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去甲斑蝥素致大鼠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病程中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以及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方法:用SD大鼠制作MODS模型,动态检测脏器功能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 和CK MB)和肌酐(Cr)均明显升高,其中CK MB于12 小时明显升高,18 小时达到高峰(P< 0.01);CK于12小时最先达到衰竭标准(P< 0.01);ALT与Cr均在24 小时后达到衰竭标准(P< 0.05)。同时SOD、GSH Px活性降低和MDA含量增多(P均< 0.05)。MDA与CK、ALT和Cr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847、0.634和0.567(P均< 0.01)。结论:在去甲斑蝥素致大鼠MODS的病程中,心功能衰竭出现在先,然后为肾和肝功能衰竭。器官功能受损与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2.
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中细胞因子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证明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发生与机体受到两次打击造成炎性介质失控性释放的假设。在山羊MODS的模型上,观察了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发生MODS的关系。结果:动物经过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内毒素双重打击后,血浆TNF、IL6和IL8明显升高,与两次打击相对应出现了两次高峰,并与脏器功能障碍和病理损害相平行。提示:TNF、IL6和IL8持续升高引起的炎症失控是MOD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兔内毒素休克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通过测定兔内毒素休克时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自由基的变化,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兔内毒素休克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输入与其它2组等量的0.9%氯化钠液;内毒素组(B组)静注精制内毒素;防治组(C组)于注入内毒素前输入复方丹参注射液。实验期间定时测定TNF、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计实验7小时兔存活数。结果:在整个实验时间内,A组各项指标均保持稳定(P均>0.05);B组TNF和MDA均升高(P均<0.05),SOD活性降低(P均<0.05),MAP、HR均下降(P均<0.05);C组TNF和MDA升高程度均远低于B组(P均<0.05),SOD活性保持稳定(P均>0.05);实验7小时A、C组各存活8只兔,而B组仅存活1只兔。结论:TNF及自由基均参与了内毒素休克病理变化过程;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明显降低TNF的增加幅度,减轻自由基造成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并能对抗内毒素休克时SOD活性降低现象,使实验兔的7小时存活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中胰腺炎与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关系。检测了8例由严重创伤并发休克或急性重症感染引起的MODS患者(A组)、5例MODS并发胰腺炎患者(B组)和7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C组)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内皮素(ET)水平。发现A组TNF、ET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01);B组TNF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ET水平则呈升高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TNF和ET的释放增多与MODS的发病有重要意义;TNF、ET释放的进一步增多(尤其是TNF)可能导致更多脏器(包括胰腺)功能的损伤乃至衰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反义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寡脱氧核苷酸酵母多糖A(zymosanA)诱导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大鼠的影响。探讨MODS的发病机制。为采用反义技术降低MODS死亡率的早期临床试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静脉主射方法,使反义TNF-α寡脱氧核苷酸(ODN)作用于zymosanA诱导的MODS大鼠:(1)采用RT-PCR,ELIA检测大鼠肝TNF-α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2)观察大鼠在不同时期的死亡率;(3)在zymosanA放导大鼠MODS24小时后采集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清生化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反义TNF-αODN与对  相似文献   

6.
内毒素休克兔循环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内毒素休克兔循环血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探讨内毒素休克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5只,经颈外静脉一次性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E.coliO111B48.0×109cfu/kg),观察平均动脉压(MAP)、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O-2和ET1的动态变化,以及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与器官功能变化。结果:一次性注射LPS后,MAP呈双相下降;血浆TNFα活性变化呈陡直的单峰曲线;NO-2含量于实验后30分钟迅速增高,实验后6小时达峰值,实验后24小时仍高于实验前;实验后24小时心脏组织中NOS活性明显高于肝、肺和肾组织;血浆ET1含量呈双相增高(0.5小时、8小时),实验后24小时仍高于注射前;血浆NO-2与ET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肝、肾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结论:一次性静注LPS后,NO的生成迅速而持久地增加,ET1的合成与释放则呈双相增加。NO与ET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纤维连接蛋白对创伤后脓毒症多器官损害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n)在创伤后脓毒症多器官损害(MOD)中的作用与机制,为临床应用Fn制剂防治创伤后MO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创伤后3小时输注Fn治疗,观察创伤后脓毒症小鼠和用Fn治疗后小鼠的血浆F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肝、肾、小肠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创伤后3小时血浆Fn水平(92.17±10.12mg/L)较正常对照(128.17±10.25mg/L)显著降低(P<0.05);脓毒症小鼠肝、肾、小肠均出现明显病理损害,肝小叶Fn聚集沉着;Fn治疗组血浆Fn水平(216.00±24.50mg/L)明显高于脓毒症组(199.40±16.90mg/L),P<0.05;而其血浆TNFα水平(0.77±0.03μg/L)低于脓毒症组水平(0.80±0.04μg/L),肝、肾、小肠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减轻,肝组织Fn与正常相似。结论:Fn治疗能有效防止创伤后脓毒症MOD发生,可能与单核巨噬细胞廓清功能改善和TNFα释放减少的双重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Yu  黄丽萍 《急诊医学》2000,9(5):311-313
目的:探讨SIRS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及与肾功能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2例符合SIRS标准的患者,在出现SIRS表现即刻、24h、72h血浆TNF-α、ET、SOD含量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15例比较,同时用Spect肾动态显象和肾彩色多普勒做肾血流测定。结果:发生MODS时肾衰组TNF-α、ET、SOD均高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内毒素(LPS)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在严重颅脑外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动态浊度法及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68例严重颅脑外伤患者血浆LPS及TNF的水平变化,比较MODS组与非MODS组及正常对照组LPS及TNF的变化。结果:68例患者血浆LPS及TNF水平 明显升高,较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3显著(P均〈0.01),且血浆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山羊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攻击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血浆游离氨基酸的代谢变化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变化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地区雄性成年山羊为模型,经动脉导管快速放血,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后再复苏,复苏后24小时经门静脉持续输入内毒素诱发MODS。结果:致伤后第5日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比值(BCAA/AAA)显著降低,伤后第3日起尿氮排出增加,第5日增加更加显著(P<0.05);尿三甲基组氨酸(3Mehis)在伤后3日和5日排出显著升高;血BCAA/AAA、苯丙氨酸/酪氨酸(Phe/Tyr)和尿3Mehis的变化与TNF变化高度相关;Phe/Tyr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呈正相关。结论:山羊在失血后再灌注及内毒素的双重作用下,TNF可能介导了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导致氨基酸代谢紊乱和肝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1.
烫伤大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烫伤后机体主要脏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受体(TNFR)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平衡关系。方法:采用大鼠35%Ⅲ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前、伤后12、24、48、72小时活杀动物。留取组织和血标本分别检测组织TNFα、TNFRmRNA表达及器官功能指标。结果:烫伤后组织TNFα基因表达明显增强,而TNFRmRNA表达则呈持续降低趋势。同时,烫伤后各组织TNFα/TNFRmRNA比值显著增加,其中以肺组织升高最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肝组织TNFRmRNA表达、TNFα/TNFRmRNA比值与血清谷草转氨酶(GOT)呈显著相关(P<0.05和P<0.01),肾组织TNFRmRNA表达与血清肌酐(SCr)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烫伤可明显上调机体主要脏器TNFαmRNA的表达,而TNFR基因表达则呈下调反应,提示TNFα和TNFR比例严重失调可能参与了烧伤后多器官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不同阶段肺、肝、肾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变化,探讨罗痛定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76只SD大鼠,按改良的四血管阻塞法建立脑I/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损伤组和罗痛定治疗组,后两组分别于再灌注2、6、12、24和48h处死大鼠,测定肺、肝、肾组织不同类型NOS活性。结果I/R损伤组总NOS(tNOS)活性于再灌注2、12和24h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尤以12h时上升最显著(P均〈0.01);2h时以结构型NOS(cNOS)活性上升为主(P均〈0.05);12h时以诱生型NOS(iNOS)活性上升为主(P均〈0.01),至24h仍较高(P均〈0.05),48h时基本接近假手术组水平。与I/R损伤组比较,罗痛定治疗组各组织cNOS活性在2h时上升更显著(P均〈0.05),iNOS在12h以后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在脑I/R损伤不同阶段肺、肝、肾组织中不同类型NOS活性不同,发挥作用不同;罗痛定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类型NOS活性减轻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烫伤延迟复苏动物多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大鼠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①死亡率观察:13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伤组(n=10)、烫伤组(n=60。伤后6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ml/kg进行复苏,然后按照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和EP组(n=60。伤后6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ml/kg进行复苏,按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EP液40mg/kg。每日2次.间隔12h。给药3d)。除假烫伤组外,各组又分为伤前2h(n=20)、伤后2h(n=20)和伤后12h(n=20)给药3个亚组。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7d死亡率。②器官功能观察:7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烫伤组(n=10)、烫伤组(n=30)和EP组(n=30,伤后2h给药),并分别于伤后12、24和72h活杀,检测器官功能指标改变。结果与烫伤组相比,伤后12hEP组动物死亡率显著降低(35.0%比75.0%,P〈0.05)。伤后2hEP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氯、肌酐、肌酸激酶水平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EP能明显改善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的预后,并对重要器官功能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严重腹腔感染大鼠组织Toll样受体2/4基因表达及其调节机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目的 :研究腹腔感染后主要脏器 Toll样受体 (TL R) 2 / 4 m RNA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组织分布特点 ,并对其诱生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 (CL P)造成严重脓毒症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 )、假手术组 (10只 )、CL P组 (6 0只 )及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 (BPI)治疗组 (2 0只 )。分别检测肝、肺、肾、小肠组织 TL R2 / 4 m RNA表达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 10 (IL 10 )水平。结果 :CL P后 2 h肝、肺、肾及小肠组织中 TL R2 / 4 m RNA表达开始增高 ,伤后 6~ 12 h各组织 TL R2 / 4 m RNA表达迅速达峰值。 TL R4 m RNA表达于伤后 2 4~ 4 8h开始下降 ,CL P后 72 h趋于伤前范围甚至阴性 ,而 TL R2 m RNA表达则持续增高至 72 h。早期给予 BPI治疗后 ,动物 12~ 2 4 h肝、肺、肾及小肠组织 TL R2 m 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 .0 5或 P<0 .0 1) ,同时 CL P后 12 h各组织 TL R4 m RNA表达亦不同程度下调 (P<0 .0 5或 P<0 .0 1)。BPI治疗组伤后 12 h血浆 TNFα水平显著降低 (P<0 .0 5 ) ,恢复至伤前正常范围 ,但伤后 2 4 h血浆 IL 10水平显著升高 (P<0 .0 1)。结论 :严重腹腔感染可迅速上调体内多器官 TL R2 / 4的基因表达 ,诱导促炎细胞因子产生 ,TL Rs表达与内毒素的直接刺激作用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病理生理改变的关系,探讨进行免疫干预的可行性。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抗TNF单抗(TNFMcAb)干预组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干预组。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病理、血淀粉酶、TNFα、IL1β、肠通透性和内毒素的变化。结果:ANP后8小时,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升高〔(56.16±17.75)ng/L和(155.14±93.83)ng/L,P<0.01〕,IL1ra使TNFα水平明显下降〔(21.73±4.86)ng/L,P<0.01〕。伴随血浆D乳酸在ANP早期升高,血浆内毒素浓度增加〔8小时时(449±164)EU/L,P<0.01〕,TNFMcAb和IL1ra干预使D乳酸和内毒素的升高得到了抑制〔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274±110)EU/L和(229±76)EU/L,P<0.05和P<0.01〕,胰腺炎组织学评分降低。结论:TNFα和IL1β是ANP时炎性介质级联反应中的核心因子,在ANP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干预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3H-labeled endotoxin was intravenously injected into Wistar rats 24 hours following 70% hepatectomy and also into the normal rats. They were sacrificed 12 hours, 24 hours or 5 days after the injection. Microscopical autoradiography was performed on the rats' organs. The distribution of endotoxin in the organs was investigated by quantitatively measuring their radioactivity. Endotoxin was taken up mainly by Kupffer cells of the liver in all the groups. Endotoxin was observed also in macrophages of the spleen and the lung in all the groups. The amount of endotoxin per 1 g organ weight of the hepatectomized rat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in the liver, and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the spleen, lung and blood (per 1 ml)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s early after hepatectomy. These differences of the organ accumulation of endotoxin between groups diminished 5 days later. Deficient tolerance of the liver to endotoxin at the peak phase of regeneration following partial hepatectomy wa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7.
大黄抗内毒素性休克大鼠炎性介质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9,自引:3,他引:79  
目的:研究大黄对内毒素性休克大鼠炎性介质作用的机制。方法:选用大鼠内毒素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6组:单纯手术组、内毒素组、大黄预防用药组(150mg/kg组和750mg/kg组)和大黄治疗组(150mg/kg组和750mg/kg组)。检测磷脂酶A2(PLA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活性。结果:内毒素注射前6组大鼠平均动脉压(MAP)无显著性差异;注射内毒素后4小时MAP明显降低;大黄预防用药组和大黄治疗组MAP则与注射内毒素前及单纯手术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并均显著高于内毒素组注射内毒素4小时后。注射内毒素后4小时,血清和小肠组织中PLA2活性及PAF含量均明显增高;与内毒素组注射内毒素后4小时比较,大黄预防组和治疗组则血清和小肠组织中PLA2活性和PAF含量显著降低。结论:大黄对内毒素性休克所致炎症反应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异搏定和环孢素A对急性缺血性肾损伤后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内皮素(ET)在急性缺血性肾损伤后的变化及异搏定对肾的保护作用和环孢素A(CsA)肾毒性与ET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阻断大鼠肾动脉60分钟造成急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IARF)模型,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肾脏缺血再灌注1小时、6小时和24小时血浆及肾组织中ET的变化;同时观察异搏定和CsA对ET肾功能的影响。结果:IARF时,血浆及肾组织中ET在3个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异搏定可降低IARF大鼠血浆和肾组织中的ET含量;CsA引起ET活性进一步升高,并加重肾损伤。结论:ET可能是导致IARF的一个重要因子;异搏定能抑制IARF时ET的分泌和释放而保护肾脏;CsA的肾毒性可能与其诱导ET的分泌和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一种创伤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复制符合临床特征且简便易行的创伤感染双相打击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6月龄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03.5±11.4)g.随机分为单纯创伤组(T组)和创伤感染序贯致MODS组(M组).钳夹大鼠肢体造成多发性闭合型骨折和广泛性软组织挫伤,M组12 h后致背部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烫伤,并创面涂布绿脓杆菌.分别于创伤前以及创伤后24、48、96和120 h观察动物活动和创面情况,测定体重、体温、心率,并检测各时间点大鼠血浆及肝脏内毒素水平以及心、肝、肾、脑、小肠的功能变化,全身炎症反应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同时对重要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M组大鼠创伤48 h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PK)的最高值均显著高于伤前自身对照值(P均<0.05),且与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8 h后病理变化明显,大鼠处于若干脏器功能衰竭早期伴若干脏器功能受损期;内毒素水平在伤后96 h增至峰值,达到基础值的8.36倍;伤后96 h内毒素水平与脏器功能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927 2),MODS发生率为86%,死亡率30%;伤后120 h,MODS发生率为100%,死亡率50%.结论 本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临床创伤继发感染后发展为MODS的过程,感染过程符合临床经过,内毒素释放稳定,机体反应充分,是用于创伤导致MODS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研究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