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孙传瑞 《安徽医学》1994,15(5):48-49
<正> 我院自1988年至1991年经内窥镜共检出痘疹状胃炎15例,其检出率为1.2%(低于一般资料),现将本组病例报道如下。 临 床 资 料 15例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14~60岁,平均39.5岁。故本病以青壮年为主。职业与发病无明显关系。 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多有上腹饱胀不适、隐痛、返酸、嗳气、食欲不振等。多无明确的发病时间,故病程常难以估计。  相似文献   

4.
雷有庆  罗致 《广西医学》2005,27(12):2017-2018
慢性糜烂性胃炎很常见,但又缺乏特殊的疗法。自2005年2月至2005年10月,我院采用内镜热极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48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它是胃粘膜上单个或多个隆起性病变,隆起的表面中央凹陷,伴糜烂或出血。我院纤维胃镜窒1988年和1987年共做胃镜检查1.479例次,其中发现及诊断疣状胃炎42例,部分经病理检查证实,现对结果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6.
痘疹状胃炎是一种在胃镜、X线和组织学上都具有特征性的胃粘膜病变,我院自1989年元月至1993年11月经胃镜、X线诊断的134例,现报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34例中,男110例,女24例,年龄20~68岁,平均为40岁,发病年龄35~50岁较多。并存病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息肉(3例)、胃癌门例)。症状:暖气、泛酸、纳差、消化道出血等。病史:长者10年以上,短者<6个月。胃镇所见:形态大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隆起较低,直径04~1.Ocm,中央凹陷较大,表面盖白色、灰色、黄色分…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热极治疗疣状胃炎3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致 《微创医学》2007,2(5):497-498
我院自2004年3月起开始用热极治疗经胃镜诊断的疣状胃炎33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33例患者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32~56岁。病变部位:胃窦部29例,胃窦部波及胃体4例,均为多发,计有101处病变。在形态学上均符合疣状胃炎的诊断[1]。组织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69例痘疹状胃炎的研究,本组X线发现率为2.77%,观察结果表明:本病40岁以上多见(73.91%),多发性多见(97.10%),胃窦局限型多见(84.06%)。胃窦局限型与弥漫型的溃疡伴发率无显著差异。文中对痘疹状胃炎X线征象与病理基础的相应关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痘疮征”是本病的基本的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的X线征象。又指出胃双重对比薄钡相是检查本病的最有效的X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热极治疗疣状胃炎11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是上消化道常见病变,国内采用内镜下热极治疗报道较少。我院应用富士能EG-450电子胃镜和HP-A100型内镜热极治疗仪治疗疣状胃炎118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痘疹样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联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痘疹样胃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8例痘疹样胃炎患者临床资料与胃活检标本病理结果。将94例痘疹样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予单纯根除HP治疗,观察组加用APC治疗,1~3个月后复查胃镜。结果:痘疹样胃炎具有特殊的内镜和病理学表现,加用APC治疗可增加根除HP对痘疹样胃炎的疗效(χ2=4.005,P=0.045)。结论:我们应加强对痘疹样胃炎患者的治疗和随访,根除HP联合APC治疗痘疹样胃炎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国产热极治疗老年疣状胃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86例老年疣状胃炎患者给予内镜下国产热极治疗,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耐受能力,常规术前准备,采用HP-A100热极治疗仪,温度210℃,每次通电2-4s,每枚病灶探头帖压1-6次。术后给以抗炎、抑酸、黏膜保护及营养支持。术后复查内镜,观察疣状病变是否消失及有无复发。结果86例老年疣状胃炎患者平均热极治疗4.2次,平均热极治疗时间15.6s,全部患者术中操作顺利,患者未见严重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术后无原有疾病加重,所有患者术后4周复查内镜发现疣状病变完全消失,恢复正常黏膜。结论国产热极治疗老年疣状胃炎效果好,且安全、方便,其探头应用好、经济,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由于慢性痘疹状胃炎应用药物治疗仍有部分病例痘疹状病变不消失,影响疗效,因此消除病灶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我院应用内镜直视下微波联合药物治疗慢性痘疹状胃炎50例,并进行了随访,取得了较满意的近、远期疗效,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92年11月~1994年7月从4136例病例中选择出慢性痘疹状胃炎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32~65岁。病程3~36年。无心、肝、肺、肾等严重疾患。其中合并球部溃疡7例,胃溃疡4例,复合性溃疡3例。所有病例都曾接受过H2受体拮抗剂或猴菇菌或得乐冲剂与甲硝唑或庆大霉素或痢特灵等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糜烂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经我院胃镜检查确诊为糜烂性胃炎的60例患者,均行病理学检查,对胃镜下表现及诊断结果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了解两种方法对糜烂性胃炎诊断的一致性.结果:60例患者胃镜下分级情况:I级19例,Ⅱ级24例,Ⅲ级17例;分型情况:隆起型21例,平坦型39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其中40例伴活动性炎症表现;26例可见肠上皮化生;23例见腺体萎缩,数目减少或消失;5例不典型增生.共48例检出幽门螺旋菌,HP检出率为80.00%.胃镜检查诊断为糜烂性胃炎的60例患者中,有45例经病理诊断为糜烂性胃炎,两种方法诊断的诊断符合率为75.00%;糜烂性胃炎的内镜下分级与病理胃炎程度关系密切,病理胃炎严重程度随着内镜下疣症分级的增加而增加.结论:糜烂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高,但仍有差异,两者结合可提升糜烂性胃炎确诊率.  相似文献   

14.
廖春华 《吉林医学》2014,(12):2511-2512
目的:考察根除幽门螺杆菌(Hp)与治疗痘疹样胃炎(VG)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经检测患有痘疹样胃炎而且携带幽门螺杆菌的患者150例,对所有人进行统一治疗。根据其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果,将患者中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归为观察组,其他人归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痘疹样胃炎治疗的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例数为96例,对照组为54例。观察组的痘疹样胃炎治疗有效率为91.67%(88/96),明显比另一组的42.59%(23/54)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与治疗痘疹样胃炎有着密切关系。应把根除幽门螺杆菌作为治疗痘疹样胃炎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效果。方法对36名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行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术后给予抑酸药物,对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给予根除Hp治疗,治疗两个月后复查,观察术后疗效、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36名患者共97个病灶经1~2次APC治疗后病灶均消失,临床症状缓解或减轻,治愈30例,好转6例,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无明显副作用,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APC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6.
17.
林映川  莫青 《海南医学》2001,12(6):49-50
痘疹状胃炎(VG)是一种非少见并具特征性形态和病理变化的胃炎。命名尚未统一,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病理检查,其病因与发病机理未明,近年研究认为可能与消化性溃疡(PU)、幽门螺杆菌(HP)和免疫学等多种因素有关。现将我院自1989年9月至1991年6月间内镜所见的151例作一分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检出符合VG诊断标准[1、2]的151例占同期胃镜检查总例(1929例)的7.82%。其中男110例,女41例,男:女=3.7:1。年龄17—74岁,平均40.9岁。29岁以下32例(21.2%),30—39岁14例(29.1%),40—49岁23例(15.2%),50—59岁31例(20.5%),60岁以上21例(13.9%)。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瑞巴派特联合舆美拉唑对糜烂性胃炎胃镜下糜烂愈合的改善情况。方法连续收集就诊患者70例纳入临床观察,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瑞巴派特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分别于治疗第2、3、4周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胃镜下胃炎愈合情况。结果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率94.2%(P0.05),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率82.9%(P0.05),而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胃镜下黏膜糜烂愈合有效率分别为80.0%和91.4%,后者有更高的黏膜愈合能力(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瑞巴派特联用奥美拉唑有利于慢性糜烂性胃炎黏膜糜烂的愈合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胃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76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的效果。方法:胃镜常规检查发现疣状隆起改变时,在胃窦及疣体上取组织分别做尿素酶实验和病理检查,并同时对应给予制酸、胃粘膜保护剂和(或)抗幽门螺杆菌等治疗。3个月后复查胃镜,对隆起不消失的患者,胃镜下行射频治疗,术后常规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等治疗2周,追踪记录症状,6个月后复查胃镜。结果:疣状胃炎214例中3个月后行射频治疗76例,症状缓解率96.1%,半年后内镜复查隆起消失率100%,术中、术后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胃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药物治疗无效的疣状胃炎,应用射频治疗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无痛胃镜在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无痛胃镜检查432例为研究组,普通电子胃镜检查608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出率以及检查过程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胃蠕动强度的差异。结果⑴研究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出率为6.71%,对照组检出率为10.69%,经统计学分析,P&lt;0.05,差异有显著意义;⑵在检查过程中无痛胃镜组患者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其胃蠕动强度明显弱于常规胃镜组。结论无痛胃镜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