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D-二聚体(D-D)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16例ACI患者作为ACI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在ACI患者发病后3个月进行随访,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32例,m RS评分>2分)、预后良好组(84例,mRS评分≤2分)。比较ACI组与对照组、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的NSE、 D-D及HCY水平。结果 ACI组的NSE、 D-D、 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预后不良组的NSE、 D-D、 HCY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结论 ACI患者的NSE、 D-D、 HCY水平呈高表达,且预后不良的ACI患者NSE、 D-D、 HCY水平升高,故临床对NSE、 D-D、 HCY进行检测可为ACI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代谢综合征合(MS)合并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07例,分为MS组(104例)与非MS组(103例),观察两组出血后第3天血清NSE的含量,计算出血量,评定第1、14、28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出血量、NIHSS评分、血清NSE水平、预后以及NSE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MS组少量出血患者多于非MS组,中等量和大量出血患者少于对照组,第1,14,28天NIHSS评分均低于非MS组,入院后NSE值高于非MS组,总有效率低于非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回归分析显示,NSE水平与预后正相关(r=0.85),NSE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代谢综合征合并脑出血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水平,并探讨NSE与颅脑损伤及其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9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皿清NSE水平,结合Glasgow昏迷和预后分级进行分析。结果重型、中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NSE水平存在娃著性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和恢复良好组的血清NSE水平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血清NSE水平与脑损害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较重要的颅脑损伤的预后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急性一氧化碳(C0)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 athy after acute CO poisoning,DRACMP)是指部分急性CO中毒患者在急性期意识障碍恢复正常后,经过一段静止期又出现精神障碍、皮层功能障碍、基底节和锥体系损害等症状而言。CO中毒如中毒严重或抢救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存活者若出现DRACMP则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我们采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及脑电图(EEG)检查并进行动态观察,了解DRACMP的NSE、EEG变化,为临床探讨NSE、EEG对判断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铁蛋白(SF)及P物质(SP)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HICH患者,均于24 h内予以急诊手术治疗,按照起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较差组,比较2组临床一般资料、术前与术后7d血清NSE、SF及SP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年龄、入院时舒张压与血肿量、90 d NIHSS评分明显小于预后较差组(P<0.05),入院时GCS评分明显大于预后较差组(P<0.05);预后良好组术后7 d血清NSE、SF明显低于预后较差组(P<0.05),SP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较差组(P<0.05);术后血清NSE、SF水平与90 d 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SP水平与90d 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HICH患者术后血清NSE、SF、SP水平与其神经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相关性,其监测可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脊液中神经营养因子(S100β)、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蛋白对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CO中毒治疗后病情稳定者200例,其中81例DEACMP患者,119例非DEACMP患者,同期健康检查者100名为对照组。3组均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中NSE和脑脊液中S100β及JNK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前DEACMP组和非DEACMP组血清中NSE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DEACMP组血清中NSE和脑脊液中S100β、JNK1和JNK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DEACMP组(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DEACMP组明显高于非DEACMP组(P0.05)。联合检测时任意1个指标为阳性时预测DEACMP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依次为91.25%、67.23%、65.18%和89.89%;联合检测均为阳性时依次为52.50%、75.63%、59.15%和70.31%。结论早期检测血清中NSE和脑脊液中S100β及JNK蛋白表达对DEACMP有预测作用,联合检测较单项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3例脑梗死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并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含量,NSE的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的方法。观察并比较ACI患者在不同病情、不同梗死面积时的血清S100β蛋白、NSE和hs-CRP含量变化,采用Pearson法对三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0.025±0.017)μg/L、NSE(10.957±5.915)μg/L、hs-CRP(7.147±10.503)mg/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017±0.009)μg/L、(9.972±3.188)μg/L、(2.679±1.678)mg/L]增高(均P<0.05),并且随着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增高和梗死面积的增加,血清S100β蛋白、NSE和hs-CRP含量亦明显升;S100β蛋白、NSE和hs-CRP水平间呈正相关(P<0.0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S100β蛋白、NSE、hs-CR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判断、预后评估的指标;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多指标相结合进行评价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联合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收治的102例AIS患者为AIS组,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SAA、IMA及NSE水平,分析血清SAA、IMA及NSE水平与梗死体积、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讨3项指标对AIS的诊断效能。结果 AIS组患者血清SAA、IMA及NS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显示,高血压以及血清SAA、IMA、NSE水平升高与AIS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P 0.05),AIS患者血清SAA、IMA、NSE水平与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 0.05)。单独检测SAA、IMA、NSE诊断AIS的AUC为0.872、0.852、0.837,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949,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88.7%。结论血清SAA、IMA、NSE与AIS患者脑损伤程度和梗死体积正相关,联合检测血清SAA、IMA、NSE水平有利于AI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醒脑静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治疗的11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给予醒脑静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  相似文献   

10.
付俊鲜  杨光路  多红英 《中国医师杂志》2021,(8):1181-1185,1191
目的:探讨急性脑损伤(ABI)患儿血清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损伤患儿为ABI组,另选取医院儿童保健门诊正常儿童30例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S100β、NSE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低脑出血急性期病死率及其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护理资料,多系统综合监护,并清除颅内血肿,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对继发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治疗和护理,除12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安全度过急性期。结论对患者实施动态护理有助于患者安全渡过危险的急性期,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疗程. [方法]将13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B两组为治疗组,C组为对照组.3组均给予脑出血的常规治疗,A组在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每天2次,7 d为一疗程,B组依达拉奉疗程为14 d,其他治疗同A组,C组仅给予脑出血的常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病人在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A和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与B在治疗后14 d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安全有效,疗程7 d、14 d疗效无区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12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用全自动血凝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初筛指标之一,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比较敏感而特异的诊断指标之一,并为其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罗海龙  张忠敏  董妍 《现代医院》2011,11(12):28-29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9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50)采用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n=45)采用醒脑静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0%,对照组总有效率7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IL-6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超杰 《现代医院》2010,10(3):69-7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66例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口服,连用14d。于治疗前、治疗后3d、7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6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欧洲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3d、7d,血清IL-6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和p<0.05),而ESS和BI评分则在治疗7d和14d后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和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发色底物法、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血液黏度分析仪分别检测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 h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J-1)、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蛋白C活性(PC:A)、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教,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血浆D-dimer、vWF含量明显增高,PC:A、AT-Ⅲ:A明显减低,t-PA含量减低,PAI-1含量增高,FIB含量增高、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它们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所以,可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FIB等指标作为其血栓前状态的筛选指标,可将分子标志物血浆D-dimer、vWF、PC、AT-Ⅲ、t-PA、PAI-1的检测,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而敏感的诊断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IL-10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玉玲  鲍立春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189-219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60例脑梗塞患者发病24h、d 3、d 7血清IL-10含量,并对患者进行梗塞面积的测定,同时检测24h内其外周血白细胞水平。[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IL-10水平在发病24h、d3、d7均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24h IL-10显著升高,第3d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持续到d7仍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梗塞者比小面积梗塞者高(P〈0.05),急性脑梗塞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塞继发脑损伤导致抗炎因子IL-10表达升高,IL-10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利于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和存活。[结论]IL-10的变化与脑缺血的病程及缺血面积大小有关。是否可利用IL-10治疗脑梗塞、减轻缺血后脑损伤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陈红 《现代医院》2007,7(8):68-69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异常的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20例住院各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分析其特点及与脑出血的关系。结果脑出血后继发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和(或)心律失常。结论脑出血心电图异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心电图的异常可随脑血管病情的减轻而好转或消失,并对脑血管病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对高龄、高血压病等具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20.
黄新次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59-3760,3769
[目的]探讨血清VEGF和MMP-9含量动态变化监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2月~2011年2月期间,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VEGF和MMP-9水平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d1、d3、d7、d14血清VEGF与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水平d1明显升高,d7达到峰值,d14仍维持的高水平;血清MMP-9水平d1即明显升高,d3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但d14后仍维持的较高水平。随着急性脑梗死面积的增加,血清VEGF与MMP-9水平逐渐增高(P﹤0.05)。血清VEGF与MMP-9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312,P﹤0.05)。[结论]血清VEGF和MMP-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水平发生明显升高,呈动态变化,并且VEGF和MMP-9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其水平与随脑梗死面积的增加不断升高,通过对其监测有助于对脑梗死及时诊断及判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