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兔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光发 《急诊医学》1998,7(3):150-15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实验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作用。方法:油酸诱发新西兰兔ARDS模型后分组(n=9)治疗4h:1)对照组;2)气管内滴入PS100mg/kg(PS组)。测定动态肺顺应性(Cdyn)、动脉血气和灌洗液的总磷脂(TPL)、总蛋白(TP)、饱和卵磷脂(DSPC)、最小表面张力(STmin)、肺湿干重比(W/D)。结果:治疗后PS组各时点Cdyn和PaO2/FiO2较治疗前和同时点的对照组显著升高,TPL、DSPC/TPL和DSPC/TP较对照组显著增加,STmin和肺W/D明显降低。结论:PS对油酸型ARDS有效,可作为ARDS综合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内毒素诱发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防治作用。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手术并给予机械通气后随机分为6组:健康对照组(H组),ARDS模型组(M组),其余动物根据动脉血氧分压(PaO2)/FiO2比值分2个时期(PaO2/FiO2≤300mmHg早期-E、PaO2/FiO2≤200mmHg晚期-L)和所给猪肺PS分2个剂量(50mg/kg,100mg/kg),两两组合成E50、E100、L50和L100 4组。用PS后共观察6h。结果:M组和L50组的PaO2和静态胸肺压力-容积(P-V)曲线肺容积均较H组明显降低(P<0.01),L100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M组(P<0.05),而E50组和E100组PaO2和P-V曲线肺容积均较L100组进一步升高(P<0.05,P<0.01),E50组和E100组间上述指标差别不明显。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分析示L50组和L100组饱和卵磷脂(DSP)/总蛋白(TP)、TP和最小表面张力(STmin)均较M组改善(P<0.01),但STmin仍高于H组(P<0.01),E50组和E100组的BALF测值均明显优于L100组(P<0.01),且STmin接近H组。结论:早期应用PS疗效明显优于晚期,且所需剂量较小,可能是防治ARDS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现已明确PS,主要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分泌的.其主要成分为90%的脂质、8%~10%的表面蛋白(SP)及少量的中性脂肪和无机盐.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足月新生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保暖、吸氧、控制感染及机械通气等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两组患儿的血气情况进行测量,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在传统机械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肺灌洗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方法:PS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分100mg·kg-1、150mg·kg-1和200mg·kg-1三个单次剂最组及100mg·kg-1×2、150mg·kg-1×2二个多次剂量组。结果:给PS后15分钟各治疗组PaO2显著增高,随后PaCO2下降、pH上升,肺顺应性改善,肺病理变化明显减轻。高剂量组疗效较低剂量组好,多次给药组较单次给药组好。结论:PS对肺灌洗兔ARDS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实验观察了猪肺表面活性物质(PPS)混悬液对肺灌洗致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1只兔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高、中、低三个不同剂量PPS给药组,用生理盐水在体肺灌洗诱发兔ARDS后,经气管分别滴入生理盐水或80mg/kg、120mg/kg、160mg/kg的PPS。于兔灌洗前、灌洗后和给药后不同时间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实验过程中观察呼吸频率.动物的生存时间。共观测8h。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肺甲醛固定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肺灌洗后兔的呼吸频率、血气指标和肺病理学的改变均符合ARDS表现,肺灌洗后生理盐水治疗组兔在1h内死亡率为11/12。而PPS气道给药三组除了低剂量组有2只兔的生存时间超过6h.但小于8h外,中高剂量组所有兔的存活时间均超过8h。三个PPS剂量组给药后15-30min兔的呼吸频率均明显减慢,动脉血PaO2显著提高.PaCO2和血pH分别在1h和6h降至正常。肺泡萎陷、肺出血和炎细胞浸润状况也明显改善。中、高剂量组在提高PaO2.延长动物生存率和改善肺病理变化方面比低剂量组效果更好。结论PPS对于兔肺灌洗型ARDS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eonatalrespiratiorydistresssyn drome ,NRDS)是早产儿的常见病 ,主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marysufactant ,PS)缺乏所致。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 ,病死率极高。 1980年Fujiwara等[1] 首先应用从牛肺中提取的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NRDS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 ,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已为国内外大量研究所证实[2~ 4] 。我院新生儿科从 2 0 0 1年 11月—2 0 0 2年 4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常见的危重急症,早产儿由于肺发育不成熟,先天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更易造成严重呼吸衰竭,而且可以带来长期  相似文献   

10.
张秀茹 《临床医学》2013,33(5):81-82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汝南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120例早产儿,均有呼吸困难症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都依据实际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仅实施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使用固尔苏。结果研究组患儿在用药后的6、24、48 h检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好转(P<0.05)。研究组呼吸窘迫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43.33%,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胎龄逐步增加,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逐步降低(P<0.05)。结论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有效避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出现,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通气、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ICU2002-01-2005-01由各种病因导致的ARDS患者15例。均在人工呼吸机支持下,选用固尔苏(Curosurf)按100mg/kg剂量经纤维支气管镜行肺泡灌洗补充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并于灌洗前及以后24h内连续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TcSaO2),每6h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调整并记录呼吸机相关参数。结果 肺泡灌洗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后6h内PaO2/FiO2明显改善(P〈0.05),12h迭高峰(P〈0.01),以后逐渐下降。结论 肺泡灌洗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氧合功能,但持续时间相时较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19例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经气管插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滴入前,用药后30min、1h、8h、24h和3d动脉血PaO2、PaCO2、PaO2/FiO2、pH值和PaO2/PAO2变化,观察用药前后呼吸机参数的变化以及肺部X线表现。结果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1h后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用药1h后除呼吸频率外其余参数均可明显下调,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后12h,16例患儿胸部X片显示肺野透亮度增加,肺下界下降达第7、8后肋间以下。结论早期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的顺应性和氧合功能,降低呼吸机参数。治疗过程中恰当的护理对于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与布地奈德(BUD)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损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脑血流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64例急性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对照组在入ICU后30~60 min内给予70 mg/kg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0.25 mg/kg布地奈德联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3、5、7 d患者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记录2组患者潮气量(VT)、胸肺总顺应性(Crs)、连续呼吸阻力(Raw)。观察2组患者死亡率、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3、5、7 d的PI、Vm、RI、Vs、V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5、7 d的VT、Crs显著高于对照组,而Raw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PVL、PVH-IVH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PS联合BUD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损伤并发ARDS患者脑血流及肺功能,降低脑损伤发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肺复张策略(RM)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p/ARDSexp)的影响。方法 选择37例ARDS机械通气的患者,其中ARDSp16例,ARDSexp21例,在非肌肉松弛状态下,采用高水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CPAP压力升至30cmH2O(1cmH2O=0.098kPa),屏气时间维持30s,然后在5~10s内将CPAP水平下调至治疗前的呼吸支持条件。结果 肺复张后与复张前比较,两组心率变化在RM过程中差异无显著性,两组RM后2min平均动脉压均明显升高(P均〈0.05),两组中心静脉压仅在RM后30s明显增高(P均〈0.05),气道峰压、平台压、平均气道压在30s均明显增加(P均〈0.05);两组动态肺顺应性RM后30s均明显下降(P均〈0.05),ARDSexp组RM后5、15和30min较复张前均明显增加(P均〈0.05)。ARDSp组RM后10、30min和1h氧合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ARDSexp组RM后10min、30min、1h、2h氧合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以肺间质水肿为主要改变的ARDSexp对RM的反应要比以肺实变为主要改变的ARDSp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罗泓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5):516-518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8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盐酸氨溴索,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用药后2h、6h、12h的血气指标,治疗前和用药后6h、24h、48h胸部X线评分,以及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PaO2、pH值升高,PaCO2、胸部X线评分下降,观察组患儿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有效,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机械通气方法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9例ARDS患者,应用低潮气量(VT,平均为5.52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为(0.86±0.18)kPa(1kPa=10.20cmH2O),FiO2为0.55±0.17,允许一定限度的呼吸性酸中毒存在(pH≥7.20),使动脉血氧分压(PaO2)维持≥7.30kPa(1kPa=7.5mmHg)。结果:9例患者中存活6例(66.7%),其pH均值为7.42±0.05,PaCO2均值为(5.60±0.57)kPa,PaO2均值为(9.14±0.67)kPa,SaO2均值为0.92±0.03。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机械通气方法治疗ARDS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性肺损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状况。方法:采用液闪单光子辐射法检测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患者中性粒细胞(PMN)的化学发光。结果:处于SIRS期患者PMN的基础发光和最大吞噬发光均有所增强;进入ARDS期的患者PMN基础发光仍处高水平,但最大吞噬发光已有所下降;进一步发展至MODS期的患者基础发光无明显下降,而最大吞噬发光已下降至明显低于静息PMN水平。结论:机体全身炎性反应早期PMN的激活水平增高,吞噬反应能力增强;而随病情进展及恶化,在PMN的激活维持高水平的同时,其吞噬反应能力则逐渐下降乃至衰竭。  相似文献   

1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死危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目的:调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死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北京协和医院ICU1991年~1996年的214例ARDS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RDS总病死率为51.40%。以年龄(>60岁)、性别(男)、APACHEⅡ评分(>20分)对病死率进行调整,调整后6年间病死率均无显著变化。多因素分析显示ARDS病死危险因素有:①肺外器官功能衰竭;②免疫功能低下;③慢性疾病史;④感染性休克;⑤APACHEⅡ评分。未发生肺外器官功能衰竭者全部存活,而发生肺外器官功能衰竭者,病死率57.29%,衰竭器官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机械通气支持技术的进步使ARDS患者死于顽固性低氧血症仅12.73%;直接死于感染性休克者占48.18%。结论:该院90年代以来ARDS病死率并未下降;防止全身性感染或创伤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是降低ARDS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联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为单独应用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组(对照组)以及盐酸氨溴索联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组(观察组)。比较2组患儿在治疗后1、12、24、48 h的氧分压[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以及计算氧合指数[p(O_2)/FiO_2];比较2组患儿呼吸机治疗时间、撤离呼吸机后的氧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24、48 h的p(CO_2)水平较同时间点的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12、24、48 h的p(O_2)水平较同时间点的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p(O2)/FiO_2在治疗后12、24 h较同时期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的上机时间以及撤机后的氧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早期有效的提高氧分压以及氧合指数,降低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辅助通气以及氧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