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很多常见病在许多群体中发病率大于1%,这些病从双生子及家系研究中已确认是遗传的,但遗传缺陷的特性一直未能搞清。这些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病、癫痫、Alzheimer型痴呆,主要的精神性疾病有躁狂-抑郁症(双相型)和精神分裂症。这些病的遗传曾认为是非孟德尔式遗传,即在家系中不能简单分为隐性或显性遗传性状,通常认为是多基因遗传,即易患性是由许多基因的积累作用,没有任何单一基因本身能明显影响这些病的易感性。然而,单基因在这些病的一些病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包括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21号染色体连锁的Alzheimer型痴呆与特定染色体区域的基因连锁和关联 相似文献
2.
3.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自杀的现象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自杀的现象学分析刘华,曹中昌,陈景清,王培胜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蔚永亮,江开达山东梁山县精神病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自杀是精神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自杀占精神病人自杀的大多数[1],但二者自杀的现象学不同... 相似文献
4.
对42例抑郁症与47例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病人起病多较急,常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绝望,早醒和精神运动性抑郁等症状较多而幻听较少,未遂自杀率为28.6%,较精神分裂症组(22.9%)高。 相似文献
5.
自杀是精神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最为常见[1]。本文对132例精神分裂症和32例抑郁症自杀未遂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抑郁症自杀未遂发生率(28.07%)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2.86%)。两组在发病年龄、病程、幻觉、妄想、自责自罪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1资料来源本文为1990~1997年在找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4620例、抑郁症114例,按CCMD-2-R[2]诊断标准,分别筛选出有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132例和抑郁症32例。对2组年龄、婚姻、经济状况、家族史、病前性格、起病形式、病程、生活事件、临床特征、自杀时间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与正常人群的心理防御机制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防御机制问卷对30名抑郁症和3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并分别与30名正常人做对照研究.结果:①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及其投射、潜意显现、抱怨、幻想、退缩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②抑郁症组和精神分裂症组患者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上与正常人不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均采用防御方式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7.
薛慧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5):516-518
目的比较住院抑郁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自杀死亡率的差异。方法采用病史资料,精神检查和量表评定的方法 ,确定抑郁症32例,精神分裂症62例为研究对象,并在出院5年后追踪调查其自杀的情况。结果住院患者抑郁发作的自杀率为80.0%,自杀未遂为52.5%,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32.4%,其中自杀未遂为21.9%,两类疾病自杀行为的人数所占百分比经卡方检验,差异显著(χ2=9.594,P0.01)。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抑郁情绪为主(100%),绝望是自杀的直接原因,妄想(56.2%)、焦虑(25.0%)等次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主要因素为幻觉妄想(59.7%),抑郁情绪(26.6%)次之。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伴有自杀行为的患者5年追踪结果显示:两类患者都有自杀死亡行为,抑郁症的自杀死亡率高于精神分裂症(11.1%和8.8%)。结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自杀需要长期的药物及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住院躁狂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接收的56例躁狂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5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常规基础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方式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候的躁狂和抑郁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比较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躁狂抑郁症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能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估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比较总成本及成本构成的差异,并探讨成本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该3类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共3 175例,收集患者过去1年内门诊及住院的产生的医疗总费用和自付费用、门诊或住院花费的非医疗费用、患者因病无法工作的时间以及因病损坏财产的其他损失。从个人水平和社会水平上测算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3类精神障碍成本的影响因素。结果:精神分裂症人均疾病总成本在个人水平和社会水平上均高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3类精神障碍的间接费用均高于直接费用,双相障碍间接成本占比略高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工作状态以及婚姻状况(P<0.05)是影响疾病成本的重要因素。结论:3类精神障碍的经济负担较重,其中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最重,因精神障碍导致的生产力损失是疾病成本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冯志颖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0,(2)
本文调查275例(男171,女104)精神分裂症(精分症)和140例(男84,女56)躁狂抑郁症(躁郁症)的皮纹学改变,结果如下。 同正常人群比较:精分症a—bRC(38.05±4.58)低;atd角(男40.46±5.58°,女42.16±5.97°)和t百分距离(男16.95±6.48,女17.93±6.00)大;手掌真实花纹出现率,小鱼际(男11.70±1.74,女9.62±2.04)低,指间区I_4男性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症状学及神经递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阴性和阳性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研究证实 ,两个亚型在DA、NE及 5-HT等神经递质代谢方面正好呈负相关。这种症状学及生物学的异质性已形成共识[1- 6 ] 。但是随着阴性精神分裂症与阴性症状的提出 ,我们面临一些新的课题 :即阴性症状与抑郁症状共存现象 ,二者不仅共存于精神分裂症 ,也共存于抑郁症 ,并因此导致临床上的诊断困难与混乱。本文从阴性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在症状学和神经递质两个方面探讨二者的相关性。1 对象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2 1例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以CCMD - 2同时参照Andreasen阴性精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和首发抑郁症患者病理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ELISA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和首发抑郁症患者各30例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2、-6(IL-2、-6)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6受体(sIL-2R、-6R)浓度,以3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2个患者组血浆IL-2、-6和sIL-2R、-6R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精神分裂症组血浆sIL-2R高于抑郁症组(P<0.05),而IL-2、-6和SIL-6R低于抑郁症组(P<0.01).治疗后,精神分裂症组m浆IL-2和sIL-6R、抑郁症组血浆IL-2、sIL-6R、sIL-2R和IL-6均下降(P<0.01);精神分裂症组血浆IL-2和sIL-6R仍低于抑郁症组(P<0.05);精神分裂症组血浆sIL-2R和IL-6、抑郁症组血浆sIL-6R仍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和首发抑郁症患者均处于免疫激活状态,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可能是二者表现不同临床症状的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住院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住院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比率,临床特征及自杀死亡率的差异。方法:采用病史询问、精神状态检查和定式评定的方法,确定精神分裂症有自杀行为者64例,抑郁症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在5年后追踪调查其自杀死亡的情况。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33%,其中自杀未遂者为12.9%;抑郁发作的自杀行为发生率为89.5%,自杀未遂者为57.9%。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的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为幻觉妄想;影响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除情绪障碍外,有8~11%的病人伴有妄想症状。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伴有自杀行为的追踪病例中病程在6年内自杀死亡的比率分别为2.9%和5.6%。结论: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自杀行为是精神科临床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临床医师应当重视发病期精神症状对自杀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与精神抑郁症患者的球结膜和甲襞微循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精分症和抑郁症患者的BCM和NFM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分三组 ,精分症组 32例、抑郁症组 30例、正常对照组 30例 ,观测三组患者及正常人的BCM ( 2 1项 )指标 ,NFM ( 1 4项 )指标。结果 :精分症和抑郁症的BCM及NFM表现均有血管形态、血液流态及血管周围反应异常改变。但二症各有其特点 :精分症以血管形态异常为主 ,而在精神抑郁症组病人的BCM和NFM ,以流态、流速异常为主。结论 :研究表明二症均有微循环障碍 ,其机理是精分症和抑郁症均与脑神经、血管、激素调节及药物、血液流变性等影响有关 ,提示BCM和NFM检测及其变化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脑电超慢涨落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援朝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6,15(3):182-183
脑电超慢涨落图(Encephalofluctuogram, EFG)分析技术是近几年来不断推广和完善的由我国首创的世界先进技术。该技术是利用现代数学物理方法,结合动物实验和大量的正常人与非正常人的脑电图的数据分析总结出来的。该技术认为, 脑电波的某些频率成分的涨落信息反映了脑内对应 相似文献
17.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SC)和抑郁症患者(DP)的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深入比较该指标在两种疾病人群中的表现,探究这一指标对两种疾病大脑异常情况的反映。 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各100例(男:50,女:50),采集睁眼、闭眼两种状态下的静息态脑电数据;对脑电信号进行信号预处理,并通过独立成分分析实现伪迹校正;基于Welch变换进行功率谱分析,归一化后利用相对功率计算脑电的功率谱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手段,对该指标做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在任意相同状态下,精神分裂症组的组平均功率谱熵在每一导联上都低于抑郁症患者组(导联平均功率谱熵:闭眼状态下,SC:1.26; DP:1.32;睁眼状态下,SC:1.33; DP:1.37),且在多数导联上差异显著(P<0.05);对于两组被试,其闭眼状态下的功率谱熵均分别低于睁眼状态下的功率谱熵;对于功率谱熵从睁眼状态至闭眼状态的减少量,两组被试在Fp1、Fp2导联存在显著差异(P<0.05)(Fp1:SC为0.08,DP为0.02;Fp2:SC为0.09,DP为0.02);在睁眼状态下,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大脑左右半球功率谱熵的不对称性存在差异,精神分裂症组表现出更广的不对称性(呈显著不对称性的电极对:SC有4对,包括F3-F4、O1-O2、F7-F8、T5-T6;DP有2对,包括P3-P4、F7-F8);闭眼状态下二者的不对称性均只显著体现在F7-F8、T5-T6导联(P<0.05)。 功率谱熵这一指标能够敏感直观地描述功率谱的分布情况与不规则程度,进而反映脑电信号的复杂程度以及个体大脑活跃程度。该指标能够作为一项有效参考,反映两种疾病人群在静息态下大脑活动的差异,并有望用于区分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 相似文献
18.
微小非编码RNA(microRNA, miRNA)作为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非编码小RNA,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效应。有证据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存在miRNAs表达失调。由于其在外周血、脑脊液中的稳定性与可定量检测性,miRNA是极具吸引力的生物标志物。本文旨在探讨精神疾病与miRNAs之间的关系以及miRNAs参...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