16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mRNA表达水平(P〈0.001)。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NA表达水平又低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P〈0.05)。初诊组、难治复发组、初诊组、完全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mRNA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初诊组中完全缓解组mRNA表达水平高于未完全缓解组(P〈0.001)。结论P16基因表达缺陷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与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余丹  程辉  易雪  张婷 《哈尔滨医药》2016,(5):501-503
目的:本研究探讨黄芪(astragalus)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评估,并检测其对患者Bcl-2家族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从而探讨黄芪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分配42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予以化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芪,统计两组病患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患者治疗后白血病细胞凋亡情况运用流式细胞仪检验,患者治疗前后Bcl-2,Bax、Bak、BCL-xl的mRNA表达状况运用RT-PCR方法进行检测,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给予黄芪后,白血病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组治疗后Bcl-2、Bcl-xl、Bax、Bak的表达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l-2、Bcl-x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ax、Bak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对照组治疗后Bcl-2、Bax、Bak、BCL-xl表达水平较对治疗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能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提高患者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低Bcl-2、BCL-xl的表达,增加Bax、Bak的表达来完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4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再选24例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3组血浆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网织血小板绝对值(RPC)。结果两组血小板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最高值高于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RPC及Tp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1、2周后血RPC及Tpo水平与化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化疗1周后血RPC及Tpo水平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生成血小板,降低血小板低下危险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20例高白细胞性M2a(HLAML-M2a)和37例非高白细胞性急性髓系系白血病M2a(NHLAML—M2a)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对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HLAML-M2a与NHLAML-M2a相比较起病急、进展快、缓解率低(x2=6.72,P〈0.01),骨髓增生更为活跃(n=2.2477,P〈0.05)。2组表达阳性率最高的膜抗原均是CD13。CD34在HLAML—M2a组中阳性率降低(x2=4.492,P〈0.05)。CD7+与HLAML—M2a之间无相关性。结论HLAML—M2a与NHLAML—M2a相比较进展快、骨髓增殖活跃、预后不良,在HLAML—M2a中CD34阳性率降低,CD7+与HLAML-M2a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膜CD13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流式细胞仪测定3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膜CD133的表达。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膜CD133表达水平为18.6%(0.54%~92.42%),正常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膜CD133表达水平为0.26%(0.02%~0.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骨髓单个核细胞膜CD133高表达阳性率的病例占40%,其完全缓解率为42.9%,低于CD133高表达阴性组的76.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膜CD133的表达可作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预后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疗效是否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分成A组(氯吡格+阿司匹林组)33例,B组(阿司匹林组)31例,分别给予标准治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标准治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再闭塞率及9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凝血指标、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A组的90d时LVEF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A)上变化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两组治疗后均出现升高,变化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率(PAR)A组降低比B组更显著,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再闭塞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管开通率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确诊为AS并符合应用生物制剂的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口服甲氨蝶呤的基础上应用柳氮磺胺吡啶等改善病情的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口服甲氨蝶呤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英夫利昔单抗。观察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效果及治疗6、12周时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评分(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脊柱痛、晨僵、胸廓扩张度、C反应蛋白(CRP)、细胞沉降率(ESR)、腰椎活动度试验(Schober)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6周后,对照组患者晨僵、ESR、BASFI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12周后,对照组患者除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心率(HR)等指标外,其他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6、12周后,2组患者的PLT、WBC下降,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HR无明显变化(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英夫利昔单抗治疗AS,可以更早期地达到诱导、缓解病情的目的,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2013年诊断并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对照组使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使用对照组加倍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和肾功能变化,并分析血压变化与肾功能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和舒张压(24h 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变异度(24h SBPV)、平均舒张压变异度(24h DBPV)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昼夜变异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肾功能均改善,观察组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h SBPV、24h DBPV与Scr、BUN呈正相关(r=0.21、0.26,r=0.19、0.23,P〈0.05),与Ccr呈负相关(r=-0.27、-0.25,P〈0.05)。结论使用加倍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异度和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胃腺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EN,对照组行肠外营养。观察2组体质量、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IgG、IgA、IgM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IgG、IgA、Ig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gG、IgA、IgM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EN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淋巴细胞PIM-2蛋白的表达。方法将6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41例,达到完全缓解(CR)者25例;急性淋巴系白血病(ALL)患者24例,达CR者14例。免疫印迹法检测2组淋巴细胞的PIM-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观察组ALL及AML患者各期PIM-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ALL及AML患者急性期PIM-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CR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LL及AML患者各期PIM-2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细胞PIM-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上调,急性期ALL与AML患者PIM-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CR期。PIM-2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于高血压患者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13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64例及B组(对照组)68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测定两组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观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1个月起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开始降低,3个月起上述各项指标明显下降,至6个月高密度脂蛋白(HDL)开始升高,12个月时HDL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血脂各项指标在12个月观察期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斑块面积从治疗6个月起,较治疗前开始减小,稳定斑块逐渐增多,不稳定斑块逐渐较少,至治疗12个月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斑块总面积及不稳定斑块均有逐渐增多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观察期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能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李静  罗瑞  殷献录 《淮海医药》2009,27(6):498-49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初治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年龄≥60岁)7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首次诱导缓解中化疗药物的剂量,将患者分为标准剂量或亚标准剂量组(A组)及减低剂量或小剂量组(B组),并对2组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可评价的A组24例;B组19例;完全缓解(CR)分别为37.5%,26.31%;总有效率分别为62.5%,73.68%;B组高于A组(P〈0.05);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76d,203d(P〈0.05);平均骨髓抑制持续时间分别为23d,14d;不良反应发生分别为91%,87%(P〉0.05);早期死亡(化疗相关性死亡)A组高于B组。结论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差,诱导缓解治疗缓解率低,早期死亡率高,生存期短,治疗需采取比较具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减低剂量的化疗方案较适用于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  相似文献   

18.
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恂  胡文辉  夏东  翟翠端  施海玲 《中国医药》2012,7(10):1204-1205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184例老年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2例.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而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率及终点事件.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7%(88例)比87.0%(80例),P<0.05],胸痛症状缓解率及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81.5%(75例)比58.7%(54例),76.1%(70例)比60.9%(56例),均P<0.05],再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或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1例)比3.3%(3例)、6.5%(6例)比10.9%(10例)、3.3%(3例)比7.6%(7例)、10.9%(10例)比15.2%(14例)、2.2%(2例)比6.5%(6例),P>0.05],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1±4)d比(14±5)d,P<0.05].结论 阿替普酶治疗AMI的临床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并比较复方环丙孕酮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和复方环丙孕酮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治疗的1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75例。A组给予复方环丙孕酮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B组给予复方患病孕酮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治疗3个月后同时给予克罗米芬进行促排卵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用药前后黄体生成素(LH)、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胰岛素抵抗(IR)、体重指数(BMI)以及促排卵治疗后的排卵率。结果 T、LH、LH/FSH、IR以及双侧卵巢的卵泡数均比用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的T、IR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P〈0.05);A组治疗后体重指数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优于B组(P〈0.05);促排卵治疗后A、B两组的排卵率分别为84.0%,78.7%,明显高与用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两组用药各有其优势,临床用药时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合理运用,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