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阴经经脉均循行过腹部,六条阳经中有五条循行过背及身之侧,只有足阳明胃经循行过腹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条。一、有四条阴经经脉联系胃经。1.胃经与肺经相连。《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胃经  相似文献   

2.
针灸问答     
8、为何胃经属阳循行于属阴的腹部? 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五谷之腑”之称。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又有“五脏六腑之海”的说法。胃在五行之中属于戊士,土为万物之母,土具坤德,位居中央而灌溉于四旁。胃虽属阳土,而实寓有阴性的坤母之义。腹为阴是与背相对而言。头面胸膈为阳,其经脉起于头面而属阳,下肢前面亦属阳,阳多阴少,具有阳中有阴之意。故阳明胃经属阳经而循行于属阴的腹部。  相似文献   

3.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4.
任路  李静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17-2118
经络理论中有关经脉循行分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经脉学专著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关于十二经脉外行部分的循行分布规律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灵枢.经脉》。而历代医书中对足三阴三阳经脉、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躯干部循行规律却少有论述,文章从三维圆柱体的假说、"背为阳,腹为阴"、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疗原则等角度探讨其循行,旨在进一步剖析经络循行的真谛,使针灸经络学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阴病治阳”滥觞于《黄帝内经》,意指针刺阳经穴位可以治疗症状表现在阴经的疾病。冠心病的症状表现在阴经,背俞穴位于阳经,前期研究发现针刺背俞穴可以有效治疗冠心病,故“阴病治阳”可能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点。以“阴病治阳”为切入点,从营卫理论、气街理论、经筋理论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联系临床,深入阐释针刺位于“阳经”的背俞穴在治疗“阴病”之冠心病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阴病治阳”理论治疗冠心病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内经》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脉是人体的大周天,根据十二经脉交接的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汇于四肢末端,阳经交汇于头面部,阴经交汇于胸腹部。但是在胸腹部除阴经外,足阳明胃经也循行其中。如“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相似文献   

7.
《灵枢·终始》篇"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中阴、阳分别指阴经、阳经,受气是指阴阳经脉既是输送营养的通道也是病邪传变的途径,"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指手足三阴经内连五脏,禀受来自于五脏的脉气,手足三阳经内连六腑,禀受来自于四肢末梢的脉气。虚证针刺治疗时应随着经络循行的方向进针以补足正气,实证针刺治疗时应逆着经络循行的方向进针以泻出邪气,即"迎随补泻"。  相似文献   

8.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9.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然而 ,同篇又指出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后世又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这说明十二经脉均与头面五官有联系 ,相对而言 ,阳经与头面又有特异的联系。经研究和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 阳经经脉主要上行头面、联络五官  《灵枢·逆顺肥瘦》指出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论可见阳经与头面的密切联系。  笔者将《灵枢》的经脉、经别、经筋循行与头面五官 (头、面、口、齿、咽喉、目、舌、…  相似文献   

10.
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之意。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之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人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眈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督脉“为阳脉…  相似文献   

11.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这句经文的解释颇不一致,虽各有阐发,但终不能深中肯綮。如杨上善所说:“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阳经受邪,准阴疗阳也,即阴病疗阳也。人阴阳二经,阴经若实,阳经必虚;阳经若实,阴经必虚。故阳虚病者宜写阴,阴实病者宜补阳也。”此注不够贴切,概念亦不清。王冰、马莳等则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为注。以经解经,亦不得其要。李东垣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单从针灸治疗上去发挥。吴昆注说:“刺法有从阴  相似文献   

12.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前后排列次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根据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的分布特点,我们推测,属外部的四肢部经脉与在体内的脏腑在分布部位上可能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脏为阴,腑为阳,故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脏腑中以脏为主,脏有胸腔之脏和腹腔之脏的区别,故阴经也有手阴经和足阴经的相应区分。膈以上胸  相似文献   

13.
经络学说中的每条经脉循行分布均由体表循行线(又称“有穴通路”)和体内循行线(又称“无穴通路”)两部分组成。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沿下肢内侧上行,走向胸腹部。目前的教材和相关书籍均认为足三阴经在胸腹部的循行分布是体表循行线。对此,笔者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四支者,诸阳之本也。”语出《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历代医家对其各有心释,引用颇广。但对其确切含义,至今尚有争论。自王冰注为“阳受气于四支,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后,张景岳、张隐庵辈皆从其说。但这样注释,既不彰著,又难以理解,且有本末倒置之嫌,曾引起不少注家异议。之后,高士宗注为:“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试图从经络循行方面去说明这个问题,然若照此解释,“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三阴经亦循行于四肢,岂  相似文献   

15.
孙存海  于涛 《光明中医》2012,27(5):989+1011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因阴跷循行于阴面,经下肢内侧,故其病见内侧面痉挛、拘急,外侧面迟缓,即所谓阳缓而阴急,从而表现出足内翻的症状,在临床中以透穴刺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阳互济,协调阴阳平衡,再加阳明经排刺配合电针治疗足内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素问·阳明脉解论》有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意为:四肢是人体阳气(阳经)起发的部位。后世医家多从其说,或从脾与四肢的关系,或从经脉循行的角度加以阐述解释。如王冰等认为:“阳气受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而高士宗则认为:“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但笔者认为“本”为“末”之衍字,四肢并非为“诸阳之本”,而为“诸阳之末”。其原因有四:  相似文献   

17.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 ,与冲脉、任脉同起于胞宫 ,故有“冲脉、任脉、督脉一源而三歧”之说。后世医家常用冲任二脉来解释妇女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 ,并通过冲任二脉与脏腑间的关系来指导妇科临床的治疗。而对督脉的认识 ,大多由冲脉概而论之 ,细辨之实有异也。1 督脉循行与子宫的关系督脉有“总督”的含义 ,其脉循行于头顶背后的正中线 ,能总督一身的阳经 ,所以称为“阳脉之海”。《素问·骨空论》说 :“督脉者 ,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系廷孔 ,其孔 ,溺孔之端也 ,其络循阴器 ,合篡间 ,绕篡后 ,别绕臀 ,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 ,合少阴上股…  相似文献   

18.
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有“阳脉之海”之称;它循行于背部正中线,督脉的脉气与手足三阳经及带脉、阳维脉交汇,所以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此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所以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相关。督脉脉气失调,不仅可发生腰脊强痛,也可出现“大人癫疾、小儿惊痫”及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女子不育等症。督脉的主治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内、外、妇、儿多个学科。把它用于中医脑病中风、癫痫、眩晕、儿童多动症等疾病的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关于足阳明循于胸腹,前人论述不少。现行高校教材《经络学》主编李鼎先生早在1986年出版的《针灸学释难》一书中就专门设问“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并作回答(见P31,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出版)。《中国针灸》1997年第2期亦刊登了沈雪勇同志的同名文章。笔者拜读,仍觉不明,不揣冒昧,以示澄清。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其本义乃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引申为一切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针灸学中,经络的命名与分布,仍以阴阳理论为指导。古人以阴阳来命名十二经脉(已有专文另论,在此略之),也以阴阳作为经脉分布的划分标准。在四肢部,阳…  相似文献   

20.
关于十二经脉的循行,《灵枢·逆顺肥瘦》篇中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经脉的循行在针灸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一课,正因为这样,就必然要求有一个简明而又形象的教学示意图,使人一看即懂,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可是,历来教课书中的经络循行示意图,无论是循环图形或是排列的表格式,均给人启示不大,印象不深;而两直线垂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