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组织粘合剂(TH胶)栓塞(PTVE)联合内镜下套扎(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合理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3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先行PTVE使TH胶栓塞胃冠状静脉主干及胃底贲门周围静脉,1个月后对食管黏膜下曲张静脉行内镜下套扎治疗.结果 该组患者TH胶未栓塞食管下段曲张静脉,PTVE后静脉曲张缓解,但未完全消失;联合EVL后17例患者静脉曲张基本消失,消失率73.9%.21例行1次套扎治疗,2例行2次套扎治疗,平均套扎次数1.1次/例.随访3~31个月(平均19.2个月),静脉曲张复发或加重3例(13.1%),2例(8.7%)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出现少量出血.结论 经皮经肝TH胶栓塞能阻断冠状静脉主干、食管胃底周围血管等曲张静脉的供血血管,而内镜下套扎治疗则消除食管下段黏膜下曲张静脉,二者联合可优势互补,从而取得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肝TH胶'三明治'灌注栓塞与内镜下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51例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TH胶栓塞组:TH胶"三明治"灌注栓塞(无水乙醇-TH胶-纤毛钢圈)胃冠状静脉 部分脾栓塞(PTEV PSE)27例;套扎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密集套扎(DEVL)24例.分别观察两组术后再出血率、病死率、并发症.结果:两组6、12、24月再出血率分别为3%与7%、6.4%与13.4%、9.7%与19.7%(P<0.01);两组病死率分别为4.3%、18.2%(P<0.01);两组腹痛、发热超过半月者分别为59%与21%、62.9%与21%,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8.5%与8.3%(P均<0.01).结论:TH胶栓塞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内镜下套扎组,但多能耐受;其再出血率、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内镜下套扎组,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内镜下套扎(EVL)联合经皮经肝曲张静脉TH胶栓塞术(PTVE)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远期疗效。方法 44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先行食管曲张静脉的内镜下套扎治疗,1周后再行TH胶PTVE,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区域及其来源血管。联合治疗术后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曲张静脉消失情况,随访治疗后曲张静脉复发率及再出血率。结果 4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32例食管曲张静脉基本消失,消失率72.7%;8例胃底静脉曲张基本消失,消失率100%;12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明显减轻,总有效率100%。随访6~39个月,平均25.6个月,5例食管静脉曲张复发,复发率11.4%;3例再出血,再出血率6.8%。结论内镜下套扎治疗能机械性地消除食管曲张静脉,经皮经肝TH胶栓塞能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区域及其供血血管,二者联合能达到协同作用,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TH胶)作为栓塞材料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varices embolization,PTVE)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注射TH胶术的远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150例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经皮肝TH胶灌注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脏栓塞术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注射TH胶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止血率达100%。随访3年,行PTVE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率为25.00%,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注射TH胶术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53.24%。结论 PTVE手术安全,创伤小,止血率高,再出血率低,是治疗门脉高压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先注射硬化剂、再注射组织胶的方法治疗胃静脉曲张,观察是否能降低早期排胶出血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经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因食管胃静脉曲张接受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的274例患者,将患者分成二组:改良方法组(组织胶注射灌注硬化剂)14例;传统方法组(单纯注射组织胶)133例。改良方法组注射组织胶前预注硬化剂3~5 ml。观察两组早期排胶再出血发生情况的差异。 结果传统方法组133例患者中发生早期排胶再出血9例,再出血率6.8%;改良方法组141例患者中发生早期排胶再出血2例,再出血率1.4%,较传统方法再出血率降低(P=0.031)。 结论在胃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中,改良方法组预注硬化剂比传统方法组织胶注射治疗具有更低的早期排胶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6.
经皮经肝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组织粘合剂(TH胶)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远期效果。方法经皮经肝TH胶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47例,术后定期复查胃镜及CT,了解食管下段曲张静脉内TH胶转归和静脉曲张消失情况。结果45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显效率100%,随访6~52个月,平均(31±22)个月,静脉曲张复发10例;随访过程中出血4例,再出血率8.9%。胃镜及cT随访显示,食管黏膜下曲张静脉内TH胶逐渐脱失,而食管旁和胃底贲门周围静脉内TH胶长期滞留栓塞。结论经皮经肝栓塞术能使TH胶到达食管下段的黏膜下曲张静脉,使曲张静脉长期闭塞,能有效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01/2013-03来武汉市第三医院进行治疗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229例,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三组: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治疗组65例、保守治疗组76例及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组88例,观察以上三组的临床疗效;按是否行无痛胃镜将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组分为无痛组46例、普通组42例,分析手术前后心率(heart 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及血氧饱和度(SpO2)指标.结果:不同治疗组间一般疗效指标的比较: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组的近期出血6例(6.8%),远期出血8例(9.0%),并发症发生2例(2.3%),死亡3例(3.4%),除并发症发生率(保守治疗组无并发症发生),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组的疗效指标数值均小于保守治疗组及硬化剂联合组织胶组.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组与硬化剂联合组织胶组相比,远期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近期出血率、远期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组间内镜下疗效指标的比较: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组显效57例(64.8%),有效21例(23.8%),无效10例(11.3%),总效率88.6%.与其他两组相比,显效率和总效率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和普通组手术前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痛组手术后血压低于普通组(P0.05).结论: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的治疗效果较好,而且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低,总有效率较高,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止血方式.  相似文献   

8.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EIS)是两种有效治疗和顶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法.本研究根据肝功能严格选择入组患者,对行TIPS的患者采用8 mm小口径支架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道,辅以组织胶栓塞曲张的胃冠状和(或)胃短静脉,并以EIS治疗做对照,观察TIPS联合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栓塞术(SEVE)治疗和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组织胶粘合剂(TH胶)栓塞治疗胃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皮经肝TH胶栓塞治疗胃静脉曲张30例,术后定期复查胃镜及CT门静脉成像,观察TH胶在血管内的分布范围、血管栓塞程度及静脉曲张消失情况。结果30例患者静脉曲张治疗有效率100%。21例患者随访11—33个月,平均27.9个月,静脉曲张复发率14.29%(3/21);术后门脉高压性胃病17例80.95%(17/21);再出血率9.52%(2/21),均为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术后CT平扫及门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显示,TH胶在胃底周围静脉、胃壁的穿支静脉及其他供血静脉内栓塞良好,TH胶持久沉积,未出现栓塞血管再通及明显新的侧枝形成。结论经皮经肝TH胶栓塞术可使胃曲张静脉及其供血静脉长期闭塞,是治疗胃曲张静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经肝α-氰基丙烯酸(TH胶)栓塞与无水乙醇、明胶海绵及金属钢圈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分为经皮经肝TH胶栓塞40例(TH胶栓塞组)和经皮经肝无水乙醇、明胶海绵和金属钢圈栓塞36例(对照组),两组均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范围50%~80%)。比较两组近期疗效,1、2年静脉曲张复发率、再出血率、死亡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操作成功率及急症止血率均为100%,术后1~2个月TH胶栓塞组和对照组静脉曲张消失率分别为62.5%(25/40)和63.9%(2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胶栓塞组和对照组1、2年静脉曲张复发率分别为12%(3/25)和20%(5/25)、39.1%(9/23)和86.9%(2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年再出血率TH胶栓塞组为17.5%(7/40),对照组为52.8%(19/36);两组死亡率分别为17.5%(7/40)和38.9%(14/36)。腹痛、发热、胸腹水、异位栓塞等并发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肝TH胶注射能彻底栓塞食管下段曲张静脉及其供血血管,具有较好的远期效果,优于传统的无水乙醇、明胶海绵和金属钢圈栓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二者序贯联合应用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94例因肝硬化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套扎组(单独应用套扎)64例、硬化剂组(单独应用硬化剂)65例、联合组(套扎+硬化剂序贯联合应用)65例,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治疗显效率(72.31%)显著高于套扎组(56.25%)和硬化剂组(5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血流速度、血流量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联合组患者的平均套扎疗程、平均每人套扎环数均显著低于套扎组(P0.05);联合组的平均硬化剂疗程、平均硬化剂每人用量、平均硬化剂用量均显著小于硬化剂组(P0.05);硬化剂组患者的术后发热率显著高于联合组和套扎组(P0.05);套扎组患者的进食异物感发生率显著高于联合组和硬化剂组(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序贯联合应用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陈正义 《山东医药》2010,50(4):79-80
目的探讨经内镜结扎及组织黏合胶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经内镜结扎及组织黏合胶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内镜结扎及硬化剂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4%)略高于对照组(94.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3%)低于对照组(21.1%)(P〈0.05)。结论经内镜结扎及组织黏合胶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静脉曲张(GV)合并胃肾或脾肾分流道(SGRS或SSRS)患者经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胃镜及CT检查证实为存在SGRS或SSRS的17例G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内镜下胃静脉曲张硬化剂联合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效果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均因间断呕血、黑便入院。乙肝肝硬化9例,乙肝合并原发性肝癌2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隐源性肝硬化1例,门脉海绵样变1例,结肠癌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1例,Wilson氏病1例。胃静脉曲张分型GOV-1型2例,GOV-2型11例,IGV-1型4例,无IGV-2型。胃肾分流道13例,脾肾4例。17例患者均行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术后无异位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合并SGRS或SSRS的GV,经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在有效治疗GV同时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组织黏合剂固化物经分流道致异位栓塞发生的可能性。治疗前应行胃镜及门静脉CT血管成像检查,直观了解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及其交通支、分流道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黏合剂栓塞治疗后排胶过程与再发出血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病房收治,经胃镜检查明确存在胃静脉曲张,并接受了内镜下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的患者,对其行内镜随访至少1年,分析其病史资料、内镜所见、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 结果总计55例患者接受了内镜下胃静脉曲张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其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0.0±14.6)岁,其中GOV1型12例(21.8%),GOV2型11例(20.0%),IGV1型32例(58.2%)。共行黏合剂治疗58次,注射部位64点,平均每点注射1%聚桂醇(3.79±1.55)ml,组织黏合剂(3.02±1.17)ml。所有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间均生存,10例患者(7例IGV1型,3例GOV2型)再发上消化道出血共11次,其中排胶溃疡未愈8次、静脉曲张再发出血2次、胃角溃疡出血1次。排胶溃疡完全愈合的时间平均为(8.3±3.4)个月,其中36例患者(69.2%)于术后4~9个月完成整个排胶过程。对排胶过程≥12个月的患者共9例随访至2年,所有患者均完成排胶,且随访期间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结论内镜下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为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二级预防手段。黏合剂注射术后排胶为正常现象,术后再发出血可能和曲张静脉栓塞不完全相关,确保曲张静脉完全栓塞或有助于降低术后再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在硬化剂治疗前后作经皮肝穿门静脉造影(PTP)以了解栓塞形成范围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关系。肝硬化性食管静脉曲张患者26例(男22,女4),年龄32~70岁,内镜下均显示有F_2、F_3型蓝色曲张静脉伴红色征阳性。在X线下经注射硬化剂以栓塞曲张的食管静脉及其供支。所用的硬化剂为已加有造影剂的5%乙醇胺油酸酯(ethanolamine oleate)。注射量以充盈其供支为限,一般4~36 ml。注射后拔取内镜,即以先前插入胃腔内的气囊充气压迫注射部位30分钟至3小时以止血。每隔1天至2周注射一次。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穿刺组织黏合剂(TH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食管下段曲张静脉和贲门胃底周围血管为靶血管,将TH胶灌注至食管下段及胃底曲张静脉内,使曲张静脉永久性闭塞,并联合PSE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84例,18例患者行急诊栓塞治疗。结果(1)81例栓塞成功,成功率96.4%,3例术后1个月因肝功能衰竭、腹腔感染和脑出血死亡。(2)TH胶栓塞到食管下段曲张静脉及胃底周围血管者38例;栓塞冠状静脉及胃底贲门周围曲张静脉但未达食管下段者31例;仅栓塞到胃冠状静脉主干者9例。术后其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分别为71.1%(27/38)、35.5%(11/31)、0(0/9),χ^2=18.3105,P〈0.01。(3)随访6~47(31.0±16.5)月,13例患者再出血,总出血率为16.7%。其中食管胃底型栓塞再出血率为7.9%(3/38);胃底型再出血率为12.9%(4/31);主干型再出血率为66.7%(6/9),χ^2值分别为12.6603和8.0765;P值均〈0.01。结论经皮经肝TH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不仅可控制急症出血,还可预防再出血,是治疗和预防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有效方法,术中应尽量将TH胶注射到食管下段曲张静脉和贲门胃底周围静脉内,以确保介入栓塞治疗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最常见的门脉高压的并发症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和脑病。作者研究所采用的单独或联合应用各种栓塞疗法治疗这些并发症的非外科治疗,包括部份脾动脉栓塞术(PSE)、胃左动脉栓塞术(LGE)、经导管的曲张静脉栓塞术(PTO-TIO)、气囊闭塞逆行经静脉阻塞术(BRTO)和内镜下注射硬化剂(EIS)。 PSE能改善脾功能亢进,长期控制门静脉压力,保持血小板计数的增加,改善肝功能和全身情况,内镜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以组织胶为主要栓塞材料,采用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和预防门奇静脉断流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8年9月,对22例曾行断流术再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行PTVE组织胶栓塞(n=10)或内镜下硬化剂(EIS,n=12)治疗,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率、死亡率、治疗前后静脉曲张和肝功能以及PTVE治疗组患者在曲张侧支静脉栓塞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结果 ①在平均12.5个月的随访期内,PTVE治疗组患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0和0;EIS治疗组随访13.4个月,患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12和3/12,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TVE和EIS治疗均可显著减轻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程度.③对有门静脉血栓患者,PTVE联合门静脉球囊成形术,可以改善肝脏门静脉血供.④PTVE和EIS治疗均未加重肝功能损伤.结论 对门奇静脉断流术后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采用以组织胶为主要栓塞材料的PTVE治疗的疗效优于EIS治疗.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20,(9)
目的分析内镜超声辅助检查对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治疗方案选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超声辅助检查食管旁及支静脉情况后,经内镜下采用曲张静脉套扎术组治疗58例(套扎术组);内镜下采用组织胶注射术联合曲张静脉套扎术组治疗62例(组织胶联合套扎组),观察两组1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急诊止血率、再次出血率与随访6个月后静脉曲张消失率;治疗前后肝脏、脾脏弹性指数及治疗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溃疡、穿孔、胸骨后疼痛、发热)。结果套扎术组总有效率为81.03%低于组织胶联合套扎组总有效率95.16%(P0.05);组织胶联合套扎组静脉曲张消失率91.16%明显优于套扎术组81.03%(P0.05);组织胶联合套扎组肝脏弹性指数、脾脏弹性指数显著优于套扎术组(P0.05)。结论内镜超声辅助检查下采用组织胶注射术联合曲张静脉套扎术组该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20.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内镜治疗是预防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套扎术、硬化剂注射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硬化剂注射、组织胶注射、自膨式覆膜金属支架、联合治疗及其他内镜治疗方式等。现就各种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适应证、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