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评价sansanmycin A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方法体外试验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sansanmycin A同时对照10种药物对15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平皿计数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半体内试验以微量稀释法测定sansanmycin A的血清抑菌活性(SBS)和血清杀菌活性(SBA)。结果 Sansanmycin A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抗菌活性与哌拉西林相似,其MIC50和MBC50分别为8和16μg/mL,MIC范围为2~>512μg/mL,MBC范围为2~>512μg/mL,头孢曲松和替卡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50和MBC50较sansanmycin A高2~4倍。Sansanmycin A对铜绿假单胞菌显示浓度依赖性杀菌作用。Sansanmycin A对铜绿假单胞菌峰时SBS和SBA中位数分别为1:256和1:128。结论 Sansanmycin A对铜绿假单胞菌显示较强的体外和体内杀菌活性,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喹诺酮耐药(QNR)基因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方法:用K-B纸片法测定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噻肟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QNR)基因。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26.70%,1株环丙沙星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携带有QNR基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与QNR基因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186株铜绿假单胞菌医院内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云华 《抗感染药学》2009,6(4):277-279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内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方法操作。统一采用NCCLS 1999年标准判断药物敏感度,以WHONET-4软件统计耐药率。对2005年—2008年临床分离出的1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27.42%)和呼吸门诊(24.19%);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58.60%(109/186)和伤口30.06%(57/186)。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均<14%。结论:危重患者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易感人群,临床有轻度感染可选用AMK、ATM、CFP等耐药率变化较低的抗菌药物;同时临床应加强耐药性检测与药敏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5,(14):1939-1941
目的:研究烧伤患者伤口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并探讨亚抑菌浓度莫匹罗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检测30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菌落计数法分析亚抑菌浓度(1/4 MIC)莫匹罗星对铜绿假单胞菌黏附性的影响,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亚抑菌浓度莫匹罗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我院临床烧伤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莫匹罗星、哌拉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的敏感性较高。亚抑菌浓度莫匹罗星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性和生物膜形成均有抑制作用。结论:莫匹罗星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但其抑制程度具有菌株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江莉  陈会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174-175,177
目的了解抗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情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动态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江西省人民医院临床微生物室2006年1月~2010年12月各类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总敏感率均高于60%;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总敏感率均高于70%。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敏感率呈部分上升趋势;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药物敏感率呈部分下降趋势。结论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及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孢菌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但敏感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含β-内酰胺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抗菌药物敏感性高,比单一β-内酰胺类抗菌活性更强。临床治疗应密切注意耐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防止药物敏感性下降,降低临床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常用药物对儿童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收集的36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敏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性高,均大于95%;头孢噻肟中介率高,达60.6%;对亚胺培南有一定的耐药率,为3.76%(12/319)。结论儿童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成人,多重耐药现象少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常用药物对儿童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收集的36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敏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性高,均>95%;头孢噻肟中介率高,达60.6%;对亚胺培南有一定的耐药率,为3.76%(12/319)。结论儿童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成人,多重耐药现象少见。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L型的诱导及其产绿脓菌素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哌拉西林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变异为L型,并研究其L型产绿脓菌素的能力。方法采用平板纸片法和液体浓度梯度法,利用哌拉西林药物纸片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变异为L型;通过绿脓菌素试验测定铜绿假单胞菌L型的绿脓菌素产生能力。结果铜绿假单胞菌L型可被哌拉西林诱导为L型,铜绿假单胞菌L型仍具有产生绿脓菌素的能力,但产生的速度较原菌慢且量少。结论铜绿假单胞菌L型为该菌存在的重要形式,其仍能产生绿脓菌素为其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儿童2010—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0—2013年检出的192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BD Phoenix 100MIC法结合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1920株,检出率为3.6%;以痰标本多见,占69.1%(132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率最低,仅为4.0%,对哌拉西林,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7.7%,42.2%。2010—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莫西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无明显改变(P>0.05),其余受试药物的耐药率均有明显改变(P<0.05)。共检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334株,占17.4%,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13株,占0.7%,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区(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呼吸病房是预防控制的重点科室。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4年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合理抗菌药物选择。方法:用回顾性调查对2004年检出的103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常用抗菌药物中,以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药敏性最高,头孢他啶药敏率只有59.22%的药敏性,低于某些资料的报道。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率依次为亚胺培南、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曲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其中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常规药物头孢他啶耐药率己较高,需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1.
常用抗菌药物对10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了解其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2005—2006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实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琼脂平板稀释法,按NCCLS/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的分离率为89.11%,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最低抑菌浓度(MIC)90已达到256μg/ml,头孢他啶为128μg/ml,亚胺培南为64μg/ml,美罗培南和帕珠沙星为32μg/ml。除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抑菌率分别为70.30%和68.31%,其余均在50%以下,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抑菌率仅为19.8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标本,临床应加强对呼吸系统感染的护理和监控,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现象越来越高,临床治疗其感染应根据药敏实验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院下呼吸道铜绿假单孢茵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病人下呼吸道痰标本分离出的铜绿假单孢菌的药物敏感进行分析。结果: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茵感染菌株逐渐增加,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地丁、头孢拉定及环丙沙星耐药率逐渐上升。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下呼吸道感染中有重要地位,临床治疗需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检测,根据药敏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对产β-内酰胺酶的头孢噻肟耐药[最小抑菌浓度(MIC)≥64μg/ml]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不同配比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CTX/TAZ1∶1、2∶1、4∶1、8∶1、16∶1)的体外MIC值,并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PIP/TAZ8∶1)、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CPZ/SBT1∶1)进行比较。结果与头孢噻肟钠单独用药相比,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对产酶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黏质沙雷菌和异型枸橼酸杆菌的抗菌活性明显增强,MIC50至单用头孢噻肟钠的1/2~1/64。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对产酶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没有明显影响,MIC50不变或降低至1/2。他唑巴坦钠对头孢噻肟抗菌活性的增强作用随着他唑巴坦钠的加入量增加而增强,其中CTX/TAZ4∶1对大肠埃希菌(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包括产ESBLs)、醋酸钙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黏质沙雷菌和异型枸橼酸杆菌的MIC50分别为4、4、64、32、8、4和8μg/ml,其抗菌活性比CTX单独用药高,MIC50为单独用药的1/4~1/32。头孢噻肟/他唑巴坦4∶1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MIC50为后两种组合的1/4~1/8。头孢噻肟/他唑巴坦4∶1对醋酸钙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异型枸橼酸杆菌、产气肠杆菌和黏质沙雷菌的抗菌活性稍强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弱于或接近于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他唑巴坦钠的加入可以有效增强头孢噻肟对除MRSA、MRSE和铜绿假单胞菌外的受试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及药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永雄  肖礼民  罗利剑 《中国药师》2010,13(12):1787-1789
目的:明确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学及药敏学特点,指导合理用药。方法:对确诊的140例ICU内VAP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40例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共培养出病原菌402株,其中G-菌295株(73.38%),G^+菌59株(14.68%),真菌48株(11.94%)。排在前5位的G^-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离所得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3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30%;鲍曼不动杆菌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外,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5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复方磺胺甲嗯唑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7.6%和34.5%),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70%。59株G^+菌中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耐药性严重,但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为100%。结论:VAP患者的主要病原菌为G^-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混合感染现象严重,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分析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VAP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50例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针联合依替米星针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肺部感染病例150例,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针4.5克,一天两次,给予依替米星针200毫克,一天一次,治疗疗程为10到14天。结果:150例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治疗后,痊愈的有98例,显效的有35例,无效的有17例,总有效率为88.67%。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针联合依替米星针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肺部感染,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呼吸疾病患者医院内获得性假单胞菌肺炎的诊断、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但重症患者多 ,符合重症肺炎 9例。分离的 71株假单胞菌主要类型 :铜绿假单胞菌占 5 4 9% ,嗜麦芽假单胞菌占 2 1 1% ,洋葱假单胞菌占 14 1%。其药物敏感性 :亚胺培南 90 %、头孢哌酮 /舒巴坦 78%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77% ,阿米卡星 6 6 % ,头孢他定 6 1% ,肺炎症状的轻重及最初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是否足够 ,对患者死亡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及最初经验性抗生素足够治疗 ,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对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7.
复方白鲜皮洗剂抗菌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霞 《中国药师》2005,8(4):345-346
目的:探讨复方白鲜皮洗剂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临床妇科常见致病菌为受试菌,采用连续倍比稀释法,观察复方白鲜皮洗剂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复方白鲜皮洗剂的MIC和MBC分别为白色念珠菌12.5%和25.0%(ml/ml),金黄色葡萄球菌12.5%和25.0%(ml/ml),绿脓杆菌均为6.25%(ml/ml).结论:复方白鲜皮洗剂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一定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喜树碱(CPT)及其衍生物10-羟基喜树碱(HCPT)、7-乙基喜树碱(SN22)、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在体外对肝癌细胞Hep G2增殖抑制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期生长的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将4种药物配成浓度梯度0.01、0.1、1、10、100μmol/L的药物溶液。将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作用于肝癌细胞48 h,MTT法测定Hep G2细胞的增殖情况,A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MTT法显示,4种药物对肝癌细胞Hep G2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Hep 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量效依赖关系,其中7-乙基-10-羟基喜树碱抑制效果最好,10-羟基喜树碱、7-乙基喜树碱次之,喜树碱抑制效果最差。不同浓度的喜树碱及衍生物处理肝癌细胞HepG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药物浓度的变化,细胞凋亡也呈现梯度变化,结构修饰后的SN38比SN22、HCPT及CPT作用更强。结论喜树碱及衍生物对肝癌细胞HepG2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够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川芎嗪衍生物H168抑制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的机制。方法 MTS比色法观察H168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H168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方法观察H168对p21/p27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MTS结果显示H168具有明显的抑制HSC-T6增殖的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对HSC-T6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现量效关系。流式细胞周期检测发现H168作用24 h后,G0/G1期细胞增多,S期及G2/M期细胞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168通过促进p21/p27蛋白表达抑制细胞的增殖;进一步采用Real timePCR研究发现,H168能够从mRNA水平促进p21/p27表达。结论 H168能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这主要是通过促进p21/p27蛋白和mRNA的表达而抑制HSC-T6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敏感性。方法 收集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426株,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作药敏试验;用表型确认试验检测用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426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敏感性为99.53%,与亚胺培南(100%)和头孢哌酮/舒巴坦(100%)相当,明显高于青霉素类抗生素哌拉西林(48.83%)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60.09%),也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三嗪(62.91%)、头孢噻肟(64.79%)、头孢哌酮(65.73%)和头孢他啶(88.26%),略优于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94.37%)。142株(33.33%)菌株经表型确认试验证实为产ESBLs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产ESBLs菌的体外敏感性为98.59%。结论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和头孢吸酮/舒巴坦相当,高于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可作为产ESBLs菌感染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