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摩根摩根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3株摩根摩根菌(M1、M2和M3)的耐药机制和传播方式。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性一致序列(ERIC)-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分析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特异性PCR扩增检测细菌编码β-内酰胺酶的基因;接合试验和提取质粒进行酶切分析耐药基因可传递性和耐药质粒的同源性;耐药基因两边序列测序分析耐药基因的遗传背景;提取外膜蛋白电泳分析菌株外膜蛋白的改变。结果 3株分离菌和对应的接合子均扩增出介导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2型基因,其中M1和M2为相同克隆株;质粒接合试验成功传递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KPC-2基因被携带在酶切后片段完全不同的3个质粒上,耐药基因的遗传背景却相同;3株菌均缺失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8 000的外膜蛋白而出现36 000的外膜蛋白。结论 3株菌来自2种克隆株,均携带KPC-2基因。该基因由3个不同的质粒携带,同一可移动序列可能介导了KPC-2基因在3株细菌的不同质粒上转移。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及外膜蛋白缺失可能共同导致了所分离的摩根摩根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2株亚胺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分子耐药机制。方法通过琼脂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性一致序列(ERIC)-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分析(PCR)对耐药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特异性PCR和序列分析、接合试验、质粒提取和质粒消除试验检测耐药菌株的分子耐药机制。结果大肠埃希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同源性分析显示2株菌株属于同一克隆型,PCR和序列分析显示耐药株菌携带KPC-2、qnrA、TEM-1和I类整合酶基因并且伴有外膜蛋白OmpK36基因的缺失,质粒提取和质粒消除试验证实KPC-2和I类整合酶基因定位于约54 kb质粒。结论大肠埃希菌中出现质粒型碳青霉烯酶基因KPC-2,并且同时携带其他耐药相关基因,表现为多重耐药,KPC-2合并外膜蛋白缺失是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普外科病区出现的4株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 用K-B纸片法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三维酶抑制试验和EDTA-Na2协同试验分析酶的性质,通过脉冲场琼脂糖凝胶电泳(PFGE)分析耐药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特异性PCR及序列分析、接合试验、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和质粒转化试验研究碳青霉烯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 4株大肠埃希菌对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广泛耐药,PFGE显示4株分离株属于不同的克隆型,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约56 000的质粒携带的KPC-2基因介导,转化试验显示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并未携带在同一质粒上.结论 我院出现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由质粒介导的KPC-2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普外科病区出现的4株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 用K-B纸片法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三维酶抑制试验和EDTA-Na_2协同试验分析酶的性质,通过脉冲场琼脂糖凝胶电泳(PFGE)分析耐药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特异性PCR及序列分析、接合试验、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和质粒转化试验研究碳青霉烯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 4株大肠埃希菌对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广泛耐药,PFGE显示4株分离株属于不同的克隆型,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约56 000的质粒携带的KPC-2基因介导,转化试验显示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并未携带在同一质粒上.结论 我院出现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由质粒介导的KPC-2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个重症监护室(ICU)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机制和流行状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个ICU病房中CRKP菌株39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和Vitek 2 Compact仪器法测定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Carba NP试验对碳青霉烯酶进行筛选,同时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碳青霉烯酶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质谱(MALDI-TOF MS)技术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PCR检测基因型显示36株CRKP以产KPC-2型酶为主,部分菌株同时拥有ESBL和AmpC耐药基因。MALDI-TOF MS将39株CRKP分为3大簇,MLST结果显示35株菌均为ST11型,ST379、ST751、ST307、ST490各有1株,经eBURST在线软件分析ST11与ST379、ST751的亲缘关系较近,来源于同一克隆株。结论 4个ICU病房中CRKP以产KPC-2型酶为主,是CRKP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37株CRKP高度同源,提示不同ICU病房间应进一步加强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6.
肠杆菌科细菌中质粒介导的KPC-2型碳青霉烯酶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的碳青霉烯耐药的黏质沙雷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方法 2006年4月-2007年2月,从我院2个ICU病房分离到对碳青霉烯耐药或敏感性降低的21株黏质沙雷菌、10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株大肠埃希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性一致序列-PCR(ERIC-PCR)分析这些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用接合试验、质粒消除试验、质粒图谱分析、等电聚焦电泳(IEF)、特异性PCR扩增和序列分析以及外膜蛋白分析等技术研究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 21株黏质沙雷菌为同一克隆株;10株肺炎克雷伯菌亲缘关系相近.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黏质沙雷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MIC为2~8μg/ml,肺炎克雷伯菌K10为128和256μg/ml.所有菌株接合试验均获得成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接合子的MIC由原来的≤0.125μg/ml上升到1~2μg/ml.IEF、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证实黏质沙雷菌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等电点(p1)为6.7]和pI为6.5的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产TEM-1(pI5.4)、KPC-2、CTX-M-14(p17.9)和pI为7.3的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产KPC-2、CTX-M-15(pI 9.0)和pI为7.3的B内酰胺酶;所有接合子均只产KPc-2一种β内酰胺酶.所有接合子质粒DNA的EcoR Ⅰ、Hind Ⅲ和Bcu Ⅰ限制性酶切图谱完全相同.外膜蛋白的十二烷基磺酸钠一聚丙烯酰胺电泳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肺炎克雷伯菌KIO由于OmpK36基因中存在插入序列ISEcp1而导致OmpK36膜孔蛋白的缺失.结论我院ICU病房出现大量碳青霉烯耐药的黏质沙雷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KPC-2是引起这些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或敏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KPC-2合并膜孔蛋白缺失可导致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高水平耐药;同一种编码blaKPC-2的质粒在3种不同属的细菌之间传播.  相似文献   

7.
夏菲  张青  李克诚  钱定良 《疾病监测》2011,26(7):582-585
目的 对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1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 方法 通过E-test检测阴沟肠杆菌及接合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采用接合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 质粒抽提、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耐药基因克隆测序分析细菌的耐药机制。 结果 接合试验显示阴沟肠杆菌中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位于质粒上,基因扩增、测序、比对等方法测得此耐药基因为BlaKPC-2型。 结论 阴沟肠杆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由质粒介导的KPC-2酶引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一株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产气肠杆菌的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传播机制。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质粒接合试验、质粒提取、DNA分子杂交、等电聚焦电泳(IEF)、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和外膜蛋白分析研究菌株的耐药基因及其传递机制。结果 IEF显示临床分离的产气肠杆菌株含有3条β-内酰胺酶条带,等电点(pI)分别为5.4、6.7和7.8。PCR扩增及测序结果表明它们分别为TEM-1(pI 5.4)、KPC-2(pI 6.7)、DHA-1(pI 7.8)β-内酰胺酶。接合菌含有2条β-内酰胺酶条带,pI为6.7和7.8。接合试验、质粒提取和分子杂交试验结果显示KPC-2和DHA-1基因定位于同一个约56 kb大小的质粒上。与临床野生产气肠杆菌株相比,外膜蛋白电泳分析显示耐药分离株缺失41 000外膜蛋白。结论产气肠杆菌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可能由A类2f组KPC-2酶介导,DHA-1酶合并外膜蛋白缺失也可能与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常熟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常熟地区分离的34株CRKP菌株,使用Vitek 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PCR筛选碳青霉烯酶基因并测序,质粒接合转移实验验证耐药质粒的可转移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34株CRKP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100%,有33株检测到耐药基因,其中30株携带bla_(KPC-2)基因、4株携带bla_(NDM-1)基因、1株携带bla_(IMP-4)基因(有2株同时携带bla_(KPC-2)和bla_(NDM-1)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成功获得25株bla_(KPC-2)阳性质粒。同源性分析显示共有11种型别,其中A型15株,B型9株,C型有2株,其余型各1株。结论常熟地区的CRKP以携带bla_(KPC-2)质粒为主,菌株克隆以A型和B型为主,存在小范围的克隆性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1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A1500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测定细菌的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接合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质粒抽提、探针杂交印迹试验(Southern blot)、等电聚焦电泳及耐药基因克隆测序分析细菌的耐药机制。结果接合实验、质粒电泳和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耐药基因位于一个50 kb的可转移质粒上;等电聚焦电泳显示3条β-内酰胺酶条带,等电点(PI)分别为9.0、6.7(KPC-2)、5.4。PCR产物克隆分析比对为blaKPC-2型。结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A1500携带由质粒介导的KPC-2酶。  相似文献   

11.
43株奇异变形杆菌检测及其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43株奇异变形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活性,以及这些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用API-20E对菌株进行鉴定,双纸片协同试验和确证试验筛选超广谱β-内酰胺酶,纸片扩散法检测AmpC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药敏试验采用标准的纸片扩散法。结果奇异变形杆菌的产酶率为20.9%(9/43)。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18.6%(8/43),AmpC酶为2.3%(1/43),金属β-内酰胺酶为0。三代头孢菌素、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头孢西啶、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均大于80%。结论实验室有必要加强对产β-内酰胺酶奇异变形杆菌的检测。三代头孢菌素、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头孢西啶、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是治疗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变形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基因)存在情况.方法 用PCR检测对146株变形杆菌的qnr基因.药敏试验用M-H肉汤微量稀释法.结果 146株变形杆菌中有3株检出qnr基因:分别为qnrA、qnrB2、qnrS1,其中有1株同时携带qnrB2和qnrS1.qnrB2在第259位碱基发生C→A(精氨酸→丝氨酸)突变,3种qnr基因序列已在基因库注册,授权号:EF488761,EF488762,EF501989.3株qnr基因阳性株中2株为产ESBLs菌株.结论 qnr基因在变形杆菌中的携带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2014年7月20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一村民家办喜宴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从6份患者肛拭/腹泻物、2份剩余可疑食物中检出同源性奇异变形杆菌。证实本次事件是一起因奇异变形杆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2例Proteus综合征并发脾脏巨大血管瘤与慢性DIC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止血检查与病理的特点及其治疗。方法用彩色B超与MRI对血管瘤做显像检查,分析Proteus综合征的脾脏巨大血管瘤的病理特征,检测患者的实验室止血指标。结果首次报道了2例并发脾脏巨大血管瘤的Proteus综合征患者,并导致慢性DIC(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患者在经脾切除后治愈。结论Proteus综合征并发巨大血管瘤时可引起慢性DIC。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降低有助于与其他病因的DIC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Hodgkin lymphoma is a significant issue.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Proteus syndrome and relapsed Hodgkin lymphoma, whose remission was finally achieved after brentuximab vedotin therapy, allowing her to receive a haploidentical stem cell transplant.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disorder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2007年7月19和22日发生的两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到的奇异变形杆菌进行分析,判断暴发原因。方法 对患者和食物样品进行常规分离培养鉴定,分离到的菌株进行PFGE分型比较。结果 自海南定安县食物中毒中采集的患者和食物51份标本分离出14株奇异变形杆菌,澄迈县食物中毒调查中采集的5份患者标本分离出3株奇异变形杆菌。这些菌株经PFGE聚类分析得到8种带型,相似性百分比在28.1%~100.0%之间。定安县分离的14株菌株中有9株菌带型一致,澄迈县暴发分离株中有2株菌带型一致。结论 这两起食物中毒中分别分离的具有相同带型特征的奇异变形杆菌应是引起暴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Proteus综合征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roteus综合征(PS)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PS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本例患者自幼发病,随年龄增长进行性加重,具有多胚层的病理改变,表现为皮肤、骨骼及软组织的不对称过度生长和皮下多发良性肿瘤,本例特征性病变为巨颅和巨大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结论PS是一种罕见的多胚层错构增生综合征,病理检查须多处采取标本,而且要与临床表现密切结合才能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Proteus综合征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其以细胞的过度镶嵌式生长为特征,可导致不对称生长、良性肿瘤和色素性皮损。我们报道1例Proteu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患者为35岁男性,明确诊断为Proteus综合征。通过系统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同时回顾文献从而详细阐述该疾病的病因学、诊断、处理和预后。结果本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进行性过度生长,导致骨骼畸形和肢体不对称,同时有脑形结缔组织皮损,睾丸显著增大。Proteus综合征的特异性致病因素尚不清楚。目前无血液化验指标可用来诊断本病,只能靠特殊的临床表现和骨骼X线摄片来诊断。本病不能治愈,处理上主要是对症治疗。若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则应行手术治疗骨骼畸形。Proteus综合征的长期预后尚不清楚。发生肿瘤或有重要脏器功能受累的患者可能预后较差。结论骨骼和皮肤的过度生长是Proteus综合征的显著特征,诊断主要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骼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利锋  李娟  卢金星 《疾病监测》2016,31(5):427-432
奇异变形杆菌是临床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消化道、泌尿道等各种类型的感染。其导致的感染尤其是尿路感染病情严重、持久难治。近年来,有关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报道日益增多,其耐药性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主要从奇异变形杆菌对-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着手,通过描述其生物学特征、耐药机制、主要耐药基因类型及流行情况、临床感染及治疗情况、未来发展趋势5个方面来介绍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