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系统总结临床疗效基础上,结合岭南地域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为本、瘀毒致病”的病机;脾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之基础,血瘀夹毒是中晚期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之核心,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过程中,不仅虚、瘀、毒并见,更重要的是虚、瘀、毒之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络病病机具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多瘀多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络病相似,病机为脾虚络瘀,故可归属于胃络病。莪术具有“辛以走窜,引经通络”“温以消积,缓攻宿疾”的功效特点,专攻“气中血滞”,恰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瘀之病机,故以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获良效。临床与黄芪、木香、黄芩、蒲公英等药配伍,更能增强通络之效。  相似文献   

3.
总结周福生教授辨治调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周福生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是常见的外因,脾气虚弱则是关键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热、瘀血为标,气机升降失常贯穿病程始终。周福生教授提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辨证-辨质”三位一体的辨证思路及治养结合的观点;治疗与调护以扶正祛邪、注重顾护脾胃与调整气机为原则,将慢性萎缩性胃炎通常分为脾胃气虚、脾虚肝郁、气阴两虚和脾胃湿热4型,分别采用陈夏六君丸或香砂六君丸、柴芍六君子汤、益胃汤、藿朴夏苓汤进行加减治疗,并根据夹湿、夹瘀、夹肝郁气滞、夹热毒等兼夹证的不同而随证加减。提出“近期治疗-中期治疗-延期随访”的疗程与随访方案,即包括半年内的中医药近期治疗,近期治疗结束至慢性萎缩性胃炎逆转为非萎缩性胃炎后的再巩固治疗半年的中期治疗,以及所有疗程结束后的追踪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萎缩者,一般需辨证治疗3 ~ 6个月,中度萎缩者,需治疗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4.
高金亮教授曾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因滞致虚,因虚夹邪"的学术思想。并以"滞则通之,虚则补之,夹邪则祛之"为切入点,着重于对滞虚邪的认识和理解。认为"滞"为标,多为食积、痰饮、水湿、气滞、血瘀等,"虚"为本并不局限于脾胃的虚损。正虚则邪乘,日久可化热伤阴,久病入络,络瘀则血阻。在疾病的后期阴虚和气虚的表现会更加明显,临床证型主要归结为气虚夹瘀型和阴虚夹瘀型,以益气行消法和养阴行消法治疗。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胃黏膜上皮的反复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病变的一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中上腹隐痛不适、纳差、嗳气、食后腹胀等。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将其归为胃癌前疾病。山西省中医院李晶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之本是脾气虚,病机之标是胃络瘀阻、兼夹毒邪,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一则不忘致病之本——脾胃虚弱,用药轻清平和,时时顾护脾胃;二则重视恢复脾胃升降之职,善用消食导滞之品,助中焦运化;三则谨记瘀血阻络贯穿疾病始终,注重理气活血解毒,同时兼顾养血活血,津血同调。临床治疗以“气虚血瘀夹毒论”为指导,以自拟萎胃方为基础,针对患者不同病情临证灵活加减,配合饮食调整、情志调摄,取得了显著疗效。文章通过案例介绍李晶主任“气虚血瘀夹毒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病因多侧重于内伤.症型错综复杂,笔者着眼“久病多虚”,“久病多瘀”,遵“以通为补”之说,施以肝脾胃同治,目拟“消症复胃九”从1988年至1997年。共治疗萎缩性胃炎届脾虚夹瘀型和阳虚夹湿型12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就治疗和用药体会就正于海内外同道。[临床资料]所选脾虚夹瘀型和阳虚夹湿型(阳虚木模型另作报道)120例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对岁以下者30冽,30岁~45岁60例,45岁以上者30例。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63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20年,治疗前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或超声造影和胃粘膜活检确诊。临床症…  相似文献   

7.
王道坤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应存 《中医药学刊》2005,23(9):1571-157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胃腺体萎缩,分泌胃酸减少而产生。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王教授主要贯穿着“分型明晰、虚实必辨、痰瘀细审、汤丸结合”的主导思想,在临床辨治中,其将萎缩性胃炎分为4型,即中虚气滞型、脾胃阴虚型、湿热阻络型、肝胃不和型。同时王教授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虚标实,痰瘀互阻”的新观点,从敦煌医学文献中发掘出萎胃灵号系列秘方,配合运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赵文霞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芳忠 《河南中医》2006,26(9):16-17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疑难病症之一,由于其病史较长,病情顽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医家每感棘手。笔者有幸随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赵文霞教授侍诊,深感其治法独到,辨证精细,疗效卓著。现将赵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1“虚中夹瘀”为病本赵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起病多因患者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损伤脾胃;或因情志不遂,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损伤脾胃;或由长期过服理气香燥之品克伐胃气致胃气虚损。“胃为多气多血之乡”,“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安。”以上诸因均可致胃气虚损…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根据朱良春的诊治经验,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3型论治,即1.阴虚木横,肝胃不和型;2.脾虚气滞,瘀阻胃络型;3.中阳不振,气滞夹湿型。通过对系统观察的107例进行疗效分析,总有效率为84.11%。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进行系统化、规律化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介绍刘冬梅教授运用和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刘冬梅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脾胃气虚、浊瘀内蕴,临床自拟和中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疗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黄骏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学验俱丰。黄师治疗萎缩性胃炎用药灵活,疗效显著。现简介如下。1 从虚与瘀探查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每因情志不调、进生冷不洁饮食、嗜烟酒浓茶等,导致胃粘膜损伤,使胃腑通降失和而发病。若胃炎反复发作,久病不愈,则久病必虚,久痛入络,出现胃阴不足,胃络瘀塞,或脾胃虚寒,瘀血阻络,故虚和瘀是其基本病机。临床上多表现为虚中夹实、寒热错杂之证。2 以育和通降为法 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多发病、常见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部不规律的疼痛、嗳气、纳差、饭后饱胀感、消瘦、腹泻或便秘等症。近代研究证实慢性胃炎的发生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简称HP)有关,故此属中医“邪气客胃”的病理改变,对于老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据我们临证所见,以脾虚证多见,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偏阴虚者多为脾虚胃热型,偏阳虚者多为脾虚胃寒型,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瘀血证候,并夹有食滞、湿热、痰湿(浊)等,故总体上老年性胃病患者是以脾虚为本,以血瘀为标,根据纤维胃镜检测,发现H…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属于癌前病变,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刘华一教授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工作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形成机制,提出“因滞致虚,因虚夹瘀”的理论,并力倡“脾胃气血升降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成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寒热错杂、湿热蕴阻四个证型,并提出调畅升降、泻实补虚以及补血活血、通络祛瘀的基本治疗,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及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是癌前状态中最常见的阶段。脾虚夹滞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病机,随着病程的进展,其发病机制会在核心病机基础上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征发生演变,衍生出新的病机因素,多种病机因素相互交结,导致该病迁延不愈,日久或会导致胃黏膜癌变。故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病机出发,围绕病机演变规律,并结合内镜下不同病理表现,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演变过程与病邪兼夹,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沈舒文教授从滞损交夹的病机出发,将该病分为胃阴虚、脾气虚、邪结气滞、脾虚湿滞、食积停滞、胃络瘀滞、胃气逆滞六型,并依据各证型特点灵活用药,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治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李永成教授从脾胃论治崩漏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崩漏的基本病机有三,概括为“虚”“热”“瘀”,临床常从脾胃论治,认为脾虚型崩漏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虚火热、脾虚夹瘀证,临证分别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逐瘀止崩汤加减治疗。李教授在治疗中十分重视调和脾胃,常以补脾胃、降胃气、通阳明、消食积为主,以开心窍、调肝气、滋肾水、化瘀血为辅,获得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马贵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捷 《中医药学刊》2003,21(8):1252-1252
马师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失宜、七情过极、劳倦过度等有关,临床上表现为胃脘隐痛、乏力、痞满、纳差等虚弱症候,故脾胃虚羁是养病的发病基础。盖胃主受纳,宜降则和;脾主运化,宜升则健。如脾胃受病,谷气不升,脾气下流,清不升而浊不降,而发生病变。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离不开瘀血为患。各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劳倦日久皆可致瘀。盖因各种致病因素影响脾胃功能,久则脾胃虚弱,脾虚气滞。日久则气滞血瘀。马教授常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其治疗每强调“三分药,七分养”,对饮食宜忌相当注意。  相似文献   

18.
周来兴,传统医学博士、中医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为永春县中医院省中医脾胃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周主任认为当前的脾胃病多为寒热错杂、脾虚血瘀之证,这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改变有关.且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属阳,病多实热;脾属阴,病多虚寒,这就导致脾胃病多偏寒热错杂之证.胃病为慢性病,久病伤及正气则虚,虚则气血不畅,血脉瘀阻则挟瘀.因此周主任针对这一病因病机创立胃2方,主治慢性胃炎寒热错杂、脾虚血瘀之证.我们临床跟随周老以胃2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胃腺体萎缩,分泌胃酸减少而产生.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王教授主要贯穿着"分型明晰、虚实必辨、痰瘀细审、汤丸结合"的主导思想,在临床辨治中,其将萎缩性胃炎分为4型,即中虚气滞型、脾胃阴虚型、湿热阻络型、肝胃不和型.同时王教授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虚标实,痰瘀互阻"的新观点,从敦煌医学文献中发掘出萎胃灵号系列秘方,配合运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症”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根据萎缩性胃炎(中医)病理特点及演变,提出“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症”这一新的病症概念,探讨机理,归证分型,优选辨证论治调控途径,提出的辨治四要点,切中萎缩性胃炎病损关键,提高了临床疗效。1发病机理探讨萎缩性胃炎当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发病机理为脾胃素虚,遭受情志不和、饮食不节、湿热之邪(螺杆菌)等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肝胃不和(临床病理特点),其在病理演变、转化过程中.又可出现一系列伴随病理变化,可因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火气克犯脾胃,形成郁热型肝胃不和;又因火热内燔,不仅灼伤肝阴,且易伤胃津,形成阴虚型肝胃不和;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脾虚湿蕴,土壅木郁,致肝脾两脏功能失调,形成脾虚型肝胃不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