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治疗癌性疼痛不可忽视的方法。《理论骈文》曰 :“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 ,而法则神奇变化。”中药外治为体表直接给药 ,经皮肤或粘膜表面吸收后 ,药力直达病所 ,止痛迅速有效 ,且可避免口服经消化道吸收所遇到的多环节灭活作用及一些药物内服带来的某些毒副作用 ,特别是晚期疼痛患者正气已虚 ,不耐攻伐 ,脾胃吸收功能减弱 ,单靠内服药效果不佳 ,中药外治更具优势。研究表明 ,中药外治止痛机制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渗透至肿瘤表面血管 ,改善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2.
查阅近年来超声电导法对中药透皮吸收作用影响的有关文献报道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导入在西药方面的研究较多,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显示了超声电导法对中药经皮给药有一定的促渗透作用,从而为研究超声电导对中药的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揭示中药经皮给药的科学内涵,拓展中医外治法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中西医透皮给药治疗的异同,探讨中医经络腧穴给药的优势及不足,找到急需解决的问题,弘扬中医外治疗法.方法复习历代有关中医经络腧穴给药疗法部分文献,检索PubMed数据和中文医学期刊中的相关论文,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中医经络腧穴给药疗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确切.药物通过经络腧穴的吸收过程所产生的放大作用和整体效应是其关键.与透皮给药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e system,TTS)相结合进行药物透皮治疗的研究已处于起步阶段,但多局限于一病一方的研究,对作用机制及形态学证据尚显不足;在TTS作用机制中,解决药物在角质层转运的限速过程而促进足够量的药物进入体内是其热点之一.结论急需解决腧穴结构的形态学基础和经络的实质问题,建立药物透皮疗法的实验动物模型,在大量药物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推广临床应用,创新中药透皮疗法.  相似文献   

4.
隋毅  聂赞 《中国临床康复》2005,9(7):210-211
目的:比较中西医透皮给药治疗的异同,探讨中医经络腧穴给药的优势及不足,找到急需解决的问题,弘扬中医外治疗法。方法:复习历代有关中医经络腧穴给药疗法部分文献,检索PubMed数据和中文医学期刊中的相关论文,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中医经络腧穴给药疗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确切。药物通过经络腧穴的吸收过程所产生的放大作用和整体效应是其关键。与透皮给药治疗系统(transderrnal therapeutie system,TTS)相结合进行药物透皮治疗的研究已处于起步阶段,但多局限于一病一方的研究,对作用机制及形态学证据尚显不足;在TTS作用机制中,解决药物在角质层转运的限速过程而促进足够量的药物进入体内是其热点之一。结论:急需解决腧穴结构的形态学基础和经络的实质问题,建立药物透皮疗法的实验动物模型,在大量药物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推广临床应用.创新中药透皮疗法。  相似文献   

5.
透皮吸收的药物--水杨酸乙酯贴皮剂的药理与临床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黄守坚 《新医学》2003,34(5):324-325
1引言药物必须通过吸收,利用血循环到达它的作用部位后才有可能结合受体发挥药理作用。常用的给药方法有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消化道有广阔的吸收表面,血流丰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但药物进入体循环以前,部分药物经肝脏降解,令到达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被称为首过效应。因此,口服药物受到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其吸收的药量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注射给药无须通过消化道吸收,药物能迅速到达血循环,起效较快,但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对药物制剂的质量和无菌要求较高。当药物发挥局部作用时,不可避免对其它部位产生作用而表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皮肤表面…  相似文献   

6.
中药外治法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方法将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皮肤透入,经络传导,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改善皮肤局部症状,使之恢复正常,起到以外治内,祛邪扶正,治愈疾病的作用。1中药药浴疗法中药加热外用能疏通经络和气血,改善局部皮肤损害和全身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所以中药药浴疗法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洗渍的方法有浸洗法、淋浴法、坐浴法、熏洗法、溻渍法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腔给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可行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中医传统理论和鼻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生理解剖学联系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中医官窍-脏腑理论、官窍-经络理论、脑主七窍理论都论证了经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可行性。现代医学认为当鼻腔投药后,药物就能迅速地从黏膜透入血管,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且鼻与脑神经的密切联系,故可用于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结论:鼻腔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的有效手段,可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腔给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可行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中医传统理论和鼻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生理解剖学联系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中医官窍-脏腑理论、官窍-经络理论,脑主七窍理论都论证了经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可行性。现代医学认为当鼻腔投药后,药物就能迅速地从黏膜透入血管,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且鼻与脑神经的密切联系,故可用于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结论:鼻腔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的有效手段,可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9.
一、外治法在中医治疗学中的地位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或有关治疗操作,直接施于病者机体外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已有多种外治法的记载,如用热汤浸浴发汗,用药酒、按摩治疗经络不通。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全书现存283方中,有147方使用外治法,占2分之1多,五十二个病种中有36种病用了外治法,占3分之2左右,书中外治法不仅用于外科,而且广泛用于内、妇、儿、五官各科。《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立纳药鼻中法、洗浴法、药烟熏法、外敷  相似文献   

10.
正中药灌肠疗法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药煎煮并将药液经肛门灌入或滴入于肠道内保留一定时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早在汉代就有中药直肠给药的记载,现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专科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中医技术的改良,临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很多学者对其研究也上升到了新的水平。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中药给药方式主要是口服,而口服中药不仅味苦难咽,且对胃肠道产生直接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特别是在小儿科,患者年龄小,自制力甚差或无,苦于打针吃药、有时出现抵抗情绪,如哭、闹、打、骂等。中药肠内滴注既能保持中医辩证施治的特点,又能避免出现胃肠道刺激症状,同时,药物在肠内吸收,有50%~70%不经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及副作用。药物不经过胃、小肠,避免了消化液的酸碱度和酶对药物的影响破坏作用,肠内压力增加不明显,病儿无不适感,从而使药物作用延长,…  相似文献   

12.
<正>痛风的主要病位在肝脾,日久累及于肾。本文从痛风的发病部位、中医经络学说、患者的体质、中药归经、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常见的并发症等多角度阐明学术观点。中医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时应以清肝脾二经湿热为主,在治疗累及于肾时应参以补肾之药,从而提高疗效,调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心肺复苏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气管内给肾上腺素,其理由是由气管内给药比经血管更安全和容易,特别是儿童患者更是如此。由气管内给肾上腺素的机理是药物自气管吸收进入肺循环血直接回流到左心房进入体循环而发挥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气管内给肾上腺素需要较大剂量才有效,这样达到的血液浓度才与静脉注射的肾上腺素所达到的浓度一样[1]。因此,许多人就药物释放的方法、剂量以及稀释容量等等作了研究。据报道,药物吸收最好的部位是肺泡和肺内最远端的毛细支气管[2]。美国心脏病协会、欧洲复苏理事会和英国复苏学理事会推…  相似文献   

14.
小儿用药体内过程有什么特点一、吸收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由胃肠道吸收时,与胃肠道的酸碱度、排空、蠕动、粘膜的完整性和肠系膜血流量等有关。一般在病理情况下吸收较差.要用胃肠道外给药。但周围循环不良时用皮下或肌注也会影响吸收,例如此时口服地高辛可比肌注吸收快。静脉给药可直接入血循环.抢救危重儿较可靠。由于小儿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快.药物吸收与发挥作用较快.排  相似文献   

15.
注射给药具有使药物发生快而强的特点,尤其适合于危重的急救。注射药物可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或注射部位吸收入血,注射给药不仅可以免受消化道酸、碱、酶对药效的影响,而且给药剂量准确,吸收比较安全。许多不能给予口服的药物多采用注射给药。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外治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燕  王阶 《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0):19-21
外治法就是经体外施加治疗手段或由体外给药作用于人体 ,从而达到祛除体内疾病或减轻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内病外治”是中医传统的疗疾方式 ,清代吴师机著的《理渝骈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亦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其效果相似” ,强调了内治与外治原理的一致性 ,并指出外贴膏药与内服药剂有“殊途同归之妙”。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 ,祖国医学对其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除以内服药物为主治疗外 ,还常采用内病外治法 ,例如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和透皮吸收等等 ,可谓形式…  相似文献   

17.
穴位贴敷是一种以中医基础理论为理论依据,根据中医的整体观、经络学说,应用腧穴独特的生理功能及双向调节作用,将中药药物敷贴于特定穴位,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的一种中医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18.
注射给药具有使药物发生快而强的特点,尤其适合于危重的急救。注射药物可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或注射部位吸收人血,注射给药不仅可以免受消化道酸、碱、酶对药效的影响,而上上给药剂量准确,吸收比较安全。许多不能给予口服的药物多采用注射给药。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静脉给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松梅 《现代护理》2003,9(10):774-774
新生儿是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具有特殊性。新生儿口服给药难以估计吸收量,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的吸收主要取决于血液灌注,新生儿常因局部血流灌注不足,肌肉组织或皮下组织少而影响药物的吸收,特别在缺氧、低体温或休克时,肌内注射药物更不可能有效地吸收。静脉给药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尤其是对危重新生儿静脉是可靠的给药途径,多从头皮或四肢小静脉滴入。为保证新生儿静脉给药安全有效,笔者总结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近10年来外治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6-01/2006-01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外治疗法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类风湿关节炎,外治疗法”,同时手工查找近年出版的中文相关著作。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有关类风湿关节炎外治的文献中包括针灸、中药薰蒸、药浴、穴位注射等73篇。纳入标准:①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外治疗法(包括针灸、中药薰蒸、穴位注射等)。②类风湿关节炎的物理疗法(包括矿泉浴、激光照射等),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重复临床报道的文献。资料提炼:在73篇文献中33篇内容有不同程度的重复,给予删除,对40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纳入其中23篇参考文献。选取包括针灸、中药薰蒸、药浴、敷贴疗法、矿泉浴、穴位注射、中药离子导入、经穴埋线、激光穴位照射、刮痧等10种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研究。资料综合:总结多种外治法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针灸疗法:温针灸配合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电针可以恢复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后的免疫失稳,火针治疗可改善类风湿患者的甲皱微循环,艾灸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等作用;中药薰蒸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清除关节炎症介质,改善关节功能;药浴集水浴疗法和药物疗法于一体,用温热的中药煎液洗浴以治疗疾病;中药敷贴是将中药熬膏或研末调和敷贴于一定部位,使药物有效成份渗入皮肤肉理而治疗疾病;矿泉浴通过矿泉水对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作用,起到按摩、收敛、消肿和止痛的作用;穴位注射是通过将药物注入有关穴位治疗疾病;中药离子导入是将中药离子通过脉冲电疗仪的脉冲电流导入病变部位;经穴埋线利用埋入穴位内的羊肠线在吸收过程中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激光穴位照射利用激光的热、光化学、电磁效应直接刺激经络穴位来治疗疾病;刮痧能通过刺激络脉,达到调节机体功能、恢复生理状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的。结论:外治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法较多,为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可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根据个体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外治疗法综合治疗;对局部关节疼痛较明显、痛点较局限固定的患者,则可采用以外治法为主,配合全身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