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自1994年3月~1996年3月,我院试用乙型肝炎导向干扰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8例,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108例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三组,A组38例,男31例,女7例。年龄12~60岁;B组34例,男26例,女8例。年龄14~58岁;C组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15  相似文献   

2.
我们采用干扰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按照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选择7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36例,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22~59岁,平均36岁。对照组40例,男性34例,女性6例,  相似文献   

3.
4.
苦参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我们自1998年9月~2000年9月采用苦参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为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度住院或门诊病人,病程中均有ALT反复升高,符合1995年5月全国第5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苦参素治疗组(苦参素组)、苦参素与阿昔洛韦联合治疗组  相似文献   

5.
拉米夫定与α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联合干扰素α1b(IFN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HBV DNA和HBeAg均阳性的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1的比例进入三个不同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用IFNα1b 5MU,隔日肌肉注射,及口服LAM 100mg/d,共6个月,随后单用口服LAM 100mg/d6个月;LAM组:口服LAM 100mg/d共12月:IFN组:IFN α1b 5MU,隔日肌肉注射,共6个月。结果 治疗结束时,HBV DNA转阴率,联合治疗组为90.0%,LAM组为80%,IFN组为46.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联合治疗组为90.0%,LAM组为80.0%,IFN组为53.3%。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联合治疗组为46.7%,LAM组为13.3%,IFN组为33.3%。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时无一例检测到YMDD变异。结论 联合治疗组对HBV DNA抑制作用及ALT复常率高于单用干扰素组,与单用拉米夫定组接近。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高于拉米夫定组,与单用干扰素组相近。初步显示联合治疗组发生YMDD变异较少。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药理和实验研究表明,中药驱虫药多具有抗病毒作用,我们进行了该类药物单独使用、穴位注射干扰素和驱虫药联合穴位注射干扰素3种不同疗法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对比研究,获得一定成效,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所有病例均来自解放军302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均为1996年1月~1997年6月间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IFN)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重要药物,抗病毒机理主要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国内外报道(IFN)治疗结束后HBeAg和HBV DNA阴转率为30%~50%,停药1年后仅为20%~25%。且IFN治疗CHB存在副作用较大,患者顺应性较差,停药后易反跳,适应症较窄等局限性,故联合治疗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治疗CHB临床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IFN治疗CHB的联合用药作一综  相似文献   

8.
我院采用阿昔洛韦联合朝阳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1例,经过一年多的追踪观察,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51例均为我院1995~1996年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年龄20~41岁,乙型肝炎病史2年以上,HBeAg、HBV DNA阳性;抗-HBc-IgM阳性38例,治疗前均未接受其它抗病毒治疗。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21例(男12例,女9例)。 二、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阿昔洛韦片(湖北康纳公  相似文献   

9.
赛若金、阿昔洛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赛若金、阿昔洛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叶圣德方年戴茂国作者单位:318020浙江省黄岩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科从1996年起,我们采用赛若金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文联合治疗组42例,...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1月 ,我们应用 α- 2 b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下称慢乙肝 )患者 43例 ,并与同期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 43例进行比较 ,旨在探讨其最佳治疗方案。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文 86例患者 ,男 6 6例、女 2 0例 ,年龄 1 7~ 5 0岁 ,病程 1~ 8年。均按 2 0 0 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和分型标准诊断。患者均为HBs Ag(+) ,HBe Ag(+) ,抗 - HBc(+) ,HBV- DNA(+) ,ALT>正常值上限 2~ 5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病程、HBV标志物、肝功能指标、HBV- DNA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1.
12.
近两年来,我院采用阿昔洛韦(湖北省潜江制药厂生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剂量不同收效也不一样,现报告如下。 病例选择 共治疗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龄16~72岁,随机抽样将其分成4组,各组病程无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联合中成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提高干扰素的治疗效果,我们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数种中成药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02例患者均为1995年1月~2000年6月门诊病人,其中男67例,女35例;年龄19~55岁,平均35岁;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是治疗乙型肝炎的经典药物,但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平均仅(20~45)%,HBVDNA下降不理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能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使HBVDNA下降已有报道。我院肝病中心应用干扰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CHB6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临床课题,很多学者寄希望于联合用药、序贯治疗以期提高临床疗效.笔者于2005年6月- 2009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三法联用治疗CHB,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干扰素α(INF-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方法:12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给IFN-α300万IU+胸腺肽20mg,均隔日1次;对照组64例,单用INF-α300万IU,隔日1次,疗程均为6个月。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病毒复制指标、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在主要症状、体征方面改善明显(x^2=7.45,P〈0.05)。②疗程结束时及1年后,治疗组患者HBeAg及HBV-DNA的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5.47、x^2=8.61,P〈0.05、P〈0.01)。结论:两药联用能明显抑制HBV复制,降低其反跳和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用华蟾素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并从临床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照全国第5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轻、中度住院患者94例,分为华蟾素与干扰素联合组(简称联合组)20例,干扰素组20例,华蟾素组34例,一  相似文献   

18.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人均为1994年以来收治的住院及门诊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龄20~43岁,病程最长者12年,最短者1年。病毒指标检测结果相同,分为ALT异常组(30例)与ALT正常组(18例)。 1.2 诊断标准 病例均符合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  相似文献   

19.
20.
干扰素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们于 1998年 6月~ 1999年 10月 ,应用国产α基因工程干扰素 (IFN -αlb)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50例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根据 1995年全国传染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标准 ,在我院住院部和门诊部选择慢性乙型肝炎 96例。按同期随机分治疗组 50例 ,对照组 4 6例。 96例中男 76例 ,女2 0例 ,年龄最大 52岁 ,最小 16岁 ,平均年龄 32 6岁 ,病程 6个月~ 8年 ,平均 2 7年。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显著 ,具有可比性 ,均为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1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