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穴久留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头穴久留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房丽指导于致顺(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0001)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是肯定的。但临床上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即针后就见效,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作用渐渐消失,约7小时后所剩无几。经过反复摸索,找到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头穴研究组成立暨学术交流大会于1988年1月5日至8日在哈尔滨召开。大会由全国头穴研究筹备组组长、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于致顺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词。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兼腧穴研究会顾问黄羡明教授向大会致了贺词。中国针灸学会王雪苔副会长发来了贺信、古励副秘书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共收到全国有关单位及专家的贺电、贺信38件。来自于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的132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3.
头穴针刺的不同刺激量对急性脑梗塞的肌力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头穴针刺的不同刺激量对急性脑梗塞的肌力恢复的影响150040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系房丽,于致顺(指导)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可见诸多报道,疗效足肯定的。针刺的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本文观察了不同的刺激量对该病患者肌力恢复的影响临床资料:经头部CT确诊脑梗...  相似文献   

4.
头穴丛刺法是于致顺教授在临床不断实践和总结中得出的针刺治疗手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根据《灵枢》中所提到的"头气有街"观点,结合古籍及现代研究相关理论,依次从"街"的形态结构、"头气"的组成以及头部气街的功能三个层面,剖析"头气有街"理论的内涵,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与"头气有街"的内在联系,阐释头穴丛刺法在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时治病求本的思路,为头穴丛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中风偏瘫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毫针刺激头穴对中风偏瘫病人的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率有良好调节作用,临床已得到证实,那么电针刺激头穴是否也能使中风偏瘫病人SEP的异常率得到改善,我们对20例中风偏瘫病人进行针刺激前后观察SEP,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20例住院中风偏瘫...  相似文献   

6.
头部分区丛刺长留针治疗偏瘫69例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李岩松齐市嫩江农场局中心医院杨文异1一般资料本组69例中,男41例,女28例,最小年龄37岁,最大年龄75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2年,其中伴饮水反呛、吞咽困难者27例。2治疗方法根据于致顺老师头...  相似文献   

7.
于致顺教授应用刺络拔罐法临床治验举隅150040黑龙江中医学院冯军,唐强,陆岩刺络拔罐法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活络、解毒消肿、祛风止痛等多种作用。于致顺教授在临床上常采用此法治疗一些疑难病,收到满意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一、支气管哮喘李XX,女,21岁,...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年不同流派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目前头针流派应用较广泛的有焦顺发、于致顺、汤颂延、方云鹏、朱明清等头针流派,其手法各异,尚无明确的取穴原则及理论依据,进针角度、方向、深度、捻转频率、捻转角度和留针时间等也无统一标准。建议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明确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最佳刺激区、操作手法的量化标准,以及不同流派取穴及针刺手法的特异性,从而指导临床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病侧、双侧头穴透刺对脑梗塞TCD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与方法 运用头穴透刺法治疗中风偏瘫,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5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针刺效应关系的临床研究。结果与结论 针刺双侧头穴TCD改善均优于针刺病侧头穴,针刺双侧头穴可能促进大脑两侧血液的代偿,从而调整大脑左右两侧血流,改善脑供血。针刺范围的不同,对侧支循环影响的形式、程度是不同的。针刺双侧头穴的针刺效应更广泛,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朱江  王昱 《山西中医》1989,5(1):31-32
本文根据眼针创始人彭静山教授的经验,在临床初步观察了眼穴和眼针对各种疼痛性疾病、偏瘫、高血压等的诊断及治疗情况,现总结如下。一、眼穴诊断观察主要观察了肉眼看眼穴(下称:看眼穴)与疾病或症状(下称:病症)、探穴仪探测眼穴(下称:探眼穴)与病症、探穴仪探测耳穴(下称:探耳穴)与病症之间的关系;看眼穴、探眼穴、探耳穴与疼痛性疾病、偏瘫  相似文献   

11.
李应昆教授在国际标准头穴及传统经络理论结合的基础上创建"头穴治疗线",并运用于治疗抽动障碍,通过病案列举,从病因病机治法、理法等方面对李应昆教授针刺治疗抽动障碍进行详细介绍,总结李应昆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病的经验,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头穴丛刺和神经网络仪结合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并应用神经网络仪,观察组增加头穴丛刺疗法.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疗效(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神经网络重建仪对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有较好的疗效,宜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头穴丛刺与神经网络仪结合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并应用神经网络仪,观察组增加头穴丛刺疗法.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疗效(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神经网络重建仪对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管遵惠老师经验穴辑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35个管氏经验穴,其中头面部7穴,颈项部7穴,上肢部6穴辑要躯干5穴,下肢部10穴。事理了各经验穴的位置。主治范围,刺灸法及部分经验穴的临床运用;浅谈了学习管遵惠老师经验穴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胆碱酯酶活力变化与针刺头穴对偏瘫病人的疗 效关系,本文对50例中风偏瘫患者针刺前神聪透悬厘穴前后胆碱酯酶活力变化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针刺前偏瘫病人的胆碱酯酶活力明显高于正常人,针后30min,其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明显下降,与疗前比较差异显著,且碱酯酶活力下降明显者其肌力改善亦最明显,由此证实针刺治疗偏瘫的作用,与胆碱酯酸参与作用有关。胆碱酯酶活性针刺2h后有回升趋势,由此提示针刺治疗的最佳  相似文献   

16.
介绍名老中医吴旭教授针刺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证经验。吴老以经络辨证为主导,结合脏腑理论,提出"三阴为本,虚风为标"的病因病机,治以补虚培元、疏肝息风。选穴以足三阴经腧穴为主,注重补肾;采用以合谷、太冲穴对和风门、风市穴对为主的祛风对穴及维筋选穴;结合背俞穴及督脉穴从阳引阴,强调"和于阴阳""治神养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已明确诊断的90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组),B组(头穴运动疗法治疗组),C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治疗组,即综合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等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A组、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偏瘫是指各种疾病所导致脑血管意外后的一种临床表现。头穴的治疗是根据人体解剖与大脑皮层定位理论而设想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实践已证实了头穴可以治疗偏瘫、震颤、麻木,再配以良好的身心上的护理,定会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一例偏瘫患者经针头穴治疗和护理的体会介绍一下: 患者焦××,男62岁,因脑出血经西医急性期的积极抢救治疗,一个月后病情稳定,病人伴偏瘫和失语,能点头示意,神志清,病人情绪急燥、忧虑和过度的悲观和失望。在  相似文献   

19.
中风偏瘫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很多的治疗经验。我们于1972~1974年运用头针治疗偏瘫进行观察时,杨甲三副教授曾说过:“祖国医学针灸著作中,早有头部穴位治疗偏瘫的记载,应该用头部穴位进行治疗,并总结出有规律的东西。”根据这一启示,我查阅了一些针灸名著,如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针灸大成》等,都有头部穴位治疗中风的论述。《行针指要歌》中还有“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的记载。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据上所述,决定选取督脉与膀胱经脉在头部的某些穴位,组成治疗偏瘫的穴组,对10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0.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黎虹 《中国针灸》2002,22(6):15-23
目的:观察头针7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组和传统头针对照组,观察两种头针法的即刻效应和续效作用。结果:两组头针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续效作用好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P<0.05)。结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健、患侧头部穴线交替使用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