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高发区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HBV- GN)在人群中发病率也较高 [1 ]。当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现综述如下。1 发病机理本病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但多数学者倾向下述观点。1.1 HBV抗原与抗体复合物致病 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已证实HBV抗原与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内同一位点沉积 [2 ]。HBV相关性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在肾内的沉积可引起肾脏的免疫损伤。目前一般认为肾小球内皮下及系膜区沉积的大多是来自循环的免疫复合物 ,而上皮下的免疫复合物则多是原位形成的 [3 ] 。1.2 细胞免疫损伤致病 研究表明 H…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3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肾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38例HBV相关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肾活检病理,免疫荧光和超微病理特点。结果 38例HBV相关性肾炎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60.5%);其次是肾炎综合征和无症状尿检异常,分别为23.7%和15.8%。病理类型多样化,其中膜性肾病(65.8%);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分别为13.2%和7.8%。免疫荧光检测26.3%和病例呈“满堂亮”现象;电镜观察HBV相关性膜性肾病易见电子致密物系膜沉积,有2例肾小球基底膜内观察到病毒样颗粒。结论:HBV相关性肾炎的病理特点支持本病发生主要为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机制。鉴于HBV相关性肾炎的一些病理特点与狼疮性肾炎相似,有必要结合临床对二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我院2001-01~2004-06诊断为HBV-GN患者18例,均符合1989年北京座谈会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4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3.5∶1.年龄21~50岁,平均(34±9.3)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9例,肾炎综合征6例,无症状尿检异常者3例.病程中出现水肿者12例;高血压6例.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镜下血尿10例,无肉眼血尿.24 h尿蛋白定量>3.5 g/d 11例;低蛋白血症10例.肾功能损害2例,均呈氮质血症.肝功能异常6例.血补体C3下降5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与非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NHBV-GN)的肾脏病理学变化。方法:将我院24例肾脏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HE,PAS,PASM和Masson染色后镜检,并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指标,HBV-DNA,肾活检组织进行HBV-DNA多聚酶链反应(PCR),Southern印迹及分子杂交检测。结果:符合HBV-GN诊断标准者10例,占总数的41=6%,其中膜性肾病(MN),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McGN)分别为4例,4例和2例,占HBV-GN的40%,40%和20%,NHBV-GN14例,占58.4%,其中MN3例,MgPGN3例,McGN2例,系膜增生5例和轻微病变1例,各占NHBV-GN的21.4%,21.4%,14.2%,35.7%和7.1%。IgA肾病在两组中占7/24(29%),HBV-GN之MN与NHBV-GN比较有四点不同:1,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但钉突不明显;2.增厚的基底膜呈链球状;3.伴有轻度系膜增生;4.不但有C3,IgG沉积,还有IgA沉积,其他两种病理类型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gA,IgG沉积HBV-GN组多于NHBV-GN组,组间有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HBV-GN与NHBV-GN之病理类型大致相似,HBV-GN在我地区以MsPGN为主,而不是MN。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肾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7例HBV相关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肾活检病理、免疫荧光和超微病理特点。结果17例HBV相关性肾炎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10例(58.82%),肾炎综合征7例(41.18%)。病理类型多样化,其中膜性肾病(MN)8例(47.06%),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7例(41.18%),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MPGN)1例(5.88%),IgA肾病(IgAN)1例(5.88%)。免疫荧光检查5.88%的病例呈"满堂亮"现象;电镜观察HBV相关性膜性肾病易见电子致密物系膜沉积。结论HBV-GN的病理类型以HBV-MN为主,多见于中青年人,肾组织HBVAg免疫组化标志为诊断HBV-GN的重要指标。鉴于HBV相关性肾炎的一些病理特点与狼疮性肾炎相似,有必要结合临床对二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6.
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基本概念HBV感染除可引起肝脏病变外,还可引起肾炎,我国于1989年将其统一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简称乙肝肾炎。大量资料表明,HBV-GN以HBV感染高发区多、男性儿童多、膜性肾病多及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多为基本特征。199...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翀  张明 《新医学》2010,41(11):701-703,707
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以来已有30多年历史,但其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较多争议。该文从流行病学、病理与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对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病理情况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2月诊断的69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69例HBV-GN患者中男48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2.29∶1,平均年龄(38±16)岁.病理表现为膜性肾病19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4例,系膜增生性肾炎13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3例,其他病理类型10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25例.结论 HBV-GN中以男性居多,表现为肾功能不全者少见,69例中仅6例血清肌酐>200 μmol/L.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最多,其次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HepatitisBVirusRe latedGlomerulonephritis,简称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乙肝病毒 -GN)是指乙肝病毒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小球肾炎 ,经血清免疫学及肾活检免疫荧光所证实 ,并除外肝、肾两种疾病无关的同时存在 ,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病因引起肝肾病变的一种疾病。1 发病机制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 ,可能的机制有 :1.1 乙肝病毒抗原 -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免疫损伤 可有两种形式致病 :1.1.1 循环免疫复合物 人体在感染乙肝病毒后 ,依次在血中产生抗HBc、抗HBe和抗HBs,可能…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808-2810
将收治的5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素阻断剂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拉米夫定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尿蛋白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刘凤娥  丁惠国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1):1946-1948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患者的临床、生化、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按照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新修订的描述性诊断标准和计分系统,对52例AIH患者的临床特点,肝组织学变化及治疗应答反应等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同期50例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比较。【结果】AIH发病年龄为20-60岁,其中Ⅰ型47例(90.38%),Ⅱ型4例(7.69%),Ⅲ型1例(1.92%)。肝功能表现为肝炎样异常,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高IgG,高r球蛋白血症,AKP、r-GT升高。82.69%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病理改变以界面性肝炎,浆细胞浸润为主。慢型乙型肝炎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按照IAIHG推荐的治疗应答标准,30例(57.69%)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表现了完全应答,10例(19.23%)患者表现了部分应答,8例(15.38%)患者持续缓解。【结论】AIH外周血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以Ⅰ型AIH为多,组织学损害以界面性肝炎为主,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人血清HBV DNA含量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356例乙型肝炎病人检测血清HBV DNA、HBVM、肝功能,其中58例病人作了肝活检,对其肝脏组织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特征,并对不同特征的HBV DN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HBV DNA含量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ALT正常组与不正常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而ALT不同水平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肝脏病理炎症分级G0~Gl组与G2、G3及G4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G2、G3及G4三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纤维化分期S0~Sl组与其他三组均有显著性差异,S2与S3组间无明显差异,S2、S3组与S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HBV DNA仅代表血清HBV复制的水平,不能反映肝脏炎症的严重程度,早期肝硬化时HBV复制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感染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95—2000年在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行手术切除的355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乙肝相关肝细胞癌163例(HBV组),丙肝相关肝细胞癌73例(HCV组),119例非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作为对照组(NBNC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临床病理特征: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年龄轻,男性患者比例高,甲胎蛋白(AFP)均值高;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年龄最大,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伴白蛋白降低者比例高,体检发现的小肝癌居多,肿瘤分期相对较早;NBNC组患者由于无肝病背景,往往缺乏定期体检,多因出现临床症状就诊,故发现时以大肝癌为主,合并血管侵犯,肿瘤突破包膜者比例高。术后生存情况:HBV-HCC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71.0%,34.0%,30.7%和11.53%;HCV-HCC组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0.3%,68.2%,41.9%和31.41%。提示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总体预后好于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χ2=10.92,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病毒感染类型是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于无病毒感染肝细胞癌患者而言,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死亡的风险是前者的1.5倍(P=0.03),而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死亡的风险是其0.85(P=0.58)。结论:乙肝病毒与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显著差异。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总体预后好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阳性患者激素治疗过程中拉米夫定对HBV复制的防治效果。【方法】16例肾病综合征并HBV标志物阳性患者同时口服强的松及拉米夫定2个月,观察血清HBV DNA滴度、HBV感染标志物及ALT、AST变化。【结果】拉米夫定治疗1个月后血清HBV DNA滴度由(5.8±1.7)×105下降至(1.9±0.8)×105(P<0.05),治疗2个月后下降至(1.2±0.7)×105(P<0.01)。【结论】拉米夫定对HBV标志物阳性的肾病综合征患者激素治疗过程中的HBV复制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扩增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基因(preS2),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HBV树突状细胞疫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全长preS2基因,将其克隆到真核载体pcDNA3.1(+)上,经PCR、酶切和DNA测序鉴定筛选阳性克隆,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reS2,并将其转染巨噬细胞48h后,ELISA检测细胞裂解液中preS2的表达。【结果】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抽提的DNA中扩增得到约860bp大小的目的片段,preS2基因片段正确插入pcDNA3.1(+)载体,得到HBVpreS2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re2。【结论】成功地构建了舍preS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reS2,并能在巨噬细胞中表达目的蛋白HBVpreS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频率变化。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正常对照者、28例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chronicasymptomaticHBVcarrier,ASC)和72例CHB患者外周血T细胞、NK细胞、CD3+CDl6+CD56+NKT细胞和B细胞的频率。结果与对照组和ASC组比较,CHB患者CD4+T细胞、NK细胞、CD3+CDl6+CD56+NKT细胞频率和CD4/CD8比值减低(P〈O.05,〈O.05,〈o.01,〈O.01),而CD8+T细胞频率增高(P〈O.01),CD3+T细胞和B细胞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HB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NK细胞和CD3+CDl6+CD56+NKT细胞比例失衡,纠正CHB患者细胞免疫紊乱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M M E )的影像学、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M M 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平均年龄63.4岁,均表现为进食不畅,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胃镜检查示:3例距门齿25~35 cm食管前壁及左侧壁见不规则结节状肿物及息肉样肿物,2例距门齿35~40 cm食管右侧壁及右后壁见不规则溃疡型肿物。C T检查显示:食管中、下段管腔内偏心性肿瘤,增强扫描5例肿瘤均有强化,其中1例病灶强化均匀,其余4例呈不均匀强化。肿瘤病理组织学表现:瘤细胞排列呈巢片状或条索状,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红染,胞质内见黑色素颗粒,细胞核大小不一,核居中或偏位,核仁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表达HMB‐45、Melan A、S‐100;CK阴性,Ki‐67阳性细胞数30%~35%。【结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非常罕见,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组织学、病理学特点,有助于该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18.
罗建管  梁鹏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7):1247-1249
【目的】探讨CD147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胆囊癌患者112例,以慢性胆囊炎组织30例作为对照,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47蛋白的表达。【结果】112例胆囊癌组织中CD14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0.36%(90/112),明显高于在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6.67%,5/30,P<0.01)。CD147在低分化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癌(P=0.02);远端转移组的强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P<0.01);NevinⅣ~Ⅴ期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NevinⅠ~Ⅲ期的强阳性表达率(P=0.03)。【结论】CD147与胆囊癌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新的胆囊癌标记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Annals of medicine》2013,45(4):361-366
Prospective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ve shown the incidence of post-transfusion hepatitis in the 1980s to vary between 2% and 31%. Rare cases of hepatitis B continue to occur despite donor screening for th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but most are of the non-A, non-B type. Non-A, non-B hepatitis is typically mild and often subclinical in the acute phase but has a tendency to become chronic in about half the affected subjects. The recently characterised hepatitis C virus has been shown to cause most, if not all, transfusion associated non-A, non-B hepatitis. Hepatitis C seropositivity seems to be associated with viraemia and infectivity among blood donors, and donor screening for these antibodies has now been instituted in many countries. New assays now being developed are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is screening, which is estimated to prevent most cases perhaps 70 to 80% of post-transfusion hepatitis.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斑点杂交法及PCR定量检测法评价干扰素抗HBV的疗效。方法90例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均同时用两种方法检测血清HBVDNA。结果HBVDNA定量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治疗后 2个月末与 4个月末其病毒拷贝数分别为 5 .83± 1.0 5 ,5 .75± 1.2 1,与治疗前 6 .74± 1.6 8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HBVDNA定量PCR较斑点杂交更能反映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患者外围血内病毒拷贝数的增长。结论两种方法均能灵敏地反映干扰素抗HBV的疗效 ,但在实际中定量PCR更灵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