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去甲斑蝥素致大鼠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病程中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以及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方法:用SD大鼠制作MODS模型,动态检测脏器功能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 和CK MB)和肌酐(Cr)均明显升高,其中CK MB于12 小时明显升高,18 小时达到高峰(P< 0.01);CK于12小时最先达到衰竭标准(P< 0.01);ALT与Cr均在24 小时后达到衰竭标准(P< 0.05)。同时SOD、GSH Px活性降低和MDA含量增多(P均< 0.05)。MDA与CK、ALT和Cr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847、0.634和0.567(P均< 0.01)。结论:在去甲斑蝥素致大鼠MODS的病程中,心功能衰竭出现在先,然后为肾和肝功能衰竭。器官功能受损与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2.
李青  李晓玲 《临床荟萃》1999,14(13):602-602
多器官衰竭是近代医学中出现的临床上受到重视的一个新的临床综合征,它最早在1973年由Tilney氏首先报道,当时被称为“序贯性系统衰竭\"(Sequntial system failure)。1975年耶鲁大学医学院Baue在抢救中心尸检中发现多器官衰竭证据,命名其综合征为“进行性序贯性多器官衰竭”,并指出多器官衰竭是指肺、心、肾、肝、消化道、凝血系统等同时或先后发生功能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这一综合征当时被称为“70年代综合征”。1977年Eiseman等首先使用“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相似文献   

3.
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与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33  
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与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易位王今达过去被称为多脏器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简称MOF)的诊断名词,近年来已被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简称MODS)所代...  相似文献   

4.
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多发生于严重创伤24h以后,以高代谢,高动力循环状态,过度的免疫反应为特征。作者分析了MODS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提出了及时消除各种致病因素,有效地控制感染,进行复苏和靶器官功能监护、保证各脏器的正常功能及合理的营养治疗,准确监测各脏器功能,及时有效地建立呼吸,循环通道,是阻断病情发展,恶化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5.
重症脑血管病并发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凌霄 《临床荟萃》2002,17(1):9-10
重症脑血管病合并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 ( MODS)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就近年来我科收治的 2 3例重症脑血管病合并 MODS患者进行分析 ,探讨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7例 ,女 6例 ,年龄 42~ 78岁 ,平均 6 6 .5岁。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动脉硬化造成。既往史以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脑卒中史为多 ,其中高血压病最多 ,为 16例 ( 6 9.5 7% )。1.2 临床诊断  2 3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 CT扫描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 ,临床症状重。其中脑出血 17例 ,CT示基…  相似文献   

6.
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多发生于严重创伤24h以后,以高代谢、高动力循环状态、过度的免疫反应为特征。作者分析了MODS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提出了及时消除各种致病因素,有效地控制感染,进行复苏和各器官功能监护,保证各脏器的正常功能及合理的营养治疗,准确监测各脏器功能,及时有效地建立呼吸、循环通道,是阻断病情发展、恶化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水肿与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十余年来对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研究已取得许多进展,但MODS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通过十多年大量临床观察,发现构成MODS死亡率高的因素除已高度重视的ARDS,肾功衰竭、DIC等之外,急性脑水肿也是一个致命的重要因素。现对脑水肿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和MODS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1 急性脑水肿的原因 急性脑水肿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①颅脑直接损伤: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头部创伤、脑挫裂伤等;②脑部手术;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塞、脑炎、脑膜炎及癫痫持续状态等;④中毒:常见的有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中  相似文献   

8.
9.
31例重型脑外伤后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31例重型脑外伤后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分析吴育典张增良谢泽宇孙德麟对我科近10年收治的31例单纯重型脑外伤后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进行分析讨论。1病例与方法1.1病例:1986~1996年共收治重型脑外伤738例,伤后并发MODS31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复制一种创伤后肠源性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方法:家兔饲入大肠杆菌(O111B4)1.5×1011个/kg后,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平均动脉压为5.3kPa(1kPa=7.5mmHg),维持1小时〕和再灌注损伤,术后静脉输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ml·kg-1/d,实验观察14日。另设5个对照组,分别观察手术、饲菌、休克、复苏和内毒素对器官功能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动物休克复苏后1日~3日出现肠源性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随后表现出全身炎症反应、高血糖和氨基酸代谢障碍。实验组动物死亡率和MODS发生率分别为88.3%和71.6%。病理学观察显示,肝、肾、肺和小肠多脏器实质性损害。结论:本模型模拟了创伤后MODS的常见诱因和临床特征,MODS发病率高达70%以上,是较理想的创伤后单相速发型MODS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酵母多糖对全身炎症反应和远隔器官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二次打击组(M组)先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60min,于恢复肠道血流12h腹腔注射小剂量酵母多糖(125mg/kg);对照组分别实施单纯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或腹腔注射酵母多糖(Z)。观察3组动物炎症介质,脏器功能及死亡率的变化。结果:3组动物均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M组动物血肿瘤坏死因子,内毒素含量以及肺和小肠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I-R组和Z组,二次打击组72h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8%和68%,显著高于两个单次打击组。结论:小剂量酵母多糖能诱发肠缺血-再灌注后全身炎症反应和MODS。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烧伤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作用效果。方法 52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血必净;观察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蛋白C活性及临床化验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蛋白C活性水平升高及临床化验指标好转,28d存活率升高。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过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过程、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对一个综合性ICU中连续发生的110例MODS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3.6%的患者表现为单相速发型,76.4%为双相迟发型(P<0.01)。全部患者都发生了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两种类型MODS的病死率分别为30.8%和44.1%(P>0.05),总病死率40.9%。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全身性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发生率、人均受累脏器个数及受累脏器功能分期均有显著差异。结论:MODS发病过程表现为两种类型,以双相迟发型为多。两种类型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全身性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受累脏器个数及功能失常的程度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SOFA评分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评价作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序贯器官衰竭估计 (SOFA)评分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协会 (ESICM)感染相关问题工作组制订的 SOFA评分体系 ,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时 SOFA评分、最大 SOFA评分、Δ SOFA评分的差异 ,评价 SOFA评分在预后估计中的作用。结果 :累计最大 SOFA评分、累计ΔSOFA评分存活组与死亡组相比显著差异 (P均 <0 .0 1) ,入院时累计 SOFA评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各单个器官系统相比 ,存活组与死亡组最大 SOFA评分和ΔSOFA评分中除肝、肾外 ,余均有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而入院时各单个器官 SOFA评分仍无显著差异。存活组在入院最初 7日每日平均评分逐渐下降 ,而死亡组每日平均评分逐渐升高 ,7日内 2组有显著差异的变化出现在入院后 4 8小时 (P<0 .0 5 )。随器官衰竭个数的增加 ,病死率急剧增加 ,累计最大 SOFA评分呈直线上升 ,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最大 SOFA评分和 ΔSOFA评分对 MODS有良好的预后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烧伤后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临床防治的经验。方法:将我科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MODS临床救治工作分为3个阶段,分析3个阶段MODS监测技术和防治措施的进步对降低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的作用。结果:90年代以来,由于我科采用了一系列新的监测技术和早期防治措施,烧伤MODS总发生率以及总体表烧伤面积(TBSA)>50%伤员MODS发生率均显著低于70年代和80年代(P<0.05或P<0.01)。90年代以来,尽管MODS脏器衰竭个数多于70年代和80年代,但TBSA>30%患者的病死率(47.1%)却显著降低(P<0.01)。结论:烧伤休克后及时和充分复苏、清除坏死组织和控制伤后感染、加强脏器保护与支持是降低烧伤后MODS发生率、提高治愈率的最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早期脏器细胞凋亡在诱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及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SIRS及MODS)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复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结合多种方法检测肺、肝、肾及小肠组织的凋亡细胞,计数小肠Peyer′s结并观察肠Peyer′s结及肺内淋巴样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作小鼠抗大鼠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判断巨噬细胞增生程度。结果: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早期脏器细胞凋亡百分率显著增加,凋亡细胞主要分布在易受缺氧损伤的区域。肠Peyer′s结及肺内淋巴样小结随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而进行性增大及增多,散布于其间的吞噬细胞及其所含的核碎片也同时增多;小肠壁上肉眼可见Peyer′s结数与肠系膜缘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PCNA单克隆抗体染色发现,阳性吞噬细胞随IR损伤加重明显增多。结论: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早期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快速增多的凋亡细胞可能具有诱发SIRS/MOD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MODS)的机制。方法 :制作日本大耳兔、Wistar大鼠及小鼠的 MODS模型 ,观察联合应用山莨菪碱及地塞米松后动物肿瘤坏死因子 ( TNF)、脂质过氧化物 ( L PO)、组织病理学、胃动素、胃泌素、肾脏内皮素 1( ET 1) m RNA、胃粘膜内 p H值 ( p Hi)的变化。结果 :山莨菪碱及地塞米松联用可使 MODS动物血浆 TNF水平由 ( 147.2 3± 43.93)μmol/ L下降到 ( 6 4.91±2 0 .18)μm ol/ L ,血浆 L PO水平由 ( 8.0 5± 2 .18)μm ol/ L下降到 ( 2 .0 2± 0 .6 4)μmol/ L ,胃粘膜内 p H值从 6 .90± 0 .10增加到 7.30± 0 .10 ,血浆胃泌素水平由 ( 40 6 .3± 5 0 .6 ) pg/ L 降低到 ( 2 10 .4± 43.8) pg/ L,胃动素水平由( 2 2 5 .6± 41.6 ) pg/ L 下降到 ( 143.6± 35 .4) pg/ L,肾脏 ET 1m RNA表达水平由 0 .5 9± 0 .15降低至 0 .39±0 .0 8;注射内毒素后 72小时小鼠死亡率由 6 0 %降至 30 %。结论 :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可以改善 MODS动物多个器官的功能 ,可以作为治疗 MODS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时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头孢噻甲羧肟(复达欣)与复方丹参滴丸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建立大鼠SAP并发MODS模型;观察血浆ET和血清NO含量变化,肝、肾、胰腺功能改变以及内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同时观察复达欣与复方丹参滴丸的治疗作用。结果:SAP并发MODS时,血浆ET和血清NO含量升高,肝、肾、胰腺功能衰竭,内脏组织病理损害严重;经药物治疗后,血浆ET和血清NO含量有所减少,肝、肾、胰腺功能有改善,内脏组织病理损害减轻。结论:SAP并发MODS时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表现为血浆ET和血清NO产生增多;复达欣和复方丹参滴丸对SAP并发MODS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