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复发性Bell's麻痹5例(共复发8例次)的临床资料。发病率为6.8%(5/74),4/5为同侧复发型。其诊断要点在于排除其他病因,治疗同Bell's麻痹,预后一般较好(本组有6例次恢复至Ⅰ级)。并对本病的病因与分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0,(4)
近3年来作者采用大量皮质激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简称SD疗法,治疗Bell's面瘫。将氢化可的松500m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内静脉滴入,于1周内减量至每日100mg。同时内服己酮可可碱、维生素B_(12)、ATP等。对照组采用皮质激素内服,地塞米松6mg/日,1周内渐减量,总量26mg,不及SD疗法半量。其它内服药物与治疗组相同。疗效判定:观察面部主要肌群运动10项,每项正常为10分,减弱为5分,消失为0分。100分为满分。选择发病后2周以内就诊患者,初诊时得20分以上为不全麻痹;得15分以下为完全或高度麻痹。后者进一步检查神经兴奋性(NE):左右相差不足 相似文献
3.
何英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2,(3)
Bell′s麻痹的病因学至今不明,其治疗也存有争议。1980年Stennert提出一种联合治疗方案,即静脉输入大剂量类固醇和低分子葡聚糖,同时口服乙酮可可碱(Pentoxiphyline)(SD疗法),其结果与口服小剂量类固醇和扩血管药、ATP及维生素的结果(简称口服疗法一译者)对比,疗效满意。本文作者在Stennert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后,自1982年1月至1988年2月共治疗231名Bell′s麻痹患者,临床随访直至完全康复,不完全恢复者至少随访6个月。根据麻痹程度将病人分为完全性麻痹(面神经运动得分<15分)与不完全性麻痹(面神经运动得分>20分)二组,172例用SD疗法,其中111例为完全性麻痹, 相似文献
4.
廉能静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9,(5)
原发性外周性面瘫(Bell's 麻痹),一般报告60-70%未经治疗可完全恢复。因此,目前治疗的重点,应是针对30-40%不能自然恢复的患者。从1932年,Bellance 和 Duel 报告,用外科面神经减压术治疗 Bell's 麻痹,虽盛行一时,但没有取得比自然恢复更好的效果。因此很多学 相似文献
5.
7.
陈焕均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15(5):375-376,337
面神经麻痹表现为面部表情丧失,除造成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口语不清等功能障碍外,更易造成容貌缺陷,这将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甚至会使患 相似文献
8.
徐怀诚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8,(3)
作者报告一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TolusaHunt Syndrome THS)伴有扁桃体炎病例,经扁桃体摘除后症状停止复发。患者男性,16岁。8岁半时发生眶后严重疼痛,右上睑下垂,眼外斜、瞳孔散大和视力减退,6个月后症状自行消失。1年后因上感而复发,经类固醇治疗缓解。6岁时失明。扁桃体炎每年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化脓性中耳炎并发面瘫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例化脓性中耳炎并发面瘫的临床资料,1例由急性中耳炎引起,11例由慢性中耳炎引起.出现面瘫的时间为1~330d,平均58d.结果化脓性中耳炎并发面瘫发生率为2.65%.12例中,10例中耳、乳突腔内有胆脂瘤或同时有肉芽组织,2例仅有肉芽组织.2例面神经骨管完整,10例面神经部分骨管破坏(2例面神经部分缺失),其中单纯累及鼓室段6例(60%),单纯累及垂直段和迷路段各1例(10%、10%),同时累及乳突段和鼓室段2例(20%).术后6例(50%)患者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例(25%)部分恢复;3例(25%)术后无恢复.结论耳源性面瘫的发病率明显降低.面神经骨管破坏、缺损以及有胆脂瘤是耳源性面瘫的主要致病因素.面神经鼓室段是受累的好发部位.手术治疗是降低疾病危害、恢复面神经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155例声带麻痹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声带麻痹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声带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5例声带麻痹患者中首诊于耳鼻喉科91例(58.71%),左侧78例,右侧33例,双侧44例,左、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固定于旁正中位124例(80%);声带完全麻痹116例(74.84%);单侧声带麻痹均因不同程度声音嘶哑就诊,双侧声带麻痹因声音嘶哑、呛咳和呼吸困难就诊,双侧声带不完全麻痹均因II度以上呼吸困难就诊;病因以医源性损伤占首位,共72例(46.45%),其次为喉外肿瘤及占位性病变,共37例(23.87%),特发性病因23例(14.84%),其他原因23例(14.84%)。结论单、双侧声带完全麻痹者以声嘶为主要症状,双侧声带不全麻痹者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体征多样,病因复杂,以医源性损伤、喉外肿瘤及占位性病变为多见。 相似文献
11.
宋伟海王年根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3):163-164
声带麻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神经炎,既往多以不典型Ramsay-Hunt综合征报道^([1,2])。本文将我科2008年4月~2016年7月临床资料完整的由带状疱疹引起声带麻痹但不伴面瘫的5例病例进行报道。1.1临床资料。5例患者就诊耳鼻咽喉科后,根据单侧发病的特点和迷走神经受累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Cogan综合征(cogan syndrome,CS)是一种累及眼、听觉一前庭系统的综合征[1-4].主要表现为非梅毒性角膜基质炎、前庭功能障碍、突发听力下降以及全身症状等. 相似文献
13.
病毒感染致声带麻痹临床不多见,湖北省当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1998年7月~2006年3月诊治7例病毒感染致声带麻痹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复习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4,(5)
由于头颈手术和气管插管的增加,声带固定的病例随之增加,临床需鉴别这种声带固定是神经原性、还是环构关节固定,尤其是双侧声带麻痹。确定何例神经肌肉活动性较强,对能否取得满意疗效有决定意义。在所有检查声带功能的方法中,唯一客观的是肌电图。随意肌运动时,许多运动元综合形成密集彼,失神经支配时,随意肌运动元减少并有异常波形,如纤颤电位或正尖波。当声带有神经复生时,可有多相运动电位。通过这些肌电图形,可确定是环构关节固定还是喉神经受损。在门诊做喉肌电图检查的方法,应用C。-dwell5200型肌电图仪,病人取坐位,…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双侧声带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转归。 方法 对新生儿中心在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双侧声带麻痹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儿的基本资料、病因、治疗情况及预后情况,并对患儿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 结果 共纳入28例患儿,男18例,女10例,年龄1~24 d,中位年龄3.5 d。92.9%(26/28)的患儿为足月儿,53.6%(15/28)的患儿为剖宫产。患儿首发症状主要为吸气性喉鸣及呼吸困难,占比高达78.6%(22/28),其次为呛奶及呕吐,占比为14.3%(4/28)。先天性双侧声带麻痹23例(82.1%,23/28),其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7例(23.8%),先天性心脏病6例(21.4%),喉气管疾病6例(21.4%),胃食管反流疾病2例(7.1%);后天获得性声带麻痹5例(17.9%,5/28),获得性因素中多发于食管、气管疾病术后(80%,4/5)。全部患儿中8例(28.6%)行气管切开。所有患儿随访时间1个月~4年,死亡4例。气管切开患儿8例中,1例12个月时顺利拔管,1例堵管中,余5例目前随访16~47个月声带仍无恢复。观察等待20例患儿中,11例(64.7%)在后期随访的1~38个月内痊愈,声带活动恢复,6例(35.3%)在后期随访的5~17个月内声带活动改善,活动后喉鸣。 结论 新生儿双侧声带麻痹病因以先天性多见,共患病因素多,临床多表现为喉鸣及呼吸困难,部分有吞咽困难。气管切开术在新生儿双侧声带麻痹中并不是普遍必要的,多数先天性双侧声带麻痹患儿可自行恢复,预后较好,不要过早行外科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7.
声带麻痹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声带麻痹的病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65例声带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65例患者均经间接喉镜、动态喉镜或电子喉镜检查;其中31例行杓状软骨拨动术治疗。结果:由颈、胸部肿瘤引起声带麻痹14例;感染引起9例;颈、胸、腹部手术引起16例;气管插管引起12例;胃管插管引起3例;不明原因11例。治疗后声带麻痹消失37例,好转1例,有效率为58.46%;无效27例。结论:临床上对声音嘶哑的患者,应进行常规的间接喉镜、动态喉镜或电子喉镜检查。对有声带麻痹的患者应尽早在间接喉镜、直接喉镜或支撑喉镜下行杓状软骨拨动术。 相似文献
18.
牟连才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0,4(4):240-242
环杓后肌亦称声带外展肌,该肌麻痹时,有“外展肌麻痹”“环杓后肌瘫痪”和“正中位瘫痪”之称。近代耳鼻咽喉科学对此病症均有论述,文献报道更屡见不鲜。尽管命名不同,但都描述该肌麻痹时声带固定于正中位。许多学者对这种概念持反对意见,因此引起了一系列的论争。现将有关这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 解释声带正中位麻痹的学说 早在1860年,Turch首先用喉镜发现了喉返神经(RLN)麻痹病例。1863年Gerhardt发现声带麻痹于正中位者话声正常,故提出麻痹声带正中位固定是环杓后肌麻痹。1880年Rosenbach提出声带 相似文献
19.
黄建纲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0,(3)
眼肌麻痹可分为部分性或全眼性两种,部分性眼肌麻痹又分为眼内肌(即虹膜、睫状体肌)麻痹(瞳孔散大、无反应)与眼外肌麻痹(常同时合并上睑下垂)两种。全眼肌麻痹系眼球全部运动神经麻痹,如为单侧,病变可能在眶内、眶上裂或海绵窦。其发病原因很多,如外伤,鼻窦炎、原发性眼眶肿瘤、淋巴瘤、癌、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梅毒性骨膜炎、海绵窦栓塞、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糖尿病与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等。 相似文献
20.
洪剑霞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2,(3)
贝尔氏麻痹与Hunt氏综合征较难鉴别。继Aitken氏(1933)以后,已有许多学者报告,不仅Hunt氏综合征起因于带状疱疹感染,连贝尔氏麻痹也可发现此种感染,因而无论从症状学或病因学上都无法明确鉴别这两种疾患。本文就22例发病在14天以内的贝尔氏麻痹和14例Hunt氏综合征检查其听力和平衡功能,并用血清补体结合反应测定病毒血清抗体效价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病毒感染情况:日本学者用血清补体结合反应测定病毒抗体效价,贝尔氏麻痹中约30~40%有病毒感染,其中约20%乃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本文22例贝尔氏麻痹中,有10例即45.5%乃病毒感染,其中6例为与带状疱疹病毒有关的所谓单纯性带状疱疹,占贝尔氏麻痹的27.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