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已成为永久性心脏起搏的主要方法,体外佩带式起搏器只适用于临时性起搏的目的。近年来,由于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中采用了新的电路设计(混合电路、集成电路及程控式起搏器),新的电源(锂电池,原子能电池)以及在导线,电极,封装工艺等方面的改进,使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寿命及可靠性大为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起搏器埋植体内后,仍有可能发生故障。  相似文献   

2.
<正> 心脏起搏疗法是心血管疾病治疗学方面一项新技术。近年来国外这项工作进展迅速,我国亦已有很大发展。我院于72年制成佩带式心脏起搏器,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73年经心外膜起搏治疗两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获得成功。77年2月又应用心内膜电极及佩带式起搏器(南京无线电厂研制)治  相似文献   

3.
心脏起搏疗法是心血管疾病治疗学方面一项新技术。近年来国外这项工作进展十分迅速,国内亦有很大发展。我院于72年制成佩带式心脏起搏器,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73年经心外膜起搏治疗两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获得成功。77年2月起应用心内膜电极及佩带式起搏器(南京无线电厂研制)治疗一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现已30个月起搏效果良好。78年2月应用心内膜导管电极埋藏式起搏器(上海复旦大学及天津市心脏起搏器研制协作组研制)治疗六例(9例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抢救严重心律失常59例次(经静脉永久性体内埋藏式38例次、体外佩带式1例次、临时体外心内膜起搏20例次)。本组47例中有典型阿-斯氏综合征发作史者23例(70.2%),反复昏晕或短暂黑(?)者12例(25.5%),合计45例(95.7%),经人工心脏起搏抢救成功41例,死亡6例,存活率为87.2%。对防止抢救中常遇到的电极脱位、导线断裂、心室壁穿孔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予以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5.
体外佩带式起搏器作为永久性起搏器缺点甚多,因此,只适用于临时性起搏。目前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已成为临床上永久性心脏起搏的主要方法。我院自1979年7月~1983年6月共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25例,因其中4例随访时间较短,兹仅报告21例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81岁,平均58.6岁,大于60岁11例。冠心病17例(合并高血压5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心肌病1例。21例中18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复发性心脑缺血综合征,3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反复性昏厥。6例装国产埋藏式R抑制型按需起搏器(5例南京产品,1例复旦大学产品),14例是美国制埋藏式R抑制型按需起搏品(其中2例是多功能程序控制式心脏起搏器),1例是澳大利亚制多功能程序控制式心脏起搏器。插管途径、电极和起搏器的位置:经头静脉16例(右侧10例,左侧6例),3例因头静脉细小,插管困难,改用右颈外静脉,2例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应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159例,共安置按需型起搏器200例次。应用佩带式者31例,埋置式128例。其中以冠心病、慢性心肌炎和心肌病伴有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居多。心电图表现为三度或莫氏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双侧束支阻滞等。结果在31例应用佩带式起搏者中,有6例于手术后数天至一年内因起搏失势而死亡,均发生在开展心脏起搏工作的早期;12例可停用心脏起搏治疗,13例因需继续起搏治疗而更换埋藏式心脏起搏器。128例应用埋置式起搏者中,有6例于起搏治疗后2个月~3年之间死亡。术后并发症有心内膜电极早期或晚期脱位,皮囊感染和裂开,电极导线折断,脉冲发生器脱疆,按需功能失常及电能过早耗竭等。本文最后对心脏起搏治疗的并发症,适应症及随访工作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此外,对Q—T延长综合征并发扭转型室速的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病例中埋置可调式按需起搏器等问题亦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正> 自1958年由瑞典工程师Eimqvist和Sen-ning医师首次应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以来,起搏器经历了从固定频率型非同步起搏到多功能程控、双腔顺序性起搏和抗心律  相似文献   

8.
起搏器由固定型发展到按需型,避免了因自身心律与起搏的不同步而产生的室颤。近年来又先后研制出程控起搏器、房室顺序起搏器、频率应答式起搏器,以及抗心律失常等新型起搏器,是起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房室顺序和频率应答式起搏器的价钱昂贵,而且房室顺序起搏心房  相似文献   

9.
<正> 心脏起搏器系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脉冲发生器,2.刺激电极,3.联接两者的导管或导线。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心脏起搏术广泛采用开胸手术的方法将电极直接缝在心外膜上或心肌内,通过导线与体外起搏器相连,称为导线经皮式或体外式起搏。自六十年代初开始了埋藏式起搏器的应用,电极可经静脉送入心脏内(心内膜起搏)或仍采用开胸手术方法安置心外膜电极。由于经静脉心内膜起搏法显著优于开胸手术的方法,如操作简单(即使内科医生也可单独从事)、手术损伤甚少、较为安全(静脉起搏手术死亡率低于1%)、易为  相似文献   

10.
经静脉永久性心内膜起搏是救治各种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由于起搏器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埋藏式起搏已成为永久性起搏的主要方式,起搏器故障的发生率也日益减少。我们从1982年1月至1987年2月为42例患者安置了美国Medtronic等厂生产的永久埋藏式起搏器46例次。现将  相似文献   

11.
我院从1974年开始应用起搏器(PM)以来,抢救了一些病人,但均系用体外携带式PM,它对临时起搏治疗,紧急抢救是适宜的,但对长久起搏治疗则有发生感染或连线折断、接头松脱等故障,常使起搏失败。近一年来我们开展埋藏式PM,共20例,效果满意,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陈蒙华 《广西医学》2000,22(3):525-529
人工心脏起搏是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从1958年第一例埋藏式起搏器问世以来,经历了40余年的时间,起搏器的技术和临床应用发展十分迅速,国内许多中小医院相继开展了此项技术.笔者就近年来人工心脏起搏临床应用研究近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在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防治对策。方法:常规采取头流脉切开插入法及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安置电极,选用VVI型起搏器,用体外临时起搏器测试电极状态,植入起搏器。结果: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劳动力提高,出现并发症3例:1例电极脱位,再次手术,1例局部肌肉抽动,未作特殊处理,1例晚期起搏阈值升高,需调整起搏电压。结论:基层医院缺乏起搏器检测仪,用体外临时起搏器也可安全植入埋藏式起搏器,但应注意术后常见并发症如电极脱位、感染、皮囊溃破,局部肌肉的动,晚期起搏器阈值升高等问题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11例13次,体外佩带式10例(其中上海产AXQ—1,2型9例.南京产j~B—Ⅰ型1例),埋藏式1例.并叙述了其临床应用情况,并发症及作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6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在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防治对策。方法 常规采取头静脉切开插入法及有下静脉穿刺法安置电极,选用VVI型起搏器,用体外临时起搏器测试电极状态植入起搏器。结果 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改良,生活质量、劳动力提高。结论 基层医院缺乏起搏器检测仪,用体外临时起搏器亦可安全植入埋藏式起搏器,术后可出现电极脱位、局部部肉抽动、晚期起搏阈值升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临时起搏是用双电极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到右心室,电极接触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永久心内起搏器置入术是将脉冲发生器植入体内进行心脏起搏的技术,用于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50次/min)的患者.将电极导管从头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等送到右心室或右心房接触心内膜,起搏器埋藏于皮下,适用于长期起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心脏起搏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澍 《海南医学》2002,13(12):80-81
从 195 8年 6月植入第一台心室起搏器 (VOO)到今天植入的四心腔起搏器 (DDTAV) ,心脏起搏器从简单功能发展到全自动动能、起搏适应症从当初引起阿斯的AVB到与心律失常无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技术经历了 4 0年的发展及完善己发作展为最为成功的生物医学工程。事实上起搏的概念和历史早在Fur man医生的工作前 10年就开始了。起搏技术开始是为了成功的进行心脏手术而不是阿斯综合征。心脏术后AVB使心脏手术死亡率居高不下开始研究人工起搏 ,在经静脉起搏以前试验过体外起搏 (Zoll,195 2 )、开胸埋植起搏电极 (…  相似文献   

18.
心脏起搏器是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从1958年第一例埋藏式起搏器问世以来,经历了四十年时间,起搏器的技术与临床应用,发展十分迅速,已列入高科技领域。起搏器的构造在保证可靠性、长寿限的前提下实现了小型化。抗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器向生理性起搏方向发展,双腔(DDD)逻辑是最完备的基本工作控制方式。参数自适应除了频率自适应外,又发展了房室延迟时间自适应、感知度自适应,而最新的输出强度自适应(自动夺获起搏器)的出现,是一项突破性的起搏器技术发展。抗心动过缓起搏器的适应证和各种起搏方式的选用原则,除了习用的共识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例如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起搏方式、防治长Q-T综合征衍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纠治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血液动力学障碍等。抗心动过速器的最新进展是非开胸式埋藏型自动复律-除颤-起搏器,对室性心律失常施行控制室性心动过速的程序刺激、电击复律、除颤等分层次的治疗,还能支持缓慢型心律失常。其安装手术简化到类似于安装单腔心室起搏器的手续。起搏器的程控-遥测技术发展。使起搏系统成为治疗、存储资料、测量、调控参数、监测心律、统计数据、排除故障、教学培训、诊断检查多用综合仪器。我国发展起搏器工作具有巨大潜力。应重视调查研究,宣  相似文献   

19.
我院从2001-2003年共安置埋藏式起搏器24例,手术全部成功,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在安置埋藏式起搏器治疗缓慢心率失常24例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6±7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6例,房室传导阻滞8例,其中Ⅲ°AVB 7例,Ⅱ°1例.经头静脉7例,颈外静脉1例,锁骨下静脉16例.术前常规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病窦综合征的病人,行食道调搏检查,测SNRT、文氏阻滞点,文氏阻滞点>130次/分可考虑安置AAI.所有病人安置起搏器均在放射科500mAX光机透视下进行,经静脉置入起搏电极到右心室和/或右心耳,测量起搏参数满意后固定电极,作起搏囊袋,将电极连接到起搏器,并将起搏器埋藏于囊袋中,分层缝合筋膜和皮肤,术后行监护,出院后程控和随访.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固定频率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临床首次应用,60年代中期以后植入按需起搏器问世,进入80年代以来,生理性起搏器相继在临床广泛使用,使缓慢型心律失常治疗进入新阶段。我院从1997年9月始使用双腔感知、双腔起搏、房室顺序型生理性起搏器(DDD),现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