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从不同的作用环节采用多种干预手段以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观察其对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反应、脏器损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种动物分别建立了不同致伤方式诱发脓毒症及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模型;并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分别应用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抗核心脂多糖(LPS)单抗及Re型LPS抗血清、低剂量多粘菌素B、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及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单抗等措施,可显著中和循环内毒素,能有效地减轻肝、肺、肾及肠道等器官损害和明显提高动物存活率;并且抗内毒素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循环和组织中细胞因子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和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临床观察显示,大面积烧伤和创伤患者24小时内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其升高程度与血浆TNF呈正相关,这一趋势以并发脓毒症、MODS者尤为明显。结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脓毒症、脏器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创伤早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止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创伤所致脓毒症及MODS具有一定的防护效应,动物预后明显改善;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分泌及提高机体全身免疫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犬中血浆内毒素(LPS)及其受体CD14的变化,探讨HVHF防治MODS的作用机制。方法 12只Beagle 犬采用失血性休克+复苏灌注+内毒素血症建立MODS模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HVHF组(n=6)和MODS组(n=6),HVHF组在LPS注射完毕后给于HVHF治疗24h。分别于术前(T1)、LPS注射前(T2)、LPS注射完后0 h(T3),3 h(T4),6 h(T5),9 h(T6),12 h(T7),15 h(T8)及24 h(T9),观察血浆LPS及其受体CD14、器官功能指标变化。LPS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测定。CD14采用ELISA测定。统计学方法各时间点前后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 HVHF治疗后血浆LPS及CD14明显下降,在T4-9时间点明显低于MODS组(P<0.01)。超滤液中能检测出CD14,SC为(0.81±0.09)。超滤液中未能检测出LPS。HVHF组主要器官功能明显改善,平均动脉压在T4-9时间点显著高于MODS组(P<0.0l)。动脉血氧分压逐渐升高,与MODS组在T4-9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VHF治疗后肌酐、尿素氮逐渐下降,与MODS组在T4-9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 HVHF能改善主要器官功能、降低血浆LPS及CD14峰值,有效遏制过度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LBP/CD14增敏系统在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和脓毒症是临床严重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细胞激酶释放 ,黏附分子表达增加 ,淋巴细胞趋化反应及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增强 ,急性期蛋白表达增加 ,最终导致致死性并发症多器官衰竭 (MOF)〔1〕。L PS即革兰阴性 (G- )菌细胞壁的脂多糖 ,是触发这种病理生理反应的重要因素。过去对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90年代初 ,L PS激活细胞的受体作用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2〕,发现脂多糖结合蛋白 /脂多糖受体(L BP/CD14)是体内增敏细胞效应的重要系统 ,是机体识别和调控内毒素作用的关键机制之一。通过这些系统 ,细胞对微量…  相似文献   

4.
细菌内毒素信号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仲谨  李磊 《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2):735-737
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G-细菌胞壁外膜层的主要成分 ,由亲水性的多糖 (O -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 )、疏水性的类脂 (LipidA)构成 ,其中LipidA是LPS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 ,无种属特异性 ,是LPS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LPS是引起人和实验动物感染的主要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它是引起脓毒症及机体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 ,但其中的机理过去并不清楚 ,直到 2 0世纪 90年代初 ,LPS作用于细胞受体引起机体炎症反应的机制才得以初步明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脂多糖结合蛋白 (LBP)、脂多糖受…  相似文献   

5.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为同时或相继发生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 )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和体液中的游离内毒素(LPS)缺陷受体,在严重创伤MODS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中,LPS和sCD14均明显升高[1] 。但国内外对二者间比值变化的临床意义的报道则鲜见。基于LPS和sCD14以量的关系结合,我们以创伤失血性MODS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MODS生存组和死亡组sCD14与LPS浓度比值(sCD14 /LPS)变化及其与主要器官功能受损指标的相关性,旨在探讨sCD14与LPS变化在创伤MODS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  相似文献   

6.
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中细胞因子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证明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发生与机体受到两次打击造成炎性介质失控性释放的假设。在山羊MODS的模型上,观察了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发生MODS的关系。结果:动物经过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内毒素双重打击后,血浆TNF、IL6和IL8明显升高,与两次打击相对应出现了两次高峰,并与脏器功能障碍和病理损害相平行。提示:TNF、IL6和IL8持续升高引起的炎症失控是MOD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肺脏在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由严重损伤和休克引起的炎症反应失调和器官功能障碍。损伤的肺组织能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全身器官功能障碍,但肺功能障碍与MODS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最近,美国学者对1344例创伤后可能发生MODS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年龄〉16岁,创伤严重度评分〉15分,在创伤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中治疗及牛存时间超过48h。排除标准:单纯头部损伤,头部损伤伴有身体其他部位损伤且简易创伤评分〈2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烧伤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作用效果。方法 52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血必净;观察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蛋白C活性及临床化验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蛋白C活性水平升高及临床化验指标好转,28d存活率升高。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烧伤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作用效果。方法52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血必净;观察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蛋白C活性及临床化验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蛋白C活性水平升高及临床化验指标好转,28d存活率升高。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内毒素介导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简单有效的内毒素介导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观察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和脏器功能等变化特点。方法:选取10头健康杂交家猪,经麻醉和气管插管后用标准内毒素(LPS)(0.25mg·kg^-1)由右侧颈内静脉缓慢注入,分别于注入内毒素前0h及注入后1h、2h、3h、4h、5h、6h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及脏器功能指标。结果:静脉输注内毒素后,平均动脉压(MAP)较前显著下降(P〈0.01),肺动脉压(PA)持续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血清肌酐(SCr)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内皮素-1(ET-1)先有轻度升高,随后开始下降,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相反。结论:内毒素输注能够诱发猪脓毒血症,并在6h内成功建立猪MODS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ICU中患者严重多发伤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特点、不同程度SIRS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以及对进展为MODS的防治。方法:根据SIRS的诊断标准及参照APACHE评分系统、创伤严重程度、全身感染等指标确定SIRS的严重程度,明确SIRS向MODS发展的渐进过程及分析不同程度SIRS与MODS的关系。结果:EICU中患者严重多发伤364例中轻、中、重度SIRS分别为163例、120例和81例。其中,中、重度SIRS患者MODS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受累器官中,呼吸功能障碍最多见,患病率达27.7%;随着受累器官增多,病死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EICU中患者严重多发伤后SIRS患者由于二次打击因素的存在,MODS发生率明显升高。SIRS的程度与MODS的发病和预后密切相关。高度重视SIRS向MODS演变过程中的高危因素,削弱或阻断二次打击,早期支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是防治MODS、降低病死率最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重度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提高对重度创伤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认识。方法:分析了355例SIRS和128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的MOD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应至少符合修订后2项或2项以上SIRS标准(包括发热、体温过低、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或白细胞计数异常);MODS则符合各器官功能障碍标准,而且符合机体遭受打击24小时后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结果:355例患者中符合修订后SIRS 2项标准者127例(35.8%),3项者136例(38.3%),4项者92例(25.9%)。死亡116例(32.7%),其中死于MODS者83例(71.6%)。符合SIRS2项标准者死亡12例(9.4%),3项者残废3例(16.9%),4项者死亡48例(52.2%),SIRS2、3项与4项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均<0.01)。83例死亡的MODS患者中,死于2个脏器障碍者16例(34.0%),3个者25例(69.4%),4个者30例(90.9%),≥5个者12例全部死亡(100.0%)。死于非MODS者33例(28.4%)。结论:重度创伤后,创伤后休克、感染及创伤后免疫功能障碍均可引发SIRS,严重者可导致MOD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混合型对抗反应综合征对维持机体的内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创伤后氧代谢变化及其对组织细胞代谢状况的评价,探讨创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发展中氧代谢监测的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同济医院救治的146例各类创伤患者。采集相关氧代谢检测数据和计算参数,比较危伤组与重伤组,MODS组与非MODS(NMODS)组。存活组与死亡组各指标的变化水平,以轻伤组相应指标测定结果作为对照。并与修正创伤评分(RT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以及创伤与损伤严重度评分(TRISSRTs)法对Ps伤情或预后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氧代谢水平在创伤后即发生异常,与创伤严重度评分(ISS)、RTS、损伤器官部位与数量、低血容量性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及是否并发呼吸系统合并症等有关;并发MODS患者氧代谢水平变化更为明显,与轻伤对照组和NMODS组比较相关氧代谢比值改变差异均有显著性;死亡组乏氧代谢指标常呈持续恶化趋势,其代谢水平改变越显著,预示器官功能损害程度越严重,往往于死亡前达到峰值。结论氧代谢水平变化与创伤并发MOD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态监测组织细胞氧代谢状况对MODS发病过程具有一定的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发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关系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652例多发伤患者入院时、入院3天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多发伤患者入院时SIRS的发生率为39.3%,MODS的发生率为20.3%,病死率为10.9%;其中严重多发伤患者(106例)的SIRS发生率、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是88.7%、34.9%和18.9%;3天后仍伴有SIRS的164例,其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是32.9%和17.7%,明显高于非SIRS组及入院时SIRS组(P〈0.05);61例(9.4%)发生MODS的病死率为54.1%(33/61)。结论 积极治疗原发性损伤,防止创伤治疗过程中的第二次打击,阻断SIRS或脓毒血症向MODS发展进程,是改善多发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内毒素 (L PS)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在严重颅脑外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动态浊度法及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 6 8例严重颅脑外伤患者血浆 L PS及 TNF的水平变化 ,比较 MODS组与非 MODS组及正常对照组 L PS及 TNF的变化。结果 :6 8例患者血浆 L PS及 TNF水平均明显升高 ,较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 (P均 <0 .0 1) ,且血浆高水平持续较长时间 ,MODS组升高的峰值较非 MODS组更显著 (P<0 .0 5和 P<0 .0 1)。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后早期即可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内毒素可能是导致炎性介质产生和释放的重要机制之一 ;血浆 L PS与 TNF的高水平可能参与了严重颅脑外伤后 MOD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多发伤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发病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收住我院ICU的155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处理方法,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分值与发生MODS的关系,发生MODS与未发生MODS病死率的比较。结果155例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29例(18.7%)。ISS〈16分、16~25分和≥25分的病例数分别为39、58和58例,其中发生MODS的病例分别为3、7和19例(x2=12.321,P=0.002),≥25分的MODS发生率较高。发生MODS的29例多发伤患者死亡15例,未发生MODS126例患者死亡28例(x2=10.236,P=0.001)。结论多发伤后并发MODS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积极治疗原发性损伤,防止创伤治疗过程中的第二次打击,早期支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是改善多发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去甲斑蝥素致大鼠腹腔炎症与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致大鼠失控炎症在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去甲斑蝥素(一种能刺激皮肤发泡以收集巨噬细胞的致炎物质,15mg/kg)注入60只Wistar大白鼠腹腔,动态观察其对炎性介质以及器官形态和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谷丙转氨酶(GPT)和血肌酐(SCr)明显升高,120小时后上述指标均接近对照组;12小时和24小时大鼠死亡率分别为15%和20%;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磷脂酶A2(PLA2)在注射后24小时和12小时达最高值;肺、心、肝、肾、肠等器官出现病理改变。结论:去甲斑蝥素可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释放TNF等炎性介质诱发全身炎症和MOD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早期脏器细胞凋亡在诱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及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SIRS及MODS)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复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结合多种方法检测肺、肝、肾及小肠组织的凋亡细胞,计数小肠Peyer′s结并观察肠Peyer′s结及肺内淋巴样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作小鼠抗大鼠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判断巨噬细胞增生程度。结果: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早期脏器细胞凋亡百分率显著增加,凋亡细胞主要分布在易受缺氧损伤的区域。肠Peyer′s结及肺内淋巴样小结随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而进行性增大及增多,散布于其间的吞噬细胞及其所含的核碎片也同时增多;小肠壁上肉眼可见Peyer′s结数与肠系膜缘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PCNA单克隆抗体染色发现,阳性吞噬细胞随IR损伤加重明显增多。结论: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早期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快速增多的凋亡细胞可能具有诱发SIRS/MOD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创伤患者白细胞介素 18(IL 18)血浆水平的变化规律 ,并评估 IL 18在创伤后脏器功能不全发生中的预警价值。方法 对从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 9月收入院的 5 4例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根据创伤严重程度 (ISS)评分把患者分成低 ISS(L ISS)和高 ISS(H ISS)两组 ,在入院 1、4、7和 14 d分别采集血标本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测量 IL 18水平 ,根据病历对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  IL 18在创伤后出现明显的改变 ,在 4和 7d内达到峰值并在 14 d内逐渐下降 ,其改变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此外 ,发生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血浆 IL 18水平相对较高。结论  IL 18可以作为一项创伤后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的敏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