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引起临床症状的上颌窦囊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上颌窦根治术,随着鼻内窥镜技术的日臻完善,大多数的鼻腔鼻窦手术均可在鼻内窥镜下完成。我们在2002年2月至2002年5月间对22例上颌窦囊肿病人实施了鼻窦内窥镜手术,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
筛窦囊肿临床上并非罕见,以手术治疗为主,采用鼻外进路手术治疗损伤较大,现将用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筛窦囊肿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窦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粘膜和结佝,达到生理功能的恢复。方法对125例鼻息肉、鼻窦炎患在鼻内窥镜下除息肉,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口。结果随访一年以上术后无复发116例,治愈率92%。主要并发症为鼻腔外侧壁与中鼻甲粘连。筛窦腔粘连封闭。中鼻甲与鼻中隔或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强调术后定期随访换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窦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总结63例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窦囊肿及随访1年以上的资料。结果 63例鼻窦囊肿在内镜下均暴露良好,术野清晰,术后囊腔得到充分引流,57例获得满意疗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窦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5.
鼻窦内窥镜手术越来越受到耳鼻喉科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在全国大、中医院普及,有的基层医院也开展此项手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我院在1994年7月至1999年9月实施鼻窦内窥镜手术46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我们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6例,年龄17~66岁,男性32例,女性14例。鼻内窥镜检查术:上颌窦检查7例,鼻出血检查3例;鼻窦内窥镜手术:上颌窦囊肿摘除术11例,上颌窦根治术6例,筛窦开放术1例,鼻息肉摘除3例,鼻息肉摘除、筛窦开放术和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10例;鼻中隔偏曲矫正、双下鼻甲部分切除、上颌窦根治术6例,视…  相似文献   

6.
随着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目前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治疗上颌窦囊肿已逐步为鼻内窥镜手术所替代。我们于2000~2006年应用鼻内窥镜下鼻道开窗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上颌窦囊肿,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共59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4例,年龄19~50岁,单侧发病57例,双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经鼻内窥镜鼻内进路手术替代部分鼻外进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总结采用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14例患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疗效。随访时间24~60个月,上述病例仅1例在术后3个月复发,其余13例在随访期内均未见复发。经鼻内窥镜手术技术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提供较好的方法,甚至在肿瘤侵犯了后筛和蝶窦时也可以完全切除,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避免了面部切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进行鼻窦鼻息肉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78例采用鼻内窥镜下对鼻窦鼻息肉患者行手术治疗,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鼻窦鼻息肉进行手术,术后均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提高鼻内窥镜手术操作技术以及术后综合处理是提高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眶沟通性黏液囊肿的效果和联合外路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 析接受手术治疗的鼻眶沟通性黏液囊肿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结果 纳入36例患者的54个 副鼻窦黏液囊肿,包括额窦29个、筛窦21个、蝶窦2个、上颌窦2个。囊肿侵犯眼眶外上/外下象限6例,内上/内下象 限30例。22例(61.1%)采用鼻内镜手术,均为囊肿侵犯眼眶内上/内下象限。14例(38.9%)采用鼻内镜-外路联合手 术,其中8例侵犯眼眶内上/内下象限,6例侵犯眼眶外上/外下象限。2种手术术后眼球突出等症状均明显缓解。外 路手术出现脑脊液漏1例,鼻内镜手术出现中鼻甲粘连1例。随访12~61个月,手术后窦口再狭窄的发生率为8.3% (3/36),均发生在额窦手术后。鼻内镜手术未见囊肿复发,鼻内镜-外路联合手术1例复发。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 鼻眶沟通性黏液囊肿安全、可行,对于囊肿在额窦外侧远端、侵犯眼眶外上/外下象限、额筛窦囊肿伴厚壁骨性间隔 者,可选择鼻内镜-外路联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鼻窦囊肿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对23例鼻窦囊肿进行分析。采用鼻内镜手术。结果:术后随访1年以上。3例复发,其余病例均治愈出院,治愈率87%。所有手术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鼻窦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失败原因。方法1998-2002年间对19例鼻中隔矫正术失败的患进行了鼻窦CT扫描和鼻内窥镜检查,再次手术在鼻内窥镜下完成。结果术后4个月原有症状全部消失。结论在行鼻中隔矫正术前应常规行鼻内窥镜检查和(或)鼻窥CT扫描;对同时伴有其它鼻腔或鼻窦病变应予处理。有条件可以内窥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鼻内窥镜手术在国内广泛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具有组织损伤少,出血量少,术中视野清晰,可以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本院近年来行鼻内窥镜手术260例,利用鼻内窥镜相继开展了鼻息肉、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窦囊肿等手术,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总结鼻内窥镜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鼻腔鼻窦术后鼻内窥镜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松 《中国基层医药》2002,9(6):517-518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术后鼻内窥镜检查的意义。方法 对120例各种鼻腔鼻窦术后病人,在术后1-6个月内行鼻内窦镜检查术。结果 鼻腔鼻窦术后30%病人存在鼻道粘连、鼻息肉及其他新生物残留或复发,上颌窦自然开口堵塞,新的造孔狭窄及鼻窦仍有脓性分泌物。结论 鼻腔鼻窦术后人窥镜检查有助于了解手术效果及疾病转归,尽早发现各种并发症,彻底清除病变组织。  相似文献   

14.
张云高  殷朝兴 《江苏医药》1997,23(9):650-650
我科自1995年6月至1996年10月施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9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98例共160侧,男54例,女44例,年龄11~65岁。其中慢性鼻窦炎32例60侧,鼻息肉伴鼻窦炎56例88侧,中鼻甲肥大2例4侧,钩突肥大伴头痛2例2侧,上颌窦囊肿5例5侧,咽囊炎伴鼻咽息肉1例。二、术前检查全部病例术前均行鼻内窥镜检查及副鼻窦拍片,其中行水平位及冠状位CT检查12例,上颌窦穿刺22侧,以了解鼻腔解剖结构情况、病变范围及病变性质。三、手术方式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部加表面麻醉。手术进路:1.鼻腔进路68例,术中行钩突切除、筛窦开放…  相似文献   

15.
王忠  李新平 《云南医药》2006,27(4):357-358
上颌窦粘膜下囊肿的传统手术径路多采用鼻外径路,下鼻甲径路,上颌窦根治术径路,上颌窦口径路;且尽可能完整切除囊壁,包括部分正常窦腔粘膜。随着鼻内窥镜理论技术的进展,手术方法在确保病灶彻底切除,又保证足够开放引流为原则。作者自2001年2月~2005年3月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粘膜下囊肿3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0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鼻漏和无复视、斜视及其它并发症。术后随访4个月~1年,65例治愈,5例肿瘤复发。经再次鼻内镜手术后又随访12月以上,未复发。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治疗具有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无面部瘢痕;病变切除彻底、术后复发率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行病变侧钩突切除,筛泡、筛窦内有病变者开放筛房,扩大上颌窦自然口,清理上颌窦内真菌团及不可逆转的病变黏膜。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腔,术后定期鼻内镜下换药。结果:18例随访2~3年,原有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较之传统的柯-陆手术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不损害鼻腔正常的生理功能,治愈率高,是治疗鼻窦真菌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筛窦囊肿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唯手术才能彻底治疗,传统的方式采取鼻外或鼻内径路.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开展,使筛窦囊肿的治疗变得简便、安全.我院耳鼻喉科近2年收治的12例筛窦囊肿,均经鼻内镜手术,并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目的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上颌窦腔、鼻腔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以达到其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我院于2001年8月2003年9月在鼻内窥镜下行上颌窦手术30例,现就其临床疗效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附20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质量和疗效。方法我科自2001年5月—2004年7月在鼻内窥镜下应用吸引切割器微创手术共204例。结果全部病人均能按预期顺利完成手术,198例慢性鼻窦炎病人按97海口会议标准疗效评定,治愈好转率达96.6%,4例乳头状瘤,1例筛窦骨瘤,1例脑膜-脑膨出术后随访8—28m,未发现复发,手术并发症低。结论鼻内窥镜下应用吸引切割器微创手术减小创伤,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较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