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囊肿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42例原发纵隔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摄胸部后前位与侧位片,胸部CT平扫29例,其中15例行增强扫描,胸部MRI平扫6例。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边缘、壁及其厚度、邻近结构。每一病种均分为影像征象典型与不典型2类。结果病变位于前纵隔28例,中、后纵隔各7例。上纵隔9例,中纵隔24例,下纵隔9例。支气管囊肿9例,囊性淋巴管瘤4例,胸腺囊肿11例,心包囊肿5例,成熟性囊性畸胎瘤13例。影像征象典型38例,不典型4例。结论90%的纵隔囊肿,根据CT、MRI显示的病变部位与内部密度、信号特征,可做出正确的影像诊断;不典型者确诊仍依靠手术病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ornwaldt's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7例临床证实的Tornwaldt's囊肿,分析其64排CT或1.5T MR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 7例Tornwaldt's囊肿均位于鼻咽顶部正中位置,椭圆形4例,圆形3例.病变大小6~9 mm(短径)×8~13 mm(长径),平均7.6 mm(短径)×10.4 mm(长径).1例CT表现为圆形等密度影.MRI表现:T1WI 1例稍高信号,5例等、低信号;6例T2WI、FLAIR均为高信号,DWI(b=0 s/mm2)高信号,DWI(b=1000 s/mm2)等低信号.结论 Tornwaldt's囊肿有其特殊的好发部位,结合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可提高其与鼻咽部其他实性或囊性病变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颅内囊肿和囊性肿物种类繁多,影像学表现不尽相同。回溯颅内多种囊性病变的病理学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并依据病变发生部位明确了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的诊断思路。  相似文献   

4.
欧鸿儒  贾红明  李苒光  张水兴  张金娥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31-1233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13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CT及MRI表现.观察项目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内部结构、边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结果:13例均为青壮年患者,单发病灶,位于前中上纵隔,病灶最大截面直径约63 mm.CT表现为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坏死,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轻度强化.4例行MRI扫描,T1WI示病灶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肿瘤内信号不均匀,12例伴有出血、坏死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中度强化.病灶边界欠清,其中11例病变与纵隔血管间脂肪间隙消失,10例可见病变周围结构受侵犯,9例血管受侵,3例合并上腔静脉闭塞,6例累及心包,3例侵犯前胸壁及胸骨.结论: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CT和MRI表现具有恶性肿瘤侵袭性的特征,但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恶性生殖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混合型生殖细胞瘤(mixed germ cell tumor,MGCT)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例纵隔MGC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7例患者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同时行PET/CT检查。结果7例病灶均表现为分叶状或类圆形囊实性肿块,病灶最大径9.0~20.1cm,中位数15.7cm;增强动脉期瘤内均见强化迂曲血管影,静脉期血管影增多,瘤灶实性部分强化较动脉期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5例PET/CT检查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范围约5.0~8.3,平均6.7±1.5。结论青少年男性、增强动静脉两期血管影逐渐增多、瘤灶实质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瘤灶血供丰富却不同程度囊变及坏死、18F-FDG高代谢的前纵隔囊实性肿块,有助于提示MGCT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纵隔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囊肿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其中12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另外2例仅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结果 14例支气管囊肿均为含液囊肿,其中3例CT值<20 HU,7例CT值20~60 HU,4例CT值>60 HU;囊肿位于前、后纵隔各4例,均在左侧;中纵隔6例,其中5例位于右侧;1例后纵隔囊肿恶变为腺癌。结论 纵隔支气管囊肿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中纵隔支气管囊肿好发于右侧,而前、后纵隔支气管囊肿有左侧发病倾向,CT图像上类圆形无强化的均匀软组织密度或水样密度囊肿为其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输卵管癌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洁  陈文新  吴晶涛  王守安  叶靖   《放射学实践》2013,(11):1144-1147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FTC病例,其中9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10例为单侧病灶,2例为双侧病灶。CT表现:输卵管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实性肿块1例;不规则囊实性肿块5例;腊肠形、“C”形实性肿块3例;管状囊性肿块伴管壁软组织结节3例。增强后实性部分轻到中度强化,呈延时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MRI表现:实性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DWI呈高信号。5例伴有输卵管积水。8例患侧子宫圆韧带均匀增粗,走形自然,增强后均匀强化。结论:PFTC典型表现为附件区腊肠样实性肿块,管形囊性肿块伴乳头状突起,伴输卵管积水。患侧子宫圆韧带增粗是PFTC重要的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8.
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原发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骨原发性肿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复习,并结合一组38例的病例分析,系统地介绍骨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X线、CT和MRI的表现特点,认为它具有发病年龄相对较大(平均年龄大于30岁)、临床上以局部疼痛和肿胀为主而全身症状轻或无,病理上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学上以骨皮质破坏的范围小而软组织肿块大、骨膜反应轻、MR的T2WI呈中等信号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文娟  郭燕  刘明娟  苏晨  张小玲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50-1152
目的:探讨发生在前列腺的巨大苗勒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巨大前列腺苗勒管囊肿的影像学特点。结果:4例肿物均表现为下缘位于前列腺后正中线、向上突向膀胱正后方及两侧精囊之间的囊性肿物,边缘光滑,矢状面或冠状面呈倒置的水滴状(3例)或类圆形(1例),囊壁均匀(3例)、略不均匀(1例),囊内为液性成分,2例合并出血,增强扫描囊壁呈轻至中度强化,囊内容物不强化。结论:前列腺巨大苗勒管囊肿影像表现特征为囊肿位于膀胱直肠窝,下缘连于前列腺后正中线,矢状面或冠状面呈倒置的水滴状。  相似文献   

10.
纵隔支气管囊肿的X线表现与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 CT 和 MRI 图像。18例行 CT 增强扫描,6例行 CT 平扫,其中5例加行 MRI 平扫,2例行 PET-CT 扫描。结果:24例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包括肺内型5例和纵隔型19例。病灶呈圆形、椭圆形、“D”字形或分叶形;11例病变位于典型部位,包括右侧气管7例和隆突下4例;13例病变位于不典型部位,包括前纵隔4例、食管旁2例、脊柱旁1例、心包旁1例和两下肺5例。以 CT 值20 HU 为囊、实性病变分界值,5例为囊性(CT 值<20 HU),19例为实性(CT 值>20 HU);边缘钙化3例;内部分层4例。病变 T1 WI 呈低、等或高信号,T2 WI 均呈显著高信号,3例显示分层。24例中误诊10例,术前诊断符合率为58.3%。结论:先天性支气管囊肿的 CT 和 MRI 表现特征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袁明智  黄永  任瑞美   《放射学实践》2012,27(8):893-897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资料。结果:25例软骨肉瘤中原发23例,其中普通型20例,去分化型、黏液型及透明细胞型各1例;继发2例。X线及CT表现:原发的23例中溶骨性骨破坏5例,混合性骨破坏18例,形成软组织肿块20例,其中表现为低密度19例,等密度1例。20例普通型及1例黏液型见散在钙化。MRI表现:普通型软骨肉瘤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黏液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低的混杂信号,钙化T2WI呈低信号;透明细胞型病例T1WI及T2WI呈近乎等信号;去分化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6例普通型及1例继发型出现环形、间隔样中等-明显强化,黏液型及去分化型呈不均匀中等-明显强化。结论:普通X线及CT是软骨肉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MRI显示软骨信号为重要提示。MRI显示病变范围更为清楚、准确,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19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结果 20例肿瘤位于后纵隔,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突向肺野,边界较清楚.CT平扫示肿瘤密度较均匀12例,密度不均匀7例,15例肿瘤内伴有钙化.13例行增强检查,7例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8例MRI检查T1WI示肿瘤呈等或稍低信号,与胸壁肌肉相近,T2 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3例肿瘤内伴出血、囊变呈混杂信号.结论 儿童患者,CT或MRI检查发现后纵隔肿物,特别是其内伴钙化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神经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0例ISFT患者的CT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CT平扫.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均误诊为脑膜瘤,5例位于幕上、4例位于幕下、1例同时生长于幕上及幕下.所有病变均起源于颅内硬脑膜,8例肿瘤边缘可见明显分叶或浅分叶.4例CT检查均呈稍高密度,1例压迫颅底骨质致骨质吸收.仅1例可见包膜点样钙化,所有病灶实质内均未见钙化.T1WI以等、稍高信号为主,4例病灶信号均匀、6例信号不均.T2WI 2例病灶呈均匀等信号及低信号,4例表现为等、稍高或低信号相间,2例合并囊变,2例可见稍高T2信号及低T2信号两部分,呈所谓“阴阳征”.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8例强化不均匀,低T2信号区域可见明显强化,4例出现“脑膜尾征”.结论 ISF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当脑外肿瘤明显分叶,T2WI信号不均,存在低T2信号区域并明显强化,“脑膜尾征”较少或轻,无颅骨增厚等征象时有助诊断,典型“阴阳征”提示孤立性纤维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胰头区域十二指肠间质瘤(DST )的 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疾患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免疫组化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 T 和M RI表现,11例患者均行C T 检查8例,3例同时行C T和 M RI检查,重点观察肿瘤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密度/信号、增强程度及胰胆管扩张等,统计分析C T、M RI表现,并和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手术病理结果为良性3例,交界性2例,恶性6例。其中9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81.8%,9/11),2例位于水平部(18.2%,2/11);呈圆形及椭圆形5例(45.5%,5/11),呈不规则分叶状或浅分叶6例(54.5%,6/11);肿块向腔内生长3例(27.3%,3/11),向腔内外生长2例(18.2%,2/11),向腔外生长6例(54.5%,6/11)。C T和M R平扫肿块呈实性等密度/等信号者3例(27.3%,3/11),呈囊实性混杂密度/信号者8例(72.7%,8/11);增强后3例中度至明显均匀强化(27.3%,3/11),8例呈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72.7%,8/11)。病灶内见钙化、气体影、胆管扩张各见1例(9.1%,1/11)。结论 DST 多为腔外生长,中心偏向十二指肠,肿块富血供,呈明显强化;肿块内气体、钙化可能为少见特征表现;如肿块分叶状、局部坏死囊变、强化不均,则多提示为恶性或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16.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与病理所见对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常见及特殊影像表现与病理所见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全组病例均行MRI扫描,其中3例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20例有CT平扫资料,1例在MRI检查的同时行X线颅骨平片检查。结果病变位于桥小脑角及桥池者24例,桥池及鞍上池者5例,鞍旁5例,大脑纵裂2例,第四脑室2例,板障2例,前颅凹2例,松果体区1例,内听道及中耳1例。其中6例影像学表现特殊,与病理检查对照,发现囊内含较多蛋白、脂类物质、胆固醇结晶以及发生囊内出血、钙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和DWI能清楚显示位于基底池内的表皮样囊肿,并能与蛛网膜囊肿相鉴别。结论FLAIR和DWI是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于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10例病灶均单发,前纵隔8例,前中纵隔1例,1例位于前纵隔-心包区;最大径范围:8~13cm,中位数:11cm;类圆形/卵圆形6例,不规则形4例;局部边界不清;8例为单纯精原细胞瘤,CT平扫显示肿块呈均匀等密度,其中3例并外周小囊变,1例病灶中央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呈轻度较均匀强化,5例病灶内见条状血管影,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为纤维血管间隔;2例为内胚窦瘤为主(60%~70%),伴精原细胞瘤,CT平扫/增强病灶呈“类蜂窝状”改变,内见明显坏死、囊变影;所有病例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肺内、外转移.3例上腔静脉明显受压变窄;2例肿块呈灌注样生长,填充前上纵隔间隙,纵隔血管于肿块内呈“漂浮状”;6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同时并心包积液,其中1例侵犯心包;8例出现β-HCG轻-中度升高,其中2例同时伴AFP明显升高.结论 青少年男性、前纵隔占位,肿块巨大,而密度却较均匀,强化较轻微、特别是肿块呈灌注状生长、病灶内出现纤维血管间隔,结合βΝ-HCG升高,排除继发,应考虑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探讨其MRI与X线平片、CT征象的对应关系.方法 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良性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资料,总结其MRI表现与X线平片、CT征象的对应关系.结果 16例软骨母细胞瘤均位于骨骺,大小为0.9 cm×0.8 cm×1.0 cm~4.8 cm×4.3 cm×5.1 cm,呈不同程度的分叶状.在T1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上呈混杂信号,CT上为软组织密度,内见钙化和更低密度区.边缘呈长T1、短T2信号,在CT上表现为硬化边.MRI可见病灶周围有骨髓水肿,在X线和CT上表现为骨质硬化区.病灶邻近软组织肿胀.MRI显示骨膜异常9例,8例与病灶不相邻;X线和(或)CT显示骨膜新生骨6例.MRI显示关节积液12例,CT显示6例.MRI上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均见强化.软骨母细胞瘤在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等、高信号,在MR平扫中的等T1、等T2成分和长T1、长T2成分,以及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在DWI上均呈高信号.结论 MRI和X线平片、CT从不同方面反映软骨母细胞瘤的病理改变,联合应用不同检查手段可更全面显示软骨母细胞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0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中,9例临床上表现为脾脏肿大和(或)脾功能亢进.影像上表现为多发结节,大小不等.MR T2WI及DWI上病灶多呈高信号.CT和MR平扫病灶不易显示;病灶对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向心性强化,延迟期病灶不易显示,观察瘤灶数目最佳时期是对比增强扫描的门静脉期.结论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DWI表现,可为窦岸细胞血管瘤的鉴别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