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术后新发房颤(new-onset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30%~50%,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1-7].术后新发房颤,特别是快速房颤,不仅会影响患者术后心功能,而且可使术后死亡率明显升高[1-3].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出现了如不停跳搭桥、微创小切口搭桥、机器人辅助搭桥等新的手术方式,不仅减轻了手术创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8].  相似文献   

2.
随着冠状动脉外科的高速发展,合并颈动脉狭窄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也在日益增加,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单纯行CABG,术后出现脑部并发症者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狭窄者[1],因此,对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术后脑并发症的预防已成为重要的课题[2].  相似文献   

3.
慢性完伞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是指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的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CTO病变有效方式之一.但PCI手术失败最常见的原因是导丝不能通过CTO而进入血管远端真腔[1].逆向PCI技术是提高开通CTO成功率较为有效的方法[2-5].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MIDCAB)主要是指经左胸小切口、右胸小切口或胸骨旁小切口行右乳内动脉(IMA)到右冠状动脉主干或左乳内动脉到左前降支(LAD)的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最经典的术式是从左胸小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然后吻合到左前降支.它是由Benetti[1]于1995年首次成功开展.我院在2002年曾完成4例MIDCAB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心脏外科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国际上公认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目前,冠状动脉搭桥的方式有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迷你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和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该文将以上几种手术方式的现状特点及相互间的比较进行综述,并对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未来发展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告应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结果及分析。方法 对27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应用体外循环(CCABG)21例,其中并发室壁瘤2例、瓣膜病1例;非体外循环(OPCAB)6例。结果 全组手术效果良好,27例患者术后心绞痛完全消失,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无早期死亡。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病例、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手术技术及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条件具备时可选择性地进行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新式方法,总结分析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以及移植血管通畅率。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12例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于我科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与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微创冠状动脉搭桥的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术中共完成远端吻合口26个。术中经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在直视下获取左侧乳内动脉与前降支搭桥,内窥镜获取下肢大隐静脉连接于升主动脉后与其他冠状动脉搭桥。无患者手术中转为开胸手术,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7.6±4.2)h,监护室停留时间(22.4±8.2)h。10例患者未输血,占83.3%(10/12)。造影提示25/26 (96.2%) 个桥吻合口通畅。住院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情况发生。结论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安全有效,术后早期造影显示桥血管通畅率满意。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其常规方式是胸骨正中完全劈开切口 ,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 ,以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 ,虽术野显露好 ,静止无血 ,吻合方便 ,但与体外循环有关的并发症比较多 ,医疗费用高[1-5] 。 CHD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人类的平均寿命在逐渐延长 ,而大隐静脉桥的 10年通畅率仅 5 0 %左右[6] ,二次手术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而且风险大。另外病人对生活质量日益重视 ,一方面对手术的安全性和减轻手术创伤的要求增高 ,另一方面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9.
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而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且年龄≥65岁的CHD患者施行CABG存在较大危险,死亡率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1,2〕,如何提高、改善此类患者的手术效果与远期生存率,是心脏外科医师亟需  相似文献   

10.
谢亨清  陈洪  郭敏 《山东医药》2010,50(30):77-78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57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恶性心律失常、室颤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安全、效果好,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徐平 《山东医药》2002,42(15):54-55
自 2 0世纪 6 0年代世界上第 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获得成功以来 ,该手术作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研究。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 ,CABG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并延长其寿命。美国心脏病协会曾于 1991年确定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价值 ,并规范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期杂交技术是治疗多支血管病变冠心病的新式治疗方法,本文研究分期杂交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80例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于我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微创小切口直视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合的分期杂交治疗。我们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与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分期杂交技术的治疗效果。 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接受分期杂交治疗,平均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1.5个/人。10例患者为先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余患者先接受微创直视搭桥手术。无患者手术中转为开胸手术,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7.3±3.1)h。监护室停留时间(20.1±10.4)h。75例患者未输血,占93.8%(75/80)。造影提示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血管桥通畅。1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下壁心肌梗死,在闭塞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后恢复出院。住院期间无死亡、脑卒中等情况发生,随访期间效果良好。 结论:分期杂交技术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治疗策略需要心外科医师与介入医师共同决定。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使用与分期治疗顺序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搭桥术已成为严重冠心病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从1995年3月至1996年12月我们连续为60例冠心病病人作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近期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组60例。男性50例,女性10例。年龄42~74岁,平均60.6岁。大于70岁10例。大多有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史。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0例,Ⅲ级27例,Ⅳ级13例。35例有心肌梗塞史。急性心肌梗30天内手术6例,最短12天。1~3月手术8例。伴有高血压34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19例。6例术前曾有脑血管意外史。术前常规胸片、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的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并对手术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决策与手术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回顾近十年132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经验和手术效果并作出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搭桥数目为1条~5条(2.51条±0.90条),每个吻合口平均吻合时间约为10 min,全组有7例因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转行体外循环手术.术后死亡4例,分别为围术期心肌梗死、低心排2例,消化道应急溃疡大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恶性心律失常、室颤抢救无效1例.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但不应说是最好的或唯一的手术方式,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着眼于搭桥病人是否适合不停跳手术,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和准确应用这种手术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进而出现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1].有关研究表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钠尿肽(BNP)在心肌缺血中有重要的作用[2,3].本文探讨hsCRP、Nt-proBNP在老年ACS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心搏骤停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与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现阶段被广泛的运用于临床治疗,Shih等〔1〕对两种手术方式的研究发现其均有各自的优势以及缺点。不停跳搭桥手术时近10年的创新手术之一,其得到了多数医生的广  相似文献   

18.
席耀明  高伟  李锋  顾国军  黄浩 《山东医药》2009,49(42):79-80
目的总结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和体会。方法26例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及左心室明显扩大的冠心病患者(均为3支血管病变)。单纯冠心病患者采用并行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或室颤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先在并行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下吻合血管桥远端,然后再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心脏停跳液、置换心脏瓣膜。结果本组用左乳内动脉20支与前降支吻合,桡动脉2支及大隐静脉26支与其他血管吻合,6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2例死于心室颤动。随访2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增大(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8.3±2.3)mm。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重症冠心病的有效方法,术中尽量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合理的手术设计、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灵活的并行体外循环以及合理使用IABP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搭桥术麻醉处理486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患者,行搭桥术临床特点及围术期治疗措施。方法: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486例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行搭桥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2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28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16例患者在OPCABG过程中,由于发生严重心肌缺血、心动过速及低血压,改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113例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包括术前、麻醉前放置8例,麻醉后及术中放置78例,术后放置27例。死亡9例,发生在术后72 h内。结论:冠心病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患者,围术期需要维持心率、血压平稳、合理的血管扩张药和正性肌力药物选用,IABP的积极使用,完备的体外循环和急救药的准备,防治患者围术期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普及,冠心病检出率大幅度增加.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很多患者血管呈现弥漫性病变,严重影响冠心病后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