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评价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CCTA)对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132例病例进行容积扫描,其中24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与CCTA作为对照,分析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I级113例(85.61%),II级17例(12.88%),III级2例(1.52%)。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7%、98.68%、95.08%和99.12%。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焱  刘荣  李辉 《海南医学》2014,25(2):194-197
目的 通过对比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术(CTA)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结果,探讨其评估冠脉狭窄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搜集100例患者的320排CTA的完整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冠状动脉不同节段病变诊断的一致性及对冠脉狭窄程度诊断的差异性.结果 10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直径≥2mm共有1 423个节段,在CTA检查中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的共有1 269个节段.320排CTA显示轻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84.4%、59.3%、94.4%,中度狭窄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4%、94.6%、75.2%、84.6%,重度狭窄组(≥75%)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7%、83.6%、82.9%、92.8%,与CAG结果对比,320排CTA对轻、中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的评价均较高.结论 320排冠状动脉成像术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对冠脉轻中度狭窄的敏感性高于CAG,对中重度狭窄的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Qin J  Liu LY  Meng XC  Dong YX  Zhu JM  Zheng ZD  Shan H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3):3079-3083
目的 比较320排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检查成功率、辐射剂量、成像质量及诊断结果,探讨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对2009年6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率稳定<65次/min的48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分为前瞻组和回顾组各24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等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冠状动脉.根据有无运动及阶梯伪影等将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计算两组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与DSA对比计算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瞻组和回顾组的检查成功率均为100%.前瞻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3±1. 3)mSv,明显低于回顾组的(13.0±1.6)mSv(P<0.01).前瞻组诊断性冠状动脉节段和非诊断性冠状动脉节段为95.42%(3435/3600)、4.58%(165/3600),与回顾组的95.81%(3449/3600)、4.19%(151/3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3.22%、99.21%、91.64%、99.05%,回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4.55%、98.80%、95.86%、98.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心率稳定<65次/min的患者,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明显降低辐射剂量,但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4%,阳性预测值为88%,阴性预测值为100%;64层螺旋CT诊断桥血管狭窄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64层螺旋CT诊断自体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3%,阳性预测值为63%,阴性预测值为96%;结论 64层螺旋CT诊断桥血管及自体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诊断桥血管及自体冠状动脉狭窄常规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5.
郝凯  陈勇  杨文魁 《中外医疗》2014,33(4):191-191,193
目的探析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50恸J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应用04排多层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检查,将两种方法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中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为92%、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4%、阳性预测值为96%、阴性预测值为88%.与冠状动滕造影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可以对其进行淮确的评价,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窦性心律冠心病疑似患者在7日内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的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进行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结果CTA评价〉5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78.0%,特异性为84.2%,阳性预测值为63.6%,阴性预测值为91.5%,符合率为82.5%。结论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评价64排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患者同期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以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病变的敏感性92.3%,特异性96.7%,准确度95.0%,阳性预测值94.7%,阴性预测值95.2%.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简便、安全、可靠的筛查冠心病的手段,前景广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与冠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21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MSCT检查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检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MSCT诊断冠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2.62%,特异性为98.29%,阳性预测值为89.68%,阴性预测值为98.81%。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段,其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老年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临床诊断或怀疑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先后进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和常规冠脉造影,统计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检测冠心病中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准确性。结果 :以冠状动脉分支为基准,与金标准相比,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度以及重度的总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96.7%,阳性预测值为91.9%,阴性预测值为84.7%,准确度为95.3%;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基准,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度以及重度的总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8.1%,阳性预测值为95.4%,阴性预测值为98%,准确度为97.2%。结论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不仅敏感性、特异性以及诊断准确性高,而且无创,是老年人冠心病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结果:64排128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7.3%,特异性为94.3%,阳性预测值98.2%,阴性预测值91.7%。64排128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张建军  冯越  吴伟峰  牟彩云  余蔚  刘铁 《浙江医学》2010,32(11):1601-1603
目的探讨快室率房颤(平均心室率≥80次/min)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成像质量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快室率房颤患者进行双源螺旋CTCA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标准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段。以4级图像质量(优、好、中、差)评价标准对冠状动脉各节段进行评价。其中17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管腔狭窄≥50%节段与双源螺旋CTCA对照,评价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并对比其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所有快室率房颤患者均采用绝对值时间间隔重建,其中影像诊断医师A、B分别有14、13个节段图像质量无法评估。影像诊断医师A对≥50%狭窄节段评价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8%、90%、96%,影像诊断医师B的评价分别为75%、98%、87%、95%。双源螺旋CTCA与CAG对诊断≥50%狭窄病变并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及两位诊断医师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双源螺旋CTCA在快室率房颤冠状动脉造影中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作为房颤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患者术前320排CT冠脉成像检查(CTCA)诊断冠心病准确性,探索其运用于心脏瓣膜病术前筛查冠心病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35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持续性房颤患者,瓣膜术前先后接受320排CT冠脉成像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CA)。通过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评价CT图像质量与平均心率的相关性。以冠脉造影为对照,从节段、血管及患者3方面计算CT诊断冠脉管腔内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值评价CTCA与CCA诊断冠心病的一致性。结果 35位患者平均心率94.7±21.4次/分,右冠状动脉中段与平均心率相关系数r=0.554、P=0.002,回旋支中段与平均心率相关系数r=0.558,P=0.016。在节段水平CT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99.4%、82.4%和 99.6%;血管水平:87.5%、97.6% 、82.4%和98.4%;患者水平:84.6%, 86.3%,78.6%和90.5%。Kappa值分别为0.843、0.828及0.699。结论 320排CT冠脉成像检查诊断冠心病准确性较高,可运用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伴房颤患者术前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20排CT容积扫描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及图像质量。方法实验组心律失常29例及对照组心律正常40例行320排CT容积扫描,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析心律失常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69例患者共评价冠状动脉血管754段,心率<65次/min及心率≥65次/min时,心律整齐和心律失常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律失常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具有可行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以不作为检查的禁忌征,扩大了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在疑诊女性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冠心病的62例女性患者,行双源CT检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并以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双源CT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基于冠状动脉血管节段分析,731支冠状动脉节段中冠状动脉狭窄39处,正确诊断37处,漏诊2处,误诊3处,敏感度94.5%,特异度99.6%,阳性预测值92.5%,阴性预测值99.7%。结论双源CT对疑诊冠心病女性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有较高价值,可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技术用于临床疑诊冠心病的女性患者的筛查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参照,对比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与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56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3周内接受CTCA、腺苷负荷MPI及CAG检查,CTCA将患者分为无冠脉病变组、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及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分别对比评价两种无创检测冠心病方法 的特点.结果 CTCA发现5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9例非阻塞性冠脉病变,32例阻塞性冠脉病变.腺苷负荷MPI提示26例未见异常,18例显示不可逆性的心肌灌注缺损,29例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以CAG为对照,CTCA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5.6%,阳性预测值为92.2%,阴性预测值为100%;而腺苷负荷MPI检测冠脉病变≥70%的病变,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71.4%,阳性预测值为73.3%,阴性预测值为76.9%.结论 CTCA与腺苷负荷MPI分别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与心肌缺血的功能学方面给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信息,两者相辅相成,是无创的、全面的诊断冠心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息状态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CT first-pass MPI)全面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可
行性与准确性。方法55 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两周内完成CTCA与CAG检查。应用CTCA的原始数据进行CT
first-pass MPI分析,以CAG结果为参照,评价CT first-pass MPI及CTCA结合CT first-pass MPI检测阻塞性冠脉病变的准确
性。结果以CAG结果作为参照,CT first-pass MPI检测阻塞性冠脉病变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68.8%,阳性预测值为
86.8%,阴性预测值为64.7%,准确性为80.0%;CTCA结合CT first-pass MPI诊断阻塞性冠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
93.8%,阳性预测值为97.3%,阴性预测值为83.3%,准确性为92.7%。结论静息状态下CTCA结合CT first-pass MPI方法可以
同时提供冠脉解剖学及功能学方面的信息,临床可行,且可准确的诊断阻塞性冠脉疾病。
  相似文献   

17.
双源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64排双源螺旋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有创的冠脉造影(CAG)的结果为金标准,使用64排DSCT对50例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200支冠脉共578个节段进行分析,评价DSCT对冠脉明显狭窄(狭窄≥50%)诊断的情况.结果DSCT检出冠心病的准确程度达到97.7%.分别以节段和各支冠脉进行分析,DSCT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9.7%、96.9%、87.5%、94.6%、933%和85.6%、90.9%、88.5%、88.5%、88.5%.以不同部位的冠脉病变对CAG和DSCT的诊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DSCT对于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诊断的符合率均较高.对DSCT和CAG检出冠脉狭窄节段或发现病变冠脉的能力进行经χ^2检验,χ^2值分别为3.497和1.737,P〉0.05,DSCT和CAG在发现冠脉的狭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排DSCT冠脉成像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方法,检出冠心病的准确程度高,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无创筛查手段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70次以下心率条件下,64层与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冠脉分支的显示能力。方法对10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征求患者同意,对该组患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作为做对照。B组行25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评分。结果 A组质量评分为(2.50±0.43)分,B组质量评分为(2.49±0.52)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冠状动脉显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50%的狭窄的敏感性为95.6%(66/69),特异性为95.7%(114/119),阳性预测值92.9%(66/71),阴性预测值97.4%(114/117)。结论 70次以下心率条件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与256层螺旋CT无明显差异;能够可靠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相似文献   

19.
杨家虎  冯越  张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723-1726
目的 基于第三代双源SOMATOM Force CT探讨不同心率患者在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6年8—11月于浙江医院行CTCA的98例患者,根据CTCA扫描时心率将其分为3组:心率≤65次/min为A组(47例),65次/min<心率≤75次/min为B组(24例),心率>75次/min为C组(27例)。3组均采用第三代双源SOMATOM 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扫描。对3组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记录并比较3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组患者共出现1 443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评分为1分的节段有1 291个(89.47%),2分的节段有149个(10.33%),3分的节段有3个(0.20%)。不同性别的心率、图像质量评分、DLP和E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DLP为(51.3±12.8)mGy?cm,ED为(0.72±0.18)mSv。3组图像质量评分、DLP和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A组(P<0.05);C组DLP、ED均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 基于Force CT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CTCA检查对于不同心率患者均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心率≤65次/min,根据不同心率选择合适的采集时相,可以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且ED<1 mS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