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个中间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理同AMI(冠脉血栓形成)。因此近年来AMI及UA治疗中溶栓剂的应用引起了临床高度重视。本文对28例UA病人,用尿激酶治疗后取得明显疗效,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冠脉内粥样斑块脱落,继发形成血栓,被认为是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原因。虽然溶栓治疗AMI有效,但治疗UA的效果不够理想。作者推断在UA和AMI中,冠脉血栓的成分可能存在差别。方法为研究冠脉血栓的外观性状,本文对 15例 UA病人和 16例 AMI病人进行了经皮穿刺冠脉内血管镜检查。UA病人一次静息状态下发病后48小时内,AMI发病后8小时以内,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个中间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理同AMI(冠脉血栓形成)。因此近年来AMI及UA治疗中溶栓剂的应用引起了临床高度重视。本文对28例UA病人,用尿激酶治疗后取得明显疗效,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尿酸(UA)与肌钙蛋白T(cTnT)的相互关系。方法80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分别检测血清UA和cTnT。结果AMI组和UAP组的血清UA、cTn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AMI组又显著高于UAP组(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UA和cTnT呈显著正相关(r=0.763,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UA和cTnT浓度变化与病情相一致,且血清UA与cT-nT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个中间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理同AMI。因此近年来AMI及UA治疗中溶栓剂的应用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现总结我院近年使用尿激酶治疗12例UA的临床效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5年1月~199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UA患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在42~75岁,平均59岁。符合WHO的心绞痛分型标准,即①初发性心绞痛4例;②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7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tHcy)、叶酸(FA)及血尿酸(UA)的变化,探讨其与AMI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集溶栓前初发AMI组和对照组静脉血,检测IL-6、IL-8、ICAM-1、CRP、tHcy、FA及UA.结果:AMI组IL-6、IL-8、ICAM-1、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IL-6、IL-8和CRP增高呈动态变化.AMI组tHcy及UA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炎症因子在促进AMI发生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Hcy、UA增高及FA降低可能参与AMI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许多国家需住院监护治疗的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数量已超过罹患急性心肌梗死(AMI)者,两者的病理基础虽然类似,但对AMI后冠心病事件二级预防的资料尚不多,降脂疗法对UA的影响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LIPID试验是包含UA和AMI患者二级预防的一项重要研究,这一分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常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AMI)及猝死的前驱信号,近年,国外报道应用溶栓治疗UA,可改善症状、减少AMI及猝死的发生,证明是一种有希望的疗法,但各家研究的结果并非完全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本文就溶栓治疗UA的现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包括初发紧张心绞痛、加剧紧张心绞痛和安静心绞痛,亦有人将变异心绞痛和梗塞后心绞痛列入UA。UA是临床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其发生AMI和猝死的危险性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本文仅就其现代治疗方法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的检测意义。  方法 :将 5 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组 ,n =2 6)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UA组 ,n =3 1) ,分别测定症状发作 6h内及 2 4h时的血栓前体蛋白 (TPP)和心肌肌钙蛋白T (cTnT) ,并和 3 0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做比较。  结果 :症状发作 6h内 ,AMI组血栓前体蛋白显著高于UA组及对照组 (P <0 0 1) ,而心肌肌钙蛋白T无显著变化 ;症状发作 2 4h时 ,AMI组及UA组心肌肌钙蛋白T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AMI组心肌肌钙蛋白T显著高于UA组(P <0 0 1) ,而血栓前体蛋白无显著变化。  结论 :血栓前体蛋白为AMI的早期诊断指标 ;在排除身体其他部位有血栓的情况下 ,血栓前体蛋白可以鉴别诊断AMI与UA ,但还有待更多的病例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尿酸(UA)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MI合并DM患者70例(AMI+DM组),单纯AMI患者60例和单纯DM患者60例,健康人群60例(健康对照组)。AMI合并DM者又根据NYHA心功能水平分为I-II级组(58例)和III~IV级组(12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无心血管事件组(54例)和心血管事件组(16例),检测各组血清Lp(a)、UA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AMI+DM组血清Lp(a)、U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单纯AMI组和单纯DM组,且单纯AMI组、单纯DM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与I~II级组比较,III~IV级组血清Lp(a)[(183.28±19.96)mg/L比(335.65±22.71)mg/L]、UA[(287.45±21.82)μmol/L比(437.79±26.72)μmol/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与无心血管事件组比较,心血管事件组患者血清Lp(a)[(220.75±25.72)mg/L比(423.97±30.81)mg/L]、UA[(308.49±21.82)μmol/L比(442.97±29.75)μmol/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MI合并DM患者血清Lp(a)、UA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均呈明显正相关(r=0.410、0.412,P均0.05),血清Lp(a)与UA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496,P=0.023)。结论:急性心梗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蛋白、尿酸水平与其心功能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诊断及监测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可溶性CD105与hs-CRP水平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82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2例;对照组20例。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hs-CRP、血清可溶性CD105的水平。结果:1.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血浆hs-CRP水平呈逐渐增高的趋势。AMI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UA组(P<0.05),UA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SA组(P<0.05),SA组血浆hs-CRP水平与对照组类似(P>0.05)。2.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血浆可溶性CD105水平逐渐增高。AMI组显著高于UA组(P<0.05),UA组高于SA组(P<0.05),SA组高于对照组(P<0.05)。3.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CD105与hs-CRP水平成正相关。结论:冠心病hs-CRP水平与血清可溶性CD105呈正相关,提示炎症与斑块新生血管在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可能有相互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小板释放功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含量进行测定。结果AMI组和UA组血浆βTG和PF4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MI组血浆βTG显著高于UA组(P<0.05)。结论血小板释放反应增加、活性增强,在ACS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UA)水平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方法分别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循环酶法和酶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46例,冠状动脉病变(ACS)病人50例,我院体检中心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的血清hs-CRP、Hcy、U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与ACS组、健康体检组hs-CRP、Hcy、UA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MI组与ACS组、健康体检组两两相比三项指标的检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hs-CRP、Hcy、UA水平最高。结论血清hs-CRP、Hcy、UA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密切相关,采用3项指标联合检测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是冠心病的一危险临床综合征 ,约有 10 %的 UA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 ,大约 5%以上的 AMI由 UA发展而来。因此 ,UA的合适治疗 ,对其预后有重要意义。自 1997年 12月至 1999年 12月我们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UA,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冠心病 UA患者 32例 ,随机被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 :2 0例 ,其中男 1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60 .8岁 ;恶化心绞痛 14例 ,变异心绞痛 2例 ,初发心绞痛 4例。对照组 :12例 ,其中男 9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61.2岁 ;恶化心绞痛 8例 ,自发心绞痛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尿酸(UA)、胱抑素(Cys)-C水平变化及机制。方法冠心病患者117例,根据冠脉造影和实验室检查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3例、不稳定心绞痛组(UAP)39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血清标本检测各组血清炎症因子、MMP-9、UA、Cys-C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AMI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显著增加(P<0.05);AMI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SAP组和UAP组,UAP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SAP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AMI组血清MMP-9、UA、Cys-C水平显著增加(P<0.05);AMI组血清MMP-9、UA、Cys-C水平高于SAP组和UAP组,UAP组血清MMP-9、UA、Cys-C水平高于SAP组(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MMP-9、UA、Cys-C水平变化参与老年冠心病发生发展,且病情越严重各指标水平越高,可评价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常见类型,易进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1999~2003年,我院对常规治疗无效的21例UA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阿司匹林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刘波  张蕴莉 《山东医药》2012,52(15):28-30
目的探讨CD40基因-1C/T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2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162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UA组)和159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CD40基因-1C/T的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可溶性CD40(sCD40)水平。结果 CD40基因-1位点三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AMI组、UA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对风险分析显示CC基因型患者AMI和UA的风险分别是TT基因型的6.919和3.073倍;携带C等位基因患者AMI和UA的风险分别是T等位基因型的2.421和1.692倍;sCD40水平在ACS组与对照组间、ACS组内不同基因型者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40基因-1C/T多态性与ACS的发病具有相关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ACS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变化对冠心病(CHD)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及对照组的血清TGF-β1、TNF-α水平。结果对照组TGF-β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P<0.01),且SAP组TGF-β1水平显著高于UA组和AMI组;SAP组、UA组和AMI组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UA组和AMI组TNF-α水平显著高于SAP组。CHD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TGF-β1呈负相关(r=-0.746)。结论血清TGF-β1和TNF-α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TGF-β1和TNF-α在CHD的发病机制中互为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可溶性CD40配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22名,将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5例。其中20例(UA组15例、AMI组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对sCD40L水平进行检测,同时观察冠脉造影和PCI术前和术后30dsCD40L的水平变化。结果①UA组及AMI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②UA组与S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明显较SA组高(P<0.01)。③SA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AMI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PCI后30d血清sCD40L明显低于PCI前(P<0.01)。结论血清可溶性sCD40L的升高在ACS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反应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