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因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就诊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5例患者(采用改良后路减压术),对照组90例患者(采用常规后路减压术),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后弓角度以及椎管占位均有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评价总有效率为61.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改良后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王滨男  齐明  宋雪 《中国医药》2009,4(4):298-299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在急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38例急性肠梗阻患者,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的19例为导管组,在X线透视下经鼻置入3000mm肠梗阻导管至Treitz韧带远端20cm以上,观察其治疗效果,并与另19例经鼻胃管减压患者(胃管组)比较。结果与胃管组比较,导管组置管24h后腹围缩小的程度、置管24h后减压量、立位腹部平片中液气平面消失时间、开始排气、排便时间和中转手术比例,均优于胃管组(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急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可能会使部分急性肠梗阻患者避免手术,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章志明 《江西医药》2014,(7):586-587
目的:探讨改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32例行改良MVD治疗的三叉神经痛(TN)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疗效、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找到责任血管,动脉性压迫占96.87%;术后3例疼痛明显减轻,24例术后疼痛逐步缓解,5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4.37%;术后感面部麻木者4例,口周疱疹者6例;短暂性恶心症状10例,其中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伴呕吐或头晕,均经处理后症状基本消失;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各1例;皮下积液l例,经抽吸后加压包扎治愈。结论改良MVD是治疗TN是最佳方案,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减少术后复发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骨瓣减压及内减压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五年来收治的梗死面积达一侧大脑半球三分之二,跨三个脑叶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8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及内减压治疗的12 例,单纯去大骨瓣减压的8例,保守治疗的8例.结果 将三个治疗组治疗结果相对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通过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内减压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去骨瓣减压即保守治疗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计算、计量开颅手术不同骨窗外减压与内减压术增加的颅腔容积,评价外减压术与内减压术的理论效果。方法通过球缺体积公式计算不同骨窗单一外减压术后1~3 d、7~8 d、14~16 d颅脑CT片显示最大隆起平面增加的颅腔理论容积;计量左、右颞极及额极內减压术中实际减压脑组织体积;评价不同减压方式,不同时间节点对增加颅腔相对容积的理论效果。结果左、右额极减压术内减压体积明显高于左、右颞极减压术(P <0构.05)。不同骨窗术后1~3 d、7~8 d、14~16 d外减压体积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相同时间不同骨窗,随骨窗面积减少外减压体积减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合理选择减压方式,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手术的远期疗效,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时应该如何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法总结了67例经三年以上长期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病例,将前、后路手术的手术疗效结合病变的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单节段病变,23例前路手术术后均改善明显,1例后路手术术后病情恶化;双节段病变,15例前路手术的疗效明显好于11例后路手术(P〈0.05);三节段病变,6例前路手术和6例后路手术的疗效无显著差别(P〉0.05);四节段病变,5例后路手术疗效均佳。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病变累及单节段和双节段时,采用前路手术比较合理;三节段病变,前路和后路手术均可采用;四节段病变,采用后路手术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术引流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72例患者行胃肠减压术的护理方法与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插管深度在55~65cm之间时,吸出的胃液引流量逐渐增多,患者的腹胀情况也明显减轻,而且与常规插管深度在55cm以下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取合理的插管深度胃肠减压与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加快患者功能的恢复,保证胃肠减压的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龚会军 《云南医药》2007,28(2):178-181
三又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为神经性疼痛中最常见者。多于中年后起病,以单侧Ⅱ,Ⅲ支为主。三叉神经痛分为继发性(症状性)和原发性三又神经痛,后者又称为真性或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是颅面部疼痛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为0.4%~0.5%,临床很早发现血管、肿瘤等压迫三叉神经根可引起TN,认为TN是一种周围神经疾病。约半个世纪前,临床应用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能有效控制TN,由此引出TN发病机制的神经中枢性发作假说。虽经一个世纪的探索,至今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疑点颇多,探明TN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正>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到障碍,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营养,以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形成溃烂和组织坏死。预防压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工作,一旦发生压疮,不但给患者增加痛苦,加重病情,延长病程,严重时可继发  相似文献   

12.
微血管减压治疗老年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后治愈36例(90.0%),显效3例(7.5%),有效1例(2.5%).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显微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5例保守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行进行微血管减压治疗。结果159例(85.9%)患者术后疼痛消失,17例(9.2%)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手术有效率95.1%。治疗有效的127例获随访3~96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4年内复发8例,复发率6.2%。结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MVD)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术者的经验和熟练操作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胃肠减压380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减压是外科护理中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利用相应的负压吸引装置,通过导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虽是一项基本操作,但临床上经常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胃肠减压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现就我院380例持续胃肠减脏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减压术式治疗双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本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2例双侧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开放减压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42例)采用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3d肌酸激酶水平分别为(101.4±36.2)min、(167.3±64.8) ml、(96.5±77.4) ml、(188.12±15.26) U/L,对照组分别为(136.1±46.5) min、(385.3±166.7)ml、(312.9±137.9)ml、(251.23±17.86)U/L,观察组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2±0.4)d、(5.5±3.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3±3.3)d、(7.7±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治疗双侧椎管狭窄症疗效显著,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罗明喜 《云南医药》1991,12(4):228-23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始自1920年Cushing,1934年Dandy开展了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1962年Gardner发现了三叉神经痛系三叉神经根血管缠绕所致,1967年Jannetta开展经枕进路的三叉神经根减压术。后由Hitselberger氏开展经迷路后进路的手术。1985年,国内樊忠、张开文采用乙状窦后径路行神经血管减压术,取得良好效果。我科近年采用此法治疗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0岁;病史6年~16年。患者每日均有频繁的阵发性面部疼痛,有间歇期,有明确的“板机点”,4例均为右侧面部,临床表现见下表。  相似文献   

17.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4年1月~2010年1月期间采用微血管减压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22例。男4例,女18例,年龄44~72岁,平均60.56岁,其中第2、3支痛14例,第1、2、3支痛5例,第3支痛2例,第1、2支痛1例。  相似文献   

18.
韩毅 《黑龙江医药》2008,21(2):F0004
我院自2002年10月至2007年9月行Chiari Ⅰ型畸形颅后窝减压术12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6~18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标准(GCS)评估:良好36例(45%),中残10例(12.5%),重残6例(7.5%),植物生存2例(2.5%),死亡26例(31.25%)。结论标准大骨瓣术式清除血肿彻底,减压充分,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何二兴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8):1000-1001
目的 探讨使用椎体间融合器的钻孔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原理、手术技术、治疗效果和适应证。方法Cloward钻孔减压和潜行减压后于孔内旋入笼式融合器,术后戴颈围固定3周,每隔3个月复查1坎,拍照X线片观察融合器固定情况和移植骨成活、融合情况。共给46例患者施行手术。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5min;术中出血量120ml。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38例术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获融合,平均融合时间12个月。未见融合器下沉。结论 本手术设计能在满足减压要求的前提下保证力学上的支撑和固定要求,又能提供生物力学上移植骨的成活、融合所需的环境。设计是合理的、相对完善的。与椎体切除槽型减压加钢板固定术相比,本手术有如下优点:创伤少、操作简单、固定可靠、不用从髂骨取骨,术后康复快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