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评估泮托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胃镜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泮托拉唑组60例(治疗组)和奥美拉唑组60例(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泮托拉唑肠溶片40mg,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胶囊20mg,均每天晨起口服,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期间临床症状缓解及不良反应情况,复查胃镜,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愈率及有效率。结果腹痛消失平均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00±1.20)d和(3.50±1.40)d,(t=6.8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溃疡愈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对缓解十二指肠溃疡腹痛症状,起效迅速,优于奥美拉唑,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愈率及有效率与奥美拉唑相当,该药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神池县妇幼保健站收治的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奥美拉唑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泮托拉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止血时间、胃液pH值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胃液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胃液pH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优于奥美拉唑,可缩短止血时间,提高胃液pH值,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泮托拉唑(泰美尼克)与奥美拉唑(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胃镜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成泮托拉唑组(治疗组)41例和奥美拉唑组(对照组)39例。治疗组泮托拉唑40mg,每晚口服,对照组用药为奥美拉唑20mg,每晚口服。疗程4周。停药后均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症状改善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率两组分别为90.2%和89.7%。各项症状的改善情况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有较高的治愈率和良好的症状改善情况,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与奥美拉唑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比较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8例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39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泮托拉唑治疗(泮托拉唑组),39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治疗(奥美拉唑组),均治疗3~6 d.其中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禁饮食、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输血及营养支持等治疗.仔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每日呕血次数、黑便次数及出血量,仔细记录两组患者停止出血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同时观察并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发生情况.结果 泮托拉唑组治疗第1天、第3天时出血量明显低于奥美拉唑组(P〈0.05);泮托拉唑组平均停止出血时间为(1.5±0.4) d,奥美拉唑组为(2.4±0.6)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泮托拉唑组显效率高于奥美拉唑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36% vs.48.72%,P〈0.05);泮托拉唑组、奥美拉唑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44% vs.94.87%,P〉0.05).结论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应用于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相当,且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但泮托拉唑显效快,可明显缩短出血时间,提高显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7月至2015年3月收治18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泮托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每组94例,分别采用泮托拉唑、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日治疗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泮托拉唑组有效率为95.74%,与奥美拉唑组的93.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泮托拉唑组日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奥美拉唑组(71.08元vs 96.89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2%vs 7.45%,P>0.05)。结论与奥美拉唑比较,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治疗成本较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0例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以及泮托拉唑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常规治疗方案,奥美拉唑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加用奥美拉唑针剂静脉滴注治疗,泮托拉唑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加用泮托拉唑针剂静脉滴注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出血停止时间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奥美拉唑组显效率为82.22%,总有效率为97.78%,平均停止出血的时间为(58.76±11.24)h;泮托拉唑组显效率为84.44%,总有效率为100.00%,平均停止出血的时间为(58.95±10.83)h。以上数据之间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药物不良发应。结论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此外,奥美拉唑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泮托拉唑组给予泮托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腹痛持续时间、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腹痛持续时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奥美拉唑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泮托拉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相当,但奥美拉唑的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8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静脉滴注泮托拉唑,对照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两组均治疗7 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胃液pH值、出血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量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评价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2.7%,对照组有效率89.7%,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显效率(85.4%)明显高于对照组(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胃液呈酸性,pH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胃液pH有所提高,观察组胃液p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止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均适用于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治疗,但泮托拉唑抗酸和止血效果更好,药物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病人给予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8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4例,分别行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并作为泮托拉唑组与奥美拉唑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泮托拉唑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Hp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分别为97.7%、90.9%、9.1%,奥美拉唑组分别为95.5%、68.2%、11.4%,两组患者在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比均无较大差异(P>0.05);但泮托拉唑组患者的Hp清除率则明显高于奥美拉唑组(P<0.05)。结论:采用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治疗均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但泮托拉唑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效果更加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乔晋江  杜玉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110-2111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泮托拉唑组32例和奥美拉唑组32例,分别采用泮托拉唑及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泮托拉唑组有效率100.0%,奥美拉唑组有效率96.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泮托拉唑组9.4%,奥美拉唑组18.8%,相比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不良反应更少,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北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地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及合理的抗凝强度。方法将本地区50例患者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机分为3组并于术后定时分别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相应的INR、D-二聚体浓度、抗凝血酶Ⅲ活度(AT-Ⅲ:C),并监测其术后出血及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机械瓣膜置换术后,INR控制于1.3~1.7范围内即可保持D-二聚体浓度、AT-Ⅲ:C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术后并未出现血栓形成。结论西北地区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术后采取INR控制于1.3~1.7的低强度抗凝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房颤与传统治疗的差异,为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5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28例(指导组)和非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30例(传统组)。指导组由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自主监测与剂量调整;传统组由医师依据INR值调整用药剂量、交代药物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的临床常规方式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2组目标国际标准化值(INR)均为2.0~3.0(年龄≥75岁者为1.5~2.5),治疗开始后每间隔5 d在院监测一次INR值。2组患者开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第12个月做一次随访调查。结果:2组患者达目标国际标准化值(INR)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我监测与剂量调整能力、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随访调查,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心房纤颤80例华法林抗凝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华法林对老年人心房纤颤的抗凝效果。方法 80例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40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晚饭后即刻口服;华法林组40例患者给予华法林(起始剂量3mg/d,然后根据INR进行调整);监测用药后1、3、5、7周的PT值,随访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的抗凝效果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脑卒中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结论 3~4mg/d的华法林对老年人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疗效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抗生索阿奇霉素对大鼠灌服华法林的药效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及药动学指标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单用华法林组(A组)和华法林+阿奇霉素合用组(B组),每组大鼠灌胃给予华法林0.2mg·kg^-1,每日1次,连续613,其中B组大鼠在第6日最后1次灌胃给予华法林后立即腹腔注射阿奇霉素80mg·kg^-1,且开始计时,分别于0.25、0.5、1.5、2.5、3.5、5、7、10、13小时采血,测定PT,计算INR。并建立HPLC法,测定华法林血药浓度。结果:从5小时开始,B组大鼠的胛值较A组显著增大(P〈0.05),INR值最高可达7.5;B组大鼠的华法林药动学参数咒。较A组显著延长(P〈0.01),其他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大鼠的INR-C曲线都呈逆时针走向,且B组的逆时针效应更甚。结论:阿奇霉素与华法林合用可发生药效学和药动学相互作用,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增加用药者的出血风险,故临床上两药合用时应密切监测用药者的INR值,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管理的成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被心血管科收治,且明确诊断为非瓣膜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1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临床药师管理的干预组86例和传统抗凝管理的对照组94例,进行抗凝管理的评价分析。结果患者首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干预组为89.5%,对照组为86.2%,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末次INR达标率分别为68.6%和52.1%,人均达标次数分别为9.97±3.02和6.05±4.02,治疗窗内时间(TTR)分别为(68.47±11.66)%和(55.82±17.60)%,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发生栓塞事件分别有11例与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的出血事件分别为4例与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INR≥5的例数为3例,对照组12例,P<0.05。干预组依从性低的患者比例为0,依从性高的患者比例为52.32%;对照组依从性低的患者比例为9.57%,依从性高的患者比例为26.60%。干预组患者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提高后期INR达标率、达标次数及TTR,改善患者依从性,有助于提升华法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刘状  葛圣林  张成鑫 《安徽医药》2014,(7):1340-1344
目的探讨安徽地区汉族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应用于患者的安全性,为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给予最佳的华法林抗凝剂量及最佳的INR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09例安徽省地区汉族人群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给予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随访期间,记录其PT、INR值及华法林剂量。统计出血及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失访及数据不完整的有40例,数据较完整的有469例,随访1~37个月,平均(18.13±6.02)月,总随访1 960.8人年。男211例,女258例,平均年龄(40.52±13.38)岁,其中行MVR 268例,AVR 115例,DVR 86例。所换瓣膜均为双叶机械瓣膜,其中153枚St.Jude Regent瓣膜,291枚CarboMedics瓣膜,111枚国产GKS瓣膜。结果平均INR为2.11±0.56,平均华法林剂量为(3.124±2.4)mg。共有47例抗凝相关并发症,其中出血事件37例(发生率为1.89%pt-y),血栓、栓塞事件有10例(发生率为0.51%pt-y)。另外,5例死亡,与抗凝相关有3例。术前患者共有316例合并房颤,43例合并左房血栓。结论安徽省人群瓣膜置换术后患者INR控制在1.8~2.2是合适的,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合并房颤患者及行DVR的患者的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此类患者应加大复查频次,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心脏瓣膜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心脏瓣膜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术后口服胺碘酮为研究组,未服用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手术名称、术后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及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28例(24.35%),对照组87例(75.65%)。研究组INR首次达标时间(5.19±2.51)d,较对照组(6.49±2.52)d明显缩短(P=0.04),且INR达标维持时间(5.24±2.42)d,亦较对照组(6.90±5.37)d明显缩短(P=0.02)。两组患者华法林剂量、INR达标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不同(P>0.05)。结论:胺碘酮可缩短华法林初始抗凝达标时间,但未能提高抗凝总体达标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华法林不同抗凝强度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安全性,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3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强度分为中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控制在2.0<INR≤3.0;低强度组:华法林低等强度抗凝,INR控制在1.6≤INR≤2.0,记录2组患者治疗和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栓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OC曲线法分析INR诊断抗凝出血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强度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分别为6.70%,3.45%和1.72%,与低强度组的8.33%,4.17%和4.1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强度组华法林用量(3.13±0.45)mg·d-1,INR值2.61±0.32,出血发生率为24.14%;低强度组华法林用量(2.63±0.32)mg·d-1,INR值 1.84±0.30,出血发生率为9.72%。采用INR诊断患者出血风险,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791~0.924),INR的cut-off值2.85,该值下判断出血敏感性为81.1%,特异性为6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病史、INR、治疗窗内时间、卒中危险评分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均有较好的抗凝效果,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伴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应尽早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严密监测INR,INR值控制在1.6≤INR≤2.0,降低和避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国产泮托拉唑与进口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疗效以及成本-效果比较。方法:52例应激性溃疡高危病人随机分为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2组,分别予泮托拉唑或奥美拉唑40 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12 h 1次。每4 h记录病人胃液pH值,同时每日记录病人胃液、呕吐物及粪便潜血试验结果,分析每组的疗效及成本-效果比。结果:泮托拉唑组与奥美拉唑组胃液pH值≥4的百分比分别为46.4%和49.0%,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分别为11%和17%,2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泮托拉唑组成本-效果比为6.5,明显低于奥美拉唑组(11.5)。结论:国产泮托拉唑与进口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具有相同的疗效,前者成本明显降低。国产泮托拉唑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一个安全、经济而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of 60 patients after 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to assess warfarin sensitivity. The overall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on day 3 of therapy was 4.1 ± 3.9 (range 1.1–17.1). In a control group of 100 patients who received anticoagu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pulmonary embolism,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the overall mean INR at day 3 was 1.9 ± 0.7 (range 1.0–4.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We conclude that patients receiving warfarin after 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drug than those receiving it for other indications, and reduced dosages may be necessary during the first 3 days after valve replac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