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理论认识的不断进展要求对房水排出障碍的不同部位作针对性手术。随着手术显微镜的广泛应用才能使小梁切开这一精细的显微手术得以施行。我科近7年来对10例16眼进行了改良式小梁切开术,现将其手术结果作一报道。对象与方法1990年12月~1997年12月我科收治先天性青光眼4例5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例11眼,共10例伤眼。其中男8例13眼,女2例3限;年龄2-50岁。术前眼压3.71~6.75kPa(1kPa=7.5mmHg)。其中有视盘改变及相应的视野缺损者5例9眼。手术方法:(1)1%毛果芸香碱缩瞳,2%利多卡因球后及面神经总…  相似文献   

2.
李旭红  张立军  黄红深 《眼科》2006,15(2):111-113
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1例(51眼)。方法本组病例随机分两组。试验组行改良小梁切除术,即切除一垂直巩膜瓣和小梁网,同时做周边虹膜切除和部分球结膜下的筋膜组织切除;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眼压、视力、功能性滤过泡存留情况及并发症,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主要指标眼压、视力、功能性滤过泡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年,试验组中 97.2%(25/26)的眼压低于21 mmHg,对照组则为76.0%(19/2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两组无明显差别。术后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的长期眼压控制好,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及可能的降压机制.病人和方法男性27例,女性13例,共40例53眼.平均年龄41.87±20.92岁.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4例(32眼)、先天性青光眼5例(8眼)、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4例(6眼)、外伤性青光眼7例(7眼).手术在上方角巩膜缘做双层巩膜瓣,第二层巩膜瓣的深度为略暴露出点状葡萄膜组织,并向透明角膜区分离出1~2mm后弹力层,房水通过后弹力层渗出.剪除第二层巩膜瓣,手术不进入前房,术毕在巩膜瓣下注入透明质酸钠.术后观察病人前房反应、眼压及结膜滤枕情况.随访时间3~18个月.结果术中8眼穿破小梁一后弹力膜,术后前房反应轻,6眼发生前房出血,1眼出现羊脂状角膜后沉淀.17眼结膜形成滤过手术典型滤过泡,36眼结膜疏松,无滤过泡形成.各种青光眼的术后降压幅度较术前分别降低32.4~52.8%.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很好的降低开角型青光眼病人的眼压.因术后并发症轻、少,可做为门诊青光眼病人和高危青光眼病人手术的选择.后巩膜葡萄膜的房水引流机制可能是该术式降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改良方法,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疗效。方法 先作1/3~1/2厚度、大小约4 mm×3mm的浅层巩膜瓣,后于瓣下小梁区切除大小约2 mm×1 mm深层巩膜瓣及Schlemm管和近管组织,保留薄层巩膜于脉络膜,丝裂霉素C(0.08 mg/mL)棉片置于巩膜及球结膜瓣下3~5分钟,缝合球结膜。结果 随诊6~18月,眼压≤20 mmHg占95%(1 mmHg=0.133kPa),有效滤过泡95%;视力、视野无进一步损害。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张立贵  耿燕 《眼科新进展》1998,18(4):206-208
目的确定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21例(36眼)相对年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开联合切除术,并与20例(33眼)单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随访14例(24眼),平均随访22.5mo,眼压控制率为87.5%(不用药),局部用抗青光眼药物达95.7%。对照组随访16例26眼,平均随访19.3mo,眼压控制率为53.8%(不用药),局部用药为73.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切除术治疗相对年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比单纯小梁切除术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陈建康 《眼科新进展》2004,24(4):308-308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2 6例 2 8眼 ,男 18例 18眼 ,女 8例 10眼 ,年龄 16~ 5 6岁。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 7眼 ,外伤性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眼。有 2 4眼曾接受 2~ 3种局部降压药物治疗。1.2 手术方法 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 ,约 1/ 3厚度的浅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及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17例(20眼)开角型青光眼施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及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术中患者年龄不同,放置丝裂霉素C的时间亦不同。术后观察眼压、视功能、滤过泡及眼内反应等,随访8~36月。结果术中1例(1眼)因穿透前房改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外,其余16例(19眼)术后眼压9~17mmHg,视力同术前。所有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及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较好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本病仍然是部分甚至全部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盲目的重要原因,是延误了手术治疗,使并发症增多,疗效降低。开角型青光眼,尤其是晚期,房水流出路全部受累,此时激光小梁手术也无效。因此,作者提出一个安全简便的新手术—小粱冷冻术(trabeculocryopexy)。  相似文献   

9.
谢海娟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7):1353-1355
目的:比较研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闭角型青光眼(angle closure glaucoma, ACG )及开角型青光眼( open angle glaucoma,OAG)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4-07/2015-07的136例136眼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青光眼类型分为 ACG 组72例72眼与 OAG 组64例64眼,均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浅前房、功能性滤泡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1、3mo,两组眼压均明显下降,ACG 组患者眼压明显低于 OAG 组(t =11.037、12.660, P<0.05);术后3mo时,ACG 组患者眼压控制率98.6%明显高于 OAG 组89.1%(χ2=5.580, P <0.05);ACG 组浅前房总发生率11.1%明显低于 OAG 组25.0%(χ2=4.497,P <0.05);ACG 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62.5%明显高于 OAG 组43.5%(χ2=4.035,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6% vs 7.8%,P=0.475>0.05)。
  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助于降低 ACG、OAG 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安全性高,且 ACG 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优于OAG 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4-01/2016-05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开角型青光眼并行两种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术后并发症的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与小梁切除术术后6mo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两组间各个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mo,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小梁切除术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小梁切除术为43%,两组间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疗效相似,但前者对于角膜内皮的影响较小,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家敏  麦继明 《眼科》1998,7(4):215-217
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小梁切除术的远期效果。方法随访5年以上的POAG早期手术治疗民药物治疗一年以上再手术的对照组,就眼压,视野改变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廖辉  伍继光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9):1683-1686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2-03/2015-05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4例152眼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71眼,试验组52例81眼.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术后3、7、30d的眼压,术中前房出血、穿透结膜瓣,术后浅前房发生、虹膜炎症、前房积血、滤道阻塞、角膜水肿以及脉络膜脱离多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平均视力为1.4±0.4,视力提高者42例64眼(79.0%),对照组平均视力0.8±0.3,视力提高者31例47眼(6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7、30d眼压分别为27.3±4.7、20.7±3.8、16.2±4.4mmHg,对照组术后3、7、30d眼压分别为32.6±3.9、26.5±5.1、20.8 ±4.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中前房出血21眼(25.9%)、术中穿透结膜瓣5眼(6.2%),对照组患者术中前房出血37眼(52.1%)、术中穿透结膜瓣16眼(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Ⅰ级浅前房14眼(17.3%)、Ⅱ级浅前房11眼(13.6%)、Ⅲ级浅前房2眼(2.5%),对照组Ⅰ级、Ⅱ级、Ⅲ级患者分别为34眼(47.9%)、18眼(25.4%)、19眼(2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虹膜炎症9眼(11.1%)、前房积血10眼(12.3%)、滤道阻塞6眼(7.4%)、角膜水肿8眼(9.9%)、脉络膜脱离2眼(2.5%),对照组术后虹膜炎症21眼(29.6%)、前房积血20眼(28.2%)、滤道阻塞15眼(21.1%)、角膜水肿18眼(25.4%)、脉络膜脱离9眼(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对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01/2010-06在我院住院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且资料完整的32例56眼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根据患者年龄、眼球筋膜情况、视神经受损程度及术后要求达到的靶眼压确定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C(MMC),其中29眼术中使用MMC,27眼不使用MMC,患者均有明显的晶状体混浊。随访6~24(平均14.2±6.7)mo。结果:术中使用MMC组29眼,术前眼压(39.2±10.6)mmHg,术后眼压(13.2±5.5)mmHg,仅1眼需辅助1种局部降眼压药。不使用MMC组27眼,术前眼压(30.1±9.2)mmHg,术后眼压(17.5±8.1)mmHg,有4眼需辅助1种局部降眼压药,1眼需辅助2种局部降眼压药,1眼再手术。术后不需使用降眼压药者49眼(88%)。术后47眼(84%)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术两种手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双眼药物难以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一眼行非穿透小梁手术,另一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1d、1周、1、3、6、12、18、24个月作眼压、裂隙灯检查.结果 在整个随访期间,2种手术方法均能降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24个月,小梁切除术组的眼压控制比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更理想(P=0.030);小梁切除术组术后弥漫扁平或薄壁、多囊状的功能型滤过泡更多见(P=0.046);浅前房、白内障发展的发生率高于非穿透小梁手术组(P=0.023和0.037).结论 在控制眼压方面,非穿透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的早、中期效果相当,但后者的长期效果优于前者;非穿透小梁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小梁切除术.(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96~9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非穿透板层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 lamellar trabeculectomy,NPT)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57眼)POAG患者应用NPT联合MMC治疗与30例51眼POAG患者行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 NPT联合MMC治疗后POAG患者与经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后眼压在术后早期和中期无明显差异;术后24个月,经NPT联合MMC治疗,良好眼压控制成功率大约为47%,而经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良好眼压控制成功率接近70%,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组眼压控制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术后1周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视力比较,NPT联合MMC治疗组优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组(P<0.05)。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术后浅前房(14眼,27.5%)和白内障(11眼,21.6%)的发展率高于NPT联合MMC治疗组。结论 NPT联合MMC治疗在早期和中期控制眼压方面与改良小梁切除术疗效相当,但改良小梁切除术长期良好眼压控制成功率较高。NPT联合MMC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于改良小梁切除术后。  相似文献   

16.
防止眼压升高对视神经的不可逆性损伤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关键.手术治疗目前仍是临床控制眼压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小梁消融术通过增加生理性小梁网房水引流途径而达到降眼压作用.与传统的滤过性手术相比,小梁消融术以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降眼压效果良好、术后护理简单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颖术式.本文对小梁消融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原理、适应证、疗效、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激光小梁成形术(LTP)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新方法。其疗效已经得到证实。但关于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继发性青光眼以及行滤过性手术失败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所知甚少。作者报告用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继发性青光眼13眼及小梁切除术后失败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8眼的疗效情况。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多种原因的继发性青光眼组12例13眼,其中  相似文献   

18.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non penetratingsurgery ,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1例 5 6眼POAG患者施行NPTS ,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手术区房角、手术并发症 ,随访 12~ 39个月 ,平均 16 .8个月。结果NPTS术后视力不变或提高 96 .4 3% ,眼压由术前平均(2 5 97± 7.97)mmHg(1kPa =7.5mmHg)降至术后 12个月平均眼压 (19.19± 3 6 6 )mmHg ,差异有显著性 (t=9.4 7,P <0 .0 1)。随访末期眼压≤ 2 1mmHg 31眼 ,需局部用降眼压药后眼压≤ 2 1mmHg 16眼 ,手术失败 8眼。随访末期有功能滤过泡 2 9眼 ,眼压均≤ 2 1mmHg。前房角镜检查 :术后 12个月可见较宽的透明间腔带 4 3眼 ,境界欠清 4眼 ,小梁膜色素沉着、增厚 7眼。 1眼生物胶露出球结膜后行羊膜移植修补。结论 NPTS能有效降低眼压 ,手术并发症少 ,术后视力稳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巩膜瓣间、球结膜瘢痕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小梁切除术与青光眼阀植入术两种不同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5例58眼,其中24例32眼接受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A组),另21例26眼接受青光眼阀植入术( B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1)眼压:A组术后2d;1,2wk;1,3,6mo眼压分别为13.56±4.91 mmHg (1 mmHg=0.133 kPa ),14.47±4.03,17.56±5.74,18.25±5.49,18.13±4.24,19.68±4.55mmHg;B 组术后2d;1,2wk;1,3,6mo 眼压分别为13.58±4.16,16.00±4.83,18.00±5.05,19.42±5.41,18.42±3.37,20.00±5.37mmHg,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视力:术后随访6mo,A 组视力下降者7眼(22%);B组视力下降者5眼(19%),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检查无统计学差异(χ2=0.061, P>0.05);(3)视野:术后随访6mo, A 组视野缩小者13眼(41%);B组视野缩小者10眼(38%)。两组患者术后视野检测无统计学差异(χ2=0.028,P>0.05);(4)并发症:术后随访6mo,A组浅前房4眼,并发性白内障4眼,后弹力层脱离1眼;B组浅前房1眼,并发性白内障1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4,P<0.05);(5)手术成功率:术后6mo,完全手术成功率:A组37%(12眼),B组35%(9眼)。部分手术成功率:A 组19%(6眼),B 组15%(4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5,P>0.05)。
  结论:青光眼阀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均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两者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青光眼阀植入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合并症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和临床疗效。方法:78例(1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67眼,小梁切除术组63眼,对两组术后6mo的眼压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术后6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8.03±3.56)mmHg和(17.67±4.11)mmHg,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67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Ⅰ和Ⅱ级浅前房为18眼,无Ⅲ级浅前房出现,而63眼传统小梁切除术Ⅰ、Ⅱ级浅前房为33眼,Ⅲ级浅前房8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具有传统小梁切除术相似的降眼压效果,但手术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在高原地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