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高位脊髓损伤大鼠外周a1-肾上腺素受体敏感性的变化。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L组,n=24)和对照组(C组,n=6)。L组大鼠采用改良Aliens打击法建立脊髓胸。节段损伤动物模型,术后3周随机分为4个亚组(n=6),分别静脉注射苯福林1btg,/kg(P1亚组)、2μg,/kg(P2亚组)、3μg/kg(P3亚组)和4μg,/kg(P4亚组),C组亦分次分别静脉注射苯福林1、2.3和4μg/kg,观察注药前、后大鼠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变化。结果 与C组比较,L组大鼠给药前体重减轻、心率减慢,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与基础值比较,C组和L组给药后心率减慢,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与C组比较,L组给药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率增高(P〈0.05或0.01)。结论 高位脊髓损伤后,大鼠外周a1-肾上腺素受体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内毒素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级SD大鼠36只,6周龄,体重200 ~ 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2):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D组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100 μg/kg,15 min后股静脉注射LPS 7.5 mg/kg;L组腹腔注射等容量(2 ml)生理盐水,15 min后股静脉注射LPS 7.5 mg/kg;C组腹腔和股静脉注射2ml生理盐水.于LPS给药后2、4h时股动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浓度;LPS给药后12 h,随机取6只大鼠股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3 ml/kg,1h后测定脑组织EB含量;另6只大鼠处死取脑组织,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L组和D组脑组织含水量、EB含量和血清TNF-α浓度升高(P<0.05);与L组比较,D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D组脑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轻于L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大鼠内毒素性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脑组织炎性反应、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静脉注射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内毒素+异丙酚组(L+P组)及异丙酚组(P组).L组、L+P组静脉注射内毒素10g/kg,C组和P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60min,L+P组和P组静脉注射异丙酚10mg/kg,C组和L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30min后下腔静脉取血并处死大鼠.于注射内毒素前、注射内毒素后30、60、61、62、63、65、70、80及90min时记录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及左室内压力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并计算L+P组和P组心功能指标变化幅度,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 与注射内毒素前比较,L组注射内毒素后心功能指标均降低,L+P组注射异丙酚后HR、LVSP、±dp/dtmax降低,P组注射异丙酚后HR、LVSP、±dp/dtmax降低(P<0.05);与注射内毒素后60min时比较,L+P组注射异丙酚后HR、LVSP、-dp/dtmax降低,+dp/dtmax升高(P<0.05).与L组比较,L+P组注射异丙酚后HR、LVSP、-dp/dtmax降低(P<0.05).与P组比较,L+P组注射异丙酚后HR、LVSP、±dp/dtmax变化幅度减小(P<0.05).与C组比较,L组、L+P组TNF-α浓度升高(P<0.05);L+P组低于L组(P<0.05).结论 静脉注射异丙酚不加重内毒血症大鼠心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联合吴茱萸碱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C组)、普瑞巴林组(P组)、吴茱萸碱组(Q组)和普瑞巴林-吴茱萸碱复合物(F组)。大鼠暴露左侧L5脊神经并结扎,建立脊神经结扎(SNL)模型,S组大鼠暴露左侧L5脊神经,但不结扎。建立SNL模型7 d后P组腹腔注射普瑞巴林(5 mg/kg),Q组腹腔注射吴茱萸碱注射液(5 mg/kg),F组腹腔注射普瑞巴林-吴茱萸碱复合物(5 mg/kg),S和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 L/kg),连续给药7 d,观察测量大鼠神经损伤侧的疼痛行为学的变化。给药7 d后取主动脉血3 m L检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T淋巴细胞亚群中T细胞分化群4(CD4~+)、T细胞分化群8(CD8~+)的水平。结果:模型制成后S组大鼠活动如常,其它四组大鼠SNL 1周后,步态及姿势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P组、Q组、F组三组动物SNL第10天开始,上述症状逐渐缓解,尤其F组症状表现轻微。给药7 d后C组TNF-α为(101.75±15.46)μg/L、IL-6为(32.98±6.64)μg/L、NE为(78.14±4.38)pg/mL、5-HT为(6.21±1.87)μmol/L,较S组TNF-α[(55.14±13.28)μg/L]、IL-6[(18.16±5.98)μg/L]、NE[(23.65±2.21)pg/mL]、5-HT[(1.89±0.76)μmol/L]显著升高(P0.01);F组TNF-α为(68.54±17.65)μg/L、IL-6为(20.21±4.23)μg/L、NE为(33.08±3.85)pg/mL、5-HT为(2.64±1.38)μmol/L较C组明显降低(P0.05)。给药7 d后C组CD4~+为(16.43±1.68)ng/mL、CD8~+为(11.26±2.31)ng/mL较S组CD4~+[(25.28±1.56)ng/mL]、CD8~+[(14.05±2.45)ng/mL]显著降低(P0.01);F组CD4~+为(32.45±3.45)ng/mL、CD8~+(21.47±1.08)ng/mL较C组升高(P0.01或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吴茱英碱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较好的协同镇痛作用,优于各自单独使用;两者合用能够使神经病理性疼痛家兔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下调,并能延缓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糖皮质激素受体在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4组(n=5):对照组(C组)、慢性吗啡耐受组(M组)、吗啡+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组(MR组)和吗啡+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组(MD组)分别于8:00和20:00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吗啡10μg、吗啡10μg+RU38486 2μg、吗啡10μg+地塞米松4μg,连续6 d.于每天8:00给药后30 min行甩尾实验,给药第7天处死大鼠,取L3~L5脊髓行TUNEL染色,光镜下观察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凋亡情况,计算凋亡率.结果 地塞米松、RU38486分别对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起促进、抑制作用.与C组比较,M组和MD组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率升高(P<0.05);与M组比较,MR组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率降低,MD组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率升高(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受体参与了慢性吗啡耐受形成中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布比卡因混合肾上腺素骶管阻滞对全麻新生儿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或限期行腹部或会阴部手术的足月新生儿30例,性别不限,ASA Ⅰ或Ⅱ级,出生体重≥2 500 g,日龄≤28 d,随机分为3组(n=10):全麻组(A组)、全麻+骶管阻滞(0.2%布比卡因1.25 ml/kg)组(AP组)和全麻+骶管阻滞(0.2%布比卡因混合1:200 000肾上腺素,1.25 ml/kg)组(AE组).分别于骶管阻滞前5 min(T1)及骶管阻滞后5、10、15 min(T2~4)时采用超声心动图仪监测心率、每搏量、心输出量,记录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计算全身血管阻力.结果 与TI时比较,A组T4时心率减慢,AP组T2~4时心率减慢,AP组T4时心输出量减少,AE组T4时舒张压降低(P<0.05或0.01);各组间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独应用布比卡因或混合肾上腺素行骶管阻滞对全麻新生儿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阐明β肾上腺素能阻滞后再用抗胆碱酯酶药和阿托品是否确实会导致心动过缓,早搏或房室结传导减慢,作者用15只狗进行了动物实验。全部动物均用硫喷妥钠10mg/kg 诱导,再注潘侃朗宁后气管插管,并用1%氟烷—氧维持麻醉,保持 PaCO_2在35~45torr。30分钟后,静注异丙肾上腺素100μg/kg,记录注药前后的心率和心电图。静注心得安0.25mg/kg,10分钟后再次静注异丙肾上腺素。如果心率不明显增快,提示已出现β肾上腺素能阻滞。再等10分钟后,给第一组(8只狗)静注阿托品30μg/kg 和新斯的明70μg/kg;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谷氨酸转运体3型(EAAT3)在关节炎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方法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每组6只,行鞘内置管。其中的四组制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分别经鞘内给予生理盐水(A组)、吗啡10μg/kg(B组)、吗啡20μg/kg(C组)、吗啡10μg/kg加纳洛酮10μg/kg(D组);另外两组非致炎大鼠分别经鞘内给予生理盐水(E组)、吗啡20μg/kg(F组)。各组给药均为每日2次,连续7d。动态检测大鼠50%缩爪阈值,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EAAT3表达。结果B、C组关节炎大鼠在鞘内给予吗啡第7天形成较稳定的吗啡耐受,其脊髓背角EAAT3表达下降。结论脊髓EAAT3可能参与炎性痛大鼠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髓补体C3蛋白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8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25)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组(n=30)制备坐骨神经CCI模型;补体C3蛋白抑制剂眼镜蛇毒因子组(CVF组,n=30)坐骨神经结扎后第4天尾静脉注射CVF 50 μg/kg.S组和CCI组在上述相应时点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术后3、7、11、14 d,S组取5只大鼠,CCI组和CVF组各取6只大鼠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及脊髓补体C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相比,CCI组和CVF组术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脊髓补体C3蛋白水平升高(P<0.01);与CCI组相比,CVF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脊髓补体C3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 脊髓补体C3蛋白可能参与坐骨神经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罗库溴铵复合麻黄碱预先给药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0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3~64岁,体重42~88 kg,身高150~181 cm,随机分为5组(n=20):罗库溴铵组(C组)、罗库溴铵预先给药组(R组)、麻黄碱预先给药组(E组)、罗库溴铵复合麻黄碱预先给药组(RE组)和琥珀酰胆碱组(S组).麻醉诱导前R组、E组和RE组分别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06 mg/kg、麻黄碱70 μg/kg、罗库溴铵0.06 mg/kg复合麻黄碱70 μg/kg,C组和S组无预先给药.麻醉诱导后4 min时C组和E组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R组和RE组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54 mg/kg,S组静脉注射琥珀酰胆碱1 mg/kg.采用Cooper法评分标准评定气管插管条件.记录从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完毕至肌颤搐(Th)降至25%、10%、0的时间(分别为T25、T10、T0)和Th恢复至25%、50%的时间(分别为RT25、RT50)、肌松维持时间(从T0至RT25的时间),麻醉诱导期间每分钟记录1次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结果 各组气管插管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其余4组T25、T10、T0均缩短,S组RT25、RT50缩短(P<0.05);与RE组和S组比较,R组和E组T0延长(P<0.05);与S组比较,C组、R组、E组和RE组肌松维持时间延长(P<0.05).结论 罗库溴铵复合麻黄碱预先给药后罗库溴铵肌松起效时间短于单独预先给药,但对肌松程度和维持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T型钙通道在鞘内注射利多卡因致大鼠脊髓神经毒性中的作用.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30~ 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12):二甲基亚砜组(D组)、10%利多卡因组(L组)、米贝地尔+利多卡因组(M组)和生理盐水+利多卡因组(N)组,另取12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D组和L组分别鞘内注射二甲基亚砜和10%利多卡因20 μl,M组和N组分别鞘内注射米贝地尔200 μg/10μl和生理盐水10μl后鞘内注射10%利多卡因20μl.于鞘内给药前、给药后2、4、8、12 h、1、2、3、4和5 d(T0-9)时测定大鼠后肢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于T6时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处死取脊髓腰膨大,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D组各时点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和N组T1-8时MWT升高,T1-7时TWL延长,M组T1-6时MWT升高,TWL延长(P<0.05);与L组和N组比较,M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P<0.05).M组较L组和N组脊髓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 T型钙通道参与了鞘内注射利多卡因致大鼠脊髓神经毒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紫杉醇诱发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6周龄,体重180~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0):对照组(C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NP组隔日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kg,共4次;对照组隔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共4次.于给药前和给药结束后1、7、14 d时分别测定体重、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给药结束后14 d时,处死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 p65的表达.结果 两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NP组给药结束后7和14 d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 p65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 紫杉醇通过激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的NF-κB,诱发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Rho/ROCK Ⅱ特异抑制性小分子多肽在脊髓损伤(SCI)微环境下对新生大鼠背根节神经元(DRGNs)轴突生长的影响. 方法 取健康雌性SD成年大鼠5只,按WD法制成T9平面以下截瘫模型,术后7d取T8-10节段脊髓制作截瘫大鼠脊髓提取液.取新生SD大鼠背根神经节经酶解消化、机械吹打、离心、重悬、纯化,进行原代培养观察.DRGNs体外培养5d后随机分组加入不同物质共同培养:A组:DRGNs +60 μL PBS;B组:DRGNs+60 μL截瘫大鼠脊髓提取液;C组:DRGNs+60 μL截瘫大鼠脊髓提取液+20 μL脂质体;D组:DRGNs+ 60μL截瘫大鼠脊髓提取液+20 μL脂质体+不同量多肽(2、4、6、8、10、12 μg).不同环境下共同培养2d后行免疫荧光,测量神经轴突长度和轴突远端平均荧光密度. 结果 B、C组平均轴突长度和荧光密度均小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μg多肽组平均轴突长度增长最明显,平均荧光密度最大,与其他多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μg多肽组与4μg多肽组的平均轴突长度和荧光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μg多肽组、10 μg多肽组、12μg多肽组的平均轴突长度和荧光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ho/ROCKⅡ特异抑制性小分子多肽能促进SCI微环境中DRGNs轴突生长,当多肽含量为8μg时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慢性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3组(n=10).置管后7 d开始给药,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0.4%二甲基亚砜10μl,慢性吗啡耐受组(M组)给予吗啡10μg,ERK上游激酶抑制剂+吗啡组(P组)于给予吗啡前30 min给予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抑制剂PD98059 10μg,2次/d,连续7 d.每天第1次给药后30 min及最后一次给药后1 d时测定甩尾潜伏期,并计算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最后一次测定甩尾潜伏期后取脊髓L3-5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测定脊髓背角μ受体和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结果 M组和P组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形成了吗啡耐受,而P组吗啡耐受程度轻于M组(P<0.05).与C组比较,M组脊髓背角μ受体表达下调,p-ERK1/2表达上调(P<0.01).与M组比较,P组脊髓背角μ受体表达上调,p-ERK1/2表达下调(P<0.01).结论 ERK信号通路参与了大鼠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P2X4受体在链脲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84只,3月龄,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2组(n=42):对照组(C组)和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组(D组)。C组单次腹腔注射等体积(3.25 ml/kg)枸橼酸缓冲液,D组单次腹腔注射链脲菌素65 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2组分别于给药前1 d(基础值)、给药后3、7、14、21、28 d各随机选取7只大鼠,测定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痛阈潜伏期,痛阈测定后断头处死大鼠,取L(4,5)脊髓组织,用RT-PCR方法测定P2X4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D组脊髓P2X4受体mRNA表达上调,机械缩足阈值降低(P〈0.05),热痛阈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D组给药后14 d机械缩足阈值逐渐降低,给药后28 d时达最低值;给药后3 d脊髓P2X4受体mRNA表达逐渐上调,给药后7d达峰值(P〈0.05)。结论脊髓P2X4受体表达上调参与了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肌钙敏感受体(CasR)在高位脊髓损伤大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体重250 ~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组,n=6)和高位脊髓损伤组(SCI组,n=12).采用砝码(10 g)从5 cm高处沿中空玻璃管垂直自由落下撞击C7脊髓的方法制备高位脊髓损伤模型.SCI组于高位脊髓损伤后12和24h(T1,2)时,S组于T1时取血样,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和CK-MB活性,取心肌组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CaSR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SCI组血清CK和CK-MB活性升高,心肌CaSR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T1时比较,SCI组T2时血清CK活性升高,CK-MB活性降低,心肌CaSR mRNA表达上调(P<0.05),CaSR蛋白表达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T1,2时心肌超微结构呈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改变.结论 大鼠高位脊髓损伤后心肌CaSR表达上调,该变化可能是高位脊髓损伤后心肌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靶控输注(TCI)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0例,心功能Ⅱ级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n=20):低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L组)和高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H组).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进行麻醉诱导,术中调节异丙酚血浆靶浓度,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60,L组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为4~8 ng,ml,CPB期间维持Ce 2 ng/ml;H组瑞芬太尼Ce为8-12ng,ml,CPB期间维持Ce 4 ng/ml.记录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管活性药应用及术后恢复情况,测定麻醉诱导前即刻、劈胸骨后5 min、心脏复跳后5 min和术毕时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浓度.结果 2组术中循环稳定,血管活性药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发生术中知晓,术后无明显低血压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所有患者痊愈出院.与L组比较,H组切皮前和CPB前心率减慢(P<0.05),劈胸骨后5 min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酚靶浓度较低,术中异丙酚总用量减少(P<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TCI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时,当瑞芬太尼ce为4~12 ng/ml时,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恢复好;Ce为8~12 ng/ml时可减少异丙酚用量,减轻CPB前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依托咪酯在免疫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代谢特征。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30~270g,随机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C组)、免疫性肝损伤组(IM组),每组20只。IM组尾静脉注射卡介苗(BCG,125mg/kg)14d制备免疫性肝损伤大鼠模型,C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肝匀浆中细胞色素P450(CYP450)总含量,肝脏组织HE染色和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测定观测大鼠肝损伤情况。紫外光谱法检测血清中依托咪酯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对给依托咪酯后0、3、5、8、12、17、30、45、60、90和120 min血药浓度进行房室模拟,计算A、α、B、β、V(c)、T1/2α、T1/2β、K21、K10、K12、AUC、CL(S)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IM组肝脏/体重、脾脏/体重明显大于C组(P0.05或P0.01),血清AST、ALT明显高于C组(P0.01)。尾静脉注射BCG 14d后,IM组肝脏CYP 450全酶含量为(0.72±0.16)μmol/g,明显低于C组的(1.68±0.35)μmol/g(P0.01)。注药后12、17、30、45、60min,IM组依托咪酯血药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或P0.01)。IM组α、B、CL(s)明显低于C组,A、T1/2α、AUC明显高于C组(P0.05或P0.01)。结论免疫损伤刺激致大鼠产生免疫性肝损伤,明显下调CYP450酶系,依托咪酯代谢减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黑皮质素4型受体(MC4R)在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兴奋性氨基酸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随机分为3组,每组6孔:正常白对照组(C组)、T组和TH组.C组未作任何处理,T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g/L的TNF-α;TH组同时加入终浓度为10μg/L的TNF-α和终浓度为1 μmol/L的MC4R特异性阻断剂HS014.各组孵育3 h后采用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质谱法检测上清液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的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T组Glu和Asp浓度升高(P<0.01),TH组Glu和As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TH组Glu和Asp浓度降低(P<0.01).结论 MC4R介导了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氯胺酮对骨癌痛模型大鼠腰段脊髓背角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为4组(n=6):A组(对照组):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 μl Hank液;B组(模型组):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3 μl 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4.8×109/L);C组(氯胺酮10 mg/kg体重);D组(氯胺酮20 mg/kg体重);C,D二组造模同B组.从第14天开始,A,B组大鼠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 ml,C,D组大鼠腹腔分别注射氯胺酮10mg/kg体重(1 ml)及20mg/kg体重(1 ml),1次/d,连续4 d.术前及术后1~22 d,各组大鼠隔日观察辐射热痛阈值变化.第22天,取大鼠脊髓L4~6节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STAT3的表达.结果 A组大鼠对辐射热痛刺激的缩爪阈值在术后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4~22 d,与A组大鼠对辐射热痛刺激缩爪阈值比较,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腰脊髓背角Ⅰ~ⅣSTAT3免疫反应吸光度值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注射20 mg/kg体重氯胺酮抑制了胫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背角STAT3表达,NMDA/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了骨癌痛的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