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AECG)对室性早搏起源部位的定位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12导联同步AECG检查明确诊断有频发单源室性早搏的患者90例,分析12导联AECG及该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室性早搏QRS波群形态的差异,对其起源部位分别进行初步定位,并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室共65例,其中起源于右室流出道55例(占61.11%)、右室心底部5例(占5.56%)、右束支2例(占2.22%)、其他3例(占3.33%),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0例(占22.22%)、左室心底部3例(占3.33%)、左束支2例(占2.22%)。结论根据12导联同步AECG的室性早搏QRS波群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起源部位,指导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452例心悸者的动态心电图(DCG)变化,探讨心悸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452例者均做过3次以上常规心电图(ECG),采用12导联DCG监测系统记录24h心电活动。结果 452例DCG检出心律失常者405例(89.6%),ECG检出心律失常者186例(41.2%),DCG检出心肌缺血者87例(19.2%),ECG检出心肌缺血者20例(4.4%)。结论心悸者可能存在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DCG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心电图模式对冠心病(CHD)心肌缺血发作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驻马店市西平县中医院收治的80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动态心电图(DCG)及常规心电图(ECG)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CG、ECG对CHD心肌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80例CHD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心肌缺血发作69例(86.25%),非心肌缺血发作11例(13.75%),缺血部位分别为侧壁8例(11.59%)、下壁19例(27.54%)、前间壁/前壁42例(60.87%);DCG对CHD心肌缺血发作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G诊断CHD心肌缺血发作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48),ECG诊断CHD心肌缺血发作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237);DCG诊断的心肌缺血发作67例患者缺血部位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943),准确率97.01%。结论 相较于心电图,DCG对CHD心肌缺血发作的诊断效能更高,可有效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心电图P波的变化。方法选择1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PAF组),100例无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无PAF组),采用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两组的V1导联P波时限(Pt)、V1导联P波终末负电势(Ptfv1)和左心房内径(LAD)、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 PAF组、无PAF组的Pt分别为(120±10)ms、(99±11)ms,Ptfv1分别为(0.051±0.023)mm·s、(0.026±0.010)m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AF组、无PAF组LAD分别为(33.6±3.9)mm、(32.7±4.2)mm,LVD分别为(44.6±4.1)mm、(42.7±4.3mm),LVEF分别为(56.6±4.9)、(59.7±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阵发性房颤可引起心电图Pt及Ptfv1值增加,与左心房内径大小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远程动态心电图(telemonitoring ECG,TTECG)信息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分院传至本部心电会诊中心的 Holter 数据63例。将入选患者分为网络传输组(31例)和人工传递组(32例)。用动态心电图记录器在基层医院采集动态心电信息,分别通过人工传递和局域网传输的方式将信息传至医院心电会诊中心,由心电专科医师做出诊断。将开始诊断时间划分为1 h 内、1~5 h 和5~10 h,对不同时间段的诊断例数进行组间对比和分析。结果网络传输组的开始诊断时间明显早于工传递组[(1.2±0.5)h vs.(8.7±2.0)h,P <0.05]。当开始诊断时间在1 h 内时,网络传输组共诊断26例(83.9%),人工传递组0例;在1~5 h 时,两组分别诊断5例(16.1%)和12例(37.5%);在5~10 h 时,两组分别诊断0例和20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基层医院应用 TTECG 信息系统可节省患者诊疗时间,实现远程的数据共享与会诊,有利于及时发现心血管事件,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立体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脏是三维结构。在医学心电技术的发展上,心电图(ECG)的一维线性、心向量图(VCG)的二维平面环和立体心电图(stereoelectrocardiogram,SECG)的三维空间表达,代表着心电学发展三个不同的阶段。其目的在于能进一步揭示出心脏立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比较,探讨远程心电监测(REM)应用于心律失常诊断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就诊的142例反复发作性胸闷、心慌、头晕、晕厥患者,3个月内每例酌情行REM一周至1个月,监测期间每天定时以及有症状时进行REM,随访期3个月内每例患者至少行3次ECG检查。其中72例同期进行了Holter检查,比较REM与ECG以及Holter对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142例行REM的患者中有10例脱落,REM共产生出6 945份有效心电图,132例有效病例中REM与ECG分别检出105例(79.5%)及76例(57.6%)患心律失常,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别检出30例(22.7%)及26例(19.7%)患者心电图存在ST-T改变(P>0.05),其中Holter检查的72例患者中,REM与Holter分别检出62例(86.1%)及52例(72.2%)心律失常患者(P<0.05);同时分别检出21例(29.2%)及25例(34.7%)患者心电图存在ST-T改变(P>0.05)。结论 REM能及时准确诊断各种心律失常,诊断正确率几近100%,对院外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显著高于ECG和Holter。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气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方法对122例经X线胸片证实为气胸的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气胸部位分为左侧气胸组72例,右侧气胸组50例,并对两组气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22例气胸患者心电图出现异常107例(87.70%),正常心电图15例(12.30%)。左、右侧气胸共有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是窦性心动过速,左侧50%(36/72),右侧46%(23/50);左侧气胸心电图特征性改变:V3-V6导联R波递增不良66.67%(48/72)、胸导联低电压25%(18/72)和顺时针转位20.83%(15/72)。右侧气胸心电图特征性改变:V1~V3导联QRS波振幅随呼吸呈规律性改变30%(15/50)和R波递增不良26%(13/50)。结论左、右侧气胸心电图有各自特征性改变,对气胸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电图检查在急性肺栓塞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院时及溶栓后1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1)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的改变:SⅠ>0.1 mV者15例次(53.57%),SⅠ QⅢTⅢ型10例次(35.71%),QⅢTⅢ型3例次(10.71%),TⅢ倒置16例次(57.14%),Tv1-v2倒置15例次(53.57%),Tv1.v3倒置11例次(39.29%),Tv1-v4倒置8例次(28.57%),Tv1-v5倒置3例次(10.71%),T波倒置均呈对称性,完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次;(2)溶栓后1周心电图的变化:SⅠ变浅,QPS电轴左移,QⅢ减少或消失;Tv1-v2倒置加深或直立变倒置7例,电轴右偏和完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3例次;窦性心动过速、SⅠQⅢTⅢ型、顺钟向转位、avR终末R波等指标阳性率有所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改变是非特异性的,动态观察心电图典型、不典型轻微改变对筛选急性肺栓塞有一定的帮助.有效溶栓治疗后,胸前导联T波倒置加深可能是右室负荷减轻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时限分析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阵发性房颤(PAF)患者P波时限分析指数[包括最大P波时间(Pmax)、最小P波时间(Pmin)、P波离散度(PWD)]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对PAF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50例PAF患者和74名健康对照者,测量同步12导联心电图的P波时限,分别计算两组的P波时限分析指数,并对两组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PAF组P波时限分析指数Pmax、Pmm和PWD分别为(115.45±9.50)ms、(67.50±11,93)ms和(47.95±14.45)ms,均高于对照组的(96.85±8.80)ms、(62.60±8.98)ms和(34.25±10.80)ms;除Pmm外,Pmax与P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max≥110 ms、PWD>40 ms为阳性标准,检测其对PAF的敏感性分别为85.2%、88.5%,特异性分别为88.1%、89.2%.结论 Pmax、PWD对PAF患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81例冠脉造影与头胸导联心电图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一步证明头胸导联(HC)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90年代以来4000余例HC心电图中同时进行冠脉造影的81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冠脉造影的81例病例中,阳性51例(63%),阴性30例(37%)。冠脉造影阳性的51例中,HC心电图异常45例(88%),正常6例(12%);常规导联心电图异常30例(59%),正常21例(41%)。冠脉造影正常的30例中,HC心电图异常5例,正常2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冠心病(CHD)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90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接受冠脉造影、常规心电图与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及检测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心电图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准确性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短阵性室性早搏、短阵性房性早搏占比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两组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出早发性、二三联律及成对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测出HR值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波、T波、PR、QRS、QT比较...  相似文献   

13.
体表及冠脉内心电图对急性短暂冠脉闭塞的检测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由球囊阻塞冠状动脉引起心肌缺血,同时记录体表心电图(S—ECG)及通过冠脉内导丝记录球囊阻塞远端的心外膜心电图—冠脉内心电图(IC—ECG),观察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改变。共研究98例病人120支血管。结果:1.S—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为66.7%(80/120),而IC—ECG有ST改变者占97.5%(17/120)。2.前降支缺血的S—ECG检出率79.7%,右冠脉77.3%,回旋支41.7%;3.前降支缺血最敏感的导联是V3(78.1%),右冠脉最敏感的导联是avF(77.3%),回旋支表现多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心电图改变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例患儿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心电图和24hDCG均有改变:传导阻滞14例(占43.75%),ST—T改变12例(占37.50%),房室肥大11例(占34.38%),室性期前收缩9例(占28.13%),房性期前收缩6例(占18.75%),病理性Q波5例(占15.63%)。结论DC/7I患儿心电图呈多样性改变,心电图是目前临床最方便、经济、快捷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心电图改变和心律失常类型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关系。方法:纳入某新冠肺炎专科医院在院患者入院心电图514份,分析其中心电图改变和心律失常类型、特征。结果:254例患者出现明显心电图改变和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65例(22.2%),QT间期延长60例(20.5%),房颤45例(15.4%),传导阻滞39例(13.3%),房性早搏22例(7.5%),室性早搏20例(6.8%),窦性心律不齐20例(6.8%),窦性心动过缓18例(6.1%),预激综合征4例(1.4%),心律失常发生组患者其在院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0.05)。 结论: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及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COVID-19患者,其发生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体位变化对QRS波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DCG)不同体位对QRS波形态的影响。方法 40例接受ECG及95例接受DCG检查者分别进行卧位、立位心电图描记,每例2种ECG描记于5min内完成。结果 ECG:肢体导联:RaVR、SⅠ,胸导联:RV2~5、SV1、V3~6波形差异有显著性(P〈0.05)。DCG:肢体导联:QⅢ、aVR、aVL、RⅠ、Ⅱ、Ⅲ、aVL、SⅠ,aVR、aVF;胸导联:RV3~5、SV1~3波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论ECG还是DCG记录,卧位、立位记录的QRS波存在显著差异,DCG的肢体导联QRS波变化较ECG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对应区导联ST段下移(R- ST- D) 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40 例初发单部位AMI患者于梗死后2~8 h 内作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并描记手术前后心电图,观察手术所见冠脉病变与R- ST- D的关系、梗死区导联ST段偏移程度与R- ST- D的关系及PTCA后ST段演变。结果 本组病例多支血管病变者占57-5% (23/40),其R- ST- D 阳性者73-9%(17/23) ,显著高于单支病变者(P< 0.005) ;R- ST- D阳性者中76-2% (16/21)有梗死对应区供血冠脉明显狭窄;R- ST- D阳性与阴性组梗死区导联ST段最大抬高值分别为(3-8±1-7) mm 和(4-4 ±1.9) mm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1-149 ,P> 0-05) ;PTCA后梗死区导联抬高的ST段明显下降但多不能完全回复至基线,R- ST- D 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多数R- ST- D可用梗死对应区供血冠脉病变解释其发生,但也有梗死对应区供血冠脉正常而发生R- ST- D者,故R- ST- D的发生机理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急性胰腺炎的心电图改变(附61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患心电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心电图资料,结果:61例胰腺炎病人中有49例(83%)出现心电图异常;46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中有35例(76%)出现心电图异常,15例急性出血性梗死性胰腺炎中有14例(93.3%)出现心电图异常。结论:急性胰腺炎常伴有心电图异常改变,应予心电图监测,以便判断病情发展和给予相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方法 对57例确诊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动过速45例(78.9%),其中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8例,心房纤颤6例,ST-T改变41例(71.9%),Tv1-Tv3倒置33例(57.9%),Tv1-Tv4均倒置25例(43.9%),avR导联R波升高30例(52.6%),顺钟向转位25例(43.8%),电轴右偏20例(35.1%),右心室高电压16例(28.1%),典型SIQⅢTⅢ 15例(26.3%),肺型P波15例(26.3%),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15.7%):其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例.部分患者具有以上多项心电图改变.结论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复杂多变,临床医生应细心观察心电图变化,结合临床,重视高危因素,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营  韩艳丽  刘芳  史新华 《心脏杂志》2008,20(6):764-765,772
目的比较频谱心电图(FCG)、静态心电图(ECG)和心电向量图(VCG)检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阳性率的比较。方法将162例临床诊断为UAP的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存在1支或多支病变,至少1支狭窄≥50%]同时进行FCG、ECG、VCG检查,对检查结果依据各自的诊断标准进行判定,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FCG检出的阳性率较ECG、VCG检出的阳性率高(P<0.01);②多支病变组FCG阳性率较单支病变组高(P<0.01);③LVEF<0.50组FCG阳性率较LVEF≥0.50组高(P<0.01)。结论FCG对UAP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ECG和VC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