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朱元根  贲卉  王昕  张仲前 《针刺研究》2000,25(4):272-275
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耳 体穴疗法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机制。当电针双侧耳穴“肝胆区”和体穴“胆俞”后 ,大鼠胆汁流量显著增加 ,其十二指肠组织中胃泌素含量最高 ,将组织提取液注射于另一只大鼠静脉内 ,也能产生胆汁流量增加的效果。但是 ,如流出的胆汁不使其进入十二指肠 ,虽进行电针 ,胆汁流量不仅不增加 ,反而显著降低 ,其十二指肠组织中胃泌素含量最低 ,组织提取液也不能使另一只大鼠胆汁流量增加。说明电针和胆汁正常流入十二指肠是促进胆汁增加的两个因素 ,其机制除了电针通过迷走神经和胆汁 (通过肠肝循环 )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外 ,二者也可能通过促进十二指肠组织释放胃泌素而促使肝细胞分泌胆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耳-体穴电针对大鼠胆汁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穴位电针组(n=10)给予耳-体穴电针方法,耳穴取大鼠耳部“肝胆”区,体穴取“胆俞”穴;非穴位电针组(n=8)分别在耳廓的“耳轮”区和体穴的“胆俞”穴旁开约1.0 cm处作为对照刺激;注射1组(n=8)尾静脉注射穴位电针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提取液2 ml/kg;注射2组(n=8)尾静脉注射非穴位电针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提取液2ml/kg;生理盐水注射组(n=8)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kg.各组大鼠经胆总管插管,于不同时间点观察胆汁流量. 结果 穴位电针组大鼠电针10、30、50min时及电针后10、30、50、70、90、110min胆汁流量较电针前升高(P<0.05或P<0.01).穴位电针组的胆汁流量在电针时和电针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非穴位电针组(P<0.05或P<0.01).注射1组注射后10、30、50、70、90、110min胆汁流量高于注射前(P<0.05或P<0.01).注射2组在注射后10、50 min胆汁流量低于同时间点注射1组(P<0.05或P<0.01).穴位电针组与注射1组大鼠在电针/注射后各时间点胆汁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体穴电针可促进大鼠胆汁流量的增加,停电针后有较强的后作用,可能是通过体液调节机制调整胆道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3.
针刺“日月”穴对狗肝胆汁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实验以狗的肝胆汁流量为指标,观察不同状态下针刺"日月"穴对胆汁分泌的影响。结果,麻醉较浅电针后胆汁流量增加;而麻醉较深则针刺效应不明显;进食能引起胆汁分泌增加,而电针后不能加强食物的利胆作用,相反使胆汁分泌减少,趋于正常。表明"日月"穴的针刺利胆效应与实验对象的机能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针刺"曲泉”穴对兔肝胆汁分泌影响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实验以兔肝胆汁流量为指标,观察针刺"曲泉”穴对胆汁分泌的影响,结果电针"曲泉”穴使空腹兔胆汁流量增加(P<0.05),表现为利胆效应.静脉注射阿托品能阻断针刺利胆效应.  相似文献   

5.
从大鼠胆汁流量及其Na+、K+、Cl-含量看经穴脏腑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法:电针肝、胆、心、胃经的有关腧穴、观察对大鼠胆汁流量(BF)对其Na^ ,K^ ,Cl^-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电针“曲泉”能增加BF及K^ 浓度,降低Na^ 浓度,不影响Cl^-浓度;电针“太冲”增加BF例次占41%,降低BF例次占44%,对胆汁中Na^ ,K^ ,Cl^-无影响;电针“日月”以降低BF为主,不影响胆汁中Na^ ,K^ ,Cl^-浓度;电针“足三里”及“少海”不影响BF及Na^ ,K^ ,Cl^-浓度。结论:本实验为针灸学的经穴特异性及经穴脏腑相关性理论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用具备胆瘘的大鼠颈静脉恒速灌注肝胆酸钠10μmol/(100g·h)维持胆汁酸池恒定条件下,观察电针“曲泉”穴对肝胆汁分泌的影响及与受体的炎系。结果表明:电针“曲泉”穴,胆汁流量、胆汁K~+、Na~+、Cl~-、HCO_3~-排出量均显著增加,(P<0.01),但不影响胆酸的排出量。说明电针“曲泉”穴有利胆作用,所刺激肝胆汁本属不依赖胆汁酸部分。在本实验条件下,静脉给予阿托品(0.2mg/kg),酚妥拉明2.5mg/(kg·h))、心得安(5mg/kg)对胆汁分泌无显著影响,但阿托品有加强其利胆效应的倾向(P>0.05),而心得安则完全抑制其效应(P<0.01)。结果表明:“曲泉”穴的利胆效应与β受体有关,与α受体关系不大,并提示M受体或阿托品及体液因素如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等亦可参与“曲泉”穴的利胆机制。  相似文献   

7.
龙庆  李艳  闻永  何彬  李远志  岳朝驰  杜位良  万川  李俊 《河南中医》2020,40(7):1034-1037
目的:探讨耳-体穴电针疗法对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耳-体穴电针组和非穴位电针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其余3组均以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建立大鼠急性尿潴留模型。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干预,耳-体穴电针组及非穴位电针组均在造模前1 h电针干预,耳-体穴电针组取双侧膀胱(耳穴)和关元穴(体穴);非穴位电针组在双侧膀胱(耳穴)和关元穴(体穴)旁开约0.5 cm处作为对照电针刺激。比较各组大鼠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及逼尿肌细胞凋亡率变化情况。结果:造模后模型组、耳-体穴电针组及非穴位电针组膀胱容量及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均低于造模前,且耳-体穴电针组造模后膀胱容量及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体穴电针组逼尿肌细胞凋亡率低于模型组及非穴位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位电针组细胞凋亡率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体穴电针疗法有助于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恢复,减少膀胱逼尿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电针不同部位穴组的减肥效应特征及可能机制.方法 ①制作肥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按体重分层,利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模型组、电针“三里/内庭”穴组和电针双侧“天枢/天枢”穴组.治疗结束后称重,取肾周脂肪、附睾脂肪计算脂体比,并测定外周血清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肽Y(NPY)和八肽胆囊收缩素含量(CCK-8).②大鼠按随机数字分为正常组,食物剥夺组(禁食24 h)、电针“三里/内庭”穴组和电针“天枢/天枢”穴组,用细胞外记录法记录下丘脑外侧区葡萄糖抑制性神经元(GI)的电活动.结果 ①肥胖大鼠体质量、瘦素、抵抗素、TNF-α、NPY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脂联素和CCK-8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大鼠;②电针治疗后“三里/内庭”穴组和“天枢/天枢”穴组大鼠体重均明显减轻,瘦素、抵抗素、TNF-α和NPY含量明显下降,脂联素和CCK-8明显上升.其中,“天枢/天枢”穴组对脂联素的调整优于“三里/内庭”穴组;③电针“三里/内庭”穴组对食物剥夺大鼠GI神经元以抑制效应为主;“天枢/天枢”穴组效应不明确.结论 电针不同穴组在减重的同时,对脂肪组织-下丘脑通路有良性调整作用,并且电针不同部位穴组的减肥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电针刺激大鼠“肾俞”穴对下丘脑室旁核功能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PVN 与“肾俞”穴针刺效应的关系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以大鼠为对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探讨电针刺激大鼠右“肾俞”穴诱导的c-fos 在PVN 中的表达。结果:PVN中FLN 密度值组间、组内差异显著(P< 0.01),电针组> 对照组> 空白组;电针组同侧> 对侧。结论:电针刺激右“肾俞”穴,对PVN神经元具有激活作用;PVN神经元对同一方法刺激单侧“肾俞”穴的这种反应上的同、对侧差异,可能是导致“肾俞”穴针刺效应两侧差异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0.
陈演江  肖德生 《陕西中医》1992,13(6):279-280
以清醒大鼠为对象,在静脉恒速输注胆盐维持胆汁池恒定的基础上,观察电针对胆汁流量的影响。结果:电针引起胆汁流量明显下降。用利血平耗竭儿茶酚胺后,电针使胆汁流量明显增加,预先作腹腔交感神经节摘除,电针效果与经利血平处理的实验组相似。但预先作迷走神经肝支切断,电针效果此提示:电相似。因对照组假手术与针使胆汁流量下降可能与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加强有关,而迷走神经可能不参与电针使胆汁流量减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林茂樟  魏振宇 《针刺研究》1989,14(3):365-369
<正> 许多临床与实验工作表明,针刺穴位可以使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患者排尿量显著增加,全身体表浮肿消退或减轻。针刺对水负荷人体、慢性输尿管瘘狗、以及盐水负荷实验动物也有显著的利尿或利尿排钠作用。但其针刺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报道:针刺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效应,对低血压休克患者有升压效应,但对正常人和正常动物的血压则无明显的影响,表明针刺对机体动脉血压水平有调整作用。针刺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是否也具有调整作用,本工作对下列二个问题进行探讨:(1)电针能促进盐水负荷动物的肾水钠排出,但对正常无盐水负荷动物的肾水钠排出是否也有效?(2)电针促进盐水负荷狗肾水钠排出时,对尿钾的排出是否也有效?为了避免药物麻醉对实验动物针刺效应的影响,本工作在清醒慢性输尿管瘘狗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电针对慢心率大鼠心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针刺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发现冠心病病人常常伴有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又往往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重要合并症,因此研究心律失常及其针刺效应对进一步提高疗效有一定意义。而电针对慢心率作用的实验研究报道不多,本实验主要在大白鼠身上观察电针对慢心率的治疗作用,为探索针刺治疗慢心率机理的形态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选择成年、健康雌雄大白鼠54只,体重200~360克,要求每组实验动物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实验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实验:共用大白鼠26只,其中电针组9只、非针组10  相似文献   

13.
电针“内关”和“足三里”对家兔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针刺治疗冠心病和急性中风病人,“内关”和“足三里”为常用穴位,经针刺治疗后心功能与微循环均得到改善,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明显降低。针刺“足三里”穴治疗高脂血症有明显疗效,使胆固醇、甘油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免疫调控角度研究电针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咱(IL-6)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损伤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非经穴组和电针经穴组,各组随机分为1d、3d、7d三个时间点,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6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的测定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在1d、3d时间点,与模型组、电针非经穴组比较,电针经穴组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IL—1β含量(P〈0.05,P〈0.01):与模型组、电针非经穴组比较,电针经穴组能明显升高模型大鼠血清IL-6含量(P〈0.05,P〈O.01)。结论电针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IL-1B、IL-6的调节具有相对特异性,电针经穴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因子IL-1D、IL-6的含量变化可能是发挥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电针不同穴位对丘脑腹侧基底核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群  徐维 《针刺研究》1991,16(1):27-31
<正> 一般认为针刺镇痛效应存在着穴位相对特异性,如“腰背委中求……”即是对此的描述,而且认为这种特异性和神经系统有关。丘脑腹侧基底核(VB)是躯体感觉特异传导系统第三级神经元所在地,近年来不少资料提示VB和伤害性信息传递有关。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头穴电刺激脑梗死大鼠不同时间窗的疗效观察。方法:将健康雌性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及头穴电刺激组,每组又分为治疗1天、3天、7天、14天4个亚组,每组15只。头穴电刺激组、模型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只分离动脉不结扎插线。对3组大鼠Zea Longa评分,造模24 h内对头穴电刺激组大鼠针刺大椎、百会进行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1天、3天、7天、14天,其余两组于每天相同时间将大鼠固定于实验台上,不予处置。在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对各组大鼠进行评分,断头取脑,用PT-PCR方法检测Caspase-3mRNA的表达变化。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穴电刺激治疗14天组和治疗7天组Zea Longa评分疗效显著(P〈0.05);头穴电刺激组中治疗14天组Caspase-3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治疗1天、3天(P〈0.05)。结论:对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大鼠行头穴电刺激治疗,可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14天疗程对大鼠肢体功能的恢复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7.
Wang H  Mao HF  Liu JM  Qing H  Tang HT  Li J 《中国针灸》2012,32(6):529-533
目的:探讨"双固一通"配穴电针对老年阳虚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改善作用与免疫衰老调控机制。方法:选用5月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老年阳虚模型组、双固一通电针组、电针对照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皮下注射D-半乳糖40d后再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7d制作老年阳虚模型。双固一通电针组取"关元""后三里""百会"治疗,电针对照组取"中极""阴陵泉""印堂"治疗,均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4周结束。电针治疗第4周第1天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逃避潜伏期;电针治疗结束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老年阳虚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25.4±3.6)s vs(16.23±2.3)s]、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27.25±3.3)%vs(13.2±3.1)%]和血清TNF-α含量[(15.54±3.56)pg/mL vs(7.35±2.89)pg/mL]均增高(均P<0.01);与老年阳虚模型组相比,双固一通电针组逃避潜伏期(17.42±3.9)s、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17.2±3.25)%和血清TNF-α含量(9.51±3.53)pg/mL,均明显降低(均P<0.01),而与电针对照组比较,上述各指标双固一通电针组亦降低明显(均P<0.05)。结论:"双固一通"配穴电针治疗老年阳虚模型大鼠能明显改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与电针能降低老年阳虚模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和血清中TNF-α的表达有关,且"双固一通"配穴电针"关元""后三里""百会"的作用效应优于电针"中极""阴陵泉""印堂"配穴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电针刺激胃缺血再灌注大鼠足三里穴,观察电针对缺血再灌注状态下胃血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胃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与电针刺激病理模型组,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和多导生理记录仪观察记录电针足三里穴时缺血再灌注状态下胃血流和胃电快波。结果在阻断血流过程中电针组血流量的减少小于对照组,25min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松解过程中电针组血流量的增加大于对照组;电针组胃电幅度在缺血状态下与再灌注状态比较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胃电快波频率在阻断血流状态下比正常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胃电快波频率在松解状态与正常状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在胃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对血流的变化是在不同状态下均是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对胃电运动的影响在机体不同状态下、胃当时的机能状态等都具有相关性,总体上对胃电活动是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the expression of Ang/Tie-2 m RNA and protein in ra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duced b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METHODS: Altogether 120 Wistar rats were subjected to MCAO by inserting a nylon filament, andthen divided into 3 groups: control group, injured group and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The injured and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s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7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after MCAO: 3, 6, 12, 24 h, 3, 7 and 12 d, with 8 rats in each subgroup.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was given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at Shuigou(GV 26) instantly after operation. The rats were kill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ccording to their groups, and the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Ang/Tie-2 m RNA and protein were detected using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RESULTS: The m 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of Ang/Tie-2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injured group.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electroacupuncture could significantly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Ang/Tie-2 m RNA and protein in the ra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duced by MCAO, and enhance angiogenesis after ischemic penumbra.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电针(EA)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慢性内脏痛敏基础上,观察电针处理对IBS模型大鼠延髓头端腹内侧核(RVM)N-甲基-D-门冬氨酸1型(NMDA-R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新生9 d SD幼鼠分为两组,第一组通过结直肠机械扩张刺激制作IBS慢性内脏痛敏模型,持续两星期;另一组仅轻柔肛周皮肤作为对照。饲养至6~8星期后,分别观察两组大鼠由结直肠扩张(CRD)诱发的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和痛阈压力值(PTP)变化。继而随机将IBS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M)、模型加电针组(EA)和模型加假电针组(SEA)。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电针组穴位取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连续隔日治疗4次,假电针不通电,余与电针组同。治疗结束后,取材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RVM中NMDA-R1受体表达变化。结果成年IBS大鼠AWR评分明显升高(P〈0.01),PTP值明显降低(P〈0.01);电针可以明显降低AWR评分(P〈0.05),并使PTP值明显升高(P〈0.01);假电针则没有此作用。IBS大鼠RVM中NMDA-R1受体阳性神经元数目和积分光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P〈0.05);而电针可使其表达明显降低(P〈0.05);假电针则没有这样的作用。结论电针对IBS大鼠的慢性内脏痛敏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脑内RVM中NMDA-R1受体表达来发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