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五更泄泻非皆阳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更泻”以发病时间(黎明时)为特点命名,较早出现于《丹溪心法》:“有每日五更初洞泻……虽节省饮食忌口,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至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言其病机为肾虚,故又称之为“肾泻”。赵献可《医贯》亦说:“今肾既虚,则命门之火熄矣……故令人多水泻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气的运动以开、阖、枢为表现形式,若枢机畅达,则脏腑气机通畅,阴阳和合;若开阖不利,则脏腑气机阻滞,阴阳失交,出现五脏六腑的相关病变.脾肾阳虚型泄泻的发生亦是由于体内阴阳开、阖、枢枢机不利所引起.因此,此研究从三阴三阳开阖枢角度来论治脾肾阳虚型泄泻具有重要的临证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更泄泻一病,前人多责之于肾阳虚弱,脾失温养所致,以温养脾肾法治疗大多有效,但也会碰到效果不理想的病人。作者在临床中发现用温养脾肾法无效的五更泄泻病人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脉弦等肝郁表现,故考虑其腹泻可能为肝郁犯脾。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所致,采用疏肝理脾法治疗,获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四神丸汤剂加减应用于小儿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1例脾肾阳虚型泄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予蒙脱石散口服治疗;观察组31例,予四神丸汤剂口服治疗,不与其他治疗方法联用。疗程5 d,对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和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总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而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四神丸汤剂加减对小儿脾肾阳虚型泄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消渴病久脾肾阳虚泄泻的临床观察。方法:对50例脾肾阳虚型消渴病泄泻患者以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为基础方水煎服,日一剂服用,观察其泄泻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结果:50例中,治愈46例,占92%;好转3例,占6%;无效1例,占2%,有效率为98%。结论: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消渴病久脾肾阳虚泄泻临床疗效有效。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6,(6):671-672
目的:分析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法应用于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中医证型均为脾肾阳虚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汤剂治疗,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候评分、主要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总有效率、中医症候总积分、腹胀、腹痛及腹泻频率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法应用于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可使主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
泄泻为小儿常见多发病之一,多种原因皆可引起,泄泻日久不愈而致脾肾阳虚,小儿服药困难,采取《四神丸》研末外敷脐孔治疗此泻,取得肯定疗效。58例的统计结果,总有效率达91.4%,取神厥穴敷之,路捷、药神,直达病所,壮火散寒,固涩止泻。药末不用醋或姜汁调和,以免伤损小儿肌肤.鸡蛋煮熟,去黄用蛋白纳药末外敷脐孔,紧腠且不使药气外泄,力专且宏,诸症可愈。  相似文献   

8.
“五更泻”亦名晨泻,指黎明前泄泻,以黎明前腹部冷痛或胀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为特征。一般认为脾肾阳虚所致,故又名肾泻、脾肾泻。如《医学三字经》:“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故五更泻的临床治疗,多以四神丸、真人养脏汤化裁。但不少医家也认识到本病并非只脾肾阳虚可引起。李中梓谓有“食积”、“寒积”、“酒积”;  相似文献   

9.
泄泻的发生和脏腑气机运行失常关系密切,其中肝脾不调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病机.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运转之枢,肝主一身气机之疏泄.故调理肝脾气机是治疗泄泻病的一种常规思路.本文另辟蹊径从《黄帝内经》中的开阖枢理论来探究肝脾不调型泄泻的病机证治,以三阴三阳开阖枢机理对该病论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子云老师运用王孟英培土抑木法治疗肝气乘脾泄泻,认为肝气乘脾泄泻是由于肝强脾弱,木虚土乘所致,以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泻下多为完谷不化,兼见咽干眩晕或呕吐,脉弦为辨证要点,结合临床提出了健脾宜用甘淡,以求扶脾不助肝横;抑肝宜用酸味,做到柔肝不碍脾运;寓收涩以疏通,达到涩肠不留邪浊的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1.
李旭君 《河南中医》2016,(3):469-47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采用调补脾土的方法,即治其未显出病状的脾脏,目的是增强脾气,防止被肝气克伐,阻断传变环节,防止肝病的发展恶化。此处"实脾",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补脾,即采用"甘味"药补中健脾,脾运健旺则气血化生充足,既防病邪入侵,又使肝得以滋养濡润,条达肝气;二是调脾,即采用调和之法,防止脾气机壅滞,从而使脾运化功能正常的目的[7]。肝病的常见证型有虚实之分。实证常见于情志不舒导致肝失疏泄引起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气火上逆;阴不制阳导致的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火邪、寒邪、湿热之邪侵及肝经而引起的肝气郁结,肝火炽盛,寒凝肝脉,肝经湿热等病症。实证治疗分两个方面,一为肝脏邪气有余而正气尚足,脾气不衰时,当泻肝护脾。在治肝的同时采用化脾湿,清脾热,行脾气的治疗方法,用药如陈皮、木香、砂仁、黄连等,防止脾气壅滞,保持脾气健运;二为肝病实而脾气受损时,治疗当泻肝补脾。  相似文献   

12.
从"肝与脾五行相克"的角度论述肝与脾的密切关系,对肝脾两脏的生理病理进行阐述,并从"肝"治疗消化性溃疡,为"脾病从肝论治"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肝与脾的生理及病理关系,肝病如何传脾,如何实脾等方面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同时以脏腑虚实及五脏生克制化为原理,推论出五脏虚实的相应治疗法则,为脏腑虚实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其功能表现于促进水液代谢、促进脾胃运化功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等方面。多年来,这一认识早已为中医界所熟知而且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肝主疏泄是如何调控水液、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其作用机制为何"却少有研究。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疏肝健脾法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法,提出了通过对疏肝健脾法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的作用机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辨证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0例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采用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疗程均为6周,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试验组痊愈30例,显效27例,好转13例,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6例,好转27例,有效率为70.00%。胃镜疗效中试验组痊愈33例,显效27例,好转14例,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15例,好转24例,有效率为73.75%。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在治疗中出现5例便秘,3例恶心、呕吐,1例过敏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应用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从肝主疏泄谈肝脾相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主疏泄实质上是对气机的疏泄。中焦脾升胃降的气机有赖于肝疏泄气机来斡旋。气机疏泄太过,木旺克土,土受克而动;气机疏泄不及,木不疏土,土无力以运。肝失疏泄有太过、不及之分,故对脾运化的影响也不同。"木不疏土"较"木旺克土"使脾运化功能减退得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适宜于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中药复方活性发现、药效评价、新药研发及中医方-证对应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的演变规律和现代临床病理机制的研究,建立适宜于脂肪肝肝郁脾虚证模型评价的证候积分表,并选择联苯双酯滴丸和三七脂肝丸作为模型反证药物,模型组大鼠每天按分组给予不同配比的高脂低蛋白饲料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每周2次腹腔注射猪血清,联苯双酯滴丸组按8.1 mg·kg~(-1)给药,三七脂肝丸组按2.7 g·kg~(-1)给药,连续给药14 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日食量、日水量,并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日食量、日饮水量增加缓慢,指标ALT,AST,γ-GT,TC,TG,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降低,病理学检查可见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肪变性、脂肪粒,且行为学观察发现,大鼠出现的主证、次证均符合肝郁脾虚证的证候表现,表明3个模型组均造模成功,其中,模型1组有3只大鼠死亡,模型2组有1只大鼠死亡。反证药物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病变表现。结论:脂肪肝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具有死亡率低、耗时短,可用于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中药复方活性发现、药效评价和临床方证相关性研究与机制探讨。  相似文献   

18.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错综复杂,笔者总结全国名老中医陈宝贵教授临床经验,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诊治与肝有密切关系。对脾胃病的治疗,注意从肝木调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同中有异。根据肝、脾生理病理特性,治脾明辨虚实,厘清轻重,活用运脾、健脾、温脾、醒脾、补脾等法;调肝体用并重,精准辨证,活用疏肝、缓肝、散肝、柔肝等法。临床上,治脾与调肝相辅相成,治调并举,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