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腹膜透析(腹透)治疗狼疮肾炎尿毒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设置37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与35例对照组,2组均采用连续不卧床腹透及激素标准疗程治疗。治疗组并加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半年后治疗组完全缓解率35.1%,复发率8.1%,不良反应率37.8%,脱离透析率81.1%;对照组分别为14.2%、22.9%、74.3%和45.7%。治疗组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8.3±3.9)g/L比(57.9±4.2)g/L,(81.3±9.9)g/L比(72.1±6.3)g/L〕,P均<0.05;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尿蛋白均明显降低〔分别为(16.1±7.5)mmol/L比(24.5±9.6)mmol/L,(269.3±87.3)μmol/L比(457.0±93.5)μmol/L,(0.6±4.9)g/24h比(3.5±5.7)g/24h〕,P均<0.05。结论:中药配合腹透治疗狼疮肾炎尿毒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在尿毒症阶段行肾脏替代治疗的特点。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近年LN患者尿毒症阶段的临床资料,包括完整的病史、病情演变、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随访资料,总结分析LN患者行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的特点。结果 入选规律性肾脏替代治疗的LN患者共23例,8例男性(35%),15例女性(65%)。其中10例(43.5%)首选血液透析(HD),13例(56.5%)首选腹膜透析(PD)。随访时间为6~211个月。随访中有4例患者死亡,2例(50%)死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5年生存率为85.0%。皿患者中有4例(40%)在开始透析治疗后一年内肾功能部分恢复。PD患者中有2例(15.0%)在透析第一年后残肾Kt/V有上升。HD患者中有2例(20.0%)因心房纤颤、腕管综合征和瘘管功能不良改为PD。PD患者中有5例(38.5%)因腹水感染而改为HD。透析后第一年有14例(60.996)发生感染,有6例(21.6%)发生肾外狼疮活动。结论 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的LN患者的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在开始透析一年内肾功能可有不同程度恢复,CVD是LN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狼疮肾炎尿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为控制尿毒症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随访方式追踪狼疮肾炎尿毒症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治疗的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02例狼疮肾炎尿毒症患者中,有37例死亡(占36.3%),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尿酸、Ccr、肾萎缩与否和血尿素氮对预一有显著影响,且为独立因素,而临床分型、性别、狼疮活动指数和血肌酐并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高水平的尿酸和血尿素氮为独立危险因素,而肾无萎缩和Ccr的维持有利于肾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硫唑嘌呤、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环磷酰胺联合应用;硫唑嘌呤加激素;激素加环磷酰胺3种方案治疗活动性狼疮肾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活动性狼疮肾炎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采用硫唑嘌呤、激素、环磷酰胺联合治疗(A组)、31例采用硫唑嘌呤加激素治疗(B组)、38例采用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C组),比较3组的疗效、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总缓解率(89%)优于B组(65%)和C组(71%),均为P<005;A组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较B组、C组改善(均为P<005);而B组、C组两组间比较其疗效、实验室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的不良反应较C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硫唑嘌呤、激素、环磷酰胺联合治疗活动性狼疮肾炎能提高缓解率;硫唑嘌呤加激素与激素加环磷酰胺的疗效大致相同,但前者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6.
狼疮肾炎尿毒症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 --附10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狼疮肾炎尿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为控制尿毒症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随访方式追踪狼疮肾炎尿毒症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治疗的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02例狼疮肾炎尿毒症患者中,有37例死亡(占36.3%),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尿酸、Ccr、肾萎缩与否和血尿素氮对预后有显著影响,且为独立因素,而临床分型、性别、狼疮活动指数和血肌酐并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高水平的尿酸和血尿素氮为独立危险因素,而肾无萎缩和Ccr的维持有利于肾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可逆性狼疮肾炎尿毒症治疗1例体会暨南大学华侨医院内科肾病组(510632)蔡启德,林日英单独以肾脏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容易引起漏诊,并容易认为进入尿毒症期而需要长期透析治疗。但有些病例虽进入尿毒症期,仍然可以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大剂量激素冲击使肾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发病原因。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血透组(22例)及腹透组(18例)。血透组每周3次血液透析,每次4h。腹透组行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每天4次,每次2L。8周后检测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磷(P3-)、甲状旁腺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腹透组皮肤瘙痒症状明显好转,腹透组P3-较血透组明显下降(P<0.05),血透组BUN、SCr较腹透组下降明显(P<0.05),腹透组β2-MG和PTH较血透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的皮肤瘙痒原因是多因素的,主要的致敏因子存在于大中分子物质中,P3-与皮肤水分的保持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红细胞生成素的药代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D)及腹膜透析(PD)尿毒症患者的红细胞生成素(EPO)药代动力学变化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EPO,对透析患者用EPO前后不同时间内血清及PD透出液中EPO 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清EPO基础水平同海南地区健康人相似(P> 0.05);皮下注射EPO 后24小时血清EPO 浓度最高,72 小时后恢复至用药前水平;不同时期PD透出液对EPO 清除极少。轻度与中、重度贫血患者血清EPO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均> 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是EPO相对不足。不同透析方式对EPO 的血清浓度无影响。PD对EPO的清除相对恒定,不影响用药后血清EPO峰值浓度。HD和PD患者出现对EPO治疗反应低下或抵抗时应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对280例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80例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均分为(76.08±12.93)分,处于中等水平。14.29%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低水平,73.57%的患者处于中等水平,12.14%的患者处于高水平。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和家庭关系。结论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临床医护人员应该重视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情况,并根据患者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和家庭关系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腹膜透析(PD)与血液透析(HD)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HD组(40例,HD治疗)和PD组(40例,PD治疗).比较两组的尿毒症毒素清除效果、微炎症情况、营养状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HD组... 相似文献
14.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血小板相关抗体IgG的变化及其对出血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尿毒症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血浆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的变化及其对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7例尿毒症患者血透前、后血浆PAIgG的含量。结果:尿毒症患者透析后血小板计数〔(9.14±3.82)×109/L〕较透析前〔(8.63±3.65)×109/L〕升高,血小板聚集率较正常参考值明显降低(P均<0.01);尿毒症患者血浆PAIgG较正常参考值显著增高,透析后血浆PAIgG〔(46.8±35.9)ng/107PA〕较透析前〔(62.4±46.8)ng/107PA〕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参考值。结论:血浆PAIgG增高并非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血小板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血小板的内在缺陷是出血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测定血浆PAIgG可为尿毒症出血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多巴胺在低腹膜转运患者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寻找提高低腹膜转运功能患者的腹膜透析效能方法,使之达到或接近充分透析的指标。方法:先测定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转运功能,对低转运功能或低于平均转运功能的患者在其腹透液中加入小剂量多巴胺(5mg∶2L腹透液),然后观察其腹膜转运功能的变化,并通过动物实验得到证实。结果:57例腹膜透析患者中,低转运功能和低于平均转运功能的患者共18例,其中12例低于平均转运功能患者加入多巴胺后,腹膜对肌酐(Cr)的转运效率提高了12.0%,而蛋白质的丢失同时增加23.6%。动物实验重复了上述结果。结论:腹透液中加入小剂量多巴胺后可以提高腹膜对物质的转运功能。推测可能是通过扩张腹膜内毛细血管,增加了腹膜交换面积所致。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高通量透析与低通量透析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方法选择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3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在德国Fresenius4008S透析机上分别行高通量透析与低通量透析治疗,每周3次,每次4小时,共观察12周;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磷、β2-微球蛋白(β2-M)及甲状旁腺素(PTH);计算溶质清除率和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用可视模拟评分法评估瘙痒程度。结果两组透析后BUN、Cr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的下降率观察组为(52.74±8.92)%,优于对照组(41.22±12.23)%(P<0.05),β2-M的下降率观察组为(42.6±11.25)%,优于对照组(1.49±0.93)%(P<0.05),两组K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PTH(19.27±8.41)p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35.71±10.15)pmol/L(P<0.05),皮肤瘙痒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有减轻(P<0.05),观察组瘙痒程度评分为(2.23±1.0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45±1.91)分(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与低通量透析相比,在保证对小分子毒素充分清除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可以明显减轻尿毒症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抗磷脂抗体(aPL)与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在狼疮肾炎(LN)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LN患者血aPL、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水平。结果:51例LN中35例aPL阳性(68.6%),aPL与血栓形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性及皮肤血管炎显著相关。aPL阳性组TXB2〔(2565.87±593.47)ng/L〕较aPL阴性组〔(718.74±137.63)ng/L〕和正常对照组〔(421.37±108.59)ng/L〕均显著升高(P均<0.01);6ketoPGF1α和TXB2比值均显著降低(aPL阳性组:0.570±0.069;aPL阴性组:1.030±0.077;对照组:1.910±0.117;P均<0.01)。结论:aPL与LN患者的血栓形成有明显关系,其原因可能与体内PGI2TXA2平衡破坏及TXA2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