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巴林特小组对精神科夜班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未开展巴林特小组的精神科30名夜班护士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开展巴林特小组的精神科30名夜班护士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护士由高年资老师通过专题讲座及小组讨论形式对护士予以心理疏导工作;观察组护士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对两组夜班护士干预前后满意度及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护士满意度评分、倦怠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倦怠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科夜班护士通过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能有效改善自身职业倦怠,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夜班护士工作疲溃感与应对方式。[方法]采用工作疲溃感(MBI)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医院工作1年以上的106名夜班护士和100名白班护士进行工作疲溃感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结果]夜班护士 MBI 量表评分总分、情绪疲倦、工作成就感与工作疲溃感因子评分均高于白班护士(P <0.05);夜班护士与白班护士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评分总分及2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士面对工作压力容易产生工作疲溃感,夜班护士情绪疲溃感高于白班护士。应对方式与工作疲溃感有密切关系,因此提高夜班护士对工作疲溃感的认识,采取有效防治工作疲溃感的措施,加强夜班护士积极应对方式的培训工作,保证夜班护士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境横断面考核模式在神经外科护士夜班准入考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度新护士及轮转护士18人为对照组,采用先理论后技能的培训考核模式进行夜班准入考评;选取2016年度新护士及轮转护士20人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实境横断面考核模式进行夜班准入考评,比较两组护士准入合格后单独值班期间的工作能力、夜间护理质量、1年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值班期间的工作能力得分为(90.78±5.71)分,高于对照组(80.41±10.7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夜间护理质量得分为(90.84±6.73)分,高于对照组(86.07±7.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准入后1年内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为15例,低于对照组40例;观察组护士及带教老师对此考核模式应用于夜班准入考评中的满意度、病人及家属对新准入护士的满意度分别为100.00%,10/10,98.61%,高于对照组72.22%,6/10,9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实境横断面考核模式应用于神经外科夜班护士准入考评,能够提高新准入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有效改善夜间独立值班时的工作质量,保障夜间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及职业倦怠的现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宣城市精神病专科医院86名精神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睡眠问题突出表现在睡眠质量较差(占39.53%),入睡时间较长(占17.44%),睡眠时间较短(占13.96%);不同年龄、职称、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是否值夜班的护士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表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得分与美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与睡眠质量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个人成就感与睡眠质量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普遍较差,且与职业倦怠明显相关,护理管理者应积极改善精神科护士的睡眠质量、舒缓职业倦怠方能更好地服务病人。  相似文献   

5.
李莼 《护理研究》2015,(6):713-715
[目的]观察加减归脾汤对改善护士的睡眠障碍的效果,为归脾汤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40名有睡眠障碍的夜班护士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人,观察组采用中医加减归脾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护士PSQI评分和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SQI各因子得分及总分、焦虑及抑郁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归脾汤可有效改善夜班护士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6.
陆勤  潘素群  张洁 《全科护理》2020,18(21):2711-2713
[目的]探讨压力管理应用于缓解临床护士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效果。[方法]选取科室17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2月起实施压力管理干预,比较压力管理干预前后科室护理人员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与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得分情况。[结果]压力管理干预后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量表评分、工作压力源量表评分、工作心理改善程度评分与管理办法认可度评分均优于干预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力管理在改善临床护士职业倦怠情况与工作压力情况方面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护士心理资本、职业倦怠及离职意愿现状,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资本、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问卷对805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心理资本总均分为(4.60±0.67)分,职业倦怠得分为(12.25±8.68)分,离职意愿总均分为(2.43±1.45)分;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学历、民族的护士心理资本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资本得分与职业倦怠、离职意愿得分呈负相关,职业倦怠得分与离职意愿得分呈正相关。[结论]应提高护士尤其年轻护士心理资本水平。针对不同特征的护士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训,以降低护士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维持护理队伍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士核心自我评价对职业倦怠的影响,验证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与职业倦怠量表对西安市两所综合性医院的397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已婚护士工作满意度总分(15.65分±5.51分)高于未婚护士工作满意度总分(11.07分±5.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婚护士职业倦怠总分(66.69分±9.68分)低于未婚护士职业倦怠总分(70.53分±11.8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婚姻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r=0.42,P0.01),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r=-0.30,P0.01),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r=-0.51,P0.01);工作满意度能够中介核心自我评价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结论]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能够降低护士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能够部分地中介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专科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抽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合肥市某口腔专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04名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在104名护士所在的10个科室中随机挑选5个科室作为试点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两组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及综合素质水平。[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品管圈组与非品管圈组护士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结束品管圈组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低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且低于非品管圈组(P0.05),同时品管圈组护理人员在品管圈手法运用、沟通协调、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荣誉感等方面的得分较活动开展前提高(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其职业倦怠水平,提高护士的职业成就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儿科实行夜班固化责任制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成效。方法夜班实行全夜双人制,由N3级护师和N1低年资护士共同完成。比较夜班改革前后患者及护士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实行固化夜班后,患者、护士满意度分别上升至99.33%、83.33%,与传统大小夜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量与传统大小夜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班固化提高了患者及护士自身满意度及夜间护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资本和人格特质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心理资本量表(PCQ)、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4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龄护理人员情感耗竭、去人格化、无效能感和职业倦怠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护理人员情感耗竭、无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科护理人员无效能感水平高于本科及以上护理人员(P0.05)。护理人员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向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P0.05);人格特质中的情绪稳定性、精神质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P0.05),与心理资本呈负相关(P0.05)。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人格特质中的情绪稳定性对职业倦怠的直接效应为0.19;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性、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分别通过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13,0.12,0.10。[结论]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因年龄、职称、文化程度而异,心理资本在人格特质中的情绪稳定性与职业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内外倾向性、精神质与职业倦怠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建议管理者可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护士心理资本水平,进而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管理激励机制对护士职业获益感和倦怠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择270名我院在职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人性化护理激励机制干预,包括:注重护士职业发展、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待遇激励及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等措施。采用护士职业获益感量表和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ursing Burnout Scale,NBS)于干预前及干预1年结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护士职业获益感和倦怠感的变化。[结果]在护士的职业获益感方面,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机制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干预后护士的职业获益感高于干预前;职业倦怠感方面,干预前中度、重度职业倦怠感占56.2%,干预后占43.5%,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人性化护理管理机制可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程度。[结论]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激励机制能有效提高护士职业获益感、缓解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特征护士职业生命质量的差异性,为提高不同特征护士职业生命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武汉市4所三级综合医院44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年龄护士主动性、自豪感及胜任感3个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护士胜任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任职方式不同的护士职业生命质量总分及主动性、自豪感、胜任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务护士职业生命质量总分及满意度、主动性、自豪感、胜任感、平衡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月值夜班次数不同的护士职业生命质量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对临时聘用、职务低以及每月值夜班次数大于5次的护士给予重视。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罗晓 《护理研究》2012,26(14):1274-1276
[目的]了解涪陵区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对涪陵区1所三级甲等医院、2所二级医院、2所一级医院及5所民营医院92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涪陵区护士整体工作满意度评分为(3.08±0.91)分,处于中等水平;不同级别医院护士、不同职务护士、不同学历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夜班频次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式护士和合同制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护士工作压力、提高福利待遇、规划护士职业生涯、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对其施行人性化管理可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江凤英 《全科护理》2020,18(14):1766-1768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间团结度对护士心理韧性及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手术室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护士团结度量表(CSNS)、心理韧性量表(CD-RISC)、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护士进行相关调查,分析护士间团结度对其心理韧性及职业倦怠感的影响。[结果]手术室护士团结度条目均分为(4.04±0.45)分。护士团结度与CD-RISC中的乐观、坚韧、力量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团结度与MBI-GS中的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间团结度对其心理韧性及职业倦怠均有影响,应该重视对护士间的团结度培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提高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降低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激励化护理管理对儿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2名儿科护士根据工号单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名,对照组按照常规的儿科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施行激励化护理管理模式,12个月后比较两组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感和生活质量。[结果]护理管理12个月后观察组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护士职业倦怠感情感枯竭和去人格化倾向评分低于对照组、个人成就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护士生活质量躯体感觉、工作能力、睡眠状态、生活满足感、社会参与能力及健康感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激励化护理管理可明显降低儿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杨静  张建凤  王芳云 《护理研究》2014,(7):2530-2531
[目的]探讨口腔专科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抽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合肥市某口腔专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04名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在104名护士所在的10个科室中随机挑选5个科室作为试点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两组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及综合素质水平。[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品管圈组与非品管圈组护士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结束品管圈组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低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且低于非品管圈组(P〈0.05),同时品管圈组护理人员在品管圈手法运用、沟通协调、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荣誉感等方面的得分较活动开展前提高(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其职业倦怠水平,提高护士的职业成就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睡眠剥夺对夜班护士睡眠质量、情绪状态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存在睡眠剥夺夜班护士14例和无睡眠剥夺非夜班护士12例,分别作为睡眠剥夺组(SDG)和非睡眠剥夺组(NSDG)。采用睡眠日记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用简明心境量表(POMS)评估情绪状态;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评自我效能感。结果 SDG护士睡眠时间、PSQI评分低于NSDG护士,SDG护士睡眠障碍率高于NSDG护士,睡眠时间和PSQI评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DG护士消极情绪分量表评分增加,积极性情绪分量表评分减少,其中愤怒-敌视、疲劳-迟钝、慌乱-迷茫、精力-活力4个分量表评分以及情绪紊乱总分(TM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DG与NSDG护士GSES总分分别为(1.71±1.05)分和(2.67±1.13)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非睡眠剥夺组护士,睡眠剥夺组护士出现明显的睡眠质量下降、情绪状态恶化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萨提亚模式对低年资护士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合适的萨提亚模式指导者,对54名2012年—2015年工作的低年资护士进行萨提亚模式5h的培训,并在培训前后采用自信心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评价。[结果]低年资护士培训后自信心量表评分较培训前提高,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评分较培训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资护士自卑者和人际关系困扰较严重者明显减少(P0.05)。低年资护士自信者或超级自信者、人际关系困扰较少者均明显增加(P0.05)。培训后低年资护士在人际交往的较高交谈能力、人际关系较和谐、对异性持公正态度3个方面能力增加的人数较多,较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提亚模式培训可以提高低年资护士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感,促进院前急救护士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职业幸福感,从而更好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取法,抽取本地区113名院前急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BI)进行资料收集、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制订相应处理对策。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工作量大、强度大、风险高,夜班倒班频繁,经常加班,危重症患者多,使院前急救护士承受较强的工作压力而导致职业倦怠感,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阻碍护士身心健康发展。院前急救护士情感衰竭、去人格化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护士低个人成就感评分略低于国内常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对院前急救护士的心理干预,医院管理层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减轻护士工作量,家庭和社会给予支持,最大程度地减轻护士的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