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型钠利尿肽 (BNP)是钠利尿肽家族之一 ,主要来源于心室肌细胞 ,心室肌张力升高时 ,释放BNP。BNP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危险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就BNP生理特点、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指出不同时期BNP水平与AMI后患者左室重构、左室功能以及死亡率的关系 ,得出BNP可作为AMI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强有力的神经激素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进行早期再灌注后其血中B型钠利尿肽(BNP)的动态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用ARCHITECTI2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中BNP的质量浓度及用PHILLIPSIE3S型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患者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BNP的质量浓度在接受PCI与未接受PCI的患者早期第1天、第2天内无明显改变(P>0.05),但在第3天、第7天,PCI组明显低于未PCI组(P<0.05)。1周左右的EDV、ESV值在PCI组明显低于非PCI组(P<0.05),但两组间EF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MI患者行PCI进行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第3,7天的BNP质量浓度,进而能改善AMI患者的左室功能及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3.
B型钠利尿肽测定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血浆 B型钠利尿肽生理和生化特征、与心功能关系及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结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生活模式与生存环境的改变,造成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病在我国城市与农村均列为第一位死因。近年来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大规模临床试验为心血管病的诊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近十年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发现,B型利尿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与N端-前B型利尿钠肽(N-TerminalPro-BNP,Nrr-Pro-BNP)在心血管病的诊断,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中具有重要价值,是心血管病诊断与预测预后的独立标志物。本文对BNP及NT-Pro-BNP在心血管病的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认为 ,脑钠利尿肽 (BNP)是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标志物之一 ,可用以识别无症状性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本文研究首次心肌梗死 (MI)后左室重构与BNP的关系。方法  1 996年 1 2月至 1 997年 1 0月拟诊为首次MI、接受溶栓治疗并存活 3天以上的1 3 3例列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开始前、其后60、90、1 80min时记录 1 2导联心电图。MI后早期 (指MI后 3~ 7天 )及后期 (指MI后 2个月时 )分别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检查及采血测定血浆BNP浓度。结果  5例于MI后 2个月内死亡 ,其余1 2 8例可供分析。①BNP与 1年死亡率 :…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无器质性心脏疾患的房颤(AF)患者血浆B型钠利尿肽(BNP)水平。方法连续测定61例AF患者和61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的血浆BNP水平。结果AF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左房内径和AF病程是血浆BNP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阵发性孤立性AF患者BNP水平升高,其升高与AF直接相关但并非由左室功能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瓣狭窄是临床最常见的瓣膜疾病之一,可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风险增加,其发病率在未来20年内可能会随着人口老龄化而翻倍。目前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然而无症状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仍存在争议,警惕的等待策略既安全又可行,但猝死的风险每年几乎达到5%。研究发现,血浆利尿钠肽水平与主动脉瓣狭窄的严重程度、症状的发展以及预后相关,有助于监测疾病进展,并确定哪些患者将从早期治疗干预中获益最大,从而降低长期不良事件的风险。文章概述了利尿钠肽在主动脉瓣狭窄的诊断、临床管理、风险分层和潜在治疗意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利尿肽(BN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123例冠心病(CHD)及可疑CHD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其中A组20例(Gemini评分0分),B组20例(Gensini评分1—20分),C组49例(Gensini评分21—40分),D组34例(Gensini评分〉40分);均于入院后24h内检测血浆BNP,比较四组血浆BNP水平,分析血浆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四组血浆BNP水平经Lg(BNP)转换后,B、C、D组Lg(BNP)均明显高于A组,C、D组明显高于B组,D组明显高于C组(P〈0.05或〈0.01);血浆BNP水平与Gemini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a=0.849,P〈0.01)。结论CHD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血浆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明显正相关;血浆BNP水平能反映冠脉病变程度,为CH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B型脑钠肽(BNP)是在结构上相同的脑钠肽家族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脑、脊髓、心、肺等组织,其中以心脏内脑钠肽含量最高,主要存在于左右心房[1-2],BNP在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全患者的筛选、临床诊断、治疗、病情的监测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B型钠利尿肽(BNP)的生理生化特征、测定、与心功能关系及对呼吸困难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早期血钠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血钠浓度〉135mmoL/L和〈145mmol/L作为A组,血钠浓度在120—135mmol/L为B组,血钠浓度〈120mmol/L为C组,分别计算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两组间比较用协方差分析。结果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加,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急性心梗中早期出现的低钠血症与患者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行介入术患者B型钠利尿肽(BNP)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对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冠脉介入术)与对照组(非冠脉介入治疗)各30例,随后对两组患者的BNP质量浓度使用自动免疫分析仪进行测定,同时应用超声仪测定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早期第1、2天内的BNP质量浓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第3、7天的BNP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5.564,4.591,P<0.05);1 w左右,观察组EDV值及ESV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5.403,6.492,均P<0.05),两组患者的EF值相比无显著差异(t=1.115,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冠脉介入术,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第3、7天的BNP质量浓度,能够充分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对心室重塑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早期再灌注后血中B型脑钠肽(BNP)及肌钙蛋白I(TnI)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PCI组(34例)和非PCI组(34例),检测所有患者的BNP和TnI;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患者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BNP测值PCI组与非PCI组患者治疗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第4天PCI组明显低于非PCI组(P<0.05),TnI水平PCI术组治疗第2天、第4天均明显低于非PCI组(P<0.05),治疗第7天EDV、ESV值PCI组明显低于非PCI组(P<0.05),但两组间的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进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明显降低治疗第4天BNP水平、及第2、4天TnI水平,进而能改善AMI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对伴高尿酸血症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血浆B型利尿钠肽(BNP)及尿酸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伴高尿酸血症急性发作患者58例,利用计算机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9例,单纯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29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别嘌呤醇治疗。治疗12 w后,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并分析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BNP、尿酸浓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NP、血尿酸、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伴高尿酸血症急性发作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别嘌呤醇疗效较好,改善患者血浆BNP及尿酸水平,促进患者恢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5.
B型钠利尿肽测定对左室功能不全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综述血浆B型钠利尿肽的生理和生化特征、与心功能关系及对左室功能不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B型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3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3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及比较两组患者Cys C、BN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Cys 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STEMI组Cys C、BNP水平稍高于NSTEM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 C与BNP无显著相关性(r=0.11,P0.05)。结论血清Cys C、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其浓度及动态观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循环利尿钠肽家族由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C-型利尿钠肽(CNP)及树眼镜蛇属利尿钠肽组成。在正常状态下,ANP、BNP和CNP主要在心房产生,ANP和BNP合成和分泌的主要刺激是心室壁张力。就实验检测:ANP前体(proANP)与成熟ANP相比半减期更长,且由于其为激素前体物质、没有相关的作用受体、胞间或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小、分子量大、在血浆中的稳定性高,因此被认为是比成熟ANP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入院血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入院即刻、入院24、48 h血Na~+水平最低值将其分为正常组45例(血Na~+135 mmol/L)、轻度低钠组75例(轻度组,血Na~+120~135 mmol/L)、重度低钠组30例(重度组,血Na~+120 mmol/L),所有患者均完成介入治疗,比较各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面积等指标的差异,统计住院30d患者病死率。结果:3组空腹血糖、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CK-MB、cTnI水平高于正常组(均P0.05),重度组CK、CK-MB、cTnI水平均高于轻度组与正常组(P0.05)。正常组LVEF高于轻度组、重度组,且轻度组高于重度组(均P0.05)。重度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轻度组与正常组,且轻度组大于正常组(均P0.05)。重度组病死率高于轻度组与正常组,存活患者血Na~+水平高于死亡患者(P0.05)。结论:AMI患者低钠血症程度与CK、CK-MB、cTnI水平、心肌梗死面积、住院30 d病死率呈负相关,与LVEF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B型钠利尿肽(BNP)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60例AMI患者按有无行PCI术分为PCI组和非PCI组,检测不同时期血清BNP水平以及采用PhillipsIE33型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患者1周左右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EDV、ESV和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24h、48h、72h时点血清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CI术对AMI患者进行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患者第7天的BNP水平,进而能改善AMI患者的左室功能及减轻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CI)术后脑钠肽(BNP)变化趋势。方法:收集经急诊PCI的初发AMI患者80例为AMI组,同期收集冠脉造影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BNP浓度。按照Gensini积分系统将AMI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冠脉病变组。结果:①AMI组与对照组术前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术后12hBN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AMI组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第7天,AM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MI发生后,其分泌模式多数仍为双相性模式,但峰值有所前移,可能跟早期急诊PCI术开通罪犯血管、挽救濒临坏死心肌、降低室壁张力有关;轻度病变组(Gensini积分<40分)绝大多数仅有一个峰值,发生在AMI后14~20h,而重度冠脉病情组(Gensini积分>80分)多数存在两个峰值,第2峰值一般在AMI发生后3d左右。结论:在PCI干预下,重度冠脉狭窄病变患者BNP呈"双相分泌模式",而轻度冠脉病变者多数为"单相性分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