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拔出的头发上残留毛囊中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的沉积情况,建立一种快捷、损伤小的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方法。方法: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3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拔出的头发上残留毛囊中类天疱疮抗体的沉积,10例健康人及20例天疱疮病人头发作为对照。结果:3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毛发,其中阳性28例,阴性7例,阳性率80%;类天疱疮IgG和C3在毛囊表皮下的外毛根鞘外层与结缔组织鞘之间呈明显的线状沉积。10例正常人及20例天疱疮患者均无线状沉积。结论:本实验方法简单、快速、敏感,且具有较高特异性,有可能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疱性类天疱疮(RP)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表皮下水疱形成,免疫荧光检查示真表皮交界处C3和IgG等呈线状沉积,在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类天疱疮抗体,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拔出的头发上残留毛囊中类天疱疮抗体的沉积情况,以期建立一种快捷,损伤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头发毛囊中抗体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疱性类天疱疮(B P)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1],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表皮下水疱形成,免疫荧光检查示真表皮交界处C3和IgG等呈线状沉积,在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类天疱疮抗体。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拔出的头发上残留毛囊中类天疱疮抗体的沉积情况,以期建立一种快捷、损伤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类天疱疮又称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组侵犯人的复层鳞状上皮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的表皮下大疱性疾病。其特征为:1.临床上呈现张力性的厚壁水疱;2.组织学上为表皮下水疱和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浸润;3.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皮损附近基底膜带(BMZ)有线状IgG或IgM及C_3沉着;4.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查血清中有循环IgG抗BMZ抗体;5.超微结构定位:自身抗体和补体位于BMZ电子透明板。和红斑狼疮一样,本病也具有光谱样特征,BP和疤痕性类天疱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成分.方法:该研究共纳入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5例天疱疮患者(包括7例红斑/落叶型和8例寻常型).首先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受试患者皮肤中所沉积的免疫球蛋白或补体,再通过免疫印迹方法分析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成分.结果:在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皮肤中,C3、IgG、IgM单独沉积的例数分别是4例、2例、1例,IgG和C3共同沉积的2例,IgG、C3和IgA三者共同沉积的1例;在15例天疱疮患者中,C3、IgG单独沉积的例数分别是4例和2例,IgG和C3共同沉积的6例,IgM和C3共同沉积的3例.免疫印迹研究发现9例(9/10)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1例(11/15)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可以识别皮肤中分子量约80 kD的蛋白质.结论:IgM在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皮肤中沉积的几率很低,但大多数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都能够识别分子量约80 kD的皮肤抗原.  相似文献   

6.
报告l例寻常性银屑病并发成人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患者男,36岁.因全身红色斑疹伴白色鳞屑反复发生20年.躯干、双上肢出现环状排列的水疱10d伴瘙痒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下水疱,疱内、真皮浅层和真皮乳头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皮损周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基膜带Iga、IgG呈带状沉积;取患者血清行BP180NC16A(大疱性类天疱疮18 000抗原的近膜片段)-ELISA检查显示阴性;以盐裂正常人皮肤为底物,取患者血清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A、IgG呈带状沉积在真皮侧.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并发成人型线状TgA大疱性皮病.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扁平苔藓类天疱疮.患者男,36岁.因四肢紫红色扁平丘疹2个月,起水疱半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四肢广泛分布紫红色扁平丘疹,上覆少许鳞屑;在红斑基础上及正常皮肤上散在分布米粒至黄豆粒大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尼氏征(-).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兼具扁平苔藓及类天疱疮组织学改变.直接免疫荧光示表皮基膜C3强阳性;IgM、IgA、IgG弱阳性呈线状沉积.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扁平苔藓类天疱疮诊断.该病应与大疱性扁平苔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D)是近年来才逐渐认识的。其临床表现类似于大疱性类天疱疮(BP)和疱疹样皮炎(DH)。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皮损周围外观正常皮肤可见,基底膜区(BMZ)有线状IgA沉积。部分病例血清中有IgA型抗BMZ抗体。然而,有关本病的病谱、抗原特征等问题尚未完全清楚,皮肤学界正在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角化过度性结节是类天疱疮的一种罕见表现,有时不易诊断。作者报告2例确诊的和1例可疑的结节性类天疱疮病例。 例1,49岁,印度籍妇女。瘙痒性皮疹9个月。体检:躯干、四肢、头皮有色素性丘疹、结节,并有脱屑;无大疱;口腔、眼无损害;大腿皮疹活检,未见水疱或裂隙。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IgG、C_3在真、表皮结合处(DEJ)呈线状沉积。以分离皮肤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查,循环抗基底膜IgG抗体在表皮侧结合。强的松龙每日30mg口服,瘙痒很快减退。一年后病情复  相似文献   

10.
990295 疱液在诊断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中的意义/周曙霞(上海二医大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人中间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12(5).-259为探讨这类疾病的池液中抗粘膜基底膜带(BMZ)自身抗体情况及在诊断中的意义,应用非盐裂皮肤及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检测38例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患者疱液和血清中IgG、IgA、IgM及IgG亚型IgG_1~IgG_4抗BMZ抗体及滴度,并检测疱液和血清中结合补体C_3的抗特异性抗BMZ抗体。结果显示疱液和血清中各型抗BMZ抗体的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患者的疱液含有抗BMZ抗体,其浓度与血清中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疱液可用于IIF检测患者循环抗BMZ抗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间接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23例天疱疮和15例类天疱疮病人血中和皮肤中的自身抗体,并结合临床进行了连续观察.根据检查结果,作者认为:1.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查血清天疱疮抗体(PAb)对天疱疮诊断有重要价值,PAb滴度及其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活动度及其变化的参考指标,并对指导怡疗有一定参考意义.2.IIF法检查血清基底膜带(BMZ)抗体对大疱性类天疱疮(BP)病人诊断有参考价值,BMZ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度相关不显著.3.皮损及“正常”皮肤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对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有诊断价值,“正常”皮肤DIF检查对监察病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类天疱疮的典型皮损是发生在成年患者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的紧张性大疱。临床各类型类天疱疮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皮下水疱大疱,2.免疫荧光可见沿基底膜带(BMZ)有呈管状或线状的免疫反应沉积物。一、全身性类夭疱疮 (一)全身性大疱性类天疱疮(GBP):G  相似文献   

13.
天疱疮患者头发毛囊与皮损中自身抗体沉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天疱疮患者拔出的头发上残留毛囊和皮损中天疱疮抗体的沉积情况,建立一种简便、迅速的检测方法。方法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21例天疱疮患者拔出的头发上残留毛囊中和皮损处天疱疮抗体的沉积。结果FITC标记的IgG抗体在19例天疱疮患者毛囊外毛根鞘的1~2层呈明显连续的网状或珠状沉积,2例稳定期天疱疮患者为阴性。在检测的19例天疱疮患者中17例皮损表皮内棘细胞间IgG呈网状沉积,2例稳定期患者为阴性。在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及10例正常人无网状沉积。结论检查毛囊处天疱疮抗体沉积的实验方法简便、快速,无须切片,与皮损检查结果一致,有可能成为天疱疮诊断的一种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儿童慢性非遗传性大疱性疾病包括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BP),疱疹样皮炎(DH),以及儿童慢性大疱性皮病(CBDC).CBDC一词是由Jordon等提出.他们指出CBDC不同于儿童BP,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基底膜带(BMZ)呈线形IgA沉积,而不是IgG沉积.也不同于儿童DH,后者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道一例患者,临床诊断为疱疹样皮炎,而免疫荧光所见是大疱性类天疱疮。5年后重复免疫荧光检查,则为疱疹样皮炎。病例报告:41岁,女性。1977年11月首次就诊,在臀部、肘部、肩胛、膝部及手指出现限局性发疹,伴剧痒。原发损害为3mm大小的水疱伴少许大疱。组织病理所见:表皮下水疱内有类纤维蛋白沉积,广泛性水肿但无乳头小脓疡,大量嗜中性白细胞及部分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G和C3沿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积,血清中有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相一致的循环基底膜抗体。给予强的松20mg每日三次口服后,逐渐减量。于1978年9月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73岁.患结膜炎2年,继发睑球粘连.外阴及口腔粘膜糜烂、溃疡1年.检查见双眼睑球粘连,口腔粘膜散在糜烂及溃疡,外阴有多个糜烂面,部分覆以白膜.皮肤散在米粒大小水疱,部分绕以红斑.病理示表皮下大疱,真皮上部有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皮损周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DIF)示IgA呈线状沉积于基底膜带(BMZ),而无IgG、IgM及C3.间接免疫荧光(IIF)发现有循环抗BMZ的IgA抗体.用患者血浆来检测抗原位置的IIF检查发现,用NaCl分离的正常人皮肤为底物,表皮侧产生一清晰的线状荧光,而经PBS处理消除抗原性后的底物则未观察到荧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由左氧氟沙星诱发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女,82岁.因发现躯干、四肢起红斑、水疱伴瘙痒7 d来诊.患者半年前曾有服用左氧氟沙星过敏史,该次服药后次日即引起红斑水疱性皮疹.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表皮下水疱,疱内含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报告IgG、C3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呈线状沉积.结合皮疹特点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作者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对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本组患者是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基底膜有线状 IgG 和 C_3沉积以及血清中有抗基底膜自身抗体而确诊的。作者用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患儿女,8岁,2月前躯干、四肢皮肤出现红斑、水疱、大疱,尼氏征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疱腔内有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示:IgG、C3线状沉积于基底膜带。诊断为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静注甲强龙治疗后效果良好,随访至今未复发。  相似文献   

20.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IgA型基底膜带抗体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疱性类天疱疮(BP)、线状IgA大疱病(LABD)、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和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等疾病是一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目前普遍认为,IgA型抗体线状沉积于基底膜带(BMZ)是LABD的特征.近来研究发现BP、EBA和BSLE等亦存在IgA型基底膜带抗体(BMZ-Ah)[1],因此我们应用免疫印迹法对这组疾病的IgA型和IgG型BMZ-An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