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目的分析以药理机制分析胃炎、胃溃疡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43例胃炎、胃溃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以药理机制分析胃炎、胃溃疡患者治疗时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43例患者中存在不合理用药12例,合理用药患者痊愈23例,痊愈率74.19%,不合理用药患者痊愈3例,痊愈率25%,合理用药患者痊愈率明显高于不合理用药患者。合理用药组患者复发率11.63%,不合理用药组患者复发率32.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想要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要依照药理机制,合理用药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4.
荆花胃康胶丸对实验性胃溃疡及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36  
目的:研究荆花胃康胶丸对实验性胃溃疡及幽门螺杆菌(HP)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大、小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HP体外敏感性试验和动物胃肠里面动试验,观察荆花胃康预防给药的抗溃疡作用。结果:荆花胃康5-20mg/kg,明显抑制大鼠应激性、幽门结扎型、利血平型和小鼠组胺型胃溃疡,对胃酸和胃蛋白酶活性有显著降低作用,使胃粘液分泌增加;并可促进乙酸型溃愈合,效应与剂量相关,对HP具有强烈抑制作用,MIC为0.024-0.048mg/ml,结论:荆花胃康对实验性胃溃疡及HP有强烈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药理机制方面分析胃炎、胃溃疡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胃炎胃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药理机制方面总结患者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对比用药合理(合理用药组)、用药不合理患者(不合理用药组)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及疗程。结果 200例患者中用药不合理77例,其中以不合理配伍最为多见。合理用药组痊愈率高于不合理用药组,复发率低于不合理用药组,疗程短于不合理用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疾病,为缩短治疗疗程、提高治疗效果,需医师了解药物的药理机制,合理使用各种药物,满足患者需要。  相似文献   

6.
泮托拉唑钠抗胃溃疡药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水浸应激必中疡小鼠、乙醇或乙酸所中疡大鼠,研究泮托拉唑钠口服给药对胃酸分沁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当泮托拉唑钠剂量为2、6、20mg/kg时对水浸应激性胃性胃怕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剂量为1、3、10mg/kg时对乙醇或乙酸所至大鼠溃疡显示显著的拮抗作用和良好的治疗作用泮托唑钠且有抑制胃酸分泌以及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王淑丽 《北方药学》2022,(2):170-17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消化性胃溃疡患者溃疡愈合情况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消化性胃溃疡患者20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100例。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均给予两组连续16 d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溃疡愈合情况、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炎症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4.00%,高于对照组的52.0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PCT、IL-8、TNF-α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在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7.00%,低于对照组的35.00%;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Ⅰ、PGⅠ/Ⅱ水平均升高,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高,血清PGⅡ、G-17水平则降低,且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胃溃疡患者应用双歧能显著抑制其机体内部的炎症反应发生,加快溃疡愈合,调节患者体内血清PG、G-17水平,同时安全性较高,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9.
药物治疗胃溃疡258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肖小炜 《医药导报》1998,17(2):84-85
为探讨治疗胃溃疡用药原则,我们将258例溃疡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四组病人均口服枸橼酸铋剂凝胶和呋喃唑酮,A组为对照组(不加用其它药物);B组加服雷尼替丁;C组加服奥美拉唑;D组加服甘草锌胶囊。四组患者治疗前后均用亚甲蓝染色检查幽门螺杆菌(HP),并追踪观察12个月,对复发者按所属组别继续以原方案治疗。治疗前后仍用亚甲蓝染色检测HP。结果四组病例在治疗后HP完全清除,衰发者在治疗前后均毛HP,治疗组B、C,D三组病人溃疡愈合率较对照组高(P<0.05),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B、C、D三组间差异不显著,C组,B组病例副作用较多。  相似文献   

10.
胃溃疡预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联4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溃疡的预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联。方法观察40例Hp阳性的胃溃疡患者的内窥镜下表现,与根除Hp后的疗效。结果 Hp感染程度不同的3组在内窥镜下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4周,Hp(+++)组总有效率80.0%,Hp(++)组总有效率83.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p(+)组总有效率100%,与前2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追访6个月,Hp(+++)组复发3例(20.0%),Hp(++)组复发3例((25.0%),Hp(+)组复发0例。前2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1组与前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程度与胃溃疡镜下表现的严重程度无密切联系,但Hp感染程度轻者对治疗的反应好,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表达情况及其与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的关系。 方法 采用端粒酶TRAP ELISA方法检测 1 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2 9例胃癌 (GC)、69例胃良性溃疡(GU)组织端粒酶活性 ,并分析三组H .pylori感染与端粒酶表达的关系。 结果 CSG、GU、GC三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0 %、36 2 % (2 5/ 69)和 79 3 % (2 3/ 2 9)。其中GU组中无伴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 2 5例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8% (2 / 2 5) ;GU伴肠上皮化生的为 40 % (6/ 1 5) ;GU伴异型增生的为 58 6 % (1 7/ 2 9)。CSG组与GC组及GU组比较、GU组与GC组比较 χ2 =2 4 6~ 9 6 ,P <0 0 1 ;GU无伴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与GU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比较 χ2 =1 5 2 ,P <0 0 1 ;GU伴肠上皮化生的与GU伴异型增生的比较 χ2 =1 1 ,P >0 0 5。CSG、GU和GC组H .pylori感染率分别为 31 6 %、65 3 %和 44 8% ,CSG组与GC组比较、GU组与G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CSG组与GU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6 91 ,P<0 0 1 ) ,各组中H .pylori阳性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与H .pylori阴性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均 >0 0 5)。结论 端粒酶激活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但可能与H .pylor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贲门溃疡癌变的内镜随访结果。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高州市人民医院内镜室检出的26例贲门溃疡患者逐一登记,详记内镜下表现,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单纯溃疡组与溃疡伴异型增生组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复查,观察内镜下改变与病理结果。结果贲门溃疡发病率低,好发于男性贲门小弯侧,总体愈合率30.8%(8/26),癌发率26.9%(7/26),两组之间愈合率及癌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贲门溃疡有别于其他部位的胃溃疡,不易愈合,癌发率较高,不管是否合并异型增生,应积极治疗,缩短随访时间。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与多种消化系统的发病密切相关,所以有效的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幽门螺旋杆菌的耐药也日趋严重,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呈现不同的耐药趋势。掌握其耐药趋势对于选择高效、合理的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控制因幽门螺杆菌导致的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今年来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治疗经历、不同疾病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耐药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口乐药膜由黄芪、黄蜀葵花、乳香等组方,制成膜剂贴于溃疡局部。能明显减少家兔实验性口腔溃疡区的炎性细胞及坏死组织,使纤维组织明显增生,缩短愈合天数;对小白鼠二甲苯性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明显降低小白鼠扭体率;临床发现口乐药膜有明显的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的基因型与抗生素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的cagA及vacA状态与抗生素疗效的关系。方法:广州地区126例让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含克拉霉素的三联方案进行一周治疗,在治疗前胃镜采取胃窦活检标本进行幽门螺杆菌培养。并用PCR检测cagA及vacA状态,在治疗结束4周后进行^13C呼气试验检测。结果:消化性溃疡与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cagA及vacA状态对含克拉霉素的三联一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效果的无明显的影响。结论:幽门螺杆菌的cagA状态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但是cagA及vacA状态对抗生素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s of electrical vagal stimulation on gastric acid output and ulcer formation were studied in rats intragastrically perfused with saline or NaHCO3 solutions. Vagal stimulation produced a 100% incidence of glandular lesions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otal acid output in saline-perfused stomachs. Antacid perfusion failed to prevent ulcer formation despite complete neutralization of the increased acid output. It is considered that vagal-induced gastric glandular lesions are not acid depend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测溃疡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9月缺血性脑卒中286例和健康体检者369例行头颈部CTA检查,观察溃疡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无狭窄率低于健康体检组,中度狭窄率、重度狭窄率及溃疡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溃疡斑块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CTA能清晰显示溃疡斑块,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比较昆明鼠与裸鼠原位胃癌模型的区别。采用两种不同的肿瘤细胞株分别在两种不同品系的小鼠胃部原位建立胃癌模型。造模后对原位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进行观察,并对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MVD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模型的成瘤率均为100%。裸鼠原位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昆明鼠原位移植瘤的MVD没有明显差异,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高于昆明鼠原位移植瘤的VEGF。昆明鼠胃部原位移植瘤的生长速度快,缩短了胃癌模型建立周期,为筛选抗胃癌药物提供了有效简单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以克拉霉素为基础的短程(1周)三联疗法的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3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OU)和慢性胃炎(CG)HP阳性患者随枘发为4个治疗组:OAC组、OFC组、OFA组、OMC组。OFA组。bid,疗程均为1周,治疗结束后4~8周作^13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HP根除率的效果。结果:实际完成治疗127全盥同方案的HP根除率分别为:OAC组90.3%,OFC组90.9%。OMC组70.9%,及OFA组65.6%。结论:OAC组和OFC疗法对HP具有相当高的根除率。含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OAC和OFC方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除HP行之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湿性愈合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3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克林  温大翠 《中国药业》2008,17(19):55-56
目的探讨湿性愈合疗法与干性愈合疗法在下肢静脉性溃疡处理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湿性愈合疗法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处理,疗效满意,患者康复时间缩短1/3,费用较千性愈合疗法明显减少。结论湿性愈合疗法优于传统的干性愈合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