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左胸行贲门癌切除术达到肿瘤完全切除的可行性,比较经左胸和经腹两种手术入路的根治性切除率.方法 共有19例贲门癌患者入组.首先经左胸第7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关胸后经上腹部切口入路行规范区域淋巴结清扫(D2术式).两次手术切除标本分别送病理科检查.结果 该组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开腹手术中,19例标本共发现淋巴结122枚,7例(37%)患者开腹手术标本中存在转移淋巴结(23枚),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6版胃癌TNM分期系统,6例分期得以调整.结论 对于进展期贲门癌,单纯经左胸手术不能完全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淋巴结,尤其是腹腔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贲门癌手术入路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左胸行贲门癌切除术达到肿瘤完全切除的可行性,比较经左胸和经腹两种手术入路的根治性切除率。方法 共有19例贲门癌患者入组。首先经左胸第7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关胸后经上腹部切口入路行规范区域淋巴结清扫(D2术式)。两次手术切除标本分别送病理科检查。结果 该组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开腹手术中,19例标本共发现淋巴结122枚,7例(37 %)患者开腹手术标本中存在转移淋巴结(23枚),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6版胃癌TNM分期系统,6例分期得以调整。结论 对于进展期贲门癌,单纯经左胸手术不能完全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淋巴结,尤其是腹腔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上腹左胸两切口行近端胃切除治疗贲门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4月~2002年4月间采用上腹左胸两切口行贲门癌切除61例患者(两切口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施行经左下胸贲门癌切除60例(左胸组)的生存率、淋巴结清扫及严重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切口组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左胸组(P<0.05);严重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左胸组;两切口组术后平均每例腹腔淋巴结检查18.7枚,而左胸组仅为6.4枚,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局限于贲门部且胃小弯受侵不超过13的贲门癌,建议采用上腹左胸两切口行近端胃切除及两野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手术的彻底性和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经肛门标本取出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12例直肠癌患者接受腹腔镜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肿瘤标本经肛门取出,行结肠-直肠(肛管)端端吻合.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结果 12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5.4±3.6)岁.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23.6±85.3) min,平均失血量(75.6±15.2)ml;R0切除12例,D2清扫1例,D3清扫11例,肿瘤远切缘(3.1±1.8)cm.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6±2.1)d;除1例吻合口瘘外,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标本直肠系膜均完整,环周切缘均阴性,标本切缘均阴性;平均清扫淋巴结(18.9±6.3)枚,平均阳性淋巴结(3.6±1.4)枚.TNM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3例.术后随访2~5个月,排便功能良好.结论 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经肛门取出标本,完成结肠直肠(肛管)端端吻合,不违背肿瘤根治原则,技术上安全可行,并可避免腹部切口取除标本.  相似文献   

5.
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贲门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86例采用上腹左胸两切口手术的贲门癌患者淋巴结分组行病理检查,依据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分析转移规律。结果:86例共清扫淋巴结1146个,转移度28.9%,转移率72.1%,胸腔淋巴结转移率27.9%,腹腔淋巴结转移率70.9%。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与淋巴结转移率相关。结论:贲门癌有向胸、腹腔两野淋巴结转移的倾向,多数贲门癌的淋巴结遵循逐站转移、按贲门淋巴在腹腔、胸腔的引流规律转移。对于能够达到根治切除的进展期贲门癌应行胸、腹腔两野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29例中晚期贲门癌直接经左胸第8或第9肋床行全胃切除,其中25例淋巴结清扫达R2或R2以上。手术野显露良好,操作满意。我们体会,经左胸低位切口根治性全胃切除是可行的。并发症较其他切口低。并认为对中晚期贲门癌(包括近侧胃癌)行全胃切除应抱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切口在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52例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切除42例(8l%),开腹探查10例(19%),术后并发症5例(10%),死亡1例(2%)。结论经胸腹联合切口切除贲门癌较单纯开胸或剖腹手术显露好,有利于肿瘤切除、胃区域及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经胸与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结果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左胸和胸腹联合切口是贲门癌切除术常用的两种进路。为探讨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我们于1987~1991年将400例贲门癌随机选用左胸与左胸腹联合两种切口手术,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400例贲门癌中,男316例,女84例。年龄34~72岁,中位年龄62岁。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 分为左胸切口组(A组)与左胸腹联合切口组(B组),每组200例。手术方法:A组经左第7肋床切口,行贲门癌切除,按原则尽力清扫各区域淋巴结;若病变范围超过胃小弯三分之二则行全胃切除术,对有明确或可疑10、11区淋巴结转移或有胰腺受侵病例合并脾及胰体、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结显示液(LNRS)联合CK19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检出及微转移灶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经根治性手术乳腺癌标本分别应用传统法和LNRS法检出淋巴结,应用HE染色检测淋巴结转移状况,HE染色阴性淋巴结进一步行CK19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微转移病灶。结果传统法检出淋巴结774枚,HE染色pN0期患者37例(淋巴结463枚);应用LNRS处理后多检出淋巴结469枚,HE染色pN0期患者45例(淋巴结332枚);传统法和LNRS法HE染色均为pN0期的患者35例(传统法淋巴结441枚及LNRS法淋巴结244枚,共685枚)。685枚淋巴结进一步行CK19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例患者(淋巴结17枚)发现微转移病灶。传统法pN0期的患者中有13.5%(5/37)的患者分期移动为pN1mi;传统法pN0期的患者中有5.4%(2/37)的患者分期移动为pN1;传统法pN1期的患者中有16.7%(2/12)的患者分期移动为pN2;传统法pN2期的患者中有14.3%(1/7)的患者分期移动为pN3,总体上共有17.2%(10/58)的患者发生了N分期的移动。结论应用LNRS能够显著提高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检出数量,行CK19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微转移病灶,可更准确地反映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态,对于评估N分期及指导术后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1984年3月至1996年12月行贲门癌切除术共70例,均经胸切口手术。本组资料表明:癌肿侵及浆膜者58例,占83%;组织学分类中低分化腺癌20例.占29%,上切端距瘤体上缘5cm,切端阳性2例,占2.9%;贲门周围淋巴结转移者占81%;食管下段淋巴结转移者占26%。提示责门癌可侵犯食管下段5cm以上,且食管下段周围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为彻底清除癌转移淋巴结及切除足够的食管长度,作者主张剖胸入路,并强调术中除彻底清扫1、2、3、4、7组淋巴结外,亦应把食管下段淋巴结(110组)作为重点进行清扫。另外,剖胸贲门癌根治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作好围手术期处理对防止术后并发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左胸单切口和颈-右胸-腹三切口在食管癌根治手术中的淋巴结清扫情况,探讨食管癌手术中合理的淋巴结切除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左胸切口组62例和三切口组33例,对淋巴结清扫状况和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95例患者共切除1322枚淋巴结,平均每例切除13.9枚。95例中有43例(45.3 %)出现淋巴结转移。左胸切口组和三切口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3 %(25/62)和54.5 %(18/33)。上段和中段食管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 %(2/8)和40.0 %(4/10),下段食管癌的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3.8 %(7/13)。食管癌的浸润深度(r=0.315,P=0.007)和分化程度(r=0.239,P=0.017)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肿瘤长度>2 cm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χ2=34.2,P<0.001)。左胸切口组和三切口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8 %(16/62)和4.2 %(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869)。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6 %(1/62)和3.0 %(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651)。结论 食管癌根治手术应综合考虑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长度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对于上、中段食管癌宜选择三切口利于行术野淋巴结切除,下段食管癌应重视腹腔淋巴结的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手术径路选择个体化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共456例胸段食管癌根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径路对肿瘤根治性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食管癌根治术,其中左胸后外侧开胸+左颈部切口(Ⅰ组)268例,单纯左胸后外侧开胸(Ⅱ组)42例,右胸后外侧开胸+上腹部正中切口(Ⅲ组)94例,右胸前外侧开胸+上腹部正中切口+颈部切口(Ⅳ组)52例。胸上段癌59例中,Ⅳ组43例,Ⅰ组16例(临床分期T1-2);中段癌316例中,Ⅰ组231例,Ⅲ组76例,Ⅳ组9例;下段癌81例中,Ⅰ组21例,Ⅱ组42例,Ⅲ组18例。全组食管上切端残留癌5例。全组清扫淋巴结8141枚,平均每例(17.85±8.94)枚,检出有淋巴结转移186例,共758枚,淋巴结转移率40.8%(186/456),转移度9.3%(758/8141)。全组发生并发症共80例,其中吻合口瘘12例,胸胃瘘4例,肺部并发症21例。Ⅳ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为36.5%,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段食管癌手术径路的个体化选择策略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与根治率。手术创伤的控制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肿瘤外科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经“三野”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淋巴结转移病例占62.6%,转移率11.38%,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率为5.5%。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胸部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达到31.7%、21.9%、9.75%、21.2%、30.5%、12.7%和12.1%、15.6%、34.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浸润。与肿瘤长度关系不大。结论 胸段食管癌表现上下“双向性”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应常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腹部肿瘤侵犯胰腺组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30例上腹部恶性肿瘤侵犯胰腺及胰周组织患者,采用原发癌肿根治性切除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3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死于多脏器衰竭。胆囊癌伴胰头后方转移淋巴结融合固定者术后平均随访35个月,胃窦癌侵犯胰头部粘连固定者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胃癌复发侵犯胰头部者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结肠肝曲癌侵及胰头十二指肠者术后平均随访41个月,肝门部胆管癌伴胰头后方转移淋巴结融合固定者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结论对上腹部肿瘤侵犯胰腺者及时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可提高肿瘤手术切除率,可望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食管癌的经验。[方法]自1988年至1998年对100例食管癌施行切除术,其中上段8例,中段72例,下段20例,手术入路计经左颈、右胸、腹部三切口18例,右胸、腹部二切口49例,右胸后外侧单切口5例,左后外侧单切口 28例,切除食管后均作食管胃一层间断吻合重建消化道。[结果]住院死亡4例,死亡率为4%,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37.2%(16/43)。[结论]食管癌的手术入路应取决于病灶的所在部位;主张一层食管胃吻合术重建消化道;为了提高食管癌术后的生存率,必须作广泛的食管切除及彻底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6.
杨清杰  张强  郭明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7):1108-1110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规律。  方法  对164例胸段食管癌手术病例的腹腔淋巴结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胸上、中、下段三组食管癌病例,在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病理分期等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胸上段6.9%、胸中段27.4%、胸下段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间,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食管癌存在特殊的跳跃性淋巴结转移,食管胸上段癌只要侵及黏膜下层即有可能通过毛细淋巴管网向下跳跃性转移至腹腔淋巴结,而绝大多数的食管癌诊断时已达T1b期以上,即肿瘤侵及黏膜层以下,因此并不能说早期胸上段高分化食管癌就不易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手术时常规行腹腔淋巴结清扫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0,自引:15,他引:55  
目的 了解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对243例单纯技术切除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45.3%,转移度10.5%,表现为沿食管周上的上下“双向性”转移。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分化,肿瘤长度则影响不大。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16.4%,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1.9%(P〈0.01),。淋  相似文献   

18.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食管癌(Eca)的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对1987年~1996年间手术治疗815例Eca中41例胃切除后Eca的手术治疗进行分析。1例胸下段Eca行切除并残胃食管弓下吻合术,40例右胸入路行右半结肠代食管术合并颈、胸、腹淋巴结清除术。结果:41例胃切除术后Eca颈、上纵隔、中下纵隔和腹部淋巴转移率分别为34.1%、21.9%和19.6%。并发症发生率48.7%。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34.1%,无手术死亡。全组3、5年生存率41.6%和15.4%。根治性手术3、5年生存率46.6%和22.2%。姑息手术无1例生存超过5年。3年生存率14.3%。结论:对胃切除术后Eca颈、上纵隔和腹部淋巴结清扫很重要。结肠代食管术为安全有效办法。右半结肠经胸骨前、后径路代食管术是胃切除后Eca手术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