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癌肉瘤1例     
患者女性,19岁。因反复左胸疼痛不适7d于2002-03-19以左肺下叶肿瘤(性质待查)入院。8年前胸片示左肺有一阴影,无临床表现,故未做任何治疗。胸外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CT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示最大截面约5cm×4cm类圆形肿块影,其内密度较均匀,边界模糊欠规整,考虑为肺癌并肺门淋巴结转移。术中见:左肺下叶肺门处有一6cm×5cm肿瘤并侵及左肺上叶,质硬,肺门及纵隔内见多枚肿大淋巴结,大者2.0cm×1.5cm×1.5cm,经冰冻病理诊断为肺癌,行左全肺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巨检:左肺上下叶及5枚…  相似文献   

2.
刘旭生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2045-2046
1病例摘要 患者,女,51岁,因胸部不适,咳嗽、咳痰反复发作就诊,CT平扫发现右肺下叶类圆形阴影。薄层强化CT示:右肺下叶背段见1.5cm大小结节灶,有分叶征。有少许毛刺,平扫CT值18HU,增强后CT值37HU,无胸膜凹陷征,右侧肺韧带淋巴结、肺叶淋巴结和气管左前方见可疑肿大淋巴结。印象:考虑右肺下叶背段周围型肺癌。术后病理证实:肺纤维软骨脂肪瘤一错构瘤,见图1。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2岁。因咳嗽伴左侧胸痛4个月。胸片示左肺下叶大片状阴影,呈类圆形,边缘木清,左肺门阴影增大。拟诊左肺下叶周围型肺癌。于1993年1月手术见肿块位于左肺下叶前外侧基底段,约6X5X4cm大小,与邻近胸膜粘连,行左肺下叶切除、肺门淋巴结摘除术。考虑到邻近组织受侵,敢将局部胸膜、第7肋骨前段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左肺下叶癌肉瘤(腺癌十横纹肌肉瘤)。讨论:肺部混合性恶性肿瘤是指上皮和间叶两种组织成分的恶性肿瘤。常因咳嗽、胸痛、咯血等呼吸道症状,与肺部其它肿瘤相似而难以鉴别。胸部X线检查仍然是诊断本病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4.
张曦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5):789-789
患者。男,65岁。由于大脑左枕叶的单病灶转移性肿瘤,在另一所医院已经进行了大脑肿瘤次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示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既往史无特殊。个人史患者吸烟45年,每天约30支。家族史无特殊。胸片显示在肺右叶背段有一直径约1.5cm的结节。纤支镜检查发现在右肺下叶后基底段支气管口有一肿块.这与结节位置不同。CT证实右下肺下支气管的肿块与右下肺的结节是不相连续的病灶。由于小细胞肺癌以中心性肺癌常见,推测前者为原发灶。后者为转移灶。纤支镜病理活检显示是小细胞肺癌.与大脑中的肿瘤病理类型相同。做了骨扫描等其他的辅助检查,除了脑和肺以外,没发现其他转移灶。根据临床发现诊断为小细胞肺癌,TNM分期为T4N0M1,Ⅳ期。  相似文献   

5.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6岁,2022年10月28日因胸痛、胸闷就诊当地医院,CT示:前纵膈不规则肿物(约10 cm×8 cm×6 cm);左侧胸膜多处转移结节。11月8日于该院全麻状态下行“左侧前纵膈肿物切除+左肺上叶切除+左肺下叶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AB型胸腺瘤。免疫组化:CK(19+)、p63(+)、EMA(部分)、CD20(灶+)、CD(散在+)、CD117(–)、CD21(FDC网+)、TDT(+)、Ki67(9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在肺癌完全切除术中运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4年11月间34例行单操作孔全胸腔镜下肺癌完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胸腔镜观察孔取腋中线后侧第8肋间,切口约1-2cm,根据肿瘤定位操作孔位置于第3至5肋间取腋前线至腋中线间,切口长约2cm-4cm,经单一操作孔完成肺癌完全切除术,其中19例术前已有病理学诊断,直接行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13例术中先行肿块切除,冰冻为恶性,再行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其中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转常规开胸;33例行单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其中:左肺上叶5例,左肺下叶11例,右肺上叶6例,右肺中叶2例,右肺下叶9例,1例行右肺中下叶双肺叶切除。全组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9.1±54.2)min;平均术中失血(255.2±94.7)ml;术中清扫淋巴结5-17枚;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平均(2.1±1.2)d;术后胸腔引流总量平均(258.8±193.7)ml;术后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平均(13.1±9.1)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7.8±3.93)d;术后发生并发症主要有:肺不张2例、心律失常3例、肺部感染1例,乳糜胸1例;术后患者均顺利恢复。结论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癌完全切除术安全可行,可以作为早中期肺癌常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摘要患者,女,68岁,于2009年11月发现左肺占位性病变,12月21日行左肺下叶切除、淋巴结清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下叶后基底段,约2 cm×2cm。术后病理报:中分化腺癌、淋巴结未见转移。2011年5月行纵隔镜检查,发现淋巴转移,病理为低分化腺癌可能性大,6个月放疗23次,同时应用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3次,末次化疗因  相似文献   

8.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根治术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在肺癌手术的应用。方法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根治术34例,其中IA期2例,IB期2例,ⅡA期11例,ⅡB期13例,ⅢA期6例。周围型肺癌27例,中央型肺癌7例。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于患侧腋中线第8或第9肋间作一长约2.0cm切口,置入胸腔镜。于第4或第5肋间作长约4.0~10.0cm横向小切口进胸。切除肺叶从小切口取消。常规清扫淋巴结。结果行右肺上叶切除7例(其中2例为袖状切除),右肺中叶切除2例,有肺下叶切除5例,左肺上叶切除8例,左肺下叶切除12例。手术时间65-220min,平均(105±28)min,术中出血100~450ml,平均(190±55)ml,术后胸管总引流量240~650ml,平均(360±110)ml。术后1例出现右股动脉血栓。术后住院时间6-9天。术后随访2~60月,2例失访,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10例。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肺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是全胸腔镜手术及常规开胸手术的扩展,有其一定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9.
宋涛  王海文 《中国医药》2011,6(1):93-93
患者男,52岁.因声音嘶哑3 d就诊.行喉镜检查发现右侧声带麻痹.行胸部CT检查发现,右侧气管食管沟旁有1个肿大淋巴结.双肺及食管未发现异常.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提示食管炎.进一步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中段食管壁有一结节样隆起,取病理活检,证实为食管癌,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侧气管食管沟内有一个约2 cm×2 cm质硬肿大的淋巴结,与喉返神经粘连紧密,将该处淋巴结及其食管切除,行胃食管颈部吻合.该淋巴结术后病理为食管鳞癌转移淋巴结.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2岁。常规体检发现右肺多发占位病变人院。查体:胸CT:右上叶后段、右下叶后外基底段及近中叶处分别见1.5&#215;1.5cm、1.5&#215;1.5cm、2.0&#215;2.5cm三个肿物,有分叶及毛刺,其中右下叶后外基底段的肿物有支气管空泡症(见图1~3)。入院后行抗炎治疗二周,复查胸CT,病灶未见缩小。于2006年6月3013行肺肿物楔行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回报:三个肿物均为肺腺癌。术后病理回报:肺腺癌,其中右上叶肿物的癌细胞呈腺样排列,右下叶肿物的瘤细胞均呈腺样乳头状排列,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图4~6)。术后恢复顺利,未行放化疗,随访至今无转移及复发。  相似文献   

11.
1病例报告
  患者女,47岁。因颈前肿物1个月于2012年8月2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意中发现颈前肿物,无疼痛感,偶有心慌、气短,无手足震颤,无乏力、多汗,无情绪改变。既往体健。查体:甲状腺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结节,最大者位于左叶下极,大小约3.0 cm×2.5 cm×2.0 cm,质地较硬,光滑,界尚清,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均示正常。胸正侧位片示气管向右侧移位。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双叶肿大,见多个实性结节,最大结节位于左叶下极,约3.0 cm×2.5 cm,界限欠清,密度不均伴多个沙粒样钙化,内血流信号丰富。左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疑似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左侧甲状腺下极有一大小约3.0 cm×2.5 cm×2.0 cm结节,质硬、界限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未侵出甲状腺被膜。切除结节送术中冰冻病理结果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病理分型待术后病理。遂行甲状腺双叶全切除、左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大体检查:结节状肿物1个,大小3.0 cm×2.0 cm×2.0 cm,大部分表面有包膜,切面灰白,质地硬。低倍镜下肿瘤细胞被纤维组织分割呈岛状、索状,肿瘤细胞呈泡状核,核仁较明显,有向鳞状细胞分化现象,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见图1。高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胞浆较少,淡染,弱嗜酸性,胞核淡染空泡状,核仁易见,见图2。免疫组化:降钙素(-);CT(-);TG(-);TTF-1(-);CD3(-);CD5(+),见图3;CD117(+),见图4;CK(+);CK19(+);Ki-67(20%+);P63(+)。符合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 CASTLE)表现。右叶甲状腺肿未见癌组织。送检左颈部淋巴结未见癌组织转移。术后给予口服优甲乐(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随访9个月无复发,长期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肺部表皮样囊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13岁.因"胸闷、气促"3个月于2010年8月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示左肺下叶背段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囊性肿物,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小约4 cm×3 cm.术前诊断:左肺下叶囊性肿物.在全身麻醉下经左侧第6肋间后外侧切口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下叶背段,大小约4 cm ×3 cm×3 cm,呈囊性,局部与胸膜粘连.单纯切除囊性肿物,囊腔内为黄色黏稠液体及豆腐渣样物质.术后病理报告:肺部表皮样囊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的合理清扫方式与范围。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了其病例资料,分析术前胸部CT和MRI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同时比较系统采样病例胸内各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与单纯采样术的阳性发现率。结果:患者术前CT诊断和术后病理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κ为0.351;MRI诊断一致性检验.κ为0.449,优于CT。距离肺门和肺根部最近的11、10、7、5、4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最高,距离肺根部较远的9、6、3、2、1区淋巴结的转移频率较低。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40例,阳性发现率为85.0%;单纯采样10例,阳性发现率为6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P〈0.05)。结论:胸部CT和MRI不应作为术前肺癌N分期的唯一检查,应引入进一步的其他诊断技术,以提高对肺门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在肺癌术中应主动清除肺门和纵隔各区淋巴结,特别是围绕肺门或肺根部周围的淋巴结,不能忽略淋巴结转移的现象。系统淋巴结采样术较适合肺癌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周围型肺孤立性小结节的CT诊断方法及胸腔镜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5月行手术治疗的58例原发周围型肺孤立性小结节,均行胸部CT检查,术中常规先行胸腔镜探查,行肺楔形切除,肿物行快速冰冻病理切片确诊;良性结节不做特殊处理,恶性肿瘤者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本组28例为原发性肺癌,腺癌17例(60.7%),鳞癌9例(32.1%)鳞腺癌2例(7.1%),30例为良性结节,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随访1年,病例全部存活。结论胸部CT是原发周围型肺孤立性小结节检查中较有价值的一种,有条件的可行电视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5.
谷胱甘肽(阿拓莫兰)致过敏反应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5 4岁。因发现左乳肿块2月于2 0 0 3年4月2 3日收入我院外科,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体检:左乳腺外上限可触及3cm×3cm大小质硬肿块,边界欠清楚,表面结节状,无压痛,与皮肤及胸肌无明显黏连,左乳皮肤无桔皮样改变,左乳头无溢血溢液,左腋下可及一约2cm×2cm质硬尚可活动淋巴结。入院后左乳肿块穿刺证实为“左乳腺腺癌”;X线及胸部CT提示“左乳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左肺下叶基底段肿块:原发性肺癌,肺转移癌?右肝前叶动脉期异常强化灶,转移可能性大”;B超及腹部CT提示“右侧肾上腺转移癌首先考虑”;ECT检查示“左髂骨代谢活跃”。因不能…  相似文献   

16.
李劲松 《云南医药》2009,(4):510-510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在中央型肺癌手术中的手术技巧、适应症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作者回顾分析了2004年元月-2008年元月经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行左全肺切除术2例的临床资料。本组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6岁、62岁。入院前均有间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无咯血,活动后感胸闷、气促。胸部CT2例均发现左肺上叶肿块及肺门肿块影,边缘不清、分叶状,有毛刺状,大小约4cm×6cm及4cm×5cm,与左肺动脉靠近,1例痰中查到恶性细胞,另1例阴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肺内孤立性恶性结节72例进行病理、CT征象的对照研究。结果72例恶性结节中,鳞癌30例、腺癌38例、小细胞癌2例,大细胞癌1例,类癌1例。鳞癌中直径大于3cm者23例,有坏死14例,空洞5例,深分叶14例,毛刺征9例,胸膜凹陷征11例,血管支气管集束征14例,周围结构浸润12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肺内外转移6例。腺癌中直径大于3cm者12例,有坏死4例,深分叶23例,毛刺征20例,胸膜凹陷征15例,血管支气管集束征21例,周围结构浸润8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肺内外转移2例。结论肿瘤的大小、坏死、空洞、毛刺征和血管支气管集束征有助于对周围型肺癌组织类型的推断。  相似文献   

18.
刘旭升  玄贞爱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7):2611-2611
1 病例介绍 女,51岁.因胸闷、胸疼、心慌1个月,加重3 d人院.双下肺未闻及干啰音.胸部无凸起,全身检查未发现肿大淋巴结.血、尿常规正常.入院后查CT示前中纵隔可见一大小约11.0 cm×8.0 cm软组织肿块,肿块周边实质呈结节状.中心为不规则的低密度,心脏受压后移,密度欠均匀,与周围血管分界不清:增强后可见肿块实质部分强化.双肺内未见明确病灶.左侧胸壁可见结节样突起,并可见胸腔积液.术后病理:侵袭性胸腺瘤并肋骨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选取肺癌患者106例,施行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分析术后病理资料。结果106例中,清扫淋巴结872组,其中有淋巴结转移150组(17.2%)。病理学证实为单纯 N1淋巴结转移26例(24.5%);N2(包括N1+N2)淋巴结转移33例(31.1%) ,其中无N1转移而发生N2转移者12例(36.4%)。 T2、T3、T4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T1期(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外科治疗中应注意广泛清扫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院1992~1997年行心包内全肺切除术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5~62岁,均为右侧中心型肺癌。胸部X线片显示,肿块4.0cm×4.0cm~6.0cm×6.0cm大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癌肿阻塞主支气管1例,内压主支气管2例、纵隔CT片示淋巴转移者3例。临床分期T2N2Mo。手术探查发现,肺门固定。L包受侵,纵隔淋巴结肿大。经心包内结扎肺静脉,将受侵心包及右肺一并切除,同时清扫纵隔淋巴结。术后病检回报:腺癌1例,鳞癌2例,3例病人恢复良好,术后28~45d出院。生存期分别为7个月,匕个月,四个月。均死于远处转移。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