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三种异丙酚靶控输注方式在麻醉诱导期间的临床效应,评价三种方式用于麻醉诱导的可行性。方法 3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G1组(国人参数组)、G2组(Tackley参数组)、G3(BET组),每组10例。分别于诱导前(T0)、轻拍三角肌不应即刻(T1)、气管插管过声门即刻(T2)、气管插管后3min(T3)、5min(T4)、10min(T5)时点监测和记录HR、MAP并记录三组患者异丙酚给药后起效时间t1、t2、t3及气管插管所需时间t4。结果 三组诱导期间HR、MAP随时间变化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G3组MAP在T2时点较T0时点有明显增高(P〈0.05),而G1、G2组无明显增高(P〉0.05)。异丙酚起效时间:G1〈G2〈G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三种靶控输注方式均可实施临床麻醉诱导,诱导迅速、平稳。按G3组方式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间心血管反应最不显著。如应用Tackley报道的参数建立TCI系统,宜适当调低诱导靶浓度。人工输注方案实施靶控输注,需严密监测气管插管时的意识深度,以防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2.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观察其维持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0例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支架植入术的清醒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每组各20例。麻醉诱导相同。气管插管成功后PR组术中持续输注异丙酚3~8mg/(kg·h),瑞芬太尼0.1~0.2μg/(kg·min)维持;PF组则术中持续输注异丙酚3~8mg/(kg·h、,并每间隔1h分次给予芬太尼2μg/kg。术中根据临床征象随时调整麻醉药剂量和间断给予肌松药。记录术毕至清醒的时间以及术毕至拔管的时间,术后观察有麻醉相关并发症和术中知晓。结果清醒时间PR组为(7.3±2.2)min,PF组为(22.7±5.2)min(P〈0.05);拔管时间PR组为(10.4±3.4)min,PF组为(26.4±7.3)min(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术中知晓。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的麻醉,显著缩短了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认知功能恢复较快,特别适合创伤小、术后疼痛较轻、无需术后镇痛的介入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较子宫切除术中不同用药方式二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SAⅠ~Ⅱ级择期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病人40例随机均分二组。所有病人行二点法硬膜外穿刺置管后,A组和B组分别经L3~4硬膜外注射0.75%和0.375%的罗哌卡因75mg。20min后视阻滞效果经T11-12硬膜外注射2%的利多卡因完善并维持阻滞效果。测试阻滞平面、评估麻醉满意度并观察术后运动阻滞情况。结果 A组和B组麻醉优良率分为85%和90%;A组硬膜外利多卡因用量15.3±3.1ml明显多于B组10.8±2.6ml(P〈0.05);注药20min后两组病人阻滞平面分别为T11(T9~T12)和T8(T6~T11),两组组最高阻滞平面相似分别为T6(T3~T7)和T6(T2~T8),P〉0.05;术后下肢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153±68min和102±56min,A组时间长于B组(P〈0.05)。结论 二点法硬膜外阻滞用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安全而有效,减低下管硬膜外局麻醉药浓度有利于减少术中局麻药用量,并利于病人术后下肢运动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4.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胃癌根治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胃癌根治术中对循环、脑电参数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T)组15例和靶控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T+E组15例。持续监测围术期BP、HR和脑电参数的变化,记录术前至术毕不同时点的血糖(Glu)、皮质醇(Cor)、胰岛素(Ins)的变化,术中药物用量和术后情况。结果 T+E组术后躁动,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低于T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相似。诱导后两组平均压(MAT)显著下降(P<0.05),T组在探查、术毕、拔管后的MAP比T+E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具有异丙酚、芬太尼用量少、苏醒快、术后躁动少等优点,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麻醉深度易于调控,血液动力学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靶控输注异丙酚瑞芬太尼对腹腔镜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与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胃肠手术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T组)32例,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及静注维库溴胺诱导与维持麻醉;传统人工静脉麻醉复合吸入麻醉组(Ⅰ组)28例,常规诱导后静吸复合麻醉。观察两组在各时点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T组在气管插管前及后1min、气腹后10min、60min等各时点的心率、血压较基础时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Ⅰ组在各时点尤其是气管插管后1min、气腹后10min、60min,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基础值相比有较大差异(P〈0.05);Ⅰ组在气管插管后1min及气腹后备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大于T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胃肠手术麻醉深度可控性好,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麻插管患儿在气管拔管时靶控输注异丙酚预防拔管期不良反应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唇腭裂手术患儿28例,随机分为靶控输注(T)与生理盐水对照组(C)两组。诱导采用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5mg/kg及维库溴铵0.1mg/kg后插管,维持采用2%~3%七氟醚,在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停药后,T组(n=14例)患儿行异丙酚靶控输注,血浆靶控浓度为1ug/ml,至气管拔管后5min停药;C组(n=14例)处理同P组,但以生理盐水TCI作为对照。记录TCI开始前、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5、10min的MAP和HR,同时记录两组患儿的RR、SPO2、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躁动、恶心呕吐、术后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T组病人在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组病人平稳,拔管时间较C组短,且术后躁动、恶心呕吐较C组发生率低(P〈0.05)。结论拔管期靶控输注异丙酚可有效预防拔管时的应急反应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6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m=20),全麻诱导时,A组、B组、C组分别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为0.3、0.5、0.7ng/mL的舒芬太尼2min后.均输注效应室靶浓度为4μg/mL的异丙酚,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行气管插管。记录全麻诱导前1min(T1)、气管插管后1min(T2)、3min(T3、10min(T4)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于T1、T2、T4时点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A)浓度。【结果】(1)A组T2时点MAP、HR比T。时点明显升高(P〈0.0S),C组T2、T3、T4时点MAP明显低于A组(P〈0.05),C组T2、T3时点HR明显低于A组(P〈0.05),C组L、T4时点MAP低于B组(P〈0.05);(2)A组T2时点血浆AD和NA浓度较T1时点明显升高(P〈0.05)、较B组高(P〈0.05)、较C组高(P〈0.05)。【结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其中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5ng/mL复合异丙酚效应室浓度4μg/mL靶控输注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异丙酚不同输注方式对麻醉诱导阶段血浆皮质醇(Cor)、催乳素(PRL)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根据诱导时输注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G1(国人参数靶控输注)、G2(Tackley参数靶控输注)、G3(人工模拟靶控输注)组,每组10例,分别于诱导前(T0)、轻拍三角肌无反应即刻(T1)、气管插管过声门即刻(T2)、气管插管后3min(T3)、5min(T4)、10min(T5)时点监测和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测定3组血浆Cor、PRI,的浓度。结果:3组麻醉诱导期间HR、MAP随时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2、G3组在T1时点HR均较T0时点升高,(毛组MAP在T2时点较T0时点有明显升高(P〈0.05),3组异丙酚麻醉诱导阶段Cor、PRL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人参数靶控输注(G1)组对控制气管插管所致的应激反应要优于Tackley参数靶控输注(G2)组、人工模拟靶控输注(G3)组。麻醉诱导期间血浆Cor、PRL浓度变化可能用于判定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9.
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全麻诱导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全麻诱导时对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的影响,及用于气管插管的最佳剂量。方法36例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3组:R2组(瑞芬太尼2ng/ml,n=12),R4组(瑞芬太尼4ng/ml,n=12),R6组(瑞芬太尼6ng/ml,n=12)全麻诱导时给予靶控异丙酚血浆浓度3.5μg/ml,5min后依分组情况给予血浆靶浓度的瑞芬太尼,3min后行气管插管,并记录每分钟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心率变异性功率谱(HF、LF、HF/LF),并将病人人室后(T0),给瑞芬太尼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5min内的最大值(T3),切皮前(T4)以及切皮后5min内的最大值(L)纳入统计分析。结果靶控输注异丙酚后三组BP、HF、LF均显著降低,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后,R6组HF显著高于R2组,R6组BP低于R2组,R4组、R6组HR较R2组显著降低,插管后、切皮后R2组BP、HR、LF均显著升高。R4组、R6组与插管前相比各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较高靶浓度瑞芬太尼对迷走神经有兴奋作用。在靶控输注异丙酚浓度3.5μg/ml靶控输注瑞芬太尼4ng/ml可以制止插管心交感张力的增高,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应激刺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输注异丙酚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效果与可行性。方法选择60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ASAⅠ~Ⅱ级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研究组(n=30),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B组为对照组(n=30),气管插管全麻异氟醚吸入,分别于术前、麻醉后、气腹15min、处理胆囊床和术毕5个时点抽取静脉血3ml,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皮质醇,同时观察血压、心率、血气分析动态变化。结果两组不同麻醉方式患者血清皮质醇、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有效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应激反应,并能维持心血管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3.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赞同和欢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和评价头孢他啶(泰得欣)应用于普通胸外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对比试验,观察2005年8-10月96例普胸手术预防和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泰得欣在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中总有效率9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结论 泰得欣临床效果满意,使用安全,值得在普胸手术中选用。  相似文献   

18.
罗岩 《当代医学》2010,16(11):247-248
患者女,19岁,体检发现全身多处固执破坏4个月。影像学检查:平片及CT平扫检查:双侧髂骨、耻骨、股骨颈及股骨上段均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略呈膨胀性,边界清楚,部分可见硬化边。双侧肱骨上段、肩胛骨近关节盂处骨质及股骨下段、右胫骨近端、左腓骨中上段可见多个囊性骨及右侧锁骨亦可见多发局限性低密度减低区、略呈膨胀性(图1、5)。MRI平扫:脊柱可见多个囊状长T1长T2信号,部分略呈膨胀性。(图2~4)  相似文献   

19.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月至1991年6月经内窥镜检查发现胃癌107例,其中100例经内窥镜活检病理证实,阳性率93.5%,7例阴性者均经手术证实。本文分析了胃癌的内镜特征(中、晚期胃癌、一点癌)和病理特点,并就临床意义进行分析、讨论。认为在胃角、胃窦部的溃疡、糜烂、结节状及粘膜粗糙不平应仔细观察并进行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