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一词是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的,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逐渐扩展了它的内涵.现代医学认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主要包括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微循环系统、毛细淋巴管之间的淋巴微循环系统和存在于微血管、细胞和毛细淋巴管之间的组织液循环系统[1].  相似文献   

2.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一词是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的,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逐渐扩展了它的内涵。现代医学认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主要包括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微循环系统、毛细淋巴管之间的淋巴微循环系统和存在于微血管、  相似文献   

3.
王淑娟 《中国医刊》1999,34(12):7-10
微循环检查(microcirculationexamination)是临床上很常用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法。微循环广义而言系指参与细胞物质交换的体液———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在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和组织间的循环;狭义而言是指血液微循环。临床上所谓的微循环检查是?..  相似文献   

4.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之为微循环〔1〕,中枢神经系统缺乏淋巴管〔2〕;由脑毛细血管向神经组织传递的氧、营养物质和信息物质以及神经组织的代谢产物的输出均需经细胞间隙(Extracelularspace,...  相似文献   

5.
关于淋巴形成的形态学研究进展很快。现巳公认,基底膜是区分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最明显特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减少管腔内蛋白质外渗,这不仅是由于基底膜作为蛋白质的生理性屏障,而且是由于蛋白质带阴化电荷,而基底膜带阳性电荷,二者相互吸引的结果。血管基底膜的作用正是如此,相反,淋巴管内皮细胞缺乏完整的基底膜,可直接与组织间隙接触,具有转运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的  相似文献   

6.
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增殖与扩张在淋巴转移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的增殖和扩张在喉癌淋巴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对75例喉癌及其癌周组织、8例正常喉组织毛细淋巴管的状态和相关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和观察。结果:喉癌癌巢组织内未见毛细淋巴管;癌周毛细淋巴管的密度比正常组织明显增高(P<0.01),且均呈不同程度的扩张,部分管壁被破坏;各型喉癌癌周组织毛细淋巴管密度、管径及管腔面积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P<0.01),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癌周毛细淋巴管的大量增殖、扩张是喉癌经淋巴道转移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过程、机理以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膀胱癌及膀胱壁组织内淋巴管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通过用5’-Nase-ALP双重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20例膀胱癌组织和癌旁膀胱壁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5’-Nase染色强阳性,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和血管的ALP反应显示强阳性,管壁呈明显的蓝色。据此可将淋巴管、血管区别开来。该研究发现膀胱癌组织内有较多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及较多的棕色实性条状组织,该条状物即为新生的毛细淋巴管。这一结果为研究膀胱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分布及早期淋巴管转移,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膈淋巴液形成的机制。方法 大鼠腹膜腔内注射兔血和示踪剂后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膈腹膜及膈毛细淋巴管的变化。结果 膈腹膜间皮和膈毛细淋巴管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论 影响膈淋巴液形成的主要因素为膈腹膜吸收孔和呈开放性连接的毛细淋巴管 ,囊泡系统在膈淋巴液形成和物质转运中也起一定作用 ;管腔内表面突起具有释放作用 ,管腔外表面突起具有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食管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规律、超微结构特征,为探讨食管癌淋巴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人食管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食管癌中央区未见淋巴管,周边区淋巴管数量较正常区明显增多,管腔扩大;毛细淋巴管管壁破坏,细胞器发生明显改变.正常区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毛细淋巴管壁的破坏和内皮细胞的开放连接可能是食管癌淋巴道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喉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为探讨喉癌淋巴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人喉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喉癌中央区未见淋巴管,周边区淋巴管数量较正常区明显增多,管腔扩大;毛细淋巴管管壁破坏,细胞器发生明显改变。正常区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喉癌淋巴管的分布及形态的改变与肿瘤细胞经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无法准确区别毛细淋巴管及血管,而目前显示淋巴管的染色方法不多,我们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应用Factor VIII及CollagenIV为第一抗体的双重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同一张切片两种抗原分别在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上的表达,可以清楚的区分血管及淋巴  相似文献   

12.
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散在于人体的各部。有的构成独立的器官,如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脑垂体和胸腺等;有的则散在于其它组织器官内,如胰岛、睾丸的间质细胞及卵巢的卵泡和黄体等。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称为激素。激素直接被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吸收入血液循环系统,周流全身,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虽然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甚微,但作用极大,对机体的代谢、生  相似文献   

13.
四肢淋巴水肿和乳糜尿的病人是由于先天或后天性淋巴道阻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造成肢体水肿或淋巴液反流入泌尿道形成乳糜尿。多累及青壮年劳动者,严重影响劳动力。过去由于淋巴管管径小,管壁薄,无法手术方法去除病因,引流淋巴液,只用切除或堵塞方法去治疗,复发率高。作者多年来对淋巴显微外科进行深入研究,引进国外技术加以改良,在国内首次取得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成功。其特点是按肢体皮下主要静脉解剖部位,找寻集合淋巴管,并将肢体分成2~4段,分别在各段的远侧皮内注射活性染料和找集合淋巴管接上局部的小  相似文献   

14.
四肢淋巴水肿和乳糜屎的病人是由于先天或后天性淋巴道阻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造成肢体水肿或淋巴液反流入泌尿道形成乳糜屎。多累及青壮年劳动,严重影响劳动力。过去由于淋巴管管径小,管壁薄,无法手术方法去除病因,引流淋巴液,只用切除或堵塞方法去治疗,复发率高。作多年来对淋巴显微外科进行探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电镜下观察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态特点和改变,为探讨宫颈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将临床手术切除的宫颈癌材料,由癌组织周边区及正常区取材,应用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对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观察到癌周组织周边区有较多的毛细淋巴管分布,并可见淋巴管管壁扩张、破损.内皮细胞器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宫颈癌周边区较正常区淋巴管增多且扩张.结论 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增多和形态改变增加了淋巴道转移的机会.肿瘤细胞可通过管壁破坏和内皮连接开放而进入淋巴管腔.  相似文献   

16.
后微静脉是介于毛细血管与小静脉之间的一段血管。该血管不仅是血液内淋巴细胞穿过管壁进入淋巴组织的通道;而且进入淋巴组织的小淋巴细胞对传递免疫  相似文献   

17.
淋巴管分布于人体中绝大多数的组织中,它能够起到维持组织液动态平衡,吸收脂肪酸类物质,调节免疫应答等独特作用;研究表明,在肿瘤、淋巴水肿、肥胖以及炎症等情况中,淋巴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回顾近年来肿瘤新生淋巴管的研究进展,由于一直以来缺乏特异性的淋巴管标记物,与肿瘤新生血管方面的研究相比,肿瘤新生淋巴管的研究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8.
1992年Morton将前哨淋巴结定义为原发肿瘤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在其没有转移时,其他淋巴结发生跳跃性转移的机会较少。前哨淋巴结定位示踪技术主要有染色法、放射性核素法、以及两者联合的混合法。染色法操作简便、直观,其缺陷在于:注射后即可进入毛细淋巴管又可进入毛细血管,使被注射部位广泛染色,不利于病灶的判定。核素法探测时有背景信号干扰并且有放射性危害是其缺点。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间隙为30~50 nm。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间隙达500 nm,平均粒径150 nm的纳米炭在肿瘤及周围组织注射后,滞留于引流淋巴管和淋巴结,而不能进入毛细血管,从而实现了淋巴结染色。近红外荧光与纳米技术结合后即成为能发射近红外荧光的量子点,可以在活体内定位和成像肿瘤,是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来通过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分子生物学标记或体循环肿瘤细胞DNA分析,前哨淋巴结特有的对判断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和最小创伤性会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颗粒或心房肽的释放形式和在细胞外的转运途径,为此提供形态学方面的依据.方法 对大鼠右心耳及其对应区心包膜,进行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心肌细胞内可见许多心房颗粒,有些颗粒向细胞表面突起.组织间隙中可见许多膜壳或膜碎片.心肌之间的毛细血管内皮连接紧密,为无窗孔的连续内皮型,管腔内常见红细胞.而毛细淋巴管内皮连接松散,可见重叠连接.心外膜表面的上皮细胞有丰富的微绒毛.心包膜壁层相邻的三个立方上皮细胞之间,存在较大的孔隙.结论心房颗粒从心房肌细胞的释放,可能存在一种连同颗粒界膜一起排出的整体释放形式.心房肽可以进入心肌之间的毛细淋巴管经淋巴转运,也可通过心外膜进入心包腔,再由心包膜淋巴管吸收和转运进入血液.  相似文献   

20.
淋巴管形态学研究技术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是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毛细淋巴管、集合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四个部分.淋巴管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运输组织液、脂肪等)和临床意义(与肿瘤转移、感染、淋巴水肿等关系密切),因此进行淋巴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