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梦  曾玉梅 《癌症进展》2023,(9):1038-1040
<正>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据报道,20%~30%的乳腺癌患者在原发肿瘤治疗后发生转移,而其中90%的患者死于乳腺癌转移[2]。没有发生转移的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80%[3]。大部分的乳腺癌容易转移到骨、肺、肝脏、脑、淋巴结等部位,转移到胃肠、腹膜和阑尾是极其罕见的。本文报道1例42岁女性左侧乳腺癌术后1年余转移到阑尾的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等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2.
Wang LH  Liu DY  Chen YJ  Hou L  Wang B  Mao LM  Lu S 《癌症》2002,21(9):965-969
背景及目的:目前尚缺少有效评价乳腺癌淋巴道转移潜能的理想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上皮性钙粘素(E-cadherin,E-Cad)、神经性钙粘素(N-cadherin,N-Cad)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基因产物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来探讨它们与乳腺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E-Cad、N-Cad和MMP-9在72例乳腺浸润癌(其中淋巴结转移39例,无淋巴结转移33例)中的表达,并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E-Cad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肿瘤细胞中的平均秩次分别为29.19,45.14,两组差异显著(P<0.001),E-Cad表达与乳腺癌转移呈负相关;N-Cad和MMP-9在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细胞中的平均秩次分别为40.04和42.97;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肿瘤细胞中的平均秩次分别为32.32和28.85。二者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E-Cad高表达者生存时间长。结论: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与E-Cad、N-Cad和MMP-9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检测这几种蛋白表达将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乳腺肿瘤细胞的转移是乳腺癌致死的主要原因。淋巴转移作为血道和淋巴两大转移途径之一,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至关重要。针对乳腺癌转移的特点,本研究组设计了具有淋巴富集特性的纳米载药系统,活体动态监测其对原位乳腺肿瘤生长以及肺脏和淋巴器官转移的抑制效果,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活体自发光成像实时动态地监测了聚乙二醇化磷脂(PEG-PE)包载的长春瑞滨纳米胶束抗乳腺癌体内转移的过程。  结果  与未包载的游离长春瑞滨(Free Vin)相比,PEG-PE包载的长春瑞滨胶束(NanoVin)增强了长春瑞滨的抗原位瘤活性,显著抑制了乳腺肿瘤细胞的淋巴及肺脏转移。  结论  通过静脉给药达到了血道转移和淋巴转移两条途径的双重清扫,为靶向药物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可动态监测肿瘤的转移,为临床应用影像技术检测药物疗效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骨髓转移9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骨髓转移9例报道罗京伟,徐国镇,余子豪,高黎,马树生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仍然为远处转移,其中尤以骨转移多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80%,而乳腺癌的骨髓转移文献报道不多。现报告我院1989年4月至1992年10月收治的9例乳腺癌骨髓转移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 , MVD) 值来探讨它们与乳腺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75 例乳腺浸润癌(有淋巴结转移者39 例,无淋巴结转移者36 例) 中VEGF、MMP-9 、CD34 的表达,并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 VEGF 、MMP-9 和MVD 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MVD 值高者生存时间短。结论 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与VEGF、MMP-9 表达及MVD 值有关,检测这几种蛋白表达将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lexin-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upervision法分别检测15例正常乳腺组织和85例乳腺癌组织中plexin-B1的表达。结果 plexin-B1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均为阴性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癌细胞和管腔内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5%(65/85)和70.6%(60/85),其中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87.0%(47/54)和85.2%(46/54),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58.1%(18/31)和45.2%(14/31),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lexin-B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的状态高度相关,在肿瘤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r=0.666,P〈0.01))。但其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无关。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plexin-B1的高表达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及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白求恩医科大学一院中/加肿瘤中心刘国津教授、范志民副教授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可迅速判断出乳腺癌患者有无肿瘤细胞转移。 传统意义上,患者做过乳腺切除术后,为清除转移的肿瘤细胞,还要对乳腺周围的淋巴结进行清扫,肿瘤细胞没有转移的患者也免不掉这道程序。刘国津教授等人在术前为患者在乳腺处注射4毫升“专利蓝”,肿瘤切除后,寻找离肿瘤最近有蓝染的淋巴结做快速病理检查,即可判断出患者有无肿瘤转移,无转移的患者则不需做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检测肿瘤细胞判断乳腺癌有无转移  相似文献   

8.
脊柱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乳腺癌伴发的脊柱转移多以溶骨性改变为主,常导致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中有一亚群的患者,肿瘤的转移潜能及总负荷有限,即处于所谓的“寡转移”状态。对于脊柱“寡转移”患者,放疗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姑息止痛,还是潜在根治的手段。将就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在乳腺癌脊柱转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复发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每年有高达40%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这意味着中国每年有近10万乳腺癌病例出现新的复发转移。转移性乳腺癌治疗棘手,预后很差,平均寿命只有2年。乳腺癌转移具有一定规律,最显著的是器官靶向转移。据报道,乳腺癌最容易转移的靶向器官是肺、骨和肝脏。这3种器官转移占乳腺癌转移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mRNA和CD44V6-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寻找乳腺癌血道微小转移的肿瘤标志物,以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的转移.方法: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技术,检测67例乳腺癌、16例乳腺良性肿瘤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的乳腺小粘蛋白(small breast epithelial mucin--SBEM)mRNA和CD44V6-mRNA.结果:SBEM-mRNA在健康志愿者、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均为阴性;67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mRNA表达率为50.7%(34/67),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Ⅰ、Ⅱ、Ⅲ和Ⅳ期中SBEM-mRNA表达率分别为25%(2/8)、45.8%(11/24)、43.75%(7/16)、73.7%(14/19),在Ⅳ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mRNA的检出率73.7%(14/19)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SBEM-mRN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原发癌灶大小、病理类型、ER和PR的状态无关(P>0.05);在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及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的CD44V6-mRNA的检出率为55/67(82.1%)、12/16(75%)、14/20(70%).结论:SBEM-mRNA特异表达于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有可能作为检测乳腺癌血道微小转移的指标,SBEM-mRNA阳性提示血循环中有乳腺癌细胞,预示着有血源性转移的可能,SBEM-mRNA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和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而CD44V6-mRNA能否作为乳腺癌微小转移的标志物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斌  李蔚  章烨  肖寒 《肿瘤研究与临床》2012,24(12):839-841
 目的 探讨乳腺癌脉络膜转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报道2例乳腺癌脉络膜转移病例,并结合文献就其临床特点、诊治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癌脉络膜转移临床上较少见,及早筛查并及时发现、合理有效的治疗能够较好地控制病情。结论 临床上要高度重视乳腺癌患者脉络膜转移的发生,及时诊治能较好的保持和改善视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77例结肠癌并存阑尾炎中,术前曾因急性阑尾炎已作过阑尾切除者20例;术中见阑尾尚存伴有慢性阑尾炎者57例。属Dukes病理分期中国改良法A期和B期即无淋巴结转移者,在阑尾已切除组20例中有5例,占25%;在阑尾未切除组57例中有35例,占61.4%。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1.0),提示阑尾切除已否对结肠癌浸润扩散范围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喆  张颐 《肿瘤学杂志》2021,27(11):967-970
摘 要:阑尾不仅具有免疫功能,而且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在维持机体稳态中起重要作用。阑尾与卵巢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卵巢上皮性肿瘤是否应切除阑尾,一直备受争议。对于卵巢黏液性肿瘤,应重点关注阑尾外观情况、是否伴有腹膜假黏液瘤等转移病灶。若上述指标无异常,则不推荐行阑尾切除术。针对卵巢浆液性肿瘤,目前观点尚有分歧,有待进一步探索阑尾切除术在浆液性肿瘤中的最佳适应证。总之,阑尾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切除阑尾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存在潜在的并发症。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均应尽量避免切除无病变的阑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15例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5例原发性阑尾肿瘤中,良性肿瘤4例,均为黏液性囊腺瘤;恶性肿瘤11例,其中类癌7例,腺癌2例,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MALToma)2例。15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1例类癌伴淋巴结转移;随访中未见复发与转移。结论 原发性阑尾肿瘤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对术中可疑者,应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以选择适当手术方式,提高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5.
祁烁 《抗癌之窗》2013,(7):38-39
实体肿瘤大致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良性肿瘤如血管瘤、脂肪瘤、纤维瘤等;恶性肿瘤如常见的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为:是否具有侵袭与转移的能力。恶性肿瘤最让人恐惧的也正是其具有侵袭与转移的能力。其近处侵犯的方式我们常称之为直接蔓延;其远处转移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种植转移、血行转移、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16.
肿瘤新生淋巴管调控机制与淋巴道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 ,也是肿瘤难以彻底根治的主要因素。淋巴道与血道转移是肿瘤最重要的两条转移途径 ,统计表明 :大多数上皮起源的肿瘤以淋巴道转移为主 ,且发生较早。如 5 0 %以上的乳腺癌有淋巴道转移 ,且早期以淋巴道转移为主 ,区域引流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评估预后和制定治疗策略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 ,前哨淋巴结活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对肿瘤淋巴道播散与转移机制的研究甚少 ,新近研究表明许多肿瘤存在新生淋巴管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 C)、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D(VEG…  相似文献   

17.
丁惠 《实用肿瘤杂志》1995,10(4):240-240
卵巢恶性肿瘤阑尾转移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450003)丁惠自1983年6月至1993年6月,我科共收治卵巢恶性肿瘤患者234例,118例患者在手术的同时做了阑尾切除,本文拟就卵巢恶性肿瘤阑尾转移问题作一分析研究,并对卵巢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  相似文献   

18.
章月星  袁建达 《肿瘤》1998,18(3):152-154
目的研究乳腺癌细胞分泌α4、β1亚型整合素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ABC法)检测75例原发性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结果癌组织中β1、α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7%、53.3%,癌旁组织则分别为61.9%、O阳性表达,α4的阳性表达与生长方式,细胞分化和淋巴、肺、骨脑的转移密切有关。结论乳腺癌组织α4的过表达预示癌细胞的侵袭潜能,尤其在ANN病例发生血道转移中可能起关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研究组织蛋白酶D与乳腺癌传统临床指标及部分生物学因子的关系 ,探讨组织蛋白酶D在乳腺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处理。结果 16 0例乳腺癌组织Cath D的总表达率为 6 8.8% (110 / 16 0 ) ;Cath D表达与临床分期、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c erbB 2、VEGF呈正相关 (P <0 .0 5 ) ,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 (均P <0 .0 2 5 ) ;与淋巴结转移、月经状况、年龄无相关性 (均P >0 .0 5 )。结论 Cath D过度表达与乳腺癌的浸润及转移有密切关系 ;Cath D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主要途径是血行播散而非淋巴道 ;ER、PR阴性患者中Cath D的高表达 ,提示应加强这部分病人的化疗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13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13例阑尾类癌患者,6例肿瘤直径〈1cm,局限于浆膜内无转移,单纯阑尾切除术后无瘤生存10年者5例,非肿瘤性死亡1例。3例肿瘤直径1~2cm,局限于浆膜内无淋巴结转移,回盲部切除术后生存5年者3例,生存10年者1例。4例肿瘤直径〉2cm,1例侵犯浆膜外无淋巴结转移者,回盲部切除术后生存满5年;2例侵犯浆膜外并淋巴结转移,回盲部切除术+术后化疗,生存5年者1例;合并肝脏转移者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化疗,2年内死亡。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阑尾切除术中应常规纵形切开阑尾标本检查有无微小肿瘤;肿瘤直径〈1cm者可单行阑尾切除术;直径1~2cm者回盲部切除,术后辅以化疗;肿瘤直径≥2cm可有浆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宜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