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病篇之首条(阳明第2条),被称为六“经”的“提纲证”,由来已久。然而,由于对“提纲”的涵义理解不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关于提纲的存废和“是纲”“非纲”之争。现就此问题,参考现代有关研究资料,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与同道共商。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来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的来源,通过对《周易》、《内经》、《伤寒论》等古代哲学典籍知医学典籍的分析研究,揭示出《伤寒论》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的来源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渐进过程,它经过了对古代哲学和汉代以前医学的传承和嬗变,并融入了张仲景个人的临床买践经验和思维成果。首先其思辩性理论来源于《周易》,是《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和对事物的认识论;其次是其医学理论来源于《内经》,《内经》的理论雏形奠定了六经辨证方法的基础;前两者的结合加之仲景个人思维成果形成了系统的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六经中均可见口渴,并有对口渴详细的描述,口渴在各经的表现均有不同,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角度探讨各经之口渴。  相似文献   

4.
"六经气化"说是研究《伤寒论》六经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治规律的一门学说,从发展史研究、概念解析、研究现状分析三个角度对其简要介绍。明确"六经气化"说的历史沿革,探讨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六经气化"说两大组成部分"天人相应"观点及"标本中气"理论的基本概念诠释说明;参考国内外研究近况对"六经气化"说相关研究,从理论阐述、发挥、诸家探讨、临床实践及学说异议等5个方面进行文献疏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将外感热病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阴阳两气的多少、寒热辨证的高低、脏腑发病的部位,归纳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6个阶段,分述各经病变主要症状、脉象、治疗调护及顺传、逆传、直中等传变方式。太阳病多为热病初期,治宜发汗祛邪或调和营卫;阳明病多为热病极期,治宜清热、通腑、祛邪,亦要注意正气的固护;少阳病多为热病中期,治宜益气、祛邪并重;太阴病多为热病后期,治宜温补阳气;少阴病多为热病后期,治宜回阳固脱;厥阴病多为热病晚期,治宜回阳兼清热、救阴兼散寒。  相似文献   

6.
太阳经在生理上主人体最外一层,统辖敷布于肤表肌腠的营卫之气,有御邪卫外的作用,故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体表的头、项、背、腰及四肢的后外侧,内行连属小肠、膀胱,并络心、肾,构成体表与内脏,以及相表里的经脉和内脏的密切关系。小肠除参与一部分消化吸收水谷的功能外,主要与膀胱参加人体水分的代谢与排泄,但其有赖于心火与肾阳的资助才能完成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太阳经正气不足,卫外力弱,肌腠疏懈,六淫、戾气等外邪(包括细菌、病  相似文献   

7.
六经辨证,主要根据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表现于临床的各种证候、脉象,对其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加以科学归纳,而归属于某经病证,作为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对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兹分述如下:1 太阳病证治 由于太阳主一身之表,邪犯肌表,正邪交争,以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凡太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作为一部临床经典,一直是医家准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六经分病、以六经分篇、以六经定法,其理论完备、思路清晰、组方巧妙,在临床中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至今仍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理解和掌握六经理论,明确各经的属性、所主部位、关联脏腑和生理特性,对于《伤寒论》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分析、诊断和治疗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六经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纲领,它继承于《内经·素问·热论》六经。所以,准确理解《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的异同是学习《伤寒论》六经概念的首要前提。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管见。 《伤寒论》六经以脏腑、经络、气血等为物质基础,其中脏腑是核心,阴阳之胜复消长是辨证之纲,并脉证合参,结合自然界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伤寒论》是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纲领的。可是,前人对《伤寒论》六经的实质问题颇多争论。笔者通过学习,认为《伤寒论》六经的实质乃是指脏腑经络及其气化而言。现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它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素问、热论》指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渊源符合《素问·热论》及其五运六气思想,包括了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经络辨证等。伤寒六经的传遍顺序是外感"寒邪"侵犯人体的传遍顺序,治疗遵循三阳可发汗,三阴可消泄的原则。其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方法和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起源于《内经》六经分证,六经辨证是对伤寒某经病证的病因、病位、病性、正邪力量对比、病机、病势、预后的高度概括,伤寒六经实质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手足十二经脉和所连属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而言。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辩证施治的纲领,《伤寒论》的六经实质是历代医家所探讨的问题。有的以经络来解释,有的以气化来解释,有的以地面划分来解释,有的以病理层次来解释。还有的则认为是多种概念的综合休,或是对疾病抽象的概括等等。  相似文献   

14.
<正> 《伤寒论》条文排列的次序不仅与其内容有关,而与其写作方法亦有关。有些条文看来与上下文之间似乎毫无联系,但仔细推敲,却是妙笔所在。因此很多作者各从不同角度提出:《伤寒论》条文的次序是不能颠倒的。笔者从事《伤寒论》教学多年,今提出太阳篇条文,谈点体会,以待同道斧正(条文次序依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释义》1964年版)。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六经证治辑要李广龙《伤寒论》为后汉张仲景所著,是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专书。他将有关多种外感热病的证候演变作了系统归纳,创立六经证治,严密而系统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联系,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成为历代学习中医和业医者的必读专书由于...  相似文献   

16.
李云 《中外健康文摘》2009,6(31):244-245
<伤寒论>中之六经辨证是对辨证的高度概括,其可总结为:从各经主证辨证,从疾病的发展演变辨证,同时应注意在辨证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六经研究41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在于其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十分重视对伤寒六经的研究,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正如挥铁樵【川所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为了比较全面而客观地向读者展示历代医家在六经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古今文献,并对六经诸说加以归纳,共得41种。1经络说朱肽[‘]提出:“治伤寒者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故《类证活人书》卷一专设经络…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的一部经典巨著,它以六经辩证与(八纲)紧密结合的方法奠定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基础,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长期实践中更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我们临床所遵循。现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认识提出如下浅见。1《伤寒论)六经的含义(伤寒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把错综复杂的证候群用六经归纳起来,以六经论治为理论体系,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是包含了(内经)的六经概念并以此为发展的源流。所以(伤寒论)中六经既有脏腑经络的定位概念,…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划分六经,其本于《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然溯源于《易》旨.即如《易经》八卦次序中,首冠乾(三)坤(三)指明天地之阴阳,变化之父母.  相似文献   

20.
“六经提纲”非“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